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我的學校不見了 上學好難 (下)

看板ntnuch-90作者 (無顛倒夢想)時間18年前 (2006/09/06 20: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Teacher 看板] 作者: maskzero (武心) 看板: Teacher 標題: 我的學校不見了 上學好難 (下) 時間: Tue Sep 5 23:55:59 2006 ※ [本文轉錄自 Education 看板] 作者: maskzero (武心) 看板: Education 標題: 我的學校不見了 上學好難 (下) 時間: Tue Sep 5 23:55:28 2006 我的學校不見了 上學好難 (下) 遠見 2006/09/05 除了學校裁併兩大理由備受質疑以外,偏遠小學裁併問題之所以值得關注, 有一個最重要的議題在於──當台灣貧富差距已經擴大到7.5倍時,留在偏遠 地區迷你小學就讀的孩子,多數都是家庭與經濟上的弱勢族群。 (攝影/陳應欽) 【撰文/林孟儀】 當學校支柱被推倒時-第三重弱勢潮湧現 除了學校裁併兩大理由備受質疑以外,偏遠小學裁併問題之所以值得關注, 有一個最重要的議題在於──當台灣貧富差距已經擴大到7.5倍時,留在偏 遠地區迷你小學就讀的孩子,多數都是家庭與經濟上的弱勢族群。如果裁併 學校,將進一步侵蝕他們的受教權,造成這些孩子又多了一個教育上的「第 三重弱勢」。 學校肩負問題家庭的教育功能 對這些弱勢家庭與孩子而言,學校,不只是學校。這幾年來,許多偏遠地區 小孩的家庭亮起了紅燈,學校往往得接手,延伸負擔家庭教育的功能。 例如屏東牡丹鄉的高士國小牡林分校主任郭元俊,暑假期間也得到學校報到 。每天,郭元俊都把全校22個孩子,甚至包含已經畢業升上國中的校友,號 召回學校練踢足球。 郭元俊表示,這些學生多半來自於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放暑假沒地方去, 家長常常還在宿醉中,這些孩子很容易在部落裡晃蕩、學壞。 回學校踢球,孩子們生活有了重心,甚至也是孩子們一天裡能吃到一餐飯的 地方。郭元俊平時更經常幫學生留意、申請各種清寒補助。 沒了學校,這些孩子怎麼辦? 尤其,若是在交通不便的山上或離島地區,「學校廢了,刮風下雨、道路坍 方、路不通、車開不了,學生課也不用上了,中輟生與人口外流問題馬上浮 現,」一位已經見證兩所小學被廢棄的小學校長指出,廢校影響不容小覤。 住校、冒險通勤,讓小學童深感被遺棄 以已經廢掉的100多所小學的學生為例,學校被廢掉後,因為太遠,有的學生 必須住校,或坐上一個小時車在山路上通勤,都增加了交通時間與適應風險。 而且,國小階段那麼小的孩子便離家住校,容易缺乏家庭溫暖與性格穩定性, 「他會覺得他是被遺棄的小孩,一輩子沒有安全感!」洪蘭指出。 澎湖縣西嶼鄉大池國小校長葉子超提到,民國69年他考上台南師專時,長那麼 大第一次離鄉背井到台灣念書,都還很難能適應,常常覺得自己是少數族群, 深刻體會孤伶的思鄉之情;更何況,裁併校後,國小的孩子就得展開寄宿生活 ,到其他鄉鎮、別人的學校去住宿? 「如果教育當局覺得迷你小學的孩子很可憐,人少、教學沒活力、缺乏學習刺 激,那就應該以積極地差別待遇,放更多的資源來幫助他們,找更好的老師, 而不是剝奪他們的資源,叫他們明天就要去幾公里外的學校上課!」高師大教 育系教授陳麗珠重砲批判,「不是像瘤一樣把它割掉就沒事,而不去管瘤生成 的原因。」 上學好難,當孩子變成三重弱勢族群,想靠教育翻身,勢必更難。 偏遠社區,視校地為精神、文化堡壘 事實上,廢掉一所學校,除了衝擊學生受教權外,對山巔海角偏遠地的社區、 與文化的延續,也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對許多偏遠社區而言,學校其實不只是學校,而是地方的精神堡壘,寓意與功 能良多。 像是雲林縣古坑鄉樟湖國小,這幾年就藉由學校推動藍染這項地方手工藝。樟 湖國小家長會長賴豐武表示,很多家長不識字,更不會用電腦。若地方要寫企 畫書向政府申請任何專案補助,只能到學校找校長、老師代筆。 還有台北縣的九份國小,從去年開始便舉辦火把節,為九份的觀光資源,帶來 加乘效果。 學校,也是這些偏遠社區的文化薪傳中心。 屏東縣三地門鄉的青葉國小,就特別在課程中,加入魯凱族神話改編的話劇與 歌舞,並開設雕刻班,讓部落文化有個得以代代相傳的據點。而在原住民鄉, 各部落的學校,往往也是舉行豐年祭的場所。 學校猶如地方上的智庫,校長更宛如文化首長,地位絲毫不亞於村里長。 雲林縣麥寮鄉楊厝分班老師林京樺深深體會,「學校是個能凝聚地方人氣的場所!」 沒有學校的社區,沒有校長跟老師整天在社區內穿梭,一些企劃書、文件不知該找誰 寫?孩子都到外地就讀,辦起運動會、豐年祭也沒了聲勢。 社區中的學校如果廢棄了,有的居民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只好外移,而異鄉遊子原 本想要返鄉,也因為沒有學校讓小孩讀書,而沒法回流,也會加速社區的沒落。 「鄉村、偏遠地區收納了很多失業、貧窮的世代複製,這些人可能是都市競爭的挫敗 者,也可能是走不了的人,把這些人放棄了,公平、正義嗎?」陳麗珠不禁反問。 「奇怪了,部落裡派出所都不廢,光廢學校,政府只想管我們,不想教育我們,」也 有山上的原住民這樣想。 廢校野蠻遊戲-最大輸家是台灣未來 而這幾年來,裁併校風聲在各縣市散播,其實也已經對於偏遠地區迷你小學的校長與 老師,造成很大的心理影響。 裁併校風聲鶴唳下,搞得校長、老師人心惶惶。學校不曉得明年還在不在,沒有明天 ,許多老師、校長都急著找出路,哪位校長、老師還會好好治校? 裁併校後,不止學生流浪到他校,連老師也得當起吉普賽人。 台南縣左鎮鄉岡林分校今年廢校,學生併入左鎮國小後,馬上多出來7名必需外調的 超額教師。被併的岡林分校7位老師並不資淺,又都已住在左鎮一帶,不想被遠調他 校。 所以為了「誰是那7名該被調走的老師?」造成兩校老師激烈角力。最後出動縣府調 停,並裁示保留左鎮國小9名老師,而岡林分校的7位老師都必須遠調,紛爭才落幕。 關鍵少數,決定國民教育走向 裁併校持續下去,已經愈來愈像是一場對學生、對老師、對家長、對社區都不公平的 野蠻遊戲。 國民義務教育,屬於地方自治的管轄範疇,教育部只負責擬定大方向的政策擬定與督 導。 因此,教育部建議地方裁併小校後,雖然整理出關於人數、交通等十大指標,但僅能 做為地方裁併校的「參考」。 但各縣市實際上各行其是,各玩各的遊戲規則,但主要是以「學生人數」作為裁併校 門檻。 例如,台南縣將去年未滿50人降為分校、未滿30人的分校裁撤標準,各提高至60人與 40人。 嘉義縣則以50人為降級標準,30人為裁撤標準。今年,因新任縣長與教育局長為教育 界出身,而暫停裁併動作的屏東縣,往年是一般學校100人以下降為分校、50人以下降 為分班;原住民學校則50人以下降為分校、30人以下降為分班。 「地方不尊重小校的差異性,而以大學校的長處:人數,作為生存與否的標準,是有 點暴力!」關心小校裁併,而記錄了台南縣9所裁併學校畢業典禮的台南藝術大學音 像紀錄研究所學生李瑞源,發出不平之鳴。 給3萬6000個孩子一個機會 因為不知道學校什麼時候會不見,有本事的家長預先把孩子轉學,讓迷你小學人數更 少。而想保住學校的家長,更祭出各種奇怪荒謬的招生方式,展開挖角大戰。如學雜 費減免、送腳踏車、雇用交通車,甚至老師上班途中兼當校車司機,還聽說有家長使 出招待學生免費吃一年蔥油餅的荒謬招數。 「學校人人自危,明年門檻要提高幾個不知道,別校也不讓你拉學生,」台南縣後壁 鄉樹人國小家長會長李錦昌表示。 在大家都沒有明天的心理下,裁併校運動,造成教育現場的混亂,如何帶給學生最好 的教育品質? 若依監察院給教育部的建議,百人以下小學應該裁併,今年九月開學後,全台將有超 過上學年度566所小學、3萬6000多名的學生,面臨學校消失的危機。 以前,小學就在村子裡、家門附近;現在,小學不見了,小小孩就得趕交通車去上學 ,和弟弟妹妹手牽手走山路去上學,或是和鄰居一起搭漁船渡海上學,既危險又費時。 台灣愈來愈多偏遠地區的小孩子,上學好難。 現在苦了孩子,以後,苦的就是台灣。給偏遠小學一個機會,等於是給弱勢孩子一個看 得到的未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200.5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200.54

09/06 00:39,
好文!大家一起來關心學校不見的問題吧!
09/06 00:39
jupple:轉錄至看板 Gossiping 09/06 02:3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3.37.181
文章代碼(AID): #14_iCEEw (ntnuch-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