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2007諾貝爾文學獎聯合報相關新聞

看板ntufiction作者 (夢想與思考的焦距)時間16年前 (2007/10/12 15: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英女作家 多麗斯‧萊辛戴諾貝爾桂冠 【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創作小說逾五十年,主題涵蓋女性主義、政治議題和非洲童年的英國作家多 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 ,十一日榮獲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   萊辛的大名在台灣各大學英文系所與文學圈可謂人盡皆知。諾貝爾文學獎得 主通常都是在五、六十歲獲獎。本月廿二日將歡度八十八歲大壽的萊辛,是諾貝 爾文學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她可獲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五千萬元)。   她是諾貝爾文學獎自一九○一年頒發以來,第十一位女性得主,也是繼哈洛‧ 品特在二○○五年得獎後,英國作家三年內第二度戴上文學桂冠。   瑞典皇家學院在頌詞中稱讚萊辛為「女性經驗的史詩家,以其懷疑的態度、 強烈的感受和靈視的力量,讓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接受詳細的審視。」   萊辛早年曾是諾貝爾桂冠熱門人選,最近十幾年因為從事科幻小說寫作而被 視為不夠莊重,遂從名單淡出。她並未料到自己會得獎,新聞發布時去醫院探望 兒子。   萊辛搭計程車回到倫敦北區住所時,大批記者已在門外守候兩小時。萊辛談 到「等候」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情時表示:「我感覺在候選名單上好像已經有四十 年了,你不可能每年都懷抱高度期待的心情,興奮效應會慢慢遞減。」   萊辛用撲克牌術語「同花大順」描述得獎感想:「我已經贏遍歐洲所有的文 學獎,一個也不少,所以我很開心能夠囊括所有獎項。」   有點重聽,講話直率的萊辛,稍後告訴記者:「我要進房接電話了。我保證 會上樓搜尋一些得體的字句,作為日後發表談話之用。」   二○○四年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得知萊辛獲獎後,直說這是「遲來的榮耀」。 然而,撰寫《西方正典》的美國文學批評大家哈洛‧卜倫卻說,諾貝爾文學獎頒 給萊辛「純粹是基於政治正確」。   卜倫說:「雖然萊辛女士在創作初期寫過好幾本品質令人欽佩的作品,但我 發現她最近十五年的作品相當不忍卒讀…四流的科幻小說。」   卜倫不是第一個批評萊辛寫科幻小說的人。萊辛曾回嗆批評者:「這些人不 了解的是科幻小說裡面,存在我們這個年代最佳的社會小說。」 掙脫桎梏 萊辛寫貓像野獸 【記者陳宛茜、張佑生/台北報導】   十四歲輟學,十五歲逃家,結過兩次婚也離過兩次婚。質疑男人有啥用,卻 否認自己是女性主義作家。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一直努力從 各種標籤桎梏中脫逃。   多麗斯.萊辛創作類型多元,有「變色龍」之稱。她在國際文壇赫赫有名, 但在台灣卻不是主流作家,書籍銷量約在兩千到四千本之間。   萊辛在台灣出版的書有六本,分別是時報的「金色筆記」、「貓語錄」、「 特別的貓」,天培文化的「第五個孩子」、「浮世畸零人」,以及一方的「我把 我的心遺忘在遠方」與「一封未投郵的情書」。   萊辛在蠻荒的辛巴威長大,母親卻期待她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仕女生活,將 她送到天主教女子學校就讀。萊辛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輟 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   諾貝爾委員會在頌詞中稱讚她書寫女性經驗的成就。她在一九六二年發表的 小說《金色筆記》,幫她奠定女性主義先驅的偶像地位,但她始終否認自己是女 性主義作者,且批評女性主義運動過度建立在意識形態上。   偏偏萊辛的最新科幻小說《裂隙》描寫的就是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但萊辛 坦承,自己並不想住在一個只有女性的世界。   萊辛在一九八○年代陷入短暫的沉潛期,她決定測試作家名號在出版界到底 有多重要。她以筆名投遞小說手稿,遭到退件。一恢復真名,小說便得以出版。   多麗斯.萊辛愛貓成癡,曾出版「特別的貓」與「貓語錄」兩本貓書,記錄 她生命中貓的身影。同樣是貓癡作家的心岱說,萊辛筆下的貓必須打鬥、獵食與 被捕獵,就像野獸一樣,有非常殘酷的一面,透過她的眼睛,可以看到貓咪的另 一面。 萊辛關注女性議題 直追吳爾芙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政大英語系教授陳超明指出,多麗斯.萊辛曾是共產黨員,在伊朗出生,住 過辛巴威,作品除了關注女性,更擴及宗教、種族、階級、政治等議題,曾被譽 為是繼勞倫斯之後,最偉大的英國小說家,她獲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專攻英國文學的陳超明,曾在課堂上講解萊辛的小說。他指出,萊辛的作品, 遊走於寫實、幻想、自傳式的文體,經常接觸到女性的生命、生活困境,是繼維 吉妮亞‧吳爾芙之後,最偉大的英國女性作家,但她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卻拒 絕被歸為女性主義作家,認為人類、文學不能只被簡化為男人、女人兩種。   陳超明說,萊辛於知名短篇小說「在十九號房間」當中,刻畫一個婚姻幸福 的女人,有一天突然離家出走,租了一個房間,然後自殺,如同前輩吳爾芙的名 作「自己的房間」,刻意凸顯在現代社會,女性要先擁有自己的實體空間,才會 有心靈空間;婚姻幸福,不一定快樂,沒有痛苦的經驗,反而會失去生活目標。   陳超明指出,萊辛的成名作「金色筆記」,開啟英國文學六○年代至今自傳 體的後現代風格,書中她以一個女作家為主角,用五本不同顏色的筆記,描述作 家的不同面向,從寫實到心理描寫,超越性別,觸及到種族、階級、政治等議題, 直追「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作者勞倫斯,似乎也比較符合諾貝爾獎的口味。 多麗斯.萊辛贏得諾貝爾文學獎 【聯副編輯室 報告 張佑生/輯譯】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英國作家多麗斯‧萊辛,她是一位女性經驗的史詩 家,以其懷疑的態度、強烈的感受和靈視的力量,讓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接受詳 細的審視。 ——諾貝爾委員會對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的頌詞   《金色筆記》(The Golden Notebook)是萊辛真正有所突破的作品。蓬勃 發展的女性主義運動視其為先驅,名列少數以20世紀觀點揭櫫兩性關係的作品, 運用十分複雜的敘事手法,揭露政治與情感的矛盾衝突如何交互糾結。自傳性質 的《內在的我》(Under My Skin)和《走在暗影》(Walking in the Shade) 代表她寫作的新顛峰。萊辛不僅回憶個人的一生,同時觀照整個大時代:大英帝 國尾聲的英格蘭。她的小說《最甜美的夢》(The Sweetest Dream)是自成一格 的小說續篇。 真正的實至名歸! 【劉森堯】   多麗斯‧萊辛近年來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呼聲甚高,可惜總是錯身而過,隨著 年華老邁,有人認為已經是不可能了。這回許多人大感意外,事實上,我認為她 早在1960年代寫出《金色筆記》時就應該得這個獎了,真不知道諾貝爾委員會那 些人心裡在想些什麼。   近二十年來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名單中,真正數得出實至名歸的人我認為 不出四個:1988年埃及的馬富茲,1998年葡萄牙的薩拉馬戈,1999年德國的葛拉 斯,第四個毫無疑問就是今年的萊辛女士了。   萊辛壽命活得長,相對的創作生命也長,她出生在伊朗,前半生有二十年時 間在南非度過,1950年代回到英國之後才真正展開活潑耀眼的創作生涯,她從來 就是屬於第一線的多才多藝的創作家,特別是1962年出版《金色筆記》之後,成 為英語世界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不管是獨特英語文體的創造,或是對兩性世界 的細膩觀察所形成的尖銳主題,二十世紀下半葉,除了美國的索爾‧貝婁之外, 很少有人寫得比她更好。   《金色筆記》確然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少見的偉大傑作之一,儼然是剖析二十 世紀中期西方文明世界有關女性成長和兩性關係的一篇精采史詩,冗長而不囉嗦, 尖銳而不偏頗,細膩而不乏味。誠如作者在1971年為這本作品補充的序言所說, 這是一篇有關當代意識型態的坦誠告白,同時也是一齣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戲劇, 其知性取向和複雜的程度遠遠超過只是被視為一篇女性自我覺醒之論述的層次。 萊辛在寫這篇作品時,毋寧是充滿極大野心的,她描寫1950和1960年代的英國社 會,視野卻無限的寬廣,她展現了今古共通的主題:男女兩性之間的對立衝突、 事實與謊言、真實與虛構,以及忠誠與背叛。總的說來,這是一本複雜而充滿知 性的精采傑作,也是一本讀來樂趣無窮的小說。   萊辛近年來年事已高,深居簡出,相信這次得獎,恐怕連她自己都感到意外,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除了可以過一個快樂的秋天之外,也希望她活得更長一些, 好好享受這遲來的榮耀,這是她應得的。 活力洋溢的行動派 【王開平】   原屬羅德西亞籍的英裔作家萊辛貼有鮮明的非主流標籤,具備諾獎評審鍾愛 的政治正確性於一身:第三世界背景、投入婦女運動、顛覆傳統書寫規格的實驗 文體,以及探觸女權、種族、政治現實等尖銳主題意識。今年中高齡八十八歲的 萊辛還出版新書《裂隙》(The Cleft),筆力不輟,兼有大部頭經典代表作《 金色筆記》等名著壓陣,為她的創作成績單頻頻加分。萊辛1919年出生於波斯( 今伊朗),父親是陸軍上尉,母親是音樂家。萊辛五歲隨家人移居非洲羅德西亞, 不耐讀天主教修女學校,十四歲便離校當書記謀生,未再受正規教育。十八歲提 筆寫作,作品著力刻畫種族歧視的不平等。   1939年結婚,十年後三十歲的萊辛二度離婚,帶著一對兒女由南非前往英國, 滿溢自傳色彩的小說《成為英國人》中,眼中看這片落腳之地:「如此寧靜、平 穩,可以安居。」1950年長篇《綠草低吟》(The Grass is Singing)觸及黑白 衝突,一炮而紅,隨後陸續出版《暴力的孩子》(Children of Violence)五部 曲及創作里程碑《金色筆記》,奠立萊辛的文壇地位。《金色筆記》甫問世就以 秀異主題及表現形式,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研究者必讀文本。   「當一部作品內在生命的形式和構成,對讀者和作者都平淡無味時,就該扔 到一邊,讓它壽終正寢,另起爐灶新的開始。」萊辛不愧是活力洋溢的行動派。 面對小說書寫的未來,她始終抱持樂觀,她表示小說雖因中產階級的需求而生, 卻不會隨讀者的轉向夭亡。小說有其他藝術形式無法匹敵的優勢:「小說家可以 用私密的語言和他的讀者溝通。」萊辛說她的小說師承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 基、屠格涅夫、巴爾札克和斯湯達爾:「他們輻射著溫暖、熱情、人道關懷與愛 的溫度,藉作品使人對人性重燃信心。」由於不喜歡「英國傳統對待女性的高姿 態」,萊辛始終與英語系小說家分道揚鑣,只看重哈代、布朗蒂姊妹及狄更斯。   萊辛筆下書寫類型多樣,不局限嚴肅小說,近年作品不但有散文、遊記、回 憶錄,更涉入科幻、寓言等場域。繼《內在的我》與續篇《走在暗影》後,後續 回憶錄遲遲未見下文,萊辛於2001年出版深具自傳氣味的小說《最甜美的夢》, 女主角與萊辛到英國後的際遇頗多神似。萊辛今年新書《裂隙》由科學雜誌得來 靈感,以寓言形式重寫文明初啟前亞當夏娃的兩性戰爭,多家媒體都給予劣評, 美國《華盛頓郵報》更痛批「是一本壞小說」(It is an actively bad novel.)。 萊辛老神在在,只說:「有些人會討厭書中的每一個字。」不過一個多月後就獲 得諾獎加冕,更表明薑是老的辣。 凸顯諾獎的時空錯亂 【郭強生】   我曾經公開說過多次,諾貝爾文學獎基本上與世界文學思潮有三十年的時間 落差。當然這並不表示萊辛這次獲獎有爭議,只不過2004年葉莉尼克獲獎時,她 作品中有關性、暴力、女性身體與政治這些議題的探討,已經顯得尋常而疲軟, 諾貝爾委員會卻先把獎頒給了葉莉尼克這個後生晚輩,對於早在1960年代便以《 金色筆記》高舉女性主義大旗震驚世界的萊辛而言,難免有些難堪,更凸顯了諾 貝爾文學獎的時空錯亂。   過去十幾年來幾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獲獎人,從南非的葛蒂瑪、美國的莫瑞 森、德國的葉莉尼克,幾乎都在這同一路數上:女性書寫與種族衝突、記憶與女 性主體、身體政治與國族,這豈不是變相加強了另一種女性作家的刻板形象?   這股風潮在台灣風行也有一段時間,這次我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我們跟諾 貝爾愈來愈接近了;但是更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二十世紀末才終於有了萊辛的 中譯本問世,究竟只是粉絲型的追隨者,還是具備了對這位女性主義先行者有重 新定位、檢視,甚至批判的能力?對萊辛晚了三十年獲獎,我們應有另一種立場 觀點,重點不該是她個人獲獎的意義,而是這四十年下來文學中的女性主義發展 是不是該有全面的檢視?如果不是像萊辛出生於伊朗、成長於非洲、移民到英國 這樣傳奇的背景,或如莫瑞森是有色人種、葉莉尼克是共產黨員,女性書寫是否 仍然是被壓抑的?   平心而論,萊辛的作品多而雜。許多人也許不知,她在1982年做了個寫作實 驗,以珍‧莎莫絲(Jane Somers)為筆名寫了兩部小說:《一個好鄰居的日記》 (The Diary of a Good Neighbor)與《時不我予》(If the Old Could),匿 名投稿竟然被自己的經紀人退稿,最後終於出版,不知作者竟是萊辛的書評家也 多搖頭,更不用說《金色筆記》當時全球銷售已近百萬,這兩本小說出版後一本 只有一千五百本銷路,一本不過三千。消息曝光後,萊辛對於大家認不出她的風 格大表不解,認為這是女作家普遍面臨的困境,沒有名氣就很難獲重視。她做這 樣的試驗動機究竟為何,耐人尋味。這一則小插曲也提醒了我們,當前有多少走 紅的作品是因為作者自我標示出的身分?   萊辛不斷在寫,毅力可佩。但後期的萊辛沒有超越《金色筆記》的佳作,甚 至已讓一些評論家感到不耐,這當然不能用來抹煞萊辛在1960年代那個時空脈絡 下所作的貢獻。不斷在寫或許是因她眼光仍看著諾貝爾桂冠,但是因為不斷書寫 而讓自己流露疲態,這不能不說是諾貝爾害人。 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壽之吻」 【傅正明/斯德哥爾摩報導】   摘取諾貝爾桂冠的作家很少不是七、八十歲高齡的作家,以他們的終身文學 成就贏得這項殊榮。西方批評家把這種情況戲稱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死亡之吻」。 中國人喜歡講並喜歡聽吉利的話,我把這種情況稱為「高壽之吻」。   2007年諾獎頒發給八十八歲高齡的作家萊辛,就是又一次「高壽之吻」。   這次評獎,對於瑞典讀者來說,大都認為萊辛獲獎是實至名歸,尤其是在諾 獎公布現場的婦女作家和記者感到非常高興,但對於批評家來說,則是另一種意 義上的意外。例如瑞典的兩家大報的預測都沒有命中。幾天前的《瑞典日報》預 測的前三名是義大利作家馬格利斯(Claudio Ma-gris)、澳洲詩人莫瑞(Les Murray)和美國作家菲力普‧羅斯(Philip Roth)。11日當天《每日新聞》預 測的前三名,是美國作家菲力普‧羅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和美國女作家歐慈( Joyce Carol Oates),我還瀏覽過不同日期這兩家報紙和別的報紙,都沒有人 預測萊辛。這也許是因為,從年齡的角度來看,自從1990年頒發給時年八十六歲 的墨西哥詩人帕斯(Oc-tavio Paz)之後,就再也沒有頒發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作 家了。萊辛雖然十多年前就被提名,多年前一度是瑞典批評家預測的熱門人選, 但在近幾年的預測名單中,萊辛完全出局了。就女作家來說,每年呼聲較高的候 選人都是歐慈。   當然,這並不意味批評家不看重她的作品。她以小說為主的作品,被翻譯為 瑞典文的,將近四十本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仍然是1962年出版的小說《金色筆記》。 她的書在書店賣得很好,在圖書館的借出率也很高,在瑞典擁有廣大的讀者。   萊辛是一位有多重文化背景的世界主義者。她兩次不成功的婚姻使她扮演了 妻子、母親和女強人的多重角色,因此,許多作品都染上女權主義色彩。此外, 種族隔離和後殖民問題,也是她涉獵的範圍。她的創作風格多變,小說既有現實 主義的描繪,也有魔幻寫實主義的想像,充滿反諷色彩和悲劇情調,同時揉合了 這位飽經憂患的婦女對人類歷史進程深刻的哲學沉思。 【2007/10/12 聯合報】 得主萊辛 多部著作中譯出版 【中央社╱台北十一日電】   本年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文學大師多麗斯‧萊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 愛貓成癡的作家,她的生命似乎永遠不乏貓咪緩步經過的景象。台灣的時報文化 就出版兩本萊辛有關貓的「特別的貓」和「貓語錄」。其它多本知名著作,台灣 出版社都有翻譯中文出版。   時報文化介紹多麗斯.萊辛,1919生於波斯(今伊朗),父母皆為英國人, 五歲時隨家人遷往南非羅德西亞(今辛巴威)。她的家人原希望在南非務農致富, 不過事與願違,萊辛的母親原期待能過著維多利亞式的文化生活,將女兒送到天 主教女子學校就讀。   然而萊辛在非洲的原野中成長,對嚴格管教的教會學校難以適應,十四歲便 輟學,之後不再接受正式教育,但她博覽群書充實自己。   1939年和法蘭克.惠斯頓結婚,育有一男一女,1943年離婚;二次大戰期間 認識德國難民葛提弗烈德,1945年結婚,生子,1949年離異,此後一直單身。   1949年萊辛攜帶她的第一部小說手稿初回英國,這部名為「青草在歌唱」的 小說是她的處女作,1950年在英國出版,一舉成功,同時在美國及十個歐洲國家 出版發行。她的國際聲譽由此建立,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萊辛在「特別的貓」這本書裡細數曾經讓她歡欣也讓她憂愁的貓。故事從萊 辛在非洲的童年開始,她以勞倫斯對生物觀察的精神,書寫這些貓的生命景觀, 像是童年時衝進她家農田的貓,週末和父親兩人和大約四十隻貓相處,充滿個性 的「灰貓」與「黑貓」、大難不死的流浪貓等。灰貓是被寵愛的美人,喜愛炫耀 賣弄、自私虛榮;黑貓活在現實世界中,審慎穩重,高度發展肉體本能;流浪貓 有倖存者的特質。   萊辛有極度具象、栩栩如生的想像以及冷靜精確的觀察,她筆下的貓,充滿 著生命感的世界。至於「金色筆記」這本書,是英國文學最具女性主義象徵的大 師級作品。全書以「自由女性」的一部短篇小說為骨架,也可獨立成篇,而短篇 小說又分別以黑色、紅色、黃色和藍色四部筆記呈現。   萊辛另外兩本著作,則由天培文化出版的「第五個孩子」和「浮世畸零人」。 「第五個孩子」是萊辛最具影響力、最扣人心弦的著作之一,「浮世畸零人」是 續集。這是一部介於自然主義敘述式的家庭生活記錄與科幻小說的寓言之間的故 事,情節緊緊扣住讀者的心,如坐針氈,直到高潮迭起的結局來臨為止。   時報文化詳細介紹萊辛的著作,包括十多部長篇小說,其中代表作有五卷本 的「暴力的孩子」系列、最負盛名的「金色筆記」、「黑暗來臨前的夏季」、「 倖存者的回憶錄」等;短篇小說集「五」曾獲得毛姆文學獎。1981年獲奧地利的 歐洲文學國家獎,1982年獲得德意志莎士比亞文學獎。五卷本的小說系列「南船 老人屋」的第一部「希卡斯塔」於1979年出版。長篇小說「好恐怖主義者」獲得 1985年的W‧H‧史密斯文學獎。 【2007/10/11 中央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76.122
文章代碼(AID): #173o95uU (ntu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