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臺北世界設計大展 逛展簡單心得分享(上)展間1~5

看板museum作者 (Tim)時間12年前 (2011/10/06 22:51), 編輯推噓9(902)
留言11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11 Taipei World Design Expo 逛展日 : 2011/10/05 活動網址 : http://www.2011designexpo.com.tw/ExpoPlaza/hall_1.aspx 心得圖文並茂網誌版 : http://blog.roodo.com/newswatch/archives/17193895.html 標題寫Vol.1是因為我只逛了一半,松山文創園區共設置十一個展間, 我遊覽了五個就花了兩個半小時左右,不含偷懶休息和認真的態度喔, 只走馬看花地。所以官網標明大約得預約一整天的時間蠻中肯。 以下是各展區的一點小筆記 0.寫在最前面 (1)主題是"交鋒",也就是EXPO裡頭的"X"牽連到的聯想蘊意, 而主LOGO以綠竹葉、紅羽毛叉疊,導覽手冊說各自富含東方意象與西方文明, 交鋒出不同領域設計思維之火花。 手冊還說,"X"尚有未知、未來、匯集、無限等聯想。 (2)導覽手冊免費,逛展免費,還送水。 (3)雖然很多東西好拍,但有時候我會納悶周遭看展朋友相機的使用頻率會不會太高。 我的意思是不要為了拍照影響動線好嗎感恩@@ (4)大展是由十個不同主題的展區與一個常設展(台灣設計館)組成, 各有各的巧思、佈置精神和風格,甚至連工讀生工作人員穿的T恤都有分別。 工作人員們非常敬業,某個程度上讓我這走馬看花的散客受寵若驚。 也可能是我拿著筆記本記來記去,常常有工作人員親切地詢問我有沒有問題。 另外每個展間裡的清潔工作似乎分分秒秒持續著,不斷有工作人員巡視然後擦擦掃掃。 (5)展覽的東西不一定貴重稀有,只要能達成理念的完整呈現,就是好的展品。 所以看每個單一展品時不妨再想想展覽主題, 從"交鋒"二字到每個展間入口處張貼的名言錦句。 (6)看展的人都好安靜,互相影響到的時候也都很有禮貌地示歉或微笑。 哇好像有點感動!哈哈! (7)工作人員會依周遭人數的多寡,適時補充一些知識訊息。 但不一定什麼時候會說,通常要看客密集的時候,省得更多次的講解要花更多力氣。 他們真的好累的樣子。 (有點像NPC要一直重複特定訊息,但刺激的是某些NPC竟然會懶得再說讓人錯過!) A-3.國際室內設計展[世界台灣] 我決定用自己的看展順序來作筆記。 從第三間開始是因為剛進到園區時,前兩個展間的入口大排長龍, 決定從不用排隊的先開始看。 正逢整點導覽開始,於是我就跟在隊伍裡聽工作人員介紹內容。 (每一展間的導覽程序都不一樣,此展間是每隔半小時一次,約15至20分鐘) 此間正中央隆起的部分是古蹟遺留,設展人設計成光影走廊, 八面等身光幕作X型陳列,投影兩側共20位設計師的作品攝像。 右手邊十位是國內室內設計師,除各人經歷與理念,還舉出一兩處其知名作品。 左手邊則是國外的室內設計團隊(或單人)。 綜觀各大家作品,以交鋒主題為設展綱領,至高理念不外乎(筆記這麼註記) : "絢爛還極簡 ? 奢華還人性 ? 迎合生活還顛覆生活 ? 甚至這些都不相抵,是想以怎樣的比例作調配運用。" 創意很重要,但執行力更重要,在時空限制與顧客要求下亦必須擁一定資金、名氣 等條件才能將理念貫徹,把興味發想激發並實體演繹。 B-4.國際平面設計展[潮間代] 似乎有許多業界人士跟我一起排著隊,交頭接耳指指點點。 潮間代作為展名暗示平面設計的處境。 沒有穩定的發展環境,在看似永恆的小波浪褪湧間亦無重大變革,卻富含許多小創意 、小驚奇,此起彼落地爆起竄生。 展間入口處與出口處都設一白壁紙鋪成的時光隧道,上面印製從1920年開始至今, 世界大事與台灣平面設計歷程的中英交疊年表。進到裡面後,上望會發現狹長的展間 被360度136公尺的環場投影包圍,投影輪列該展所有作品。展間分作四個小主題(主題為 何我沒詳記......),內容包括各式海報,雜誌、專輯封面,抱枕、背袋、T恤繡、燙、印 上的LOGO或圖示等等,與其各自理念概要分析。 我聯想到McLuhan說舊媒體總是包含在新媒體裡,舊形式是新形式的元素,新形式 可能是舊形式的延伸運用。平面設計的地位是不是也有一點這個意味,幾乎能作所有概念 的表達,所有意見的傾銷,可是在某些層面不如建築、雕塑、工藝品甚至動態藝術那樣直 接且具撼動力。然而這些立體的造物在最初都還是需要經過紙上談兵的過程(吧?)。呼應 到"潮間代",平面設計是不會消失的,但目前的確沒有可能革命的任何跡象。 C-5.國際工藝設計展[跨界AND共生] "AND"夾在"跨界"與"共生"間不是一個連接詞,而是Art、Nature與Design三字的縮寫 。而無論跨界或者共生,都回應"交鋒"此大主題,能作"X"字樣的詮解。 這個展間每五分鐘放一批看客進入,不能攝影。 展間的天花板與地面配合動線佈置叢叢細竹,從天垂下的意指"雨潤",自地破土的 意指"滋生"(鐘乳岩?)。展間分作六小區,分別是台灣、日本、韓國、泰國、美國、法國 以及丹麥七個與會國的布展領域。印象比較深刻的展區是台灣、美國和丹麥。 台灣區比較明顯地回應交鋒大主題,以布料的柔軟配鐵械的剛硬;黑色的重、暗配鏡 面的輕、亮;象徵物(如龍)的曲線精雕配實用本體(如桌椅)的直角劈削。另外如素與彩, 細微與大器,駁雜與工整,無不交相互襯,使交鋒雙方部互抵,反而輔成共生。 美國區的展品讓我有一種熟悉感,猜想這份熟悉也許是台灣人民在受美帝文化洗禮的 歷程理共同養成(猜想啦)。熟悉感主要暴露於作者理念的輸出形式,我是門外漢, 說不精確。然內蘊部分倒是有許多新意,明顯翻玩某些舊元素。 丹麥區陳列的全是原木家具,主軸是同種家具各種型態的混搭。比如原木切面上放置 沙發皮椅,辦公滾輪椅的基底搭配編籐坐墊與毛皮背墊等等。 而整個工藝設計展的展品,除了扣穩跨界、共生與交鋒概念之外, 最重要的還符合"實用性"。 (前面提到的第三展間則扣符"環保"概念) D-1.設計交鋒展[幸福所在] 回到第一個展間,腦裡已被眾多理念訊息撐得脹痛。 此展作為大展第一展間,亦以"交鋒"為前提,以"幸福"為貫串主題。 以原初幸福、再次幸福乃至終極幸福三個子題作為展品陳列次序。 人本與環保是此展間要傳達的,人、科技和自然的關係到底該如何調整才能互利 共生呢,自然養成人,人養成科技,科技會不會對前兩者反撲,取決於 居中位置的我們了。 展品有很多是模型,作為現狀改善與發想供參的實體造物,比如 建築或交通工具等等。 裡頭的互動設施較多,整個空間裡看客彷彿也是展品,彼此使用彼此的特質,彼此渲 染彼此的蘊意。 E-2.國際工業設計展[進‧化] 整個展間以時間為主軸分割成三小區,分別是 經典風格(意即過去)、當代觀點(意即現在)和未來詮釋。 經典風格的起點應該是工業革命(導覽人員說:量產),當代觀點的範疇定義該是 資訊時代來臨以後(導覽人員說:人性化、質感)。 人類的設計歷史其實是由不斷的需求與滿足需求所激發進化的,就算是只擺設用 且不可量產的藝術品,都為了趨符氛圍潮流的威逼需索,迸發產製端點。 當然也不能完全忽略產製方本身進化改革的脈絡,只是作為看客, 或許我們該領會的是任何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用品,都是被悉心地設計來改善 某些生活問題的要物。這些要物能精準地,不鋪張不特惹人注意地進入我們的生活, 有些還可能因為太尋常,特色都被淹沒在洪流當中,在在說明如果沒有它們, 我們的生活必定得存在其它因應問題的方式;換個角度想,為了對付生活問題, 我們最終選擇了這項而非那項,作發展延伸運用,共同創造現代人熟悉的生活樣態。 簡言之,看似順理成章背後,其實有好多設計發想、偏好選擇與回應再造。 任一設計物能銘刻史冊,都非設計者一人功,一人勞。 希望快點有時間再去把剩下一半展覽看完來寫Vol.2哈哈 圖片出處: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展覽手冊 P6,P7,P8,P9,P10等妄自加工而成,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感恩! PS:ABCDE為在下看展順序,12345是原先大展設置地展間編號。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225.47

10/07 00:01, , 1F
謝謝分享 正想說是因為才剛開展嗎 很少看到這個展的心得
10/07 00:01, 1F

10/07 00:03, , 2F
太棒了!感謝分享~~推!
10/07 00:03, 2F

10/07 07:58, , 3F
沒想到這麼花時間,謝謝分享
10/07 07:58, 3F

10/07 08:56, , 4F
祝大家看展愉快:)
10/07 08:56, 4F

10/07 10:50, , 5F
很仔細也很棒的心得!! 我上禮拜假日沒看完打算再去一次!
10/07 10:50, 5F

10/07 21:55, , 6F
請問你有看到蓋章處嗎? 我逛完才想到沒蓋章@@
10/07 21:55, 6F

10/07 22:50, , 7F
沒有欸......不過展場工人應該會很熱心地指點方向的!
10/07 22:50, 7F

10/07 22:59, , 8F
蓋章在正門的服務台那裏 至少開展第一天是在那
10/07 22:59, 8F

10/08 00:34, , 9F
tks
10/08 00:34, 9F

10/20 17:03, , 10F
請問全部展館逛完大概要花多久? 一整天嗎?
10/20 17:03, 10F

10/26 11:57, , 11F
逛完全部加上南港世貿可能要去好多次 內容蠻豐富的
10/26 11:57, 11F
文章代碼(AID): #1EZS1Nt6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