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霍剛-寂弦激韻展/北美館

看板museum作者 (maginot)時間7年前 (2016/07/31 21: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展覽名稱】霍剛 ‧寂弦激韻 【展覽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2樓2A~2B展覽室 【展期】2016.5.28(六)~ 2016.8.7(日) 【票價】全票30元;週六17:00-20:30免票參觀;週六全天憑學生證免費參觀。 ============================================================================== 前言: 北美館的霍剛展覽相當精采豐富,展期只剩最後一週 很推薦大家帶著自己的爸爸或小孩闔家欣賞 度過一個知性、文藝、有趣的父親節~ --- 無音樂多圖網誌版 http://glynliu.blogspot.tw/2016/07/ho-kan-reverberations.html 過去我對抽象畫的印象就是難以理解、不清楚畫家想表達什麼意念的一種繪 畫類型,並往往歸結出自己沒有藝術天賦或美學涵養,所以才無法欣賞。直 到這次參觀北美館的現代抽象畫家霍剛「寂弦激韻」展,我才知道原來抽象 畫可以這麼親民、這麼有趣,徹底顛覆我對抽象畫的印象。 霍剛,本名霍學剛,1932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隻身隨國軍來台,並於1950 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就讀。 1951年霍剛拜入「台灣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的私人畫室習畫,其後藝術思 想和繪畫技巧都受到李仲生深刻的影響。1953年師範學校畢業後,霍剛接受 分發至景美國小,並促成設立全台灣第一間專用美術教室。1957年,他和另 外7位李仲生的弟子夏陽、吳昊、蕭勤、李元佳、歐陽文苑、陳道明與蕭明賢 共同創立「東方畫會」,並於同年舉辦第一屆東方畫展,聯合展出中國和西 班牙畫家的現代畫作。作家何凡於報紙專欄稱此次畫展為「響馬畫展」,並 認為東方畫會的創始八人就像是八匹響馬,衝破舊體制的框架,為台灣現代 藝術帶來曙光。1964年,霍剛旅居義大利米蘭,此後在歐洲生活長達50年, 直至2013年才返台定居。 本次國美館「寂弦激韻」展由現代抽象畫家劉永仁策展,從海內外各地借件 ,精選出約150件的霍剛油畫和素描作品,畫作內容豐富多元。此外,國美館 為這次的展覽用心拍攝以下介紹影片,內有策展人和霍剛本人對於展覽和畫 作的詮釋,相當推薦大家於看展前瀏覽。 以下將由四部分說明個人心得: 一、形狀 霍剛幼時隨祖父學習書法,寫得一手好字,他並從書法中抽取點、線等元素 作畫。因此在霍剛的抽象畫中可以觀察到主要構成多為圓形、方形或三角形 的幾何圖形,而圓點和短直線則增加畫作的律動感,達畫龍點睛之效。此外 ,我認為幾何圖形是一種打破國界、語言、文化的世界性語言,故每個人都 能依照各自生活經驗而對霍剛的抽象畫產生自己的詮釋,小朋友能有小朋友 的詮釋,大朋友能有大朋友的詮釋,東方人能有東方人的詮釋,西方人能有 西方人的詮釋,詮釋無分好壞。 作品〈集1~8〉是我認為展出畫作中,很能傳達出霍剛幾何形狀運用的一幅畫 。我另外用電腦仿作一幅去除顏色,只留下黑色線條的版本,從中更能察覺 出幾何形狀的力量。雖只是簡單的排列組合,但卻能激盪觀者許多想像。 〈無題88〉是另一幅我很喜歡的作品,我認為相當富有童趣,乍看就像一隻 瞇著眼睛,頂著黑色爆炸頭的灰色企鵝。或許霍剛作畫時想的不是企鵝,但 又何妨呢? 二、顏色 從本次展品中,可觀察到霍剛畫作的背景主色調多為低彩度,並常使用藍色 ,給人冷靜和穩定厚實的感覺,然而畫作中圓點和短直線則常使用亮紅色或 亮橘色,予人熱情奔放之感,恰與背景形成鮮明對比。我整理和排列展覽中 拍攝的畫作照片後(下圖),可清楚得知霍剛喜歡使用低彩度藍色的習慣, 我個人則很喜歡他以黑白灰繪製的畫作,有一種簡潔、俐落又充滿現代風格 的味道。 三、水墨 前面提及霍剛幼時學習書法,有深厚書法底子,他旅居米蘭期間也曾在米蘭 大學教書法,故可知書法和水墨等東方藝術對他的創作有很深的影響。雖然 霍剛的作品以油畫居多,但本展也展出數幅他的水墨抽象作品,一改我對水 墨畫皆為繪製山水、鳥獸、人物的刻板印象,而看這些水墨抽象畫,也讓我 聯想到道家老莊的「無為」思想。 四、手稿 除油畫和水墨作品外,本展也特別展示霍剛的抽象畫手稿。這些手稿皆為黑 筆在紙上勾勒線條,內容介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雖只寥寥數筆,但卻能引 發觀者無限想像。驚艷之餘,也讓我思考其實藝術創作可以離我們很近,只 要有一張紙一枝筆,任何人都可以創作。我們小時候都曾拿過蠟筆塗鴉,當 時的我們多麽意氣風發、信手拈來,但隨著年紀漸增和社會化的過程,我們 反而越來越保守,越來越不相信自己具有創作能力。看完展覽後,我想該拿 起手邊的鉛筆或原子筆創作了,讓意識或潛意識入畫,隨性完成屬於自己的 作品。 本次的展覽名稱是「寂弦激韻」,我認為相當有意思,個人解讀如下:「寂 」代表空寂、無我,隨興之所至,就像霍剛畫作傳達出的意念;「弦」則是 畫作中生動的圓點和短直線,協助「激」出觀者的生活經驗,詮釋出各自獨 特的「韻」味。 霍剛認為要將畫作的詮釋權全交給觀賞者,觀賞者認為像什麼就是什麼。而 他在展覽中「無為而為」紀錄片提到他創作時,會從正面與反面觀看製作中 的作品,藉此激發創作靈感,完成作品後則選擇一個好看的角度來決定畫作 擺設方向。故也許在畫作完成前,畫家本人也不知道未來這幅畫哪邊為上方 ,哪邊為下方,我想這也是抽象畫有趣之處吧。 有藝術家認為抽象畫是一種「視覺的音樂 (visual music)」,我認為是蠻貼 切的比喻。抽象畫主要由線條和顏色組成,無具體可名之(例如山、人)的 形象,而由觀者憑藉自身經驗詮釋畫作,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欣賞時 ,我們並不是單純只看一個點、一條線或一個色塊,而是觀看整體加總的感 覺,就像音樂一樣,我們不是聽單一一個音符,而是聆聽整體加總的感覺。 如果欣賞某一幅抽象畫沒有特別感覺,我認為不需勉強,這不是自己的問題 ,也不是畫家和作品的問題,只能說自己現階段的人生經驗與這幅作品無法 產生共鳴,但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或許未來某一天對同樣一幅作品會有很 深的共鳴也說不定。 透過這次參觀北美館的霍剛「寂弦激韻」展,我開始學習用更開放的角度欣 賞繪畫,試圖聆聽畫作中傳遞出的美妙樂音。非常推薦各位朋友前往參觀。 【參考資料】 1. 臺北市立美術館:《霍剛.寂弦激韻》新聞稿 2. 中時電子報報導:以抽象揮灑藝術樂章!北美館展出《霍剛.寂弦激韻》 3.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霍剛與不悔的中國藝術夢 4.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八大響馬 5. 新活水網站:憶永遠的中國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50.171.2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eum/M.1469972609.A.F0F.html
文章代碼(AID): #1NdW21yF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