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女書當代講讀會

看板ntufiction作者 (夢想與思考的焦距)時間17年前 (2006/09/20 20: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log.yam.com/fembooks/archives/2124031.html 【女書當代講讀會 系列】「看見女性移民」:在世界的隙縫中──越界流離的女性身影   不同於當前媒體一味趕流行、煽色腥地追逐「外籍新娘」或新移民女性,本 系列將透過閱讀不同形式的文本(包括:小說、自傳、電影、紀錄片、音樂),將 時空拉大,從不同路徑的移動(例如:中國→台灣→美國、印度→加拿大、南非→ 中東、澳洲→印度、東南亞→台灣…等),看見因女性移民造成的多重文化衝擊, 在性別、國族、種族、階級…各方面的影響,以期對當前有關全球化的論述,加 入更豐富的、女性主義的、多元文化的內涵。 日期 課程名稱 講師姓名 95/09/30 走過九個海洋的女歌行旅──蒙古歌者烏仁娜的根源和追尋 鍾適芳 95/10/14 因為名字的緣故:《同名之人》的族裔、性別與身分認同  鄭至慧 95/10/28 神秘、灼熱的生命之旅-《聖煙烈火情》的情慾試煉    蔣淑貞 95/11/11 逃亡與追尋─從《印尼女傭尤尼希》、《逃》談女性移工的處境與經驗再現                               李淑君v.s顧玉玲 95/11/25 猶太女人與非洲大地:德國電影《何處是我家》裡的家與國                               張守慧v.s周郁文 95/12/09 沙漠之愛:一則浪漫愛情的寫實寓言《偶遇者》      鄭美里 95/12/23 跨國移徙與離散想像:《桑青與桃紅》裡的歷史與女性書寫 馮品佳 96/01/06 迎向跨國婚姻的挑戰─《移民新娘三部曲》裡的夢想與現實 蔡崇隆 96/01/20 家,就是把故事說出來的地方:《月白的臉》的自傳敘說與身分追尋                                 張瓊惠 96/02/03 翻騰海嘯的女巫──娃庭娜與不斷變身的芬蘭女歌傳統   鍾適芳 ◆ 課程形式:     結合讀書座談會、音樂和影片賞析,以及女性主義意識啟蒙團體 (consciousness-raising)的作法,以講讀會方式進行,打破一言堂的講座與流 於呆板的讀書會,既講又讀,消除台上講者與台下的界線,增加閱讀的主動性與 思想的交流。 ◆ 課程內容: 9/30 走過九個海洋的女歌行旅──蒙古歌者烏仁娜的根源和追尋 ★講談人:鍾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流浪之歌音樂節】【女歌節】          創辦人 / 總策劃) ★閱讀文本:烏仁娜《在路上》       烏仁娜的吟唱遼闊如大地,直搗入聽者的心底,延綿的長調,引人落淚。蒙 古的地理環境與生活形態,是烏仁娜歌曲中生命力的根源;不斷遷動的生命,則 匯成音樂中的多元面貌。     十八歲在內蒙古被發掘演奏揚琴的天份,在家人無法想像上海在哪里的年代, 她毅然決定離開草原,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這個決定,改變了烏仁娜的一生,開 始了她生命中戲劇化的歷練。於上海音樂學院期間主修揚琴,堅決不接受學院美 聲訓練,使得烏仁娜保有她天賦的好嗓子及自然揮灑的唱腔。求學期間,她天籟 般的歌聲,被壓抑地沒有太多人知道。一直到結束上海求學生活,在北京與一干 玩音樂的中外朋友,組了第一個跨界的樂團「高山流水」,才算是烏仁娜演唱生 涯的開始,同時也開啟了她世界舞台的生涯。     十二年前,烏仁娜移居到德國柏林,純淨的嗓音與純粹的音樂特質,受到德 國樂評與媒體的好評,歐洲音樂人爭相與其合作。近年來,烏仁娜巡演足跡更踏 遍了歐洲、亞洲、美國、俄羅斯大小音樂節。去年,烏仁娜因為對藝術與生命的 熱烈追求,繼續遷徙至埃及的開羅。在開羅,不同於德國的氣候、歷史與文化, 再度於她的創作中形塑新的生命與面貌。 10/14 因為名字的緣故:《同名之人》的族裔、性別與身分認同 ★講談人:鄭至慧(作家、女書店負責人、前《誠品閱讀》總編輯) ★講讀文本:《同名之人》(The Namesake),鍾芭.拉希莉/著,彭玲嫻/譯,        天培出版,2002年       成長於美國羅德島的印裔美籍女作家鍾芭.拉希莉,在長篇小說《同名之人》 裡,藉由男主角──印裔美籍移民第二代的果戈里,譜寫了一闕移民後裔的生命 之歌。    故事的開始,是在在一次火車出軌意外中,他的父親因為手中翻動的果戈里 小說書頁而得救,決定以此俄國小說家之名為兒子命名;誰知這個名字卻困擾果 戈里將近大半生,直到他下定決心改名。     印裔身分,讓他與在火車上邂逅、進而相愛的白人女友兩人的相處卻像是行 進在不同軌道上,背道而馳。最後他娶了跟他同是印裔的第二代移民女孩,本以 為相同的文化背景,會使得一切的反叛與不安暫歇,卻又在火車上乍然聽聞妻子 的秘密……搖搖晃晃的火車,牽繫著他掙扎的人生,一路行進。     《同名之人》以細膩與感情豐沛之筆,刻劃了關於移民第二代在族裔、性別 和身份認同的掙扎和追尋。 10/28 神秘、灼熱的生命之旅-《聖煙烈火情》的情慾試煉 ★講談人:蔣淑貞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閱讀文本:小說 & 電影 《聖煙烈火情》(Holy Smoke),珍康萍等著       (Jane Campion, Anna Campion),嚴韻/譯,麥田出版   2000年十九歲的澳洲白人女孩露芙在一次印度之旅,被當地宗教領袖啟蒙, 一心留在印度一生待奉真神。母親得悉后,隻身往印度勸誘女兒回家,並聘請美 國著名精神輔導家PJ輔導露芙,在小屋中進行三日心靈療程,結果兩人卻陷入一 場性別的、性慾的、信仰的、文化的角力和試煉。一次徹底「失敗」的治療卻勾 引出對生命、對文化的深刻思考!治療師PJ最後離開本業,成為作家,重新面對 內在對靈性的渴求,並回歸日常生活之中;露芙和母親則離開澳洲原本富裕卻貧 乏的中產階級家庭生活,去到印度,但不是出家,而是從事社會服務,露芙和當 地的印度男孩陷入熱戀,在愛情和生活中繼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跨越國界、宗教、階級、性別……,一趟神秘而灼熱的旅程!對照珍康萍 1993年導演的《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 ,女主人翁──十九世紀末, 來自蘇格蘭的啞女鋼琴師,帶著鋼琴和女兒遠渡重洋去到紐西蘭,嫁給移民者富 商,卻難抑情慾召喚……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移民之旅,卻同樣牽動著複雜的性、 性別的角力和多重界線的跨越。 ◎ 延伸閱讀: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 珍康萍/導演 11/11 逃亡與追尋─從《印尼女傭尤尼希》、《逃》談女性移工的處境與經驗再現 ★講談人:李淑君(本片導演)、      顧玉玲(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 ★講讀文本:紀錄片《印尼女傭尤尼希》,2004年;報導文學《逃》,顧玉玲著,       (本文獲得2005年第28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      尤尼希從印尼到台灣幫傭即將屆滿兩年,她幫傭賺的錢第一年付給了仲介公 司,兩年內陸續寄回家的錢也被老公花掉了,離家兩年,阿希憂心兒子的情況, 她決定提前解約回印尼探望。怎知返鄉以後卻是心碎的開始。《印尼女傭尤尼希》 這部影片記錄尤尼希回家前後一週的掙扎,也道出數百萬離鄉背井赴異國幫傭的 亞洲女性共同處境。導演採取一種微觀的方式,單純紀錄了這位印尼女性生命中 最具轉折與痛楚的十幾天日子。不煽情、不旁白、沒有音樂的紀錄手法呈現其回 鄉後的情形,帶領觀眾看到這位女性生命的許多真相和困境。     報導文學《逃》藉由描述一位逃跑的女性外勞卡洛琳,帶我們看見女性移工 在異國艱辛求存的處境,她們從低度發展的國家移動到貨幣價值較高的國家,賺 取當地最低廉的工資,學習以有限的資源生存下來,想盡辦法要為個人或一整個 家庭尋求更好的出路,然而夢想卻不一定能夠實現……      女性移工反映了全球資本流動、與性別社會化之下女性的處境。《印尼女傭 尤尼希》不僅描寫外籍女性勞工的難處,也道出了亞洲女性為家庭付出所做出的 犧牲;而《逃》則讓官方冰冷的「逃跑外勞」的數據,開口說話、有了生命! 11/25 猶太女人與非洲大地:德國電影《何處是我家》裡的家與國 ★ 講談人:張守慧 (文藻外語學院德國語文系系主任德國特里爾大學德國語文      學系博士),       周郁文(媒體工作者、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 ★講讀文本:《何處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Stefanie Zweig原著)        Caroline Link /導演2002年       德國電影《何處是我家》改編自史蒂芬妮‧齊威格(Stefanie Zweig)的自 傳小說《何處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描述二次大戰前夕的猶太家 庭,為躲避希特勒迫害,舉家從德國搬遷至非洲避難七年的故事。  戰爭結束 後,原本以法官為業的男主角希望能回到「祖國」服務,重新披上律師袍。而女 主角與女兒卻發現自己早已與非洲的土地融為一體。男主角認為非洲並不是他們 的國家,而母女兩人在意的卻不是國家,而是一個女人與土地的關聯。如同維吉 尼亞‧吳爾芙在《三枚金幣》一書中提到:「身為女人,我沒有國家。身為女人, 我不要任何國家。身為女人,我的國家就是全世界。」  影片中的種族差異、 家庭問題、女性意識與國族認同,透過女作家的寫作與女導演卡洛琳‧玲克( Caroline Link)的電影視角,呈現猶太女性在非洲的家國想像。 12/09 沙漠之愛:一則浪漫愛情的寫實寓言《偶遇者》 ★講談人:鄭美里(女書文化出版主編、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講讀經典:《偶遇者》(Pickup),娜汀‧葛蒂碼/著,梁永安譯,九歌出版,       2002年     一個出生於南非富有家庭、嚮往西方嬉痞文化的白人女孩,和一名阿拉伯裔 的非法移民陷入熱戀。是什麼將這樣兩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年輕人結合在一起?     南非國寶級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娜汀‧葛蒂瑪在小說中描寫了沙漠中狂野的 性愛,一份超越種族的性愛。本書前半描繪了來自第三世界的非法移民辛苦的處 境,後半則在女主角祖麗拋卻優渥的一切,與男主角阿布杜結婚,去到阿布杜地 處沙漠的故鄉後急轉直下。     隨著空間的轉移,祖麗嚐到了原先阿布杜在異鄉異地的孤獨,但她卻樂在其 中,將之當作一個個冒險犯難的遊戲,每一項陌生的事物都成了新的學習,她漸 漸融入沙漠文化之中。然而,阿布杜卻一心一意想方設法要移民到西方世界。葛 蒂瑪2002年最新力作,以簡樸的文字及史詩般的筆法,藉由一個看似浪漫的愛情 故事,凸顯、省思當代複雜的種族、文化、宗教及身份認同等主題,更觸及了對 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多面向思考。 12/23 跨國移徙與離散想像:《桑青與桃紅》裡的歷史與女性書寫 ★講談人:馮品佳(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教授,美國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 講讀文本:小說《桑青與桃紅》,聶華苓/著,時報出版,1997年。     七○年代初,《桑青與桃紅》在《聯合報》副刊連載時,因政治和性的尺度 問題被迫腰斬;二十多年來,這部小說一如小說主角經歷飄泊與離散,不絕如縷, 一直有中文各地區的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年,《桑青與桃紅》獲美國書卷獎, 此後成為離散文化(Diaspora)研究的文本,是探討女性文學、少數民族文學、 移民文學的必讀經典。     小說人物桑青經歷日本侵略、國共爭戰、臺灣白色恐怖,移民美國。在大歷 史敘事的框架下,呈現於紙頁的是桑青私密的日記及桃紅的信件。在國族歷史與 個人小歷史交錯中,以女性日記和信件的敘事模式,遊走於強大的國族論述的縫 隙間,達到女性主義「微觀政治」的顛覆性,使女性的聲音能浮出於歷史的表面。     女主角由桑青裂變為桃紅,藉著桑青與桃紅在不同的主體位置上,辯論、衝 突,從而自我反思,自我發現,終至棄絕桑青,代之以桃紅。在游移、置換中, 顛覆了一統、專斷的霸權意識形態。桃紅的出現為女性尋求自我的歷程指向另類、 多重的可能。     與聶華苓自傳《三生三世》並讀,更引人思考關於自傳與小說之間,跨越真 實與虛構的界線。 ◎ 延伸閱讀:《三生三世》,聶華苓著,皇冠出版,2004年。 1/6 迎向跨國婚姻的挑戰─《移民新娘三部曲》裡的夢想與現實 ★講談人:蔡崇隆(曾任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現為獨立紀錄片導演) ★閱讀文本:「移民新娘三部曲」紀錄片:《我的強挪威》(My Imported Wife)、 《黑仔討老婆》(My Imported Bride、《中國新娘在台灣》( Marriages on the Borders),蔡崇隆導演     大約二十年前,有一批新移民開始進入台灣,與過去以男性或家族為主的移 民模式不同的是,她們是化整為零的個別女性,默默地潛身台灣人的家庭場域, 生養台灣人的後代。保守估計,大陸與東南亞的新娘總數已經超過三十萬人,逼 近外籍勞工與台灣原住民人口,台灣政府對待這群女性婚姻移民的態度始終曖昧 不明。「移民新娘三部曲」紀錄片除了記錄商品化跨國婚姻的形成及問題外,並 忠實地呈現這群跨越國界而結合的人們,他們如何在婚姻與家庭這個傳統場域中, 迎向年齡、性別、文化與族群等多種矛盾的挑戰,以及伴隨而來的成功與失敗, 快樂與悲傷。  ◎《我的強挪威》講述一位腦性痲痹患者,不顧他人異樣眼光,娶了小他20歲的 柬埔寨新娘強娜威,生下可愛的女兒,圓了人生的夢想,但為了經濟問題,兩人 吵架次數越來越多,強娜威必須幫助貧窮的柬埔寨娘家,黃乃輝想要保護自己的 家。這對終身伴侶展開了一連串跨國婚姻的激烈戰鬥,這些戰役橫跨著性別、年 齡、文化與階級的鴻溝。   ◎《黑仔討老婆》記錄餐廳廚師黑仔在婚姻仲介的宣傳下,付了25萬元,挑選了 一位相片中的美女,就出發到越南相親娶老婆。從來不曾出國的黑仔,對越南毫 無概念,卻對未來的老婆有著不小的憧憬。他自己覺得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沒 有想到,後來的發展,遠遠出乎他的意料……。   ◎《中國新娘在台灣》透過鮮活的人物故事,描繪大陸新娘在台灣面臨的各種問 題與困境。中國新娘在台灣已有十五萬人,但因為兩岸存在統獨之爭與文化差異, 使其境遇往往不如外籍新娘,本片透過荊州的呂安、上海的張秀葉等人的婚姻實 錄,帶您一窺兩岸姻緣的快樂與悲傷。 1/20 家,就是把故事說出來的地方:《月白的臉》的自傳敘說與身分追尋 ★講談人:張瓊惠(東吳大學英文系&比較文學所副教授、美國俄勒岡大學比較      文學博士) ★講讀文本:自傳《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林玉玲/著、張瓊惠/譯,麥田出版   兼具詩人、小說家、學者的身分,作者林玉玲的這本回憶錄,書寫了她在馬 來西亞的童年,以及前往美國求學之後的生命經歷。這是一本複雜的生命誌,閱 讀作者在馬來西亞的年輕歲月,就像是讀了亞洲近代的殖民史──其父是華人移 民,其母則是土生華人,她的兄弟姊妹全接受英國殖民教育,之中經過日據統治 階段,又因政府剿伐馬共被教導要憎恨華人。     熱愛英國文學的林玉玲第一次聽到有人引莎士比亞,是操著洋逕幫英語的馬 來人在開玩笑,他們口中的「羅密歐」成為一種符號,是「色慾的激情揉混了文 質彬彬的挑逗,四處留情」的象徵。  在書中,作者反思其困惑──關於語言 認同、國家認同、性別認同,對於家的態度……,從一個流離失所、與人疏離而 逐漸麻木的亞洲女子,經過多番遷徙,轉而為自己重新塑造亞裔美國女性的身份—— 教授、妻子、母親,特別是情感充沛的作家。透過書寫,而在回憶錄最後一行寫 下,「因為傾聽,說出自己的故事,我正在回家的路上。」因為「家就是我們把 故事說出來的地方。」 2/3 翻騰海嘯的女巫──娃庭娜與不斷變身的芬蘭女歌傳統 ★講談人:鍾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流浪之歌音樂節】【女歌節】      創辦人 / 總策劃) ★ 閱讀文本:娃庭娜精選集     當交工樂隊以傳統新樂的織錦引起注意,傳統民謠元素與當代音樂經驗的混 凝在台灣成為一股討論的熱潮;我們回望歐洲的民謠樂壇,如此新舊交融得以傳 承的另僻音樂路徑,早已開拓多年。歐洲民謠樂人十數年間,不斷在傳統民樂新 生的創意下努力,新生代樂人不再以古典樂、流行樂為成功的指標,而能在新民 謠道路上取得演出與創作的成就感。論及這樣的新民謠創意,芬蘭的娃庭娜女歌 隊(Varttina)可稱得上為先行的成功者。     1983年,芬蘭的兩位少女薩麗與馬莉(Sari Masinen、Mari Kasinen)開始一 個以吟唱地方詩謠、演奏傳統芬蘭詩琴(Kantele)為主線的音樂計劃,吸引了一 群青少年投入,這個計劃,最終發展為一個以演出卡列利亞地方民謠為主的二十 一人女歌隊。不久,樂團更為確定其目標--復興卡列利亞地方與芬蘭-烏格爾語 系(Finno-Ugric)地方的音樂傳統,同時開創民謠的新意,突破編曲與表演風格。     女歌傳統在芬蘭早有源可溯。古時,這些音樂從一個村子流傳到另一個村子, 穿越時光隧道流傳至今,有些曲調已流失,但根據歌詞,現代女歌手又加以重新 譜曲。芬蘭民謠女樂人、詩琴演奏者麗薩(Liisa Matveinen)曾對女歌仍流轉芬 蘭女性之間的現象開了這樣的玩笑: 「因為從古至今,芬蘭男人酗酒的習慣不變。 你沒發現芬蘭女人的手臂特別長嗎?因為我們一隻手要提很重的樂器,另一手要 牽孩子。」芬蘭民謠女歌者至今仍愛唱馬特麗(Mateli Kuivalatar,1771-1846) 的詩謠,而少女情竇初開的喜悅等待,與婚後粗礪生活的對比,是馬特麗詩謠經 常的描繪。芬蘭女歌走過時代,從村落到都會,在傳承中不斷融合、演變,將民 謠的定義也不停地扭轉、新生。娃庭娜以芬蘭-烏格爾語系區域的民謠為創作主 線,借用大量芬蘭女性歌謠傳統的旋律、詩謠、歌曲,然後開始歌謠與歌詞創作 的新歷程,音樂底色撲上搖滾色彩。幽默、癲狂的民謠與搖滾的綜合,使歌隊家 喻戶曉,並為芬蘭民謠界掀起新氣象,也為流浪於時空之中的北國民謠有了全新 的生命。 ◆ 課程報名: ★ 上課時間與地點 週六 2:00 ~ 5:00 pm / 女書店 ★ 課程費用與優惠方案 1. 單堂300元,9月25日前報名三場以上九折優惠;女書之友憑卡號可享單堂   九折優惠。 2. 全系列十場共3,000元,9月25日前報名全套,優惠特價2,500元 3. 課程期間憑課程收據購書可享優惠折扣(女書出版品八折,非女書出版品九   折,影音及特價品除外) ★ 報名方式與流程 1. 先繳交報名表--親至女書店繳交、傳真或email 2. 請三天內完成繳費--親至女書店繳費、郵政劃撥或ATM轉帳,並傳真繳費單   據至女書店單據上請註明”參加女書當代講讀會”(郵政劃撥帳號18246901, 戶名: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TM轉帳:華南銀行代碼008,帳號 118-10-010004-9) ※以上手續都完成才算完成報名手續。 3. 報名表線上下載網址: 女書店 電話:02-23638244 ext:9 傳真:02-23631381 email : fembooks@fembooks.com.tw 地址: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營業時間: 週二~週五 11:00 ~ 21:30 ; 週一、周日 11:00~19:0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44.118
文章代碼(AID): #154Jc3Ce (ntu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