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OCA 向京個展

看板museum作者 (olaiy)時間10年前 (2013/08/06 15:44),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展覽名稱 |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 展覽時間 Date | 2013/07/06-09/01 展覽地點 Venue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epi 網頁文圖完整版 http://karenlin7912.pixnet.net/blog/post/50255218 (先請大家多指教了 鞠躬) 向京個展包括三個主題 【全裸】【凡人】【異境】 呼應主題「這個世界會好嗎?」 (Will things ever get better?) 在策展(作品安排)方面,主要是 1.看起來不雜亂;2.讓作品間有「共生感」,當他們擺 在一起時,有共生的感覺。向京希望,「就像在live house一樣,觀眾只有在這裡才能感 受到你想講的話,很直接真實的感受。你離作品50公分,2毫米,都有不同的感受。」 MOCA 201展間的布置,就是所謂「共生」最好的呈現(雜技表演的【凡人】系列+動物的【 異境】系列)。這次展覽很感人的是,作品幾乎沒有[請勿跨越此線]的距離,可以貼得很 近離得很遠去感受作品給你的不同感受。 「作品都像一面大鏡子,面對內在自我空間,在這內在性的構造空間,我們需要靜下來。 這樣的關係,存在於,例如兩個女人間、人與動物間......」 向京是這麼說的。其實,向京作品很多都是寫實+現實主義或心理現實主義的,在挪用的 過程中,她表達她想要的,就是朱朱說的:「對象內性穿透性的捕捉」,以文學喻之,卡 夫卡、杜斯陀也夫斯基.....到之後的魔幻寫實之流即是如此。作品中內心現實的敘事(白 話=OS),佔了作品很大的空間,從現實層面,關注內在性建構,我在這時間精神上的東西 。而藝術家、作家從創作、策展過程中,學習如何與外界溝通。我們客觀看到的向京作品 的型態,少女,老女人,群像,其實他們是一個感性個綜合體。 藝術家用隱喻的手法,比喻人在社會結構中的狀態,像是【凡人】的雜技,【異境】的動 物。向京作「雜技」其實根本不是在做「雜技」本身,而是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每個人 都不能輸,不然就全垮了。向京說:「雜技雖具表演性,但也伴隨著很深的生存痛感,指 涉人的某種處境和一種『不得不』的狀態。」;而動物對向京來說,其本質的屬性,是接 近人性的自然屬性,溫柔,平和而憐憫的,指涉人性內在的某一部分。 創作與標籤 「標籤」從藝術創作角度來看,是評論、策展一種簡單的分類(ex: 女性主義、行為藝術 ......),有些藝術家喜歡被標籤,因為易於形成現象,有集體力量,且觀眾易於做選擇 。然而,標籤真的有其必要性嗎?抑或標籤的影響力對一個藝術家真的那麼大嗎?真正的 藝術家是具高度個人化的,每個藝術家都是獨特的,標籤是無法闡釋清楚的。有些人就是 很難去被分類,或是根本不想被分類,至於分類,只會故步自封罷了。向京這一代女性藝 術家(70年代)的女性主義意識,反對創作太概念化及標籤化,反而回到個人生命經驗、社 會學方面作表達。創作的路,是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累積進行的。向京很喜歡一句德國詩 人海德格爾的話:「死亡的一刻,意義才會顯現。」 藝術要和此時此刻變化有連結,很多當代藝術家傾向運用影像紀錄時間,這反應是很快的 ,而雕塑肯定是過慢的。向京對「速度感」的感受是很強烈的,生於1970年代的中國大陸 ,經歷經濟改革、改革開放、人造衛星、一胎化.......最大劇烈變化的年代,速度緊迫 、斷裂的感覺非常真實。然而向京享受緩慢,她只願意關心那些留下的東西,她選擇以太 慢的方式創作,很多體驗、感受,是從慢慢雕塑中轉化、積澱的。在這改革變化意識變化 劇烈的年代,什麼樣的作品,時過境遷後依然打動我們?用緩慢,冷靜處理一些的東西, 是會隨時代推移,前進而不腐。「只有在不屬於時間的東西,才能在時間裡永不消失。」 ================================================= 以下就三個主題分別做說明和心得: 【全裸】 這系列都是全裸的女人。向京說:「我做了非常多女人,因為我是女人,而有更多體會, 作為一個女性個體,一個更真切自然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我對整體的認識,尤其是人性 。」其實向京在某畫冊訪談有提到,她以前很不能體諒自己是一個女人,處處受限制也不 討喜,但現在就釋懷了。她喜歡自己的樣子是高大白胖,但自己卻完全不是這樣。至少在 我看來,每個女人都有一些向京自己形象的線索,單眼皮、瘦、不高、胸部不大。 [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 2007 ] 題名源自德國詩人里爾克的短詩 [[鄰 居]] 陌生的提琴,你在跟蹤我?/ 在多少個遙遠城市里你寂寞/ 的夜可曾衕我的夜談過心?/ 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 所有大城市里可有/ 這樣的人,他們沒有你/ 就會迷失在河流?/ 怎么我總聽見你?/ 怎 么我總是那些人的鄰居。/他們煩悶地強迫你歌唱/ 強迫你說:生活重於/ 任何事物的重 量。 【凡人】 雜技群,俄國詩人阿赫瑪托娃[子夜詩抄]:只有鏡子能夢見鏡子;只有寂靜能維護寂靜; 我曾生活在多少面鏡子裡;我曾歌唱在多少深淵之畔。德國詩人里爾克[祈禱書](節錄): 你看,我要許多。也許我要一切;每次無限陳墜的昏黑和攀登的閃爍。 如之前所述,所謂「雜技」並非「雜技」,而是我們這些凡人生活於社會中。練習、表演 、忍痛、咬牙地微笑,想盡辦法做好螺絲釘的角色,不拖累其他人。群體合作會是一種力 量,但這力量的根源,可能是群體暴力。 【異境】 向京用動物來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原應是人類中心思考的問題,由動物來問。凸顯 人與動物的關係,綿羊、馬、海豹海獅海狗海象、有非洲象耳朵的亞洲象、沙皮狗、不損 獸、巨蛇、鵜鶘,其實他們都是人性中的某一部分,都溫和良善的,從他們的眼睛透視觀 者心理的某一部分。向京是很愛動物的,她工作室的兩隻小狗,經常在旁邊跑來跑去玩遊 戲,她還寫了一本關於那兩隻小狗的書[花花與黑皮]裡面寫道:「世界上如果有種最純粹 的感情的話,就是動物的感情。」 向京的「當代」是非常平實一般日常人能理解的,非走極端驚世駭俗的。至少她給我的感 覺,生命力強韌,冷靜緩慢而平和,愛動物的。 另外,「就像在live house一樣,觀眾只有在這裡才能感受到你想講的話,很直接真實的 感受。你離作品50公分,2毫米,都有不同的感受。」向京一開始說的這句話便是看她個 展最好的方式,與作品眼神同高,越靠近他,作品情緒是很真實的,每件作品的眼神裡情 緒是很複雜的。這就是向京最神祕的地方。 最後,回到「這個世界會好嗎?」我想,向京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的答案,如果人類繼 續要在地球上生存,我希望這世界會好;然而,我更希望的是,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吧!這 無所謂好壞的世界。 -- ▃ ▃ ▄▌▌▄▄▌▌ _▂▄▃▄▆▇█▅▆█ ˍ▃▃ˍ ▌▌▌▌▌ ▌ ▌▌ ▇▆▇▆▅▃▁ˍˍ▂_ ˙ ˙ ▄▄▄ ▄▄▄▄ ▄▄▄▄▄▄ ╩ △ ╰╯ ▄▄ ▄▄▄ ├─ ────▄▌────── |||||| ▕▕ ▄▄▄ ▄▄▄ψxfreedom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14.5.71 ※ 編輯: olaiy 來自: 163.14.5.71 (08/06 15:47)

08/06 23:51, , 1F
推這個展!
08/06 23:51, 1F

08/18 19:44, , 2F
好詳細 推
08/18 19:44, 2F

09/22 00:11, , 3F
好美
09/22 00:11, 3F
文章代碼(AID): #1I0AbmhL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