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迷航於台灣、中華、亞洲之間的故宮南院

看板museum作者 (strike!)時間8年前 (2016/01/12 11:37),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迷航於台灣、中華、亞洲之間的故宮南院 2016年大選前,故宮南院在爭議中開館試營運。這個昔日甘蔗田的國家級博物館,歷時15 年2任總統5位院長2次變更才落成,無形間也「典藏」着台灣民主化重要一頁。 2016-01-10 端傳媒記者 林怡廷 發自嘉義、台北 嘉南平原上一片面積70公頃,原本屬於「台灣糖業公司」的甘蔗園,如今座落着一棟黑白 相間的巨大建築,它由建築名家姚仁喜操刀,取法濃墨、飛白、渲染的中國傳統書法意象 。這概念正符合這幢建築的身份: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儘管磨刀霍霍的媒體在開幕前幾天就搶先爆料,南院現場還是飛沙走石的工地。但故宮南 院在2015年12月28日舉行了落成開幕儀式,院方安排了原住民兒童合唱團和京劇表演,幾 位與南院無關的馬英九政府的官員致詞令台下昏沉。 最終完成的故宮南院,距離「他們」最初的規劃,雖然並沒有相差太遠,但「他們」不是 缺席典禮,就是被冷落在一旁。像是在陳水扁政府時期,最早提出故宮南院計畫的前院長 杜正勝;以及當時讓嘉義從20個遴選點的激烈競爭中,打敗台中西屯及高雄左營而勝出的 前縣長陳明文。 這場開幕儀式的前後細節,充滿着台灣今昔對比的政治現實,也挑動了台灣社會最敏感的 神經。 成龍贈物引爭議,挨批文化統戰 故宮南院開幕之初引發的最大爭議,是具有中國政協委員身份的影星成龍致贈了圓明園的 「十二生肖」獸首複製銅像作庭院裝置。此舉被一部分台灣學者和政治人物批評為「居心 難測」的「文化統戰」。 隔天下午,身着黑衣的陳儀庭和陳妙婷兩人,爬上龍馬銅像淋上鮮紅油漆,同時在臉書高 調宣示「反抗中華文化侵略,龍馬潑漆行動」,表示自己「作為一個台灣人,決不接受文 化侵略與殖民,不做文化上的中國人。」他們說,作為與台灣在地連結的故宮南院,庭院 裝置不該放上象徵中國的圓明園獸首複製品,應該是黑熊、藍鵲、獼猴等台灣本土意象。 這起抗議事件,完全展現了部分台灣人堅持的「台灣主體性」;面對這批銅獸首以及贈與 人所結合的「中華/中國意象」時,那種被輕易挑起的刺痛感。 兩次政黨輪替的政治現實,故宮南院成了民進黨政府提出,國民黨政府修改計畫後完成的 妥協產物。15年的籌建過程中,充滿政治角力的鑿痕。 故宮南院的全名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 Southern Branch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籌建總預算新台幣109.34億元(折合港幣27.33億元),定位為亞洲 文化藝術博物館的重要文化建設,強調以中華與亞洲文明的交流史角度,重新詮釋故宮館 藏的文物。 這個定位,讓南院處於兩邊意識形態皆不討喜的尷尬位置。保留故宮原有中華概念的南院 ,台灣色彩不重而不為本土派人士所喜;以亞洲作為框架以致於稀釋中華道統色彩的企圖 ,在最初也不為「中華派」接受。正是故宮南院不中也不台的定位,使其成為藍綠皆不愛 的燙手山芋。 兩次政黨輪替的政治現實,故宮南院成了民進黨政府提出,國民黨政府修改計畫後完成的 妥協產物。15年的籌建過程中,充滿政治角力的鑿痕。 「如果兩個中國造就兩個故宮,那麼南院和北院就是兩個台灣。」著有《兩個故宮的離合 》一書、前朝日新聞台灣特派員野島剛向端傳媒記者分析。 作為一個熱愛故宮的日本人,野島剛多年研究、追蹤及多次採訪兩岸故宮的重要人事,他 以第三者的眼光、政治及外交角度,詳盡拆解故宮如何因中華民國而誕生,又因大時代一 分為二。他駐台期間也經歷了南院的籌建過程,對其波折與台灣政治的關係瞭若指掌,書 裏多有着墨。 野島剛認為,世界上的國家級博物館不可避免具有國族建構的政治色彩,但故宮強烈的政 治性格卻相當罕見。台北與北京故宮成了兩個中國的重要象徵;到台灣後,故宮則迴避不 了台灣內部政治格局的變化。 故宮=中華繼承者正統性? 回溯故宮歷史,1925年成立於北京紫禁城,由民國政府繼承了清朝皇室收藏,歸為國有開 放公眾。 1933年中日戰爭爆發,19621箱文物隨着戰事向西南大後方展開多次長途遷移。1945年二 戰結束後隨即陷入國共內戰,讓蔣介石政府決定再精選3824箱精品運到台灣,暫存在台中 霧峰北溝山洞裏,直到1965年孫中山百歲冥誕紀念日,故宮在台北外雙溪復院,並且與中 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併,改名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雖無直接史料證明,但一般認為,蔣介石藉由故宮來建構中華繼承者的正統性;1965年, 中國文化大革命大肆破壞傳統文物,故宮在台北的復院和論述,取得了時代的正當性。 但事實上,故宮南遷的文物僅四分之一來到台灣,大部分文物還是留在北京及南京,台北 故宮擁有的算是有特色的精品,並不足以代表華夏文明的全部。惟「北京故宮是空殼,台 北故宮保存了中華文化」這套論述,依舊深植在兩岸華人、甚至是外國的中華文化愛好者 心中。 根據前院長石守謙的研究,故宮文物在戰火中大遷徙的戲劇性身世,更讓這批國寶被神格 化。「文物有靈」成了中華民族的信仰,也代表着中華民國的命脈所在。只是,這個道統 隨着台灣民主化而逐漸受到挑戰,遂展開了一段漫長而痛苦的解構過程。 1947年二二八事件族群衝突之後,台灣意識遭到壓抑,蔣介石政權所代表的中華正統,在 許多本省人心中成了高壓的政治及文化霸權。經過五、六十年代的壓迫,七十年代的鬆動 ,八十年代開始街頭運動風起雲湧,台灣社會伏流已久的本土意識開始對這兩種霸權挑戰 ;其中,「中華文化霸權」具體象徵的故宮,就成為黨外人士最直接的批判對象。面對強 大社會壓力,故宮也不得不作出調整。 (前故宮院長)杜正勝真正顛覆的,是以台灣為中心輻射出去的史觀。這對習於從中國凝 視台灣,作為中華民族文物守護者的老故宮,產生巨大衝擊。 在故宮服務37年的現任院長馮明珠回憶,當年她剛進圖書文獻組不久,院長秦孝儀為了回 應台灣社會,在任內舉辦系列的台灣檔案史料展,呈現清康熙27年(1688年)台灣被納入 大清版圖後的相關史料,並且花了8年時間,將清宮典藏的台灣史料編輯出版。 九十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透過國會改選、修憲、廢省等政治改革,將中華民國實質台灣 化,島內的台灣意識高漲。2000年,台灣在眾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完成了第一次政黨輪 替。扁政府任命的中國史學者杜正勝,成了第一任本省籍的故宮院長。這位學術界知名的 中國上古史專家,上任後隔年,提出「故宮新世紀建設計畫」,其中包含以亞洲藝術文化 博物館為概念的「南院籌建規劃」。 他對故宮提出一連串的改革及主張,除了引進現代化博物館管理及當代策展思維外,杜正 勝真正顛覆的,是以台灣為中心輻射出去的史觀。這對習於從中國凝視台灣,作為中華民 族文物守護者的老故宮,產生巨大衝擊。 詮釋中華文化的新立足點 「我一直在思考,面對中華文化時,台灣的角色是什麼?」南院開館前一週,在中研院歷 史語言所的研究室裏,被古書圍繞的杜正勝向端傳媒記者回憶15年前的初衷。 當時他一入主故宮,就邀集台灣史權威曹永和等學者,花3年籌備「福爾摩沙──十七世 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以更宏觀的海洋史及世界史視角來看台灣,其企圖可見一 斑。 對於故宮69萬件文物,杜正勝的想法是可挑出其中非華夏文明而難以展示的收藏,以華夏 文明與亞洲文明交流史的視野來策展,創造出另一種詮釋中華文化的眼光,那是一種既身 在其中又抽離的位置,是台灣獨特的立足點。 一般人印象北京故宮是空殼,事實上台北故宮的青銅器、書畫、玉器大約有1萬件,北京 故宮卻有14萬件。宋元以前的宮廷珍品是台北的優勢,但明清文物北京取勝。而過往台北 故宮在青銅器等上古文物的優勢,也隨着對岸60幾年來的不斷開挖出土,使得北京故宮的 院藏已經超越台北。 杜正勝要解構的不是中華也不是故宮,而是文化優越感。 「台北故宮頂多是有特色的精品,量已經不能取勝,如果詮釋的視角和中國一樣,那麼大 家去北京故宮就好。」杜正勝認為,故宮文物與其說是華夏文化的代表,其實更接近清乾 隆皇帝的私人收藏,若只是無限上綱,反而偏離真正的歷史認識。 南院就是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中被提出。和杜正勝後來擔任教育部長期間所提出的「同心圓 史觀」一樣,南院計畫並非單一思考的產物,而有一貫的邏輯:台灣應該從認識自己出發 ,進而了解周邊國家,並且產生實質互動,才可能成為世界的台灣。 南院作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的方向,就是這種歷史意識下的選擇。他原本的想法比較單 純,認為當時台灣經濟不錯,可以編列預算添購一些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文物,再用故宮收 藏與鄰近亞洲國家交換借展,因此沒有特別注重南院的典藏,而更像一個展覽館。 藉此,杜正勝想將多元、平等的文化觀帶進故宮過去獨尊中華的單一價值觀中,且要與周 邊的亞洲各國博物館頻繁交流,擴展國人視野。他要解構的不是中華也不是故宮,而是文 化優越感。 例如故宮南院展出的伊斯蘭玉器,在館方的介紹裏,它帶着實用及寫實主義風格,和華夏 文明中玉器作為通靈神器的厚重思維不同。這批伊斯蘭玉器是十四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早 期,透過陸上及海上絲路傳入中土,分別在中亞、南亞、西亞和東歐等地發展出強大帝國 的玉雕工藝,可展現出文化交流下的痕跡。但過往在華夏文明正統的台北故宮裏,這些文 明只能是陪襯的配角,但在今日的南院,卻是開幕的十大特展之一。 南院重要館藏來自台灣人 2004年,一批非常關鍵的佛像收藏品捐贈,讓故宮南院的概念更能落實,往真正的博物館 去思考。 前駐日大使羅福全還清楚記得自己走進位於東京六本木,一個佔地400坪的庭院深宅,看 到一棵百年的老銀杏樹。這個5層樓的大宅,其中有4層都是金銅佛像收藏,像博物館一樣 的展示廳讓羅福全印象深刻。 這批金銅佛現在被安放在剛開幕的故宮南院。2004年時,早年離鄉到日本闖蕩,已歸化日 本的台僑彭楷棟(日本名為新田棟一),在93歲生日當天,捐贈了361件價值新台幣4億多 元的畢生收藏給故宮。 居中牽線的羅福全接受端傳媒訪問時笑着說,是用3顆鮑魚讓彭楷棟慨然點頭,他也記得 彭楷棟曾說起收藏金銅佛的緣由。 彭楷棟是出身新竹竹南的客家人,年輕時到日本發展因房地產等生意致富。六十年代曾為 了寄美金給在海外求學的子女,誤觸法律被關了23天。他在獄中想起一輩子最快樂的時光 ,是童年和母親一起坐着糖廠小火車,從新竹到雲林北港朝天宮朝拜的經驗,看到媽祖像 的感動令他難忘。 彭楷棟從此篤信佛教,而一生橫跨全球的佛像搜集之旅就此展開。晚年,他念茲在茲的是 ,這批收藏必須回到台灣──母親的故里。 彭楷棟收藏(新田收藏)範圍廣大,在世界知名。其中有兩尊被日本列為國寶,無法收入 南院庫房。除了涵蓋東亞的中國、日本、南韓,還及於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 喀什米爾及西藏,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印尼。彭楷棟前後的捐贈總計407件, 主要以金銅佛為主,具有開闊格局的佛像收藏視野,符合南院的亞洲觀,因此撐起佛像常 設展的需求。 南院3樓常設展館裏的「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透過彭楷棟的收藏,可 以看到從印度發源,在各國經歷在地化,展現不同地域人種特色的佛像。而來自西元三世 紀的古印度,深受希臘寫實風格影響的犍陀羅佛像,也是罕見的收藏。 "杜正勝對故宮的改革大體是好的,但太急着否定前朝的意識形態和老故宮深信不已的優越 感,政治手腕不夠成熟。" 野島剛 雖然得到重要院藏,南院的發展依舊波折,如同兩地故宮的命運,以及台灣民主進程的起 伏;15年來,南院被政治高度左右,中間一度可能胎死腹中。打破中華文化獨尊、注重本 土、強調南北均衡,這些民進黨的政治意識形態典型,雖然現在已經是十分主流的主張, 但15年前算相當激進,遇到不少反彈。 野島剛認為,杜正勝對故宮的改革大體是好的,但太急着否定前朝的意識形態和老故宮深 信不已的優越感,政治手腕不夠成熟。2004年杜正勝轉任教育部長,由中國美術史學者石 守謙接任故宮院長,而後再由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曼麗接手,南院計畫的推動,在扁 執政時屢屢遭到國民黨籍立委杯葛。 2008年5月,南院規畫案嚴重延宕,許多合約爭議待決,而這時台灣的政治風向又吹回了 國民黨,馬英九挾着高人氣及台灣社會對民進黨執政的幻滅,帶領國民黨再度完全執政。 故宮前任院長周功鑫在國民黨重返執政後接掌故宮。她是輔大博物館所的所長,過去曾在 兩任前院長蔣復璁、秦孝儀身邊擔任秘書,十分熟悉老故宮的思維。她曾在2007年對媒體 表示,設分院可能拉低故宮水平,既然要定位亞洲博物館,可以就蓋一個「亞洲博物館」 ,不需要掛上故宮招牌。 2008年選後,周功鑫在上任前即對採訪她的野島剛表示,故宮不是亞洲的博物館,是中華 文化單一主題的博物館,她將重新檢討南院的定義和定位。 之後周功鑫接受陸媒專訪時直言,她不贊成民進黨南北平衡和本土化政策下的南院,她認 為把南院蓋在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農業縣不易發展,可能會淪為蚊子館。此話 在嘉義地方引發軒然大波,被認為是城鄉歧視。 藍綠政治現實左右南院命運 2008年莫拉克風災,整地中的南院基地淹水嚴重,這塊位於朴子溪出口處的土地遭海水倒 灌積水10公尺之深,液化嚴重。整地進度落後,也使得原本2010年開館的計畫跳票。2009 年周功鑫陸續提出花卉博物館以及西遊記主題樂園的變更構想,遭到嘉義縣政府強烈抗議 ;直到3月縣市長選舉前,馬英九總統到嘉義助選時,親口保證南院名稱、計畫不變, 2012年開館試營運。 馬英九開口向地方承諾,南院的定位終於不再搖擺。周功鑫隨後提出第二次變更計畫,中 止和 Antoine Predock 國際設計團隊的合約;原本以嘉義玉山作為設計概念的南院建築 ,重新招標由姚仁喜的書法設計中選,而開館時間再從2012年延至2015年12月底,由馬英 九連任成功後接手的現任院長馮明珠執行完成。 南院策劃了十大首展,從嘉義在地出發,延伸到亞洲佛教、亞洲織品、亞洲茶文化等常設 展。特展除了院藏的伊斯蘭玉器展外,故宮也邀及南韓「高麗青瓷」與日本「伊萬里瓷器 」的國際借展,與院藏的青花瓷做對照。 明代的青花瓷,16世紀傳到越南和朝鮮,17世紀從朝鮮傳到日本,在明末清初戰亂國力虛 弱之時,日本瓷器快速崛起國際貿易瓷市場,影響景德鎮官窯的地位,也可看出文化交流 之外的全球化競爭。 舉瓷器為例,可以看出南院這一系列亞洲與中華文明交流的策展視野,離15年前的初衷不 遠。 「坦白說我很意外,南院最後還是接近杜正勝的構想完成。」野島剛對於當年周功鑫的態 度,及隨之的做法印象深刻。 雖然他對於嘉義是否能長出一個世界級的博物館持保留態度,但他當年的確明顯感到國民 黨政府不想要南院。在2011年出版的書中,他以「風中殘燭」形容南院的處境,甚至悲觀 預測,南院應該會從代表國家的世界級博物館,淪為地方級博物館和休閒主題公園。 野島剛認為,2008年到2011年是南院最風雨飄搖的時期,之後馬政府比較認真推動南院, 「我想因為是需要政績」。他認為在陳水扁任內完成不了,但在馬英九任期結束前草草開 幕的南院,充滿着台灣文化政策的特色,「變動往往與政黨政治的變化息息相關。」 馬政府在卸任前完成了這個台灣重要的文化建設。馮明珠再三強調,嘉義南院就是隸屬國 立故宮博物院的南部院區,並且請出北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龍藏經」等到嘉義 坐鎮。 雖然主張台灣主體性的觀點認為,以亞洲為概念的博物館不需靠中華色彩濃厚的故宮沾光 ,但馮明珠對外一再強調南院屬於故宮的保證,事實上是故宮不得不回應嘉義當地的堅持 ——周功鑫時期一直想將故宮南院和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脫鉤,受到嘉義縣政府的嚴正抗 議。地方知道故宮在國際的高知名度是重要的文化觀光財,比起憑空打造一個亞洲藝術博 物館,更能帶動觀光收益。 「故宮就是故宮,不能把南院叫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前嘉義縣長、現任立委陳明文說 ,「嘉義要一個以亞洲文化為主體的博物館,但故宮畢竟是個品牌,開館先用這品牌打響 ,未來特展再慢慢來。」 "故宮已在台灣落地66年,跟外省人一樣,已是台灣一部份,你不能否認它和台灣這塊土地 的關係。" 杜正勝 15年來波折不斷,在2016年大選前繞富意味的時刻,南院是開幕了。雖然人事全非但離初 衷不遠,猶如台灣民主化的縮影。 中華文化實難激起台灣人的認同感,故宮每年500多萬的參觀人數,9成以上是陸客。台灣 社會對故宮的疏離,有其歷史脈絡,也有對自身定位不明的尷尬。 2014年太陽花運動後的九合一大選可以看出,台灣選民的藍綠結構已經出現黃金交叉。當 台灣意識已不再是禁忌與悲情的代名詞,年輕人都是天然獨或台灣本土的中華民國認同, 新共同體儼然形成,捍衛台灣主體性是從政治到文化層面,故宮宛如哽在喉嚨裏的魚刺— —揮之不去的微刺感令人不適。 作為一個局外人,野島剛認為台灣對故宮的抗拒很可惜,因為台北故宮的確為台灣帶來很 大利益,何不接受自己有一個重要博物館的事實,讓愛好文化的外國人來台灣,可以有不 只是逛夜市的好理由。「無論是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或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也有很多和 英美無關的文物,大家不會這麼在意吧。」他提醒。 杜正勝則分析,台灣400年的移民史中,除了原住民的南島文化外,和大約100年的異族統 治,台灣主體的漢人文化,屬於華夏文明是事實,「而且故宮已在台灣落地66年,跟外省 人一樣,已是台灣一部份,你不能否認它和台灣這塊土地的關係。」杜正勝說。 他認為台灣主體性的建構已經完成,再也不須像之前「奮鬥」。而故宮的中華文物就是人 類的文化遺產,可以用更開闊的心胸接納它、了解它,才有能力提出自己的主張去詮釋它 ,才能真正從民族主義走向世界主義。 而南院所隱喻台灣走出單一的中華文化觀,進而有亞洲格局的視野與企圖,更需要具體的 知識實踐來充實,否則再宏大的論述,都只是沒有內蘊的空殼。「15年來台灣已經越來愈 瞭解自己,如果以同心圓出發,是時候要開始瞭解周遭的亞洲國家。」杜正勝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189.3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eum/M.1452569837.A.A7B.html

01/12 17:51, , 1F
01/12 17:51, 1F
文章代碼(AID): #1Mb7Jjfx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