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14 指揮中心記者會

看板nCoV2019作者 (靜夜聖林彼岸花)時間2年前 (2021/12/19 15:08),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政府單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直播連結:參見 #1Xk2zWFp (nCoV2019) 出席名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羅一鈞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周志浩 疫情監測組組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陳時中 指揮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莊人祥 發言人 一、本日新增案例數 https://i.imgur.com/RHiWtLx.jpg
本土病例:沒有 境外移入:10 例,美國、越南各 2 例;香港、孟加拉、柬埔寨、菲律賓、阿拉伯聯合大 公國、印尼各 1 例 死亡個案:沒有 二、案 16,816 接觸者採檢情形 ┌───┬────────┬────────┬────────┐ │ 匡列 │ 居家隔離 │ 自主健康管理 │ 自我健康監測 │ │ 人數 ├────────┼────────┼────────┤ │ │ 110 │ 36 │ 349 │ ├───┼──┬──┬──┼──┬──┬──┼──┬──┬──┤ │ 採檢 │陰性│陽性│待採│陰性│陽性│待採│陰性│陽性│待採│ │ 情形 ├──┼──┼──┼──┼──┼──┼──┼──┼──┤ │ │110 │0 │0 │35 │0 │1 │306 │0 │1 │ └───┴──┴──┴──┴──┴──┴──┴──┴──┴──┘ 註: ①應採檢四百五十三人,其中四百五十一人為陰性、兩人檢驗中 ②持續由衛生單位評估是否採檢 三、春節檢疫專案:12月14日入境各方案人數及百分比 (截至 11:00) ┌────┬──────┬─────┬─────┬───┐ │ │ 方案A │ 方案B │ 方案C │ 總數 │ │ │ (十四+零 │ (十+四 │ (七+七 │ │ │ │ +七) │ +七) │ +七) │ │ ├────┼──────┼─────┼─────┼───┤ │ 人數 │ 177 │ 92 │ 557 │ 826 │ ├────┼──────┼─────┼─────┼───┤ │ 百分比 │ 21% │ 11% │ 68% │ 100% │ └────┴──────┴─────┴─────┴───┘ *方案C約九成入住防疫旅宿、一成自費入住集檢所 四、疫苗接種統計 昨日接種劑量:98,345 劑 人口涵蓋率: 第一劑:79.09% 第二劑:64.56% 第三劑:0.14%(相等於約 33,000 人) 問與答 台視: 就剛剛提到的春節檢疫專案,有民眾似乎抱怨說「一下飛機就要填寫許多複雜的文件,讓 他們回家的路變得非常辛苦」,也有專家說「假設入境者回家後的第八天或第九天才發病 ,不管使用快篩或核酸都有可能驗不出來,而且也很難防堵親友來家裡串門子」,請問要 如何防範類似狀況? 陳部長: 基本上「一人一室」,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有人到家裡聊天,那時說的是 「不怕死」之類的,有這樣的情況就會處十五萬至一百萬的罰鍰,串門子是絕對禁止的。 現在居家檢疫期間,還有這樣的情況嗎?一人一戶的話,既不能出門、也不能有人來;一 人一室的話,同住家人不僅要打過疫苗,也有居家戴口罩、不能共用浴廁等規定,不可能 有人來串門子,請不要有這種很錯誤的概念,居家檢疫期間到家裡串門子是不被允許的。 現在入境需要多填寫地址(前七天要住的集檢所,後七天的居家處所地點),現在可以透 過電子管道填寫。可能第一次回來的人會覺得麻煩,不過事先填好的話,對整體防疫是有 幫助的,請大家配合。 中視新聞: 明年會否再向BNT購買追加劑?目前洽談的進度如何?另外先前購買的莫德納追加劑, 有可能在明年一月到貨嗎? 陳部長: 有各種不同的選擇,不過現在的莫德納、BNT庫存還夠。會繼續跟BNT談。 TVBS: 一、剛剛提到春節專案的各方案人數,請問有觀察到較先前的增長人數嗎? 二、面對國際變種株虎視眈眈,黃珊珊昨天晚上有感而發地說「沒有辦法挽回的『七加七 』會讓台灣付出很大的代價」,請問會否因為即使多次討論、如今還是影響人民的士 氣,而覺得很無奈? 陳部長: 一、要等到數字穩定下來後才看得出來,不過這幾天也確實因為Omicron 變異株而讓國際 間的移動變得不方便,所以預約上沒有突然暴增的情況。 二、政策都是滾動式檢討,目前以Omicron 的發展態勢來看,傳染力增加會讓疫苗的保護 力也降低,雖然今天在英國也爆出一例死亡案例,但還沒導致高比例的致死率或重症 率,因此還是會嚴陣以待。 年代: 一、沈政男醫師認為兩劑AZ對Omicron 的保護力等於零、白打了,已知國內約七百萬人 接種AZ,這種說法會否引起民眾恐慌? 二、另一位醫師建議,第三劑莫德納可以打全劑,讓保護力變得更好,請問會考慮讓民眾 選擇全劑或半劑嗎? 陳部長: 一、全世界發表類似言論的專家很多,他們根據被報告出來的研究提出本身的看法,但是 總之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主流意見中,還沒有人認為打疫苗會把對變異株的保護力降成 零的說法,共識只是會有降低。能夠及早打第三劑,可能會增加保護力,也要把個人 防護等基本功做好,太過度的解讀不見得好。 二、現在還是在半劑,無意要改變成全劑,不過近期內會召開 ACIP 委員會議,到時會提 請專家討論主要關注的疫苗課題。 聯合報: 一、目前國內在催打第二劑和第三劑,不過有一批醫護和民眾是參加聯亞疫苗的受試者、 體內抗體也很高,但聯亞因為始終沒有辦法通過緊急使用授權,請問他們需要重打有 緊急使用授權或國家認證的疫苗嗎? 二、英國出現首例Omicron 死亡個案,國內也升至四級警戒,請問台灣會否將英國納入高 風險國家,或者取消或加嚴春節檢疫方案?請問有可供參考的指標嗎? (編按:第二題部分內容與事實相悖) 陳部長: 一、可以再打現在已經認證的疫苗,沒有問題。 二、國外的措施不能拿來跟台灣作類比,因為近來美國每週平均日增個案數大概有十萬以 上、德國五萬、英國徘徊在四萬,這些都是高染疫的情況、國家也相對地嚴管中。相 信他們是根據疫情中做必要的措施,台灣沒有升高的打算,請大家放心。 中視新聞: 就這次中研院 P3 實驗室事件: 一、中研院強調該負責人已經不是該院人員,請大家冠名字時不要寫是「中研院負責人」 ,請問這會否導致被誤會成試圖切割關係、中研院疑似在隱匿整起事件的問題? 二、昨天提到「懲處不排除任何層級」,請問中研院的檢討報告有可能提前嗎?懲處名單 最快何時會出爐? 陳部長: 一、中研院未曾對此進行任何聯絡,不過大概一般上還是希望大家在用字上更精確些,冠 上「前負責人」之類的會比較好,畢竟他確實已經退休了。 二、提前的可能性不高,因為發覺到一些文書資料在提取上有相當的困難。其實這跟上次 的部桃事件沒有差很多,只是環境風險比部桃護理站的風險來得更高,且相關管理人 都在隔離中,導致無法順利取得資料。 ETtoday: 一、英國出現首例Omicron 死亡個案,雖然先前說重症率、死亡率比較低,但英國卻表示 需要改變該變異株「比較溫和」的說法,指揮中心對此有無新的評估?對於同業問的 「英國會不會被列為高風險國家」,這又會怎樣評估? 二、請問討論第三劑接種時程縮短的 ACIP 會議在何時召開?會否跟剛剛提到的「要打半 劑還是一劑」議題一起討論嗎? 陳部長: 一、現在沒有轉變為高風險國家的計畫,不過還是要看情況。 羅副組長: 一、在這三個星期左右的期間,全球定序確診的Omicron 病例事實上已經超過一萬一千例 ,首例被官方證實死亡的就只有英國的個案,不過死亡率沒有因此而直接相除,因為 有很多國家(不管非洲或其他地方的)不見得會檢驗所有重症、死亡個案,所以就目 前初步釋出的資料,只能告訴大家有感染Omicron 且死亡的情形,但不管是發生頻率 、比例、年齡層與性別分佈等,其實都未見有相應的統計,所以還有很多資料需要再 另行蒐集。不過,從南非官方在這數個星期內放出來之消息中可見的整個趨勢來說, Omicron 確診的病例雖然大幅上升,可是死亡的曲線反而明顯地低點持平,所以這是 一個樂觀的訊息,表示說Omicron 可能確實就是像南非觀察到的「造成死亡的情形跟 Delta 相比少了一些」,不過比較確切的比率統計數值等,都需要有進一步的細節, 特別是在年齡層統計的部分,死亡比例是否真的有下降,這樣才能對醫療量能及威脅 程度作出評估。 陳部長: 二、現在正敲定時間,大家也知道教授們都非常的忙,希望能全員到齊、以凑集更多意見 ,所以會盡快在近期內開會。 ETtoday: 現在看來利用平台的人比較少,請問會如何評估第十八期的預約狀況和繼續開放預約平台 的策略? 莊發言人: 符合預約資格的人有約一百八十四萬人,而從早上十時開放民眾預約第十八期後的三個小 時內,完成預約的有142,033 人。整個牽涉到的是近一百萬位可以接種第二劑的,另有一 些可以打第一劑的及AZ混打的,所以組成其實是蠻多元的,大致上還有一天半的時間。 另外針對預約平台的部分,目前各縣市大概只預備約七十萬的BNT量能,所以目前在等 待後續的預約狀況,才來評估預約平台的處理方式。 中視新聞: 一、剛剛提到「相較於部桃事件,中研院的染疫風險可能會來得更高」,加上昨天的調查 報告中點出了「院方督導不周」的疏失,請問最高層級會由誰負責?會否因為「前負 責人」的身份,導致最後沒有人需要出面負責? 二、今天公佈的「七加七加七」方案選擇人數好像沒有原本預期的多,在接下來的春節期 間,如果集中檢疫所還有空間,會不會拿來做其他的運用,如供移工使用或會有其他 的增減? 陳部長: 一、還是要看調查報告的情況,剛才說「中研院事件的風險比較高」是因為在部桃裡面, 並非每一個護理站都是高風險區域,那時候蒐集資料的工作因為人被隔離而遇到一些 困難,所以在洞悉方法和整理方式後,還需要再去探尋,中研院的實驗室內也有相同 的問題,且也是高風險區域,所以取得資料的速度無法加快,也不好把全部的資料搬 出來,特定想到要調的資料後再進去也需要相當繁複的手續,因此無法加速提交報告 的時間,但還是要督促在十天內交出來。 二、集中檢疫所已從12月14日開始執行春節檢疫方案,但是整體入境的高峰還是落在01月 03日至01月16日或17日左右,所以現在的人數比較少。另外,因為變異株的關係,導 致各個機場的旅遊限制變多、移動上也有困難,所以沒有回國的爆發潮,進而讓集中 檢疫所有相當的餘裕。不過目前來說,還是要針對本土案例和Omicron 的可能變異, 考量是否有增加集中檢疫所的需要,因此才會宣佈暫停集中檢疫所預約,等到情況比 較明朗後才會重開。 無名氏: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來台灣,採經濟泡泡的方式入住飯店,請問會面上是限制在飯店裡面 跟其他人員見面嗎? 陳部長: 這是經濟泡泡的其中一項,基本上在動線分離中,要做好相隔距離、特定會議場所隔板和 個人防護。進來之後,檢驗也要是陰性結果,才能進行經濟泡泡的會議活動。 中視新聞: 有民眾打了二劑的陸製疫苗,到醫院時卻被告知「台灣目前不承認陸製疫苗」,請他重新 接種,到了快打站時又被拒絕,請問在這不承認的情況下,要怎樣處理?如果要追加第三 劑,是否也要等五個月,且只能接種莫德納疫苗? 莊發言人: 按照10月19日的說明,在國外接種的 COVID-19 疫苗需要是在世界衛生組織核發的緊急使 用清單裡面,台灣才會承認。目前承認的陸製疫苗只包括國藥和科興,但不清楚是否接種 了其他疫苗,總之只要曾經在國外接種世衛組織承認的疫苗,請保存好接種紀錄並前往衛 生所或健康中心登錄紀錄。不過指揮中心不會額外再發黃卡,因此在國內如果有需要提供 接種紀錄,可以拿出在國外接種的紀錄作為證明;同時在將資料登錄系統後,如果完整接 種兩劑超過五個月,當然可以接種第三劑。 TVBS: (政治性問題,略過) 中視新聞: 稍早同業有詢問一題 我也想要請教 還沒有回應 就是說 因為今天開始適用春節專案7+7 然後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 她其實多次就表達她非常的憂心 她也點名說這個無法挽回的政策 不知道會讓台灣付出多大的代價 想請問指揮中心怎麼回應 陳部長: 第一個 每個政策是大家在思考裡面 根據那樣的一個狀態裡面去訂定的 那基本上是不是這樣的政策在裡面 只要我們在後面7天的居家檢疫能夠做完整 基本上大家也不用太過擔心 而居家檢疫的時候 我們這2年來 一直在做的整個電子的圍籬 那我們的社政體系的關懷 這些都做得很熟稔 所以我認為 我對於大家 對於這樣的一個防疫的政策 我是有信心的 因為今年跟去年都是一樣 都是在家裡面檢疫 那今年如果是7+7 那還有7天的一個觀察期 然後7天完了之前我們就要做一次PCR 所以你說這二個的強度到底哪個強 我認為都差不多這樣子一樣的強 但可以增加一些讓更多人回來的這樣的檢疫能量 (補充) 因為大家一直在問這個7+7 我們在7+7的時候 就是還有7天也是自主健康 管理 14天都是屬於在檢疫期間 那進來的時候 我們就有篩檢過一次 然後要進來之前要交PCR 在國外的一個PCR陰性證明 那進關之後我們還要再查 在入關的時候就要查一次的PCR 然後6天 7天的時候要查第二次的PCR 然後再過3天要做一個快篩 然後到13天 14天的時候還要再做一次PCR 所以這樣的一個強度跟純粹以前我們在做的 就進來 然後就檢疫14天 沒有症狀就是再加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 這個強度是比以往都強得很多 以上跟大家做這樣的報告 無名氏: 剛剛提到的聯亞疫苗部分,很多人可能已經打了兩、三劑,專家覺得抗體其實已經很高了 ,請問他們是否適合再打量劑或三劑的國外疫苗? 莊發言人: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沒通過的,現在還是建議根據目前的規劃,接種AZ、莫 德納、BNT或高端,任選一種、距上一劑間隔二十八天即可。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01.44.174 (馬來西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639897684.A.61D.html

12/19 21:24, 2年前 , 1F
感謝整理
12/19 21:24, 1F

12/19 22:39, 2年前 , 2F
謝謝
12/19 22:39, 2F

12/19 22:39, 2年前 , 3F
12/19 22:39, 3F
文章代碼(AID): #1XljfKOT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