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客觀的真實.媒體的客觀

看板photo作者 (外星人)時間16年前 (2008/03/02 02:05), 編輯推噓7(7026)
留言33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edia-chaos 看板] 作者: lavenhill (黑洞裡的人) 看板: media-chaos 標題: Re: [心得] 媒體該不該有政治偏好 時間: Fri Nov 30 03:14:15 2007 如果這麼在意何為客觀真實、主觀真實、甚至是報導真實的話,不如由人們如何理解並 且認識一件事情開始談起吧。我想用「詮釋」這個字開始,談談一個學者(記者)如何 報導事件、人物、或是一個現象的過程。 就人類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民族誌,可說是深描詮釋的反覆過程(註一),而對於是否 有「客觀真實」的存在、研究者是否可能發現純然的「客觀真實」,並且化為可讓其他 人理解的形式再度呈現、出版,絕大多數的學者對此持否定的態度。 事實上,這些研究者認為,就算只是「車禍,從車子撞擊的那一刻,到救護車來,救出 傷者送到醫院,車禍現場的血跡,破碎的玻璃等等」都無法加以保證:這就是客觀的真 實。因為這已經是經過選取,「再現」在我們眼前的結果了。 這裡的「客觀真實」,並沒有以任何的人為型式記錄下來。若有人開始將事件記錄下來 ,放進報導文稿、或進入研究者的筆記當中,就開始了詮釋(interpretation)的工作 。以人類學家Geertz的觀點,人類學作為一種理解他者的學問,研究者不能僅僅素樸地 紀錄一些事件發生過程,若是欠缺對相關脈絡的描述與理解,大概很難跟人解釋:為什 麼一群島民要在每年盛夏的某一天,擺出一堆食物來,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根會慢慢 燃燒的、散發香味的柱狀物,一陣大吵大鬧之後,再花好幾天,把這些放在桌上的食物 吃掉。 人類學家並不能滿足於表面描寫的階段,必要提出具解釋力的描述。 因此,試著用自己的觀點、在地文化的觀點,理解事件發生時的脈絡與社會關係,並提 取出一定的規律,就變成人類學家,或是進行報導的記者所必做的功課了。Geerts將這 樣的工作稱為「詮釋」,一方面要做「深厚描述」,一方面則牽涉兩種觀點的交互運用 ,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解釋現象的形成理由,逐漸提煉出一套規則出來。 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講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不同民族對「骯髒」的定義。我們會認 為流浪的吉普賽人把垃圾直接從他們的斗蓬車直接丟出去,是很骯髒的行為,但吉普賽 人覺得車「內」要維持清潔,所以將垃圾丟出車「外」不是骯髒。其實吉普賽人自有一 套嚴格的清潔標準,比如說他們堅持洗衣(屬「外」)的盆子要和洗碗(裝食物、屬 「內)的要嚴格區分。又我們會認為貓是極度愛乾淨的動物,甚至會以人類所使用的餐 盤裝飼料餵食,但在吉普賽人的觀點,他們認為貓會舔自己的毛,混淆了內外之分,故 貓是骯髒的。而拿人類食用的碗具餵貓,更是不可思議的骯髒。 但是人類學者再怎麼樣也不可能變成自己所研究的對象,外來者總背負著自身的「文化 負載」,在民族誌的寫作過程當中,用自己的語言和習慣形式,來描寫、理解所觀察到 的種種現象。當然這就是所謂的「框架」,限制了一個人描寫事物的方式和解釋理路。 雖然質性研究的訓練會鼓勵研究者正視框架,並將之放在一旁,「存而不論」。但框架 的存在並不是什麼壞事,民族誌的寫作,正是察覺多種不同觀點,並且交互對照的書寫 技藝。甚至可以說:瞭解土著的同時,人類學家也在瞭解自己。 如果以純粹客觀作為民除誌寫作的目標,只能說這條路處處陷阱,且是不可能的任務。 對「再現」物(representation,語言文字影像等)進行詮釋的企圖完全不可能避免詮 釋者中心的框架,連我們所知覺到的每一個物體、大腦選擇接收的每一條訊息,都在先 前經驗、背景知識的陰影之下。最簡單的例子:只有你覺得新奇的事情才會被注意到, 而「看起來」早已習以為常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忽略了,即使看起來類似的現象,背後形 成的機制可能大不相同。 現在回到大眾對於媒介內容的期望。 媒介應該提供品質合理的資訊,這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準則,而和資訊品質最相關的概念 就是「客觀性」。我們希望記者對報導對象採取一種超然而中立的立場,在爭議事件中 不採取立場或表達出偏見。因此,觀察和報導的過程理應沒有主觀的涉入,也不與真實 相牴觸。 但這可能嗎?或者這麼說,即使能做到純然的客觀,這樣子的報導還會是我們所需要的 新聞嗎? 傳統上,大眾期待媒介提供一個公共領域,讓每個參與其中的人能夠接近取得和公共利 益相關的資訊,討論不受到控制。媒介藉由提供公共論辯的場域,以公共意見的形式將 個別的公民重新組成一種公共體。而當下的公眾新聞學認為新聞具有一種目標,透過促 進參與和辯論的方式,嘗試改善公民的生活品質。「記者應該以專業團體的角色,來提 供他們所認為公民應該知道的新聞。」 因此媒介對於社會和世界所發生的事件,應就其相關新聞或背景資訊,全面性的供應。 若報導僅僅停留在對事件進行表象的描述,不加進任何脈絡補述或分析,對閱聽人而言 ,僅僅告知某人於何時,在哪裡做了什麼事情的報導,很難產生太多價值,因為絕大多 數人並不具備理解每個單一事件的背景知識。 試想這樣子的一篇新聞報導吧!愛因斯坦日前於科學期刊上發表一套算式:E=MC^2。 除了「喔」一聲之外,你還能有什麼反應? 從事件背景脈絡中抽取出來的「純」事實,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公眾需要的不只是 資訊,還包括討論和辯論當日的新聞。沒有詮釋過程、沒有價值判斷、沒有好惡,哪來 的討論?我們需要的是「有用」的資訊,是可信、有依據,不信口開河,真正具有解釋 力的「客觀」報導。 因此,在客觀報導的操作型定義上,Westerstahl 以「實在性」跟「不偏不倚」做為可 見的指標。敘述完整、正確,而且努力不刻意誤導或壓制相關的事情(誠信原則),並 且依據「對目標閱聽人與社會來說什麼是重要的」為原則,做出報導素材的選擇。即使 我們深知完全不偏不倚的純然客觀是無法實現的,但透過多元化的訊息傳遞管道,確保 各種「不客觀」的媒介存在於社會之中,仍可以向閱聽人呈現出所有的觀點。算是在這 不完美的世界中,找出一個可以接受的平衡點了。即使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詮釋存在,我 們還是可以就各種說法進行辯論(註二)。 既然外界並不認為客觀性是可能完全達到的,那麼堅持每則報導要以完全客觀為目標, 到底還有何意義? 或許還是有的。Lichtenberg 提出一種理想論點,他認為「假使我們的目的就是要瞭解 世界,那麼,我們必須要先假定客觀的可能性跟價值。否則,瞭解世界的目的就無法達 成。」即使我們並無法完全避免主觀與前見對事實的污染,作為詮釋者,反思在報導時 我們如何將自己的前理解或偏見帶進來,並且加以節制,還是很必要的。 不然套一句妖西的話,就變成「說故事比賽」了。 註一:就人類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民族誌,可說是深描詮釋的反覆過程,其研究理路大 致分成下列幾個階段: 第一層次-表面描寫,泛論行動本身。 第二層次-深厚描寫,超越了我們直接看見的事情與表象,描述並刻畫出行動者行動 的細節、情緒、感覺、脈絡、互動及社會關係網絡等。 第三層次-深描詮釋,此時關注的是行動者自己所身處的那個大環境「社會生活世界」 。深描詮釋在此是指一種整合互動、脈絡與歷史的過程,其目的在於瞭悟行動者的主觀 意義並進而理解這個主觀意義在社會生活世界中的客觀意涵。 第四層次-反思的深描詮釋,也就是研究者必須把「自已」-研究者及其所屬之生活世 界擺進來,反省自已在研究中的位置,以及反思在研究時我們如何無可避免或可避免地 將自己的前理解或偏見帶進研究中來。 摘錄自鄒川雄教授《通識教育與經典詮釋:一個教育社會學的反省》 註二:Geertz認為人類學的客觀性是建立在「本質上可爭論的」(essentially contested)理解上。這種特性被提出強調的原因,是為了避免詮釋者隨意和武斷的詮 釋。有人也認為這包含了「被詮釋者」(在人類學裡就是那些被研究的部落)對自己進 行詮釋的詮釋權,或詮釋空間的保障。不管是在地關點貨是外來者的觀點,在互相對話 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孕育出新的觀點和解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5.86.133

12/01 00:21,
推一個,借我記在網誌裡
12/01 00:21

12/02 22:17,
是Geertz
12/02 22:17
※ 編輯: lavenhill 來自: 60.245.92.161 (12/02 22:5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1.10.7

03/02 02:05, , 1F
請看一下什麼叫媒體的客觀 然後搞清楚大眾與小眾媒體的影響
03/02 02:05, 1F

03/02 02:07, , 2F
再去談媒體的媒體的社會責任~ 感恩
03/02 02:07, 2F

03/02 02:09, , 3F
個人認為 多元價值的報導 比一種烏扥邦式的"客觀"更重要
03/02 02:09, 3F

03/02 02:14, , 4F
當你要求一個非記者做到絕對客觀時 自己去做平衡報導更佳~
03/02 02:14, 4F

03/02 02:14, , 5F
我承認我有立場..不過是以環保來說..就這樣..
03/02 02:14, 5F

03/02 02:16, , 6F
我也覺得他們很可憐..只是那邊不要住人較好..
03/02 02:16, 6F

03/02 02:18, , 7F
所以我會覺得完全以同情的角度來報導他們..不是很正確..
03/02 02:18, 7F

03/02 02:18, , 8F
痾 請問樓上有仔細看我在說啥嗎?
03/02 02:18, 8F

03/02 02:19, , 9F
有啊..那可否請你把這個觀念套用在這件事情上嗎?不然.有用嗎
03/02 02:19, 9F

03/02 02:20, , 10F
好歹我說的都是我腦袋想出來的東西..
03/02 02:20, 10F

03/02 02:24, , 11F
就這樣吧..去看王建民了..這比較重要..
03/02 02:24, 11F

03/02 02:40, , 12F
我沒說不能反駁與質疑原po的"文章內容" 但是拿來質疑原po
03/02 02:40, 12F

03/02 02:41, , 13F
"行為合理性"的論點--也就是客觀與社會責任 我認為不太適當
03/02 02:41, 13F

03/02 02:44, , 14F
而你老在提"如果你真的..., 就應該..."的論調也讓人不以為然
03/02 02:44, 14F

03/02 02:47, , 15F
要不你就提出不同的例證 要不你就自己去拍一篇平衡報導
03/02 02:47, 15F

03/02 03:01, , 16F
拿著空洞的辭彙打嘴砲 誰都可以做得到不是嗎?
03/02 03:01, 16F

03/02 03:05, , 17F
fotofolio說得很中肯阿 你只是在用你的主觀要求他人客觀~
03/02 03:05, 17F

03/02 03:35, , 18F
我一直以為Boyen跟enohs是認識的好友說XD
03/02 03:35, 18F

03/02 06:43, , 19F
enohs的如果應該大集合﹕
03/02 06:43, 19F

03/02 06:43, , 20F
如果是紀錄就應該客觀
03/02 06:43, 20F

03/02 06:44, , 21F
如果是藝術就應該能和讀者溝通
03/02 06:44, 21F

03/02 06:53, , 22F
如果是攝影就應該讓照片說話
03/02 06:53, 22F

03/02 07:01, , 23F
這就是意識形態的標準表達形式
03/02 07:01, 23F

03/02 07:02, , 24F
男生就應該賺錢養家
03/02 07:02, 24F

03/02 07:02, , 25F
推樓上
03/02 07:02, 25F

03/02 07:02, , 26F
女生就應該溫柔婉約
03/02 07:02, 26F

03/02 07:04, , 27F
如果...就不應該...也是意識形態的表達形式
03/02 07:04, 27F

03/02 07:06, , 28F
行水區就不應該住人
03/02 07:06, 28F

03/02 07:06, , 29F
一個人...只會像電腦一樣執行if-then 和 if-then not
03/02 07:06, 29F

03/02 07:07, , 30F
都不會去思考那個if的合理性和if-then中間的過程
03/02 07:07, 30F

03/02 10:43, , 31F
行水區不能住人可以回答漢人的建築沒被拆的問題嗎?
03/02 10:43, 31F

03/02 11:49, , 32F
tetfreeago..這跟人無關喔 他說得有理我一樣會挺~ :)
03/02 11:49, 32F

03/02 20:57, , 33F
看到書包這樣說..我想我也不用再說什麼了..各位繼續吧
03/02 20:57, 33F
文章代碼(AID): #17oPhTip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