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一些關於顏色,曝光,顆粒的問題

看板photo作者 (hypo)時間14年前 (2010/04/19 23:48),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clop (月餅狗)》之銘言: : 不好意思想要問一下 : 我是用fuji x-tra 400的底片 : 覺得自己拍出來顏色在室內都怪怪的 : 像是 : http://0rz.tw/jq8NB : 這張在捷運車上拍的,感覺很像拍數位白平衡沒調好 : 但是同一捲室外 : http://0rz.tw/IdAwT : 看起來又還好 : 顏色上這樣是正常的嗎? 人工光源的光譜特性不同,因此會有偏黃、綠、藍等可能性, 雖說店家掃描時會有一定程度的白平衡處理,但仍有限度。 因此,除了要瞭解該種光源特性外,建議還是進影像處理軟體 對人工光源下的色偏進行矯正。 : 另外想問 : 感覺顆粒比我預期的大很多 : 像是同一捲的 : http://0rz.tw/birNo : 還是有曝光不足照相館幫我拉高曝光才這樣? : 最後是 : 像是前面小朋友那張 : 媽媽臉上的白點是雜訊嗎? : 謝謝 雖然有點炒自己的冷飯,但顆粒與顆粒感為不同概念,解說如下: 有關『顆粒感』的網路文章,在這裡實在常見,情況是這樣的 :新進的底片攝影者,拿到一台相機,裝上底片(有的還裝上 過期好幾年的片子)然後到處按快門,興奮的拿到沖洗店,來個 沖洗帶掃瞄,也許一兩個小時就好了,然後雀躍的拿到成品, 放到電腦上打開檔案,結果,大失所望,數位圖檔的內容可見 沙沙的顆粒,馬上就上網求救,問題就是: 『為什麼顆粒這麼粗糙?』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精確的定義『顆粒很粗』是什麼。 底片上的微粒(grain)是指:底片乳劑上的銀鹽微粒或是一團染料 ,曝光後在沖洗過程中轉成的粒子,這些粒子組合成影像, 然而這還不是上述問題的範疇,我們常說的『顆粒很粗』所指的 就是『顆粒感』(graininess),它的定義是:觀察者以主觀觀察 ,對於底片上不一致粒子的感受;申言之,顆粒感是主觀視覺所感 受到,原本視覺期待其為一致濃度的平面,上面的一團微小但可見 的不一致區域,我可以這麼描述,雙眼看一面純白的牆壁,視覺心 理期待是一面純白的顏色,如果上面佈滿了不同顏色的小點而雙眼 能辨認出來時,這樣的視覺感受,就會是『顆粒感』。 影響影像(在這裡指的是最後呈現在相紙上的)顆粒(grain)的 大小原因,來自於底片本身性質的部分大概是: 1.底片感光顆粒的大小 2.底片感光顆粒的數量 3.底片感光顆粒的隨機分佈 底片上的感光乳劑若放到大倍率的顯微鏡下觀看將會發現,感光的顆粒 ,也就是銀鹽的結晶本身不規則,並且其分佈也不是完全的均勻, 請看如下的連結 http://www.imx.nl/photo/film_2/black_and_white_film_emulsi.html 也就是說,構成影像的表面本來就不是『均一』的,他會有局部的大小 不同情況,以及隨機的密度差異,(請看放大到三千倍的圖),這就是 造成顆粒感的成因,還記得上面的定義中所指『不一致區域』吧?這就是 不一致分佈,所造成的微粒濃度差異的結果。 然而,這僅僅是影響最後照片上的顆粒的一個環節,事實上影響顆粒的 變因非常複雜,可以例示如下: 1.底片感光度 2.相紙反差、微粒度 3.放大倍率 4.沖洗過程 5.曝光(可能是最重要的) 其實顆粒感可以相等於影像的雜訊,雜訊的定義也是從感官出發, 當視覺心理感受到某個預期一致,但卻不一致的部分,就會被當作雜訊, 對於底片攝影者而言,如何減少雜訊大概有幾個作法 1.當然是低感度底片、放大倍率低、曝光要追求適當。 2.沖洗過程也有影響,爛快沖店與真的用心的專業暗房,差異有如天壤之別。 3.在高倍放大下,雜訊容易被察覺,換張不反光,表面較為粗糙的相紙 (如珍珠面)也能讓眼睛看不出來。 4.將小底片放大成小張相紙,然後以中大型相機進行翻拍,這是一種減低 放大倍率的手段,如果採用優秀的光學系統,將得到非常優異的結果,這 是一些展覽照片採取的製作方法。 5.暗房柔焦,在放大照片曝光相紙時,加入柔焦效果,專業暗房工作者告訴我 ,此法非常簡單,拿個細孔網子在相紙上稍微晃一晃,就能得到將粒子柔化的 效果,對於原來銳利的影像部分,則會有輕微的減損。 也許有些朋友會覺得『實在太麻煩了』,個人卻認為,這就是按部就班的樂趣。 話題轉回『底片掃瞄成數位檔案』的問題,上面已經大概的把顆粒感的成因, 做一簡要敘述,問題是,為什麼轉換成數位檔案時候,顆粒感還是這麼強烈? 答案很簡單,掃描器是台機器,它非常忠實的呈現了底片上原有情況,包含 上面提到的雜訊,也在掃瞄的時候一併被當成影像資料,此時要讓這些雜訊 被眼睛所忽視,最簡單也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縮圖,於是,個人才會主張, 圖片尺寸放到10*12,讓電腦使用者在75公分時,可以得到最舒適的觀賞感受 ,往往這個大小,底片的雜訊已經非常不容易被辨識出來了。 以上,供愛好底片的朋友參考,若有錯誤,請指正。 參考資料:KODAK Print Grain Index . E5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242.39

04/20 00:15, , 1F
專業好文 學到了很多
04/20 00:15, 1F

04/20 08:18, , 2F
長知識了,謝謝
04/20 08:18, 2F

04/20 16:54, , 3F
專業推!
04/20 16:54, 3F

04/21 00:05, , 4F
您真有耐心解釋這麼長 XD 推
04/21 00:05, 4F

04/21 00:06, , 5F
推~很受用!
04/21 00:06, 5F

04/21 08:45, , 6F
專業文 推
04/21 08:45, 6F
文章代碼(AID): #1Bp7jDOA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