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冠康復者不等於自動具有免疫能力

看板nCoV2019作者 (靜夜聖林彼岸花)時間3年前 (2020/07/12 23:53), 編輯推噓14(14027)
留言41則, 19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完整標題:新冠康復者不等於自動具有免疫能力 發稿單位:德國之聲 發稿時間:12.07.2020 撰 稿 者:李京慧、達揚(德新社) 原文連結:https://p.dw.com/p/3exKI 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復後不久再進行血液檢測時,被發現其血液中已經沒有特殊抗體。 這對群體免疫、免疫證書和疫苗的研發將意味著什麼呢? (德國之聲中文網) 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對病毒具有免疫力,或是通過感染康復後獲得自然 免疫力或者是通過接種疫苗。然而,現在多個研究結果都表明,那些感染症狀輕微或者無 症狀感染者治癒後不久,其血液中就不再有抗體存在。 雖然現在還不清楚,這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免疫力意味著什麼,但是這一觀察結果則令人對 抗體測試以及當下正在討論的發放「免疫證書」的計劃產生懷疑。 人體的免疫反應看來也不相同。通常,免疫系統可以依靠所謂的T細胞對病原體做出反應 。一些T細胞激活B細胞後,由B細胞產生抗體,然後抗體抑制病原體的一些獨特特徵,並 可以使其失去活性。 乍一看,血液中有特殊抗體似乎是此前有過感染的一個良好證明。但是蘇黎世大學醫院在 對輕度或無症狀感染者進行檢查時,在血液中並沒有發現所謂的IgG抗體。而IgG抗體對免 疫記憶非常重要。有了免疫記憶,當免疫系統再次與病原體接觸時,就會做出更強和更快 的反應。到目前為止,該研究結果尚未經過專家評定,也沒有在專業期刊中發表。 根據呂貝克衛生局的一項初步調查結果,在110名最多只出現中度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中 ,30%的人康復後血液檢測沒有相應抗體。中國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 研究報告指出,無症狀感染者血液中的抗體濃度短時間後便大幅度下降。 從這些研究結果來看,通過廣泛的抗體測試可以瞭解感染範疇的說法值得懷疑。而且,很 多新冠感染者康復後通過抗體產生的免疫力可能很快便消失。 來自漢堡伯恩哈德‧諾希特熱帶醫學研究所(BNITM)的雅各布斯(Thomas Jacobs)也對 新冠肺炎康復者頒發免疫證書的做法持懷疑態度。他說,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還不能確定 抗體可以自動防止第二次感染。 這位免疫學家說:「我們還不確定抗體如何進行防護」。雖然有研究結果顯示抗體有這樣 的保護作用,「但是為此抗體需要達到多高的水準尚不清楚。」 保羅‧埃利希研究所(PEI)所長齊修特克(Klaus Cichutek)強調,對抗體必須加以區 分。他說:「抗體品質不同,而且並非都可以預防感染。」他認為重要的是要找到硬數據 ,「是否具有免疫保護作用,要根據現實來判定。」 同樣,雅各布斯對無症狀新冠患者的抗體很快減少甚至根本不再有抗體的研究結果並不感 到驚訝。他說:「僅在咽喉部有少量病毒可能不足以引發抗體反應或T細胞免疫功能。」 美國加州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的病毒學家克羅蒂(Shane Crotty)在《自然》雜誌發表文 章說,對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表明,全面抵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或許只存在幾個月,而能 夠緩解症狀的一種免疫力可能會存在較長的時間。 尚不確定的是,免疫系統的哪一部分對這些保護作用尤其重要。雅各布斯說:「除了產生 抗體的B細胞外,T細胞對病原體的反應同樣重要。」 美國和德國的研究結果表明,多達30%的人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但其血液中的某些T輔助 細胞卻對新冠病毒做出過反應。研究人員估計,或許是因為接觸過引發感冒的其它冠狀病 毒。 雅各布斯說:「這樣的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的感染,程度和症狀卻大不相同。」所 謂的T細胞的反應性能是否以及能夠提供哪些保護作用,現在還不清楚。 -- 我們的一生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意外,有的意外,只會讓你變得頹廢,一蹶不振;有的意外 則會讓你找到另一個自己,重獲新生。……你要知道你是誰,你的拋棄和擁有,都是你自 己的選擇,患得患失只會讓你身陷囹圄。                     ——孫衍《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5.132.6.228 (馬來西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94569238.A.A01.html

07/13 00:15, 3年前 , 1F
若確認,群體免疫的泡泡就破掉了
07/13 00:15, 1F

07/13 00:18, 3年前 , 2F
整篇文章內文看起來就是在敘述對這個病
07/13 00:18, 2F

07/13 00:18, 3年前 , 3F
毒產生免疫的機制還沒完全認識,結果下
07/13 00:18, 3F

07/13 00:18, 3年前 , 4F
那什麼爛標題
07/13 00:18, 4F

07/13 00:24, 3年前 , 5F
其實標題也沒錯 讓大家不要有太美好的想
07/13 00:24, 5F

07/13 00:24, 3年前 , 6F
07/13 00:24, 6F

07/13 01:06, 3年前 , 7F
本來就沒辦法證明可以群體免疫
07/13 01:06, 7F

07/13 02:08, 3年前 , 8F
連感染過都不行,那疫苗更大可能不行
07/13 02:08, 8F

07/13 03:51, 3年前 , 9F
恩...其實目前還不知道抗體的有效長度
07/13 03:51, 9F

07/13 03:51, 3年前 , 10F
3個月有3個月的玩法 半年有半年的玩法
07/13 03:51, 10F

07/13 06:17, 3年前 , 11F
內容很明確啊,合理的解釋都有,也提出
07/13 06:17, 11F

07/13 06:18, 3年前 , 12F
交叉保護力的概念,交叉保護當然不會比
07/13 06:18, 12F

07/13 06:18, 3年前 , 13F
得上直接來的強,但也是能發揮免疫作用
07/13 06:18, 13F

07/13 06:55, 3年前 , 14F
台灣應該邀請二月得過那些人再來驗抗
07/13 06:55, 14F

07/13 06:55, 3年前 , 15F
07/13 06:55, 15F

07/13 06:57, 3年前 , 16F
台灣二次中鏢的機會很低,有抗體那就是
07/13 06:57, 16F

07/13 06:57, 3年前 , 17F
二月得病產生的
07/13 06:57, 17F

07/13 08:47, 3年前 , 18F
疫情半年了,就看國外有沒有學術機
07/13 08:47, 18F

07/13 08:47, 3年前 , 19F
構延究了
07/13 08:47, 19F

07/13 09:03, 3年前 , 20F
若抗體只撐幾個月大概會比照流感
07/13 09:03, 20F

07/13 09:03, 3年前 , 21F
在每年冬天高峰期前打1次
07/13 09:03, 21F

07/13 09:17, 3年前 , 22F
其實還有一個重點是後遺症不可逆
07/13 09:17, 22F

07/13 09:36, 3年前 , 23F
疫苗不要抱太大希望,美國一開始有一
07/13 09:36, 23F

07/13 09:36, 3年前 , 24F
百多家廠商研發疫苗,大部分掛了,
07/13 09:36, 24F

07/13 09:36, 3年前 , 25F
還活著的剩五家
07/13 09:36, 25F

07/13 09:40, 3年前 , 26F
美國剩五家 台灣呢
07/13 09:40, 26F

07/13 11:18, 3年前 , 27F
100多個應該是全球廠商
07/13 11:18, 27F

07/13 11:18, 3年前 , 28F
也不是掛掉 是有沒有進臨床試驗
07/13 11:18, 28F

07/13 11:23, 3年前 , 29F
代表驗抗體朔原的方式無效?
07/13 11:23, 29F

07/13 11:23, 3年前 , 30F
尤其進二三期試驗成本很高
07/13 11:23, 30F

07/13 11:23, 3年前 , 31F
目前才十幾種獲准實驗
07/13 11:23, 31F

07/13 11:48, 3年前 , 32F
哪來的後遺症不可逆這說法
07/13 11:48, 32F

07/13 12:25, 3年前 , 33F
如果是真的那不就疫苗沒用嗎?
07/13 12:25, 33F

07/13 12:31, 3年前 , 34F
也沒說無用
07/13 12:31, 34F

07/13 12:32, 3年前 , 35F
它意思是可能沒有永久免疫
07/13 12:32, 35F

07/13 12:32, 3年前 , 36F
但其他病毒的疫苗也不一定是永久
07/13 12:32, 36F

07/13 14:07, 3年前 , 37F
跟流感一樣 集體免疫呢
07/13 14:07, 37F

07/13 15:52, 3年前 , 38F
疫苗本來就有時效性,長短問題。
07/13 15:52, 38F

07/13 22:13, 3年前 , 39F
要小心二次感染機率
07/13 22:13, 39F

07/13 22:14, 3年前 , 40F
如果跟登革熱一樣,重複感染致死率變高
07/13 22:14, 40F

07/13 22:14, 3年前 , 41F
就麻煩了
07/13 22:14, 41F
文章代碼(AID): #1V2p8Me1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