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美館 越酷東京 觀展心得

看板museum作者 (der Spiegel)時間12年前 (2011/09/01 03:31), 編輯推噓5(508)
留言13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 挺多訊息的官方Blog 這大概是我歷年來看過僅次於《黃金印象》的好展, 但這個說法不見得公正, 因為首先,我看的展其實不多, 再來,我發現,一個展覽對我所謂的好壞, 和我知道多少東西是有很大關係的。 《黃金印象》那時候有做一點功課,也有美術老師跟我們做講解, 這次《越酷東京》會覺得很棒,有80%是因為遇到好導覽的關係, 要不然它對我而言只會是"還不錯"的展覽。 這篇文章有點長,還請耐心閱讀。 一開始和朋友知道兩點半有導覽,原本想說在入口等導覽好了, 但我想先自己逛一逛也不錯,於是就進去了在一樓的《越酷東京》。 一開始進去吸引我注意的是名和晃平的滴繪作品,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7/nawa-kohei.html#more (很詭異,我竟然對鹿沒有印象...) 兩幅藍色的作品,右邊在牆壁上有著像是蜘蛛網又像是裂縫的東西, 看起來不像是印上去的,更不可能是真的裂縫, 可是又沒有作品名稱,這塊東西反而很吸引我。 接下來看的是荒神明香的作品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7/reflectwo.html#more 這個作品是用線從天花板吊著來展示的, 所以有時會因空氣流動而微微飄動。 乍看蠻美的,但也就看過去這樣。 順著走接下來是森村泰昌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7/morimura-yasumasa.html#more 因為我曾經看過《黃金印象》,所以對他的作品有多一點感覺。 但我當時以為他把他的臉弄在畫上是PS效果... 然後是草間彌生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7/kusama-yayoi.html#more 聽說朋友說她很紅,可是她也不知道她為什麼那麼紅。 展出的《一億光年的星塵》,看的當下只覺得"這什麼啊?" 雖然看到說明有說她對於異性的恐懼,有讓我聯想到陰莖,但還是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再來往奈良美智的作品走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7/nara-yoshitomo.html#more 很常看到,直覺是傲嬌的女孩,不知道在紅什麼。 繼續是村上隆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7/murakami-takashi.html#more 看了一下想說"超扁平還真的感覺意義也很扁平"。 中間經過村瀨恭子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murase-kyoko.html#more 然後是橫內賢太郎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yokouchi-kentaro.html#more 接的是伊藤存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ito-zon.html#more 這時我心想"現在還真什麼東西都可以當藝術品了" 在看伊藤存的時候我一直聽到片段的音樂聲, 聽起來有點對我胃口, 我心想應該是展覽介紹影片吧~ 還想說這年頭策展真辛苦,這音樂不知道是從哪找的。 我發現了影片房間,發現這是一位藝術家的作品 高木正勝 (一直把他記成高木正太,好險網路上有資料可找)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takagi-masakatsu_5612.html#more 進去,有沙發,坐著。 我立刻被畫面還有聲音給吸引住了。 但我看的是整個作品的結尾部份,於是我就重頭看了一遍。 當下感想是,我果真是影音時代的人, 跟單純的影像或是聲音比起來, 同時有搭配得宜的影像與聲音給我的感動會多很多很多很多。 途中我發現,我錯過導覽時間了... 沒關係,有緣會遇到,沒緣也就這樣看下去吧~ 看完,走出來,隔壁是八谷和彥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hachiya-kazuhiko_23.html#more 看一下就走過去, 發現隔壁有很有趣的東西! 足立喜一朗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adachi-kiichiro.html#more 忘記牆壁上的說明是什麼了, 總之就是立著一個看起來像是電話亭的東西,但它是一人Disco XD 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真的可以進去玩, 但看有人進去,義工沒有阻止,想說等一下朋友在的時候我要進去! (是要請她拿包包,不是故意要給她看XD) 看到這個作品的時候,我覺得15元花得還挺值得的XDD 當我要看下一個作品 池田亮司的二維條碼 (看來blogger還沒寫到), 聽到人聲,原來是導覽員。 我聽到她說:「古典希臘的人覺得數字是最完美的東西。」(之類的話) 「現在又是網路時代,於是他就用數字來做為作品內容。」(再次是之類的話) 總之,我突然想到前一陣子有的想法「創新是回到傳統。」 古代人認為數字是最完美的東西,可以表達一切, 而我們現在不正是企圖用零與一表達一切嗎? 決定要跟著導覽員聽一下! 朋友正在看島袋道浩的影片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shimabuku-michihiro.html#more 跟她打聲招呼我就跑去跟導覽了。 事實上她開始導覽的地方算是我看這個展最後的地方, 於是整個展覽彷彿像是倒帶一樣,但卻加入了更多的意義。 我一下想不起來有哪部電影有給我這樣的感覺, 但此刻我覺得今天這個經驗非常的有藝術性與詮釋學的感覺。 足立喜一朗的作品是想利用現代人不太再用的電話亭, 讓它變成一個個人空間。 想跳舞但害羞嗎?進去裡面,你只看得到閃亮的自己。 帶上耳機(是Sennheiser的!),跟著節奏跳舞吧! (我後來有進去,其實還是看得到外面就是,但一個人關在裡面跳舞感覺挺爽的XD) 八谷和彥在大學時是學工程的, 所以他對於科技相關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 展場陳設的東西是他仿《回到未來》裡的時光機器, 是真的具有移動效果(3D,沒有到4D)。 高木正勝本身是攝影出身,他蒐集大量攝影素材, 然後再用電腦進行無腳本與分鏡的直觀編輯。 等影像出來之後,他再依自己的感覺為影像進行配樂。 他的作品想要表達的是油畫等繪畫中顏料的流動。 對我而言,他做到了。 我原本在想,這個東西我在水管上看到跟在北美館看到有什麼不一樣, 它和其他的水管優秀影片有什麼不一樣? 但那個"顏料的流動"有打到我。 流動的影像加上流動的顏料, 讓影像不只是攝影,而真的是繪畫創作。 (就說我是影音時代的人,我有偏心我知道。 另,他的作品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喔~ Bloomy Girls — Takagi Masakatsu - Lumines I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4C47a6UIU
畫質有點差,展場的大勝XD 高木正勝 - Girls [H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T6fu1I8k
這個這次沒有展出,但畫質好很多) 然後導覽員介紹的是伊藤存的作品。 他有展覽大概五個作品吧,其中一個也是用線從天花板上吊著展示的。 導覽員說這是藝術家要求的, 他要讓他的作品有飄動的感覺。 整個作品要表達的是他小時候他爸爸帶他去河邊釣魚的回憶。 重點是在「回憶」二字。 有些線條比較粗,使用的顏色也比較深, 有些線條比較細,使用的顏色也比較淡。 就像是在回憶中,有些東西我們會很確定它存在著,有深刻的記憶, 但總有些東西是比較模糊、不確定的。 導覽員也提到,縫繡的特色是「線條」,沒有筆觸的差別, 另外,縫繡的線條一定會有間斷。 我現在想起來,這不就正是記憶的特色嗎? 不管再完整的記憶,都會有間斷的。 (突然覺得好感動。剛剛還嫌你,我錯了!) 接下來導覽員破了一個梗,她介紹了須田悅弘的作品。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suda-yoshihiro.html#more 她不說我還以為是什麼消防用品, 結果她一講,我乍看以為是蓮霧(真的很沒有藝術性耶我)XD 是一朵花,依藝術家要求放在很不起眼的地方。 是木雕作品。 聽說須田之前有個作品是用木雕雕成雜草, 然後展出隔天發現作品不見了, 一查發現是被清掃人員給掃掉了XDDDD 但他還挺得意的,代表很擬真。 這種不希望大嘞嘞的被人看見, 有緣的人注意到就好的想法,真的又打到我了XD 導覽員也說,其實那朵花做好就是一個工藝品,並不是fine Art, 但是經過藝術家對於展示的設計,就有了藝術價值。 再來導覽員介紹的是島袋道浩的章魚之旅。 你以為你給的禮物真的是禮物嗎? 你以為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上面這個是一本書的書名:P 是邏輯學超入門書,不錯看。)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不一定就小於人與章魚的差異呢! 然後她介紹的是加藤美佳的作品 http://trans-cool.blogspot.com/2011/08/kato-mika.html#more 抵抗快速生產的現代藝術。 老實說我現在看照片才發覺那個花瓣也真實得太噁心了! 在展場的時候,導覽員說我們可以好好欣賞她在花瓣上表現出的熟練的油畫技巧, 我看了一下實在看不太出來... 那個水珠根本是照片吧! 接著她介紹的應該就是草間彌生了。 她介紹了一下草間彌生的背景, 1929年出生,和安迪沃荷差不多時間紅。 有人說她的作品是不是受到安迪沃荷的影響, 她說:「應該是他受到我影響吧!」 (她有個作品先推出,隔一年安迪沃荷展出類似概念的作品。) 導覽員說,這兩個人應該說是在普普藝術中相得益彰。 草間彌生出生在富貴人家, 爸爸是養婿(我想應該就是招贅吧!)。 爸媽感情不太好,爸爸時常去召妓, 而草間從小也就被媽媽耳提面命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也常被媽媽叫去妓院叫她爸回家。 因此草間對於男性是很有負面情緒的,也造成她對於陰莖的恐懼。 (和陽具比起來,我比較喜歡陰莖這個講法。但為什麼不叫陽莖呢?) 她創作的《行走於死海之上》就是用陰莖形狀構成的作品。 導覽員說她的創作其實就是藝術治療, 害怕一個東西,就創作它、面對它,然後就不會害怕了。 聽到被媽媽叫去妓院找她爸爸那段,心裡覺得好酸好酸。 為什麼要找她?為什麼要叫小孩子做這種事? 小孩子長大之後也只能自己給自己答案了。 (應該說,能夠自己給答案才是真正的長大。) 其實死海那艘船象徵的也是生命力,(相對"死"這個概念) 上面其實還有很多水果。 也許,當自己克服了恐懼,就是重生的時候吧! 再來介紹的是她的《一億光年的星塵》。 點點是草間的特色,這會產生的原因是她家族其實有遺傳性官能症, (貴族近親通婚的後果?想到又覺得很心酸...) 所以她從小就會有幻聽跟幻覺。 她聽到幻聽時就會開始畫畫, 而她的幻覺是覺得除了她以外的所有東西都有點點, 為了排除那種孤立的感覺,她也在她身上畫了點點。 這幅畫還有另一個組成部份看起來像是網一樣, 導覽員說草間的空間觀和西方那種3D透視不一樣, 她認為整個宇宙就是無限延伸的網。 導覽員說有學醫的看到這幅畫想到血管跟白血球, 也有小孩子看到覺得像迷宮。 不知道為什麼我聽到"像迷宮"這三個字時又覺得好心酸... 這作品感覺可以往四個方向繼續無限延伸下去, 一輩子都無法走出的迷宮嗎? 接著導覽員介紹的是位於入口處的名和晃平的鹿。 她說:「相信大家一進來都有看到這隻鹿。」 我大驚,因為我根本沒注意到牠,我在找我朋友在哪時有稍微瞄到這個。 好好看著牠我在想,人的視覺真的是很有趣的東西啊~ 這麼明顯的東西我竟然可以忽略。 這是雕塑之後用真的鹿皮製作的標本,上面再放玻璃珠。 pixel cell,像素越多,我們看得越清楚, 玻璃珠越大,裡面的毛皮看得越清楚。 從入口進來可以先看到這個滿是珠珠的鹿, 後面就是草間彌生的《一億光年的星塵》,兩種圓形相互呼應。 這是我首次了解到策展人的想法! 對於這個設計,心裡又是一震。 之後看的是我一進來看的兩幅藍色作品, 其實它的形狀也是有點圓形的, 導覽員說,名和在開幕當天看到整個展場的配置, 可能想說自己兩幅畫旁邊還有空白應該是他的空間吧, 於是就在那空間上用炭筆畫了一筆,再畫一筆與前一筆交錯, 然後第三筆跨過前面兩筆,就這樣一直畫一直畫,畫成了一張網。 (又加上他那隻玻璃珠的鹿)整個隔空呼應了草間的那幅畫。 聽到這,我整個人很感動。 因為這是無法再製的藝術作品,更無法搬移,屬於此時此地。 挺有「一期一會」的感覺。 再來看的就是荒神明香的作品。 那是她大學畢業作品,也太有才了! 導覽員說把她的作品放在這個空間和草間彌生一起,算是一種鼓勵的意思。 作品要表達的是她在大學時期從宿舍窗外看出去的景緻, 上下對稱要表達的是河面的倒映, 左右雖然沒有對稱,但也是有一種平衡的美感。 使用便宜的素材也能做出好作品來! 導覽員問我們能否記得房間窗戶看出去的樣貌, 我想了一下,可以,但畫出來對我就有難度了:P 接著是森村泰昌。 聽導覽員解說我才知道我誤會大了, 首先,解了一惑,這作品明明不是油畫,但為什麼表面還是會有一些刷痕? 因為上了亮光漆。 再來,森村學習西方技法,學到後來覺得那不是自己的東西, 雅典娜、維納斯不是他的故事。 那要怎麼辦呢?於是他把他自己的臉放進西方經典畫作中。 展出的是塞尚的《蘋果與柳橙》, 他並不是用畫的複製這幅畫,而是還原現場, 用紙黏土捏出高頸盤、弄出佈景,再用木雕雕出蘋果與柳橙, 以塞尚的筆觸替假蘋果與柳橙上色, 擺好,再拍照,輸出,上亮光漆。 而第三幅中和蘋果柳橙合為一體的他的臉,當然不是PS效果, 是他把他的頭做成模型,再用寶麗龍球弄出來的。 我之前真是井底之蛙耶我! 然後介紹的是奈良美智, 原來他是男的! 卡漫風是日本的特色,看起來憤世嫉俗的小女孩好像跟他童年有關, 現在想不太起來。 我只記得,「因為沒什麼錢所以選擇去德國學畫,十二年內只見了他老師四次。」 That's why I choose Germany!!! XD 喔,還記得一句「用小孩的角度看大人的世界。」 最後是重頭戲村上隆了。 我之前也有在當代看過他的展品,只覺得扁平與POP到一個不行, 但這次聽完講解有新的看法,雖然感官上還是不覺得好看啦~ 村上隆大學時修的是日本傳統繪畫, 所以在他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浮世繪或是那種金銀箔的工藝。 他的DOB將結合了米老鼠、小叮噹與音速小子,在日本毀譽參半, 之後到美國紐約發展就大紅。 花花系列,打破西方傳統3D單一視點透視的畫法。 你在看花花,花花也在看著你。 比較喜歡的是有百目的蘑菇,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每個人只有一雙眼睛是不夠的! 另外,蘑菇對日本人來說也是一個傷痛的象徵─蕈狀雲。 但村上隆把這個意象轉換成愉悅輕鬆的樣貌。 導覽員說,她覺得這是日本文化的特色,很快的把苦痛轉換掉。 像是福島的居民說要回去開嘉年華。 導覽期間導覽員一直有提到的是"網路時代"下人們的轉變與藝術的轉變, 還有日本現代藝術的主要特色是什麼, 把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創造出新的藝術品。 文化創意產業,若沒有抓住文化特色,有再好的創意與再強的產業也不會有發展。 我對以上的說法不完全同意, 但不得不說這次的觀展經驗非常充實, 讓我重新體會到看展的樂趣, 把你自己丟進去,離開時變一個新的自己。 這和自己做好功課去看展的感覺又不太一樣。 因為一開始自己看與之後有導覽的看,差別真的很大。 我相信,好的展覽是需要藝術家與觀展者的互動, 一開始我只用我的看法看世界, 經過導覽,我開始學習用藝術家們的角度看世界。 知識的增加固然重要,然而我覺得視角的廣闊更加難得。 衷心的感謝那位不知名的導覽,讓我有這樣的體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81.185 ※ 編輯: chenelf 來自: 114.37.81.185 (09/01 03:55)

09/01 12:05, , 1F
看來聽導覽真的詳細很多
09/01 12:05, 1F

09/01 15:20, , 2F
我遇到的那位導覽員講解得真的很不錯 可惜不知道她姓名
09/01 15:20, 2F

09/01 16:52, , 3F
喔 感謝北美館的快速回應 導覽員是王允端 多在拜三下午導
09/01 16:52, 3F

09/01 22:32, , 4F
我本來期待看到你說你近年看過什麼展覽
09/01 22:32, 4F
近年啊...比較有印象的是: 09年的台新藝術獎在當代的展覽、 10年4月在鶯歌陶博館的展、故宮的《黃金旺族》、史博館的梵谷 畢卡索跟夏卡爾是很多年前看的。 比較久遠還有印象的是故宮馬王堆特展, 還有大觀(印象在於人好多)。 另外就是世博跟花博囉~ 平常我是會借語音導覽啦, 沒想到這次到北美館想借卻沒得借, 剛好遇到定時導覽。 當然,人數多寡也有影響到我對於展覽的感受啦, 現在太多人的展我都不太會去看了... ※ 編輯: chenelf 來自: 114.43.109.71 (09/01 22:59)

09/03 08:51, , 5F
期待你看了更多導覽分享好心得喔 ^^
09/03 08:51, 5F
我也很希望之後遇到不錯的導覽, 語音導覽大多很基礎這樣...

09/03 20:30, , 6F
聽導覽真的會讓你了解所有作品的創作背景
09/03 20:30, 6F

09/03 20:30, , 7F
我去第一次的感想跟你一樣~第二次跟朋友一起跟導覽
09/03 20:30, 7F

09/03 20:32, , 8F
收穫超多超豐富!!早上是固定10.30有解說吧?
09/03 20:32, 8F

09/03 20:32, , 9F
為了讓你去第二次我現在就不破梗說作品的創作背景好了~~ㄎ
09/03 20:32, 9F
沒錯,早上是10:30有定時導覽,北美館網頁上有放資訊喔~

09/03 20:46, , 10F
歹勢~你有看導覽~剛看一半文章以為你沒有參予到說~
09/03 20:46, 10F

09/03 20:46, , 11F
這個展覽真的好棒好有趣~~~"yy
09/03 20:46, 11F
哈哈,對啊,我這次的經歷有個大逆轉XD 我對於名和晃平的炭筆畫真的覺得很感動。 ※ 編輯: chenelf 來自: 114.37.94.82 (09/04 00:25)

09/04 22:58, , 12F
下禮拜日我要再帶我家人去第三次~順便看英國的那個展
09/04 22:58, 12F

09/05 05:38, , 13F
英國那個展有個小亭子非常有趣~
09/05 05:38, 13F
補一下定時導覽資訊 參觀>館內設施>美術館服務 http://www.tfam.museum/TFAM_Visit/Default.aspx?Vid=42&PMId=42 以及行事曆>導覽服務(越酷東京展覽) http://www.tfam.museum/TFAM_Calendar/default.aspx 雖然一個寫五分鐘前集合一個寫十分鐘, 但我想應該沒有什麼很大關係。 ※ 編輯: chenelf 來自: 114.37.100.166 (09/05 19:59)
文章代碼(AID): #1ENemTze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