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大公衛陳秀熙:只要確診者在隔離名單

看板nCoV2019作者 (真禮梅西姐姐♡)時間3年前 (2021/02/03 13:17), 編輯推噓9(909)
留言18則, 14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完整標題:台大公衛陳秀熙:只要確診者在隔離名單 社區流行可能性低 發稿單位:中央社 發稿時間:2021/02/03 13:05 撰 稿 者:許秩維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ri3K0R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3日電)近期衛福部桃園醫院群聚事件引發關注,公衛學者陳秀熙 表示,政府已擴大居家隔離對象,只要確診者在隔離名單中,並避免多家醫院群聚感染,造 成社區流行或傳播的可能性就低。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與台大校友群今天舉行防疫科學線上直播,解析最新國際疫情 ,截至1月31日,全球累計超過1億200萬人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 。 陳秀熙指出,美國上週確診者和死亡數都有下降,2520萬人(7.6%)至少施打1劑疫苗,但 疫情趨緩不完全跟疫苗有關,而是總統拜登上任後推動防疫措施;中南美洲則面臨第二波疫 情並發現新型病毒,根據目前科學證據,病毒變化速度快,與疫苗施打速度成競賽,是未來 面對疫情的挑戰。 陳秀熙提到,由於英國首相宣布實施封鎖策略後,因此英國近期疫情有趨緩趨勢,但仍要注 意新型病毒對年長者致死率的風險是否提升;非洲第二波疫情出現緩降趨勢,但多數是尚未 施打疫苗的國家,因此全世界疫苗分配要注意公平原則,疫苗夠用就好,不能都讓大國佔據 ,造成分配不均。 台灣近期發生部桃群聚事件,陳秀熙認為,政府已擴大居家隔離,只要確診者是在隔離名單 中,阻斷往外傳播,並避免多家醫院群聚感染,造成社區傳播或流行可能性就低;但從此事 件可知家戶傳播速度快,照顧重症老人或病人時更要警戒並注意防護,而民眾堅守防疫措施 ,就是阻止社區流行的最大原動力。 陳秀熙提到,根據目前資料,全世界今年底預估可生產10億劑疫苗,但至少須100億劑疫苗 才能達群體免疫,因此公衛防疫和疫苗必須雙向並行,先利用公衛措施來降低感染或死亡, 再利用施打疫苗產生更多效益,只要時機對,像台灣這種低感染情況會非常有效,請大家耐 心等待,在決策者取得疫苗前,一定要落實公衛防疫措施。(編輯:陳政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37.58.1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612329450.A.2F4.html

02/03 13:56, 3年前 , 1F
這個指揮中心從去年初就在強調的事...
02/03 13:56, 1F

02/03 14:14, 3年前 , 2F
呼叫邱局長,請問台大公衛這次說的
02/03 14:14, 2F

02/03 14:14, 3年前 , 3F
能信嗎
02/03 14:14, 3F

02/03 14:34, 3年前 , 4F
還要他講?
02/03 14:34, 4F

02/03 14:47, 3年前 , 5F
彰化事件後 收斂
02/03 14:47, 5F

02/03 14:56, 3年前 , 6F
不然從去年起做的匡列隔離是要幹嘛?
02/03 14:56, 6F

02/03 14:58, 3年前 , 7F
不用。可是光看討論就知道有人不這麼認為…
02/03 14:58, 7F

02/03 14:58, 3年前 , 8F
甚至沒有這個概念
02/03 14:58, 8F

02/03 15:20, 3年前 , 9F
有沒有違反學術規範/倫理 欺騙 ??
02/03 15:20, 9F

02/03 15:30, 3年前 , 10F
那當初幹嘛偷篩@@
02/03 15:30, 10F

02/03 15:33, 3年前 , 11F
公衛出身的剩下陳建仁正常了嗎? =
02/03 15:33, 11F

02/03 15:33, 3年前 , 12F
=
02/03 15:33, 12F

02/03 15:47, 3年前 , 13F
我也會: 龍五只要手上有槍 他死亡的機
02/03 15:47, 13F

02/03 15:47, 3年前 , 14F
率就很低
02/03 15:47, 14F

02/03 16:18, 3年前 , 15F
黃立民最近好像比較少看到了?
02/03 16:18, 15F

02/03 17:41, 3年前 , 16F
喲~這次是講人話耶!
02/03 17:41, 16F

02/03 22:46, 3年前 , 17F
普篩投機份子
02/03 22:46, 17F

02/04 16:06, 3年前 , 18F
他為什麼一直在講我們去年就知道的事情
02/04 16:06, 18F
文章代碼(AID): #1W6Z7gBq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