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影像創作者的一封信

看板photo作者 (自作孽啊 囧a)時間18年前 (2006/04/21 07:34), 編輯推噓9(900)
留言9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是我最近寫給一位朋友的信。 寫完之後發現,其實有許多東西是我想跟所有的(自我定位是)影像創作者談談的。 於是就改了標題和一些內容po在版上, 希望能收拋磚引玉之效, 也請大家不用客氣地批評、回應。 =============== 以下是信件內容的分隔線 ================ 親愛的XXXXXXXXX, 比照過你上一篇po的最近期作品與你早期的作品, 我有一些意見分三個層次回應: 技術面: 無可否認,你攝影的技術,特別是在構圖這部份,有長足進步。 但攝影是光線的魔術,對於光線的敏感度,掌握能力都還有可以再的加強空間。 技術上來說,可以多使用不同的測光模式(例如:少用平均或矩陣測光, 多用中央重點測光。當然,如果有點測光最好,但要看你的機身等級是否有點測), 藉由光線的安排、明暗的對比等等,去強調或表現你的主題。 創作/敘事面: 攝影是種敘事手法。就像文學一樣,牽涉到你選擇什麼主題、你想說些什麼、 而你要怎麼說?這部份不完全是技術層面問題,而是已經涉入到你創作的核心部份。 好的作品自然需要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然後是如何理解你的所見所思: 你到底想述說些什麼? 為什麼想說這些而不是其他那些? 從什麼立場?攝影者與被攝對象有什麼關係?如何看待這樣的關係? 這樣的關係對作品的影響? 這些作品對攝影者而言有何意義? 從什麼距離?20世紀初期的知名新聞攝影師Robert Capa說過:「如果你覺得你的照片 不夠好,那是因為你站的不夠近。」(這裡的「距離」同時包含了實際距離與心理、象徵 與社會距離) 從什麼脈絡?作品的創作是在怎樣的脈絡下產生?又在怎樣的脈絡下被理解與呈現? 好的作品或是優秀的創作者,都得不斷地探索與反思以上種種, 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作品的深度、質地與廣度。 哲學面: 在上一個層次,攝影的哲學問題已經昭然若揭。 所謂哲學,其實就是思索並試著解釋一些我們平常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的基本問題。 於是所有的攝影者都會面臨的最基本問題是: 「攝影對你而言是什麼?」 「為什麼要攝影?」 「攝影做為一種創作手法或表現形式,它的特質是什麼?」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會貫串自己的所有創作,賦予它們獨特的屬性。 如果覺得攝影就是生活的紀錄,那麼創作出來的可能就是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的影像紀錄。 但我們總是能繼續追問下去, 對自己而言,生活是什麼?什麼叫記錄?為什麼我們要記錄?為什麼攝影是種記錄? 如何決定哪些是該記錄而哪些不是? 為什麼我們這麼區分?這樣的區分對我們而言的意義? ........ 問題不斷延伸,而對這些問題,不同的回答都將細緻地產生不同的創作取向。 例如,到此一遊的旅遊照片,與在地方扎根的記實攝影; 團體面對鏡頭的照相留念,或是單獨隱藏的側面拍攝。 甚至也牽涉到美學的討論,比如我們常常覺得某些照片美,而某些不美。 「什麼是美?」 「為什麼我們這麼定義美?」 「美的創作與呈現又是怎麼一回事?」 「攝影的美學是什麼?」 「美好與醜陋之間是什麼關係?」 「好的攝影創作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這麼認為?」 ..................... 這些數不盡的問題或許沒有所謂解答的一天,但試著對他們提出自己的答案, 進行不斷的對話與辯證。 這過程對一個嚴肅的創作者而言,不可或缺。 或許可以這麼說: 好看的影像、優秀的作品、經典的創作,其中差別可能就在這裡。 我本來不打算寫這麼多的,但剛好最近在思索這些問題, 也閱讀了一些攝影哲學與視覺分析的文本, 一時有感而發下筆不能自止。 台灣的攝影環境,長期缺乏對影像的嚴肅思考, (相對來說,對電影的思考與批判多了許多,我相信是某些背景因素造成。) 大部分的討論都僅流於技術層面, 重複製造一些浮濫、膚淺的攝影作品與美學; 不去思索創作背後的種種諸如動機、意識型態與創作的影響而毫不自覺。 這是一種恐怖。 影像有其對話的力量,雖然我們難以預估這力量將會改變些什麼。 也許是環境、也許是別人、又也許是我們自己。 (當然力量也有可能是鞏固些什麼) 但總之,身為影像創作者,讓我們戒慎恐懼地彼此共勉吧! 對攝影的進一步思考,我推薦可以去看看以下這幾些書: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1997),《論攝影》,唐山。 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2004),《旁觀他人之痛苦》,麥田。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1997),《明室攝影札記》,台灣攝影工作室。 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等譯(1998),《神話學》,桂冠。 Vilem Flusser著,李文吉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遠流。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工作室。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2004),《視覺文化導論》,韋伯文化。 姚瑞中著(2003),《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遠流。 事實上,我相信還有許多發人深省,值得一看的好書我沒列出來。 一方面,我個人的閱讀與知識背景經驗仍遠遠不足;另一方面推薦這些書籍自然有我主觀的 想法與判斷在裡面,所以僅供參考。 另外,在後殖民理論、後現代理論、傳播理論、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甚至 人類學與社會學等等領域, 都各自處理了許多關於影像的不同主題。 有興趣可以再自己去找來看看。 一些淺見,見笑。 你的朋友 pz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14.7 ※ 編輯: pzs 來自: 61.229.114.7 (04/21 07:49) ※ 編輯: pzs 來自: 61.229.114.7 (04/21 08:26)

04/21 13:23, , 1F
推薦這篇文章
04/21 13:23, 1F

04/21 20:00, , 2F
這篇文章很好~推推~
04/21 20:00, 2F

04/21 20:52, , 3F
推!也推他推的那幾本書!
04/21 20:52, 3F

04/21 21:49, , 4F
推薦這篇文章
04/21 21:49, 4F

04/22 00:43, , 5F
推~
04/22 00:43, 5F

04/22 01:21, , 6F
推~~
04/22 01:21, 6F

04/22 16:29, , 7F
我也要推~
04/22 16:29, 7F

04/25 14:26, , 8F
好文一推~可否轉到別站photo版?
04/25 14:26, 8F

05/09 20:29, , 9F
要轉錄記得附上id就可以嘍 ~
05/09 20:29, 9F
文章代碼(AID): #14I1gPtL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