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2007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時報相關新聞

看板ntufiction作者 (夢想與思考的焦距)時間16年前 (2007/10/12 16: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時報 2007.10.12  萊辛等了30年 終於拿到同花順 閻紀宇/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 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由英國元老小說家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摘桂冠,獨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五千萬元)獎金。瑞典學院 推崇萊辛是「女性主義的史詩作家,以懷疑精神、熾烈熱情與幻化魔力,解析透 視四分五裂的人類文明。」 萊辛再過十一天就要歡度八十八歲大壽,她是諾貝爾文學獎創辦以來最年邁 的得主,在整個諾貝爾獎歷史上,也只比二○○二年的物理學獎得主戴維斯年輕 八天。此外她是歷來第卅四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在文學獎則是第十一位。 豪邁坐門口台階 開心受訪 佳音傳到倫敦時,萊辛正好出去購物,幾個小時後才回家擁抱榮耀。面對蜂 擁而上的記者,老太太把購物袋往地上一放,直接坐在家門口的台階上。不同於 一般得主的故作驚訝,她豪邁地說:「我等了卅年了,卅年來我拿到歐洲的每一 個文學獎,很高興能再加上諾貝爾獎,這就像拿到一副同花大順。」 一九一九年十月廿二日,萊辛出生於伊朗(當時仍稱波斯)西部克曼沙,一 個英國殖民官員的家庭,閨名多麗斯.梅.泰勒。六歲時舉家遷往非洲的英國殖 民地南羅德西亞(今日的辛巴威)。 在非洲早年的艱苦生活中,十九世紀小說大師如狄更斯、吉卜齡、史湯達爾、 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成為萊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為她的文學生涯奠 定厚實基礎。 不願被定義為女性主義作家 萊辛曾經加入英國共產黨,早年作品帶有濃厚的社會與政治批判色彩,對非 洲殖民地黑人的悲慘際遇尤其同情,撻伐種族隔離制度不遺餘力,甚至導致羅德 西亞與南非政府將她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讓她卅多年無法重返第二故鄉。之後萊 辛以六部小說構成的《暴力的孩子》組曲再接再厲,鋪陳女主角瑪莎.奎絲特的 醒覺與解放,但又瀰漫著絕望與宿命的色彩,為女性成長小說立下新典範。一九 六二年《金色筆記》問世,確立了萊辛的文壇地位。 不過萊辛似乎不太樂意被定型為「女性主義作家」,進入一九七○年代之後, 風格與題材屢次轉變。她從浪漫主義出發,探索超越理性與自我的領域,寫下多 部「內在空間」小說。後來又深受伊斯蘭教神祕主義教派「蘇菲派」的影響,並 將筆鋒轉向科幻小說。 萊辛曾說,《天舟座老人星:歷史檔案》系列是她最重要的作品。有意思的 是,儘管萊辛本人對科幻題材興致勃勃,但許多批評家認為這種文類反而是她的 弱項,而且她如果沒有涉足科幻,應該早就可以摘下諾貝爾獎。 聆聽青草歌唱 堅毅且充滿批判性 特約撰述茉莉/瑞典斯德哥爾摩傳真 今天中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學院宣布今年文學獎頒給高齡八十八歲的 英國女作家多麗斯.萊辛,讓聚集在皇家學院門前的幾百位等候者分外高興,報 以一片熱烈的掌聲。 瑞典的女性主義者更是一片歡笑,因為萊辛的獲獎,意味著女性文學和女性 問題將重新引起世界的關注。她們希望男性能從萊辛的作品中,認識女性的獨特 角度。 獨特的筆 剖析女性問題 如果說萊辛的獲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多年忽視女性有關,這是不公平的。她 是英國繼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後,最好的女作家,沒有人敢說她比男性作家遜色。 如今,在大半個世紀辛勤的寫作之後,終於獲得了這個獎。此刻,也許這個 喜歡餵鳥的老太太會打開一本舊影集,遙想當年的自己。那個在非洲農場裏成長 的小姑娘,那個被視為「神經質」的白人殖民者的後代,懷著巨大的同情,凝神 地觀察那塊灼熱的土地,那些頂著水罐的黑人婦女。在那個種族主義盛行的二十 世紀五十年代,她以她的一支筆塑造血有肉的土著黑人形象,顛覆了西方文學中 的傳統,反映了種族隔離制度滅絕人性的本質。 「受虐」悖論 曾引起爭議 她不會忘記,當年離婚後囊中如洗的她,帶著孩子移居英國,只有皮包裝著 的一部小說草稿,這就是令她一舉成名的《青草在歌唱》。原本在歐洲白人眼裏 一片曚昧的黑色非洲,在這本書裏展現了其社會現狀,以及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奴 役與被奴役的關係。在晚年的回憶中,萊辛把自己在非洲的生活經歷稱做是「一 生中最大的幸運」。 她總是具有挑戰性。不僅批判種族歧視,她也刻畫具有受虐傾向的女性,塑 造具有堅定意志、自主自立的女性形象,描繪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遭受的情感危 機。同時,她提出許多敏感的女性問題,例如,情愛與人物生活質量之間的關係, 老女人的情慾等等。在女性問題上她有一個著名的悖論,即女性必要經歷受虐的 過程,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她的作品一度引發女權主義論爭。 這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她的原因:由於她的作品具有女性獨特的視角和 批判懷疑精神。好久沒有女性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了。在她之前,被授以桂冠的 女性,是一九九六年獲獎的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 來自非洲 創作遠離主流 作品之所以被認為具有偉大價值,是因她聆聽和書寫青草的歌唱—這是她創 作本質特徵。「青草」意味著被上流社會忽視的下層人、邊緣人或者是社會異類。 她的創作總是遠離主流而體現出非主流價值觀。因為她仍然是那個來自非洲的、 因患有眼疾而輟學的貧困女孩。在小說裏,她探討老年女性的愛的能力;在現實 中,年邁的她仍然深切關注這個世界,愛那些不被人愛的異類。 鄭樹森:遲來的正義 貓的勝利 黃麗群/香港報導 英國作家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知名學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鄭 樹森認為這是「遲來的正義」。因為無論質素與數量,萊辛是二○○○年以來諾 貝爾獎得主的優勝。萊辛的歷史地位,也是自二○○○年以來最早受到本國文學 史和世界文學界所肯定的。 萊辛等到快九十歲才得獎,恐怕得從諾貝爾獎的特殊生態及歷史過程討論來 考量。這中間考量的角度,鄭樹森分成五個部分來談。 第一是語種角度。鄭樹森認為今年可說是個意外。由於英國劇作家品特於前 年摘得桂冠,一般猜測這次諾貝爾獎應會頒給其他語系像是西班牙文作家。「所 以,從『語種輪流』的考量來看,隔一年又重回英語系作家身上,滿出人意表的。」 第二是地緣政治因素。雖然瑞典方面經常否認這個說法,但諾貝爾文學獎在 地理上一直有分配主義的現象。例如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得獎落點會在五 大洲之間輪流跳來跳去。二○○○年之後,人選則是在「第三世界」與「西方世 界」間平均產出,以此而言,萊辛就是個中規中矩的選項。 第三是年齡。根據鄭樹森觀察,諾貝爾文學獎有個特色,由於它在二戰之前 大多頒給「年高德劭」的作者,為了擺脫「老人獎」的形象,皇家學院有時會刻 意突出一些較為年輕的作家。例如一九八二年的馬奎斯(五十五歲獲獎)、一九 八七年的布洛斯(四十七歲獲獎),但是整體而言,得獎者平均年齡仍然偏高。 「像一九九九年的葛拉斯、一九九八年的薩拉馬戈都是如此,傳說會得獎傳 了多少年,連我這個老讀者都放棄了,覺得沒希望了,晚年卻忽然殺出重圍。萊 辛也一樣,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許多人認為她有希望,一拖就拖到今年,也是 終於等到了。」 第四個關鍵則是性別。有一說法認為,二○○四年葉利尼克獲獎後,短期內 將不會再有女性得獎者。鄭樹森認為,此後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只會愈來愈 多,頻率愈來愈密集。 最後是文類的角度。鄭樹森分析,萊辛不僅優於處理殖民與後殖民議題、非 洲經驗、政治小說、英國式家庭小說(Domestic Fiction),在科幻小說領域也 成就非凡。如果薩拉馬戈為諾貝爾文學獎注入奇幻風格、馬奎斯帶來魔幻元素, 那麼萊辛無疑是將「科幻」因子帶進此一文學聖殿。萊辛是個愛貓人,同樣愛貓 的鄭樹森下了結論:「我還想不出來有哪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貓愛到要幫貓 寫書,這是貓的勝利!」 曾化名出書 被出版商拒絕 潘勛/綜合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廿多年前曾用化名寫作兩本小說,結果長 期出版她著作的英國出版商拒絕出書,後來就算在英、美兩國上市,但沒多少人 造勢、評論,銷路也不好。萊辛表示,她的實驗目的在指出沒名氣作家遭逢的種 種困境。 萊辛一九八四年以前便寫過廿五本以上著作,而且被視為角逐諾貝爾文學獎 的熱門人選。當時她化名為珍.薩默絲(Jane Somers),寫了《好鄰居的日記》 (The Diary of a Good Neighbour,暫譯)以及《老人家要是能》(If the Old Could...,暫譯),結果出書後,賣得很糟。 萊辛的經紀人克勞威斯表示,長期替萊辛出書的「Jonathan Cape」公司表 示,新書很好,但無法賺錢。而另一家英國知名出版公司「Granada」則表示, 內容太灰色,所以拒絕出書。 後來萊辛接受訪問時表示,她想凸顯整個出版業界令人生畏的作業流程。萊 辛說,假如那兩本書掛她的真名,那麼可能會賣得很好,然後書評家讚不絕口。 但是,用化名出書,在英國只賣了一千五百本,在美國則接近三千本。 萊辛指出,她化名出書的遭遇,可以鼓勵還沒成名的作家,另外叫那些諷刺 她不再能以寫實風格寫作的書評家看來像傻瓜。萊辛說,自己打算進行那個實驗 已有數年之久。 最新科幻小說《裂隙》 男人 是偶然出現的物種 楊明暐/綜合報導 今年六月月初,多麗斯.萊辛曾在英國《衛報》主辦的「黑鎮文學節」( Hay festival)上,用一種半玩笑的方式問與會者他們究竟認為男人有什麼用處。 萊辛的最新科幻小說《裂隙》(The Cleft)那時才剛出版,內容是一個只 有女人的虛構世界在引入男人後發生的事。萊辛說,在她眼裡,男人之所以被引 入,是為了使懶惰散漫的女人世界得到「激勵」。 她說:「這就是我認為男人存在的目的。Y染色體…讓每件事得到激勵。」 萊辛認為男人是一種「偶然出現的物種」,必須予以特別照顧,而且他們「很容 易就死掉」。但她也承認自己不願生活在一個全是女性的世界裡。 當被問到戰爭是否都是由男人所發動,她回答:「我並未發現女人在當了首 相後,會特別愛好和平。」 她說,有些最糟的罪行反而是女人幹的。她說:「我們總以為我們具有母性 的慈愛,我們不喜歡打仗,但事實不然,不是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萊辛風格多變 寫作生命力旺盛 丁文玲、吳垠慧/台北報導 諾貝爾文學獎由英國作家萊辛獲得,台灣的學者多肯定萊辛的文學地位,但 對萊辛的獲獎與作品解讀,則各有不同角度。 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楊薇雲表示,萊辛的成就大致可分兩部分,一是寫作 風格不停嘗試新的挑戰,求新求變。她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不同驚喜,曾有批 評家形容她為變色龍。另一方面,萊辛的作品一直秉持異議分子對社會主流的思 想觀念價值提出質疑與批評。 楊薇雲指出,萊辛曾說,人是慣性的動物,經常會懶於思考,如果她的小說 能讓人對自己以及四周的社會現象重新思考,提出質疑,她就達到了小說應盡的 責任。 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奭學則表示,萊辛得獎,讓他感到有點意外。因為如果諾 貝爾文學獎以她的女性主義色彩為政治正確的考量,比她更尖銳、前衛的女性主 義作家所在多有。如果是以文學成就考量,那麼萊辛作品的品質,似乎還不達世 界第一,她雖才氣煥發,但絕非一代大師。 不過,李奭學認為萊辛的寫作生命力相當旺盛,應該不會像其他作家一樣, 因為得獎而終止寫作生命。他建議,讀者不妨以平常心來讀她的作品,女性主義 作家多少有思想家的色彩,但讓文學回到文學,不牽扯政治,比較好些。 台大外文系教授劉亮雅指出,萊辛除了女性主義,她某段時期對馬克思主義 的熱衷,曾是共產黨員的身分,也是世界矚目的焦點,或許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對 這部分也有考量也未可知。 時報出版總經理莫昭平、天培文化發行人蔡澤松都讚揚萊辛寫作風格上的多 變,關注層面的多樣化。萊辛從極為複雜的長篇小說到平易近人的小品都十分精 采,對於女性主義、社會、種族等各題材也廣泛關心。 像她的代表作《金色筆記》,是以短篇小說為骨架,由四篇不同的筆記本獨 立存在,章節之間可以跳躍閱讀,然後又從這些獨立的筆記本中發展出一個新的 故事,複雜、嚴肅、分量十足且能量旺盛。但像是《特別的貓》、《第五個孩子》、 《浮世畸零人》等,又相當地易讀。 蔡澤松表示,萊辛在伊朗出生,但在移居英國之後,可說是英國國寶級的文 學家,她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獲獎年紀最高的一位,「這是遲來的榮譽,這 次頒給萊辛,可能也是考慮到她年事已高。」 愛貓成癡 她寫來冷靜又熱情 陳淑英、吳垠慧/台北報導 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的寫作樣貌極為豐富,有長篇小說《金色 筆記》這樣形式複雜迷離的代表作,也有書寫愛情、貓咪迷人易讀的雋永短篇。 其中,最特別的是,愛貓成癡的萊辛關於貓咪的作品被翻譯超過五十語種,廣為 各國讀者喜愛,這可說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中不曾有過的紀錄。 翻譯萊辛與貓有關的著作《貓語錄》及《特別的貓》的彭倩文表示,「一般 人寫貓多寫貓很柔軟、很可愛、很熱情的一面,但萊辛不一樣,萊辛筆下的貓, 很冷酷。」 彭倩文說,萊辛寫貓的筆很冷靜,不斷觀察、自省,反覆省思她與貓、貓與 整個環境的關係。 「一般對貓的寫法,多半以詩意的筆調呈現出貓的柔軟與貼心。但萊辛是從 宏觀的角度切入,述說貓在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裡如何生存,進而描述她與貓相 處的經驗,以及她對每隻貓性格的觀察與分析。」 「剛開始看文章時,被萊辛嚇到。」彭倩文說,《特別的貓》原文約有十萬 字,她譯好後覺得味道不對,「太柔太硬都不對」,但她想要修卻修不出來,擺 了一兩年後才擇其中篇章先出《貓語錄》,後來才出《特別的貓》。 《特別的貓》原著有多可怕?彭倩文舉例,故事描繪萊辛在非洲的童年生活, 鄉下地方有很多家貓、野貓,因為數量太多,多到要處理,例如買藥、捕殺,「 這些殘酷現實世界的描述,對愛貓的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事。」 「雖然萊辛寫貓很冷靜,但也有柔情,只是用一種抽離的角度。」彭倩文說, 「她對貓流露的深情,卻又能採取觀察與辯證的視角來書寫。即使是小品的文章, 都可以感受到萊辛的冷靜與熱情。」 台灣愛貓族聯誼會會長、作家心岱表示,一般人寫貓常用補償、轉化的感受 將貓擬人化,但萊辛「有雙特別觀察的眼」。 她舉《貓語錄》描寫一隻因病失去一條腿的貓,必須過著三腳殘廢貓的殘酷 屈辱生活。「若無觀察的力量或理性精神是寫不出來的。」心岱說,換做是她, 「不敢碰觸貓很痛苦很殘酷的一面」,因為她實在「過不了那一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76.122
文章代碼(AID): #173pGlx9 (ntu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