[專評] 吳玉山 - 挑戰「族群」

看板politics作者 (偷戀)時間20年前 (2004/04/24 05: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alianplanet 信箱] 作者: alianplanet (偷戀) 看板: politics 標題: [評論] 吳玉山 - 挑戰「族群」 時間: Fri Apr 23 21:15:10 2004 挑戰「族群」  吳玉山 中國時報   930204  在政治語言當中,台灣有四大(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或五 大(加上入籍台灣的外籍人士)族群。最近許多人提到族群平等,當 是憂心於台灣人民之間被族群意識撕裂,被政治人物挑撥。然而有沒 有人想過,族群這個概念真的適用於台灣嗎?  在過去,台灣民眾之間的差異是用「省籍問題」來理解。省籍是指 本省人與外省人,或是台灣原有的漢人住民與民國三十八年以後來台 的新移民。既稱本省外省,一方面表示有其差異,一方面又表示同為 一國,而只是在不同省分上有所分別。  省籍的差異,基本上是地域的,也就是「從哪裡來」,而不是原生 或血統的。本省外省的差別,是存在於一個共同的民族與國家的認識 之下的,因此可以說是人民的「內部差異」。  然而,在民主化的政治動員過程當中,台灣的「內部差異」被重新 定義了。政治人物開始用族群來稱呼台灣的不同群體,而且這種稱呼 快速地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讓我們對於周遭的環境有了重新 的理解。族群(ethnic groups)這個概念,不論是從血統或是從文化 的角度來看,都是指稱歧異非常大的人群團體。  當我們用族群的眼光來看台灣的時候,驟然之間,社會的分歧加深 了,人際的關係疏離了。對於某些人而言,那或許是長久以來早就存 在的現象,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那卻是全新的體會。原來我們一直 都是和不同族群的人生活在一起,原來本省人中間是分成兩個族群, 而不是一個群體。我們被教導著重認知到彼此的分別,已經達到了族 群的地步。  當然,從族群取代省籍開始,政治人物就提倡族群平等與和諧,但 是既然彼此是族群之別,那個鴻溝是很難跨越的。族群並不假設同一 個民族,或同一個國家。兩個族群的人,可以瞬間成為陌路仇讎。冷 戰結束後世界許多地方都發生了嚴重的族群衝突。在南斯拉夫的波士 尼亞和科索沃,以往的鄰人朋友反目相向,種族清洗令人髮指。在不 同時間來到台灣的人群之間,是存在著這種族群的差異嗎?我們有可 能弄到那樣的田地嗎?  在台灣的族群說法,已經越來越不能夠指稱一個精確的對象。族群 是父權式的,在這裡我們只管父親的出身地,而且又以一九四九年為 斷。純粹或「正港」的人種,已經越來越難得。台灣充滿了各種不同 程度的「族群混血」,但是四大族群之說還是不斷。即使在政治上, 族群也越來越無法描述人們的行為。從最近幾次的全國性選舉來看, 區域對於投票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族群越來越無法掌握住人們的 投票傾向。  一個社會當然應該包容差異,但是不需要製造差異,特別是難以調 和的、根本性的差異。族群問題即使在老牌的西方民主國家如英國、 法國與加拿大都還是難解,更不用提各個新興民主國家。  台灣用族群來理解人民之間的差異,是不是一開始就走錯了一步, 是在概念上誇大了彼此的不同,而忽視了更多的共同性。動輒族群, 是不是浪費了本來可以用來構築社會共識的公共資產,而專注到彼此 在部分集體記憶上的不同?  為求今日台灣內部的和諧與共識,我們應該捨棄「族群」,並構思 更能反映人們共同性的概念。強調族群平等是不夠的,因為那是在接 受族群的鴻溝之上談平等。如果沒有政治人物的挑撥,我們彼此之間 哪有族群的鴻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4.249

推 220.134.24.8 04/23,
只有國家認同的鴻溝
推 220.134.24.8 04/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4.249
文章代碼(AID): #10YOw3Xv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