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2010台北雙年展(部分作品感想)

看板museum作者 (brianjim)時間13年前 (2010/11/05 00:29), 編輯推噓6(6030)
留言36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文章很長,blog版一樣很長: http://blog.roodo.com/soundscape/archives/14326535.html   很難用一句話概括看了這個展以後轉來轉去的思緒。和上一屆相比,這次雙年展雖然不再 把火力集中於對社會的批判,但骨子裡還是延續了雙年展的叛逆傳統,甚至可能是令北美 館頭痛的壞孩子,因為它試圖以各種方式侵入藝術體制本身,突顯其中有待檢討的現象, 有些作品還介入北美館的行政體系,頗有以藝術家之姿入主美術館的姿態。本屆展覽的另 一個特色是模糊了藝術家與觀眾的界線。藝術作品不止是藝術家餵什麼,觀眾就吃什麼。 這個展覽的藝術作品比較像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溝通媒介,觀眾可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甚至在作品中進行創作,而藝術家則可以扮演觀眾,觀察作品中發生的事件。這個展表 面上很安靜,但在概念的層面上卻像是把藝術體制中每個人的角色重新洗牌,悄悄進行一 場扭轉體制的實驗。   剛好在過去兩年,北美館引進了費城美術館經典展、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蔡國強展、皮克 斯展等吸引大批人潮與錢潮的展覽,館方也被批評對展覽內容欠缺主導能力、以票房取向 的展覽壓縮本土藝術家的展覽空間。雖然本屆雙年展的策展論述並沒有提到北美館這兩年 的展覽方向,但從部分藝術家「反客為主」的作品來看,本屆雙年展自我反省的態度似乎 直指北美館本身。就從大廳懸掛的布條說起吧,這是北美館宣傳館內展覽的地方,但它們 悄悄被參展藝術家Hito Steyerl入侵了,換上四句標語:「藝術家不是懦夫就是叛徒」、 「策展者不是懦夫就是叛徒」、「評論者不是懦夫就是叛徒」、「觀眾不是懦夫就是叛徒 」。說巧還真巧,雙年展的展期正好和費城美術館經典展的尾聲重疊,而布條上的畫面都 是以傳統油畫呈現的繪畫者,再加上本屆雙年展基本上不使用作品說明牌的原則,使得不 少參觀者誤以為這是費城展的宣傳布條。有人覺得這些「宣傳文字」太聳動,也有人覺得 這些「宣傳文字」大快人心,但這些人都沒發現在「宣傳布條」上說話的不是館方,而是 一位當代藝術家,她參加的是另一個他們沒興趣的展覽。藝術家向美術館爭取宣傳空間的 行為,似乎是想打破藝術家的展覽空間受制於美術館的困境,而觀眾的誤認更在這場遊戲 中造成極大的諷刺效果。再說到文字本身,雖然角色不同,但都只有兩個選項,懦夫或叛 徒。藝術體制的框架如此明顯,以致於沒有人能倖免於二分法,不是服從者就是背叛者, 每個人都是二分法的共犯和被害人。在這陰魂不散的框架中,美術館註定扮演重要角色。 或許也可以說,藝術家假扮成美術館,在布條上寫下了突顯自身存在的宣言。   更弔詭的是美術館的行政體系,它服務藝術家與觀眾,卻不受藝術家與觀眾的控制,反而 有被政府或資本家把持之嫌,因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Christian Jankowski的《館 長剪輯版》乾脆以選秀節目的方式,把遴選館長的過程攤在陽光下,候選人則是正常情況 下與美術館館長無緣的「素人」。這樣夠公平、公正、公開了吧?然而候選人還是得通過 文化局局長謝小韞(前北美館館長)、藝術家高重黎、評論家蔡詩萍、媒體人李維菁等四 位評審的考驗,顯示美術館脫離不了既有的文化權力結構(有參賽者在後台表示,他以為 這是藝術家的作品,沒想到要由官員定生死,看起來有點憤怒的樣子)。而選秀節目的形 式多少也帶點諷刺的意味,雖然看似一切都呈現在電視螢幕上,但這類節目也常被質疑黑 箱作業、有幕後黑手操控。雖然最後這位館長無法發揮實質上的作用,但也可以讓觀眾反 思:決定這個展覽空間走向的人,究竟是以什麼方式產生?   把腦筋動到美術館行政體系的還有饒加恩的「夜間美術館」計劃,企圖把雙年展和花博會 的展出時間完全錯開,不讓參觀花博的民眾有機會「順便」看最後一週的雙年展,想看的 人只能等美術館在深夜開館。藝術家甚至計畫在晚間安排有別於花博的活動,吸引不同的 族群參觀。總而言之就是花博歸花博、雙年展歸雙年展,我雙年展絕對不討好你、不陪你 一起搞城市行銷。然而館方最終拒絕了這個提議,美術館在雙年展最後一週的營運時間會 配合花博延長。雖然這個「作品」最終沒有留下什麼實體,卻尖銳地突顯出美術館的尷尬 地位:美術館是完整的文化主體嗎?美術館是市政啦啦隊嗎?在花博的籠罩下,北美館本 身的地位似乎變得渺小了點。   說到花博,就不得不提張允菡的《這時候認真的就輸了》。她把腦筋動到語音導覽上,本 來語音導覽應該是館方、策展人或專業藝評家為觀眾解說作品的東西,但張允菡完全反其 道而行,把語音導覽的內容變成兩位「觀眾」的對話。觀眾看到的展覽是什麼樣子的呢? 裡頭的男人似乎稍微了解展覽的內容,就對女人解說作品的來歷,但也僅限於此,無法觸 及作品真正的內涵,覺得沒什麼好說了就繼續看其他地方。看到一半竟然還走出北美館透 透氣(因為看展覽免門票,所以完全可行,我也真的隨著導覽跑出館外),跑到隔壁已經 變成花博園區的美術公園外頭,比較了花博和雙年展的經費、計算辦花博的經費可以辦幾 百次雙年展,看到花博的建築物又嘲諷以後可能會變成蚊子館……雖然後來又回到館內, 但關於花博的對話和其他言不及義的內容佔大多數,而這對男女花了大概不到20分鐘就看 完雙年展了!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台灣的網路鄉民文化(連作品標題都很鄉民),彷彿只要 有一點浮光掠影的了解,每個人都可以對每件事下評論,但深層內涵則經常被忽略。雖然 「導覽」中的人點出資源分配不均和蚊子館的問題,但也不代表他們真的關心藝術,或者 對於蚊子館的問題有什麼高見,只不過用評論簡化周遭的事件罷了;同樣的,展場裡的作 品也被他們的評論簡化到沒有內涵可言。但這卻真實呈現了許多人對事物的態度!觀眾和 藝術工作者之間似乎永遠有一段認知上的落差。   除此之外,這次展覽也有許多與觀眾互動的作品,例如陪觀眾回家的白雙全《回家計劃》 、在淡水提供仲裁服務的Carey Young《糾紛排解》、在展場辦義診的黃慧妍《藝術業團 結工會主辦──中醫義診》和教人跳Salsa舞的紹樂人《Salsa Lesson》。這些作品挑戰 一般人對於「藝術作品」的期待,可能還會令人懷疑「只是放在展覽裡就算藝術嗎?」但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確實「創造」了社會性的空間與關係,也打破了藝術家是藝 術家、觀眾是觀眾的藩籬,藝術家和觀眾既是這些「作品」中的共同創作者,也是共同觀 察者。Olivia Plander的《Google辦公室》更直接提供了結合藝術、工作與休閒的場所, 這次雙年展的許多作品、演講、座談活動都在這裡發生,如果觀眾願意的話,也真的可以 在裡面和藝術家交流,或者做自己的事(反正展覽是免費入場)。這個實驗性的空間就是 藝術家的「作品」,讓人一不小心就忘記它的存在。但藝術家本人對這種「遊戲即工作即 生活」的場域是否樂觀看待呢?從展場隱然浮現的廉價感和滑稽感來看,似乎不那麼樂觀 。   Claude Wampler的《無題雕塑》(大型完美皮厚溝深的皺腦袋被又長又彎的脊椎拴在豐淫 渾圓的女臀上)看似對觀眾毫無威脅性,實際上卻讓觀眾不知不覺成為舞台上的演員。這 件作品有說明牌,上面煞有其事地列出構成雕塑的各種媒材,然而我看到的只是空空的底 座和「作品」在牆壁上的巨大投影。我對當代藝術展覽也算是有些經驗,卻感到非常疑惑 ,到底是作品因故無法展出(因為尺寸很大運送困難),還是說明牌寫錯了?明明這裡只 有底座和一台投影機啊!更詭異的是旁邊竟然有「觀眾」認真地對著那座「雕塑」素描! 我繞了半天,一頭霧水,上了二樓又看到這件作品的彩色草圖被當成展覽的公車站牌廣告 ,照片裡的男子猛盯著廣告瞧,如果他受到廣告吸引來看展,應該會覺得自己被騙了吧! 我不死心,回家上了藝術家的個人網站才稍微搞清楚狀況──和這系列的其他兩件作品( 2008)類似,包括底座、投影、煞有其事的說明牌、導覽手冊和莫名其妙的素描者,都是 作品的一部分(其他作品裡還有對作品品頭論足的人、阻止觀眾靠近的警衛等角色),於 是不知所措的觀眾也變成這舞台上的角色之一。這件作品「本來的」形象與人的肉慾有關 (這也是某些傳統雕塑的特色),關於作品的一切暗示它真的存在,實際上卻是看不到更 吃不到,把觀眾對作品的慾求與期待澆了一桶冷水。在過去,藝術作品滿足觀看者的物質 慾望,Wampler的作品則讓觀眾在半強迫的角色扮演中了解,藝術已經不是那種滿足、討 好觀眾的產物。   饒加恩的《藝術宣言》同樣表現出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創作自述」本來是藝術家 闡述自身創作理念的文字,在這裡卻從市井小民的口中說出來,原來的功能被轉換,也產 生了不同的解釋空間。這些文字似乎都是過去的藝術作品使用過的,卻顯然不是隨機挑選 的:牧師說人在神的面前都有罪、刺青師說自己把魂魄注入線條中、內衣店員談男性對女 體的渴望……聽起來就像是用藝術的態度說明自己的工作。然而這些文字畢竟不是他們自 己的語言,所以感覺多少有點生疏,像是那位內衣店員,她的站姿雖然頗有氣勢,念起這 些文字卻結結巴巴。藝術家的論述,觀眾真的了解嗎?觀眾有沒有可能設身處地,站在藝 術家的位置上思考(在這裡是以扮演藝術代言人的方式表現)?藝術的語言能套用在日常 生活上嗎?看起來,藝術家走向群眾並不容易吧,而群眾在了解藝術家的思維時也同樣會 遭遇困難,這段差距是任何人都不容忽視的。   最後我想提石晉華的《當代藝術煉金術四部曲》和《台北的X棵樹》,這一系列作品同時 陳列在同一個展間,表現出當代藝術市場的複雜情境和價值觀的荒謬。在第一部曲裡,藝 術家順應畫廊提供低價作品的要求,把作品和說明文件切割成1/4和3/4,價格也是原來的 1/4和3/4,兩件作品都賣掉了,但沒有人花原作價格的一半購買完整的觀念文件。到了第 二部曲,藝術家的作品《伍毛》是切成一半的一元硬幣,只賣五毛,定價只反映物質本身 的價值,不包含觀念,甚至和畫廊五五拆帳時,藝術家還提議用精密的電子秤切出一塊價 值2.5元的麵包屑,名為《藝術所得》,買家能靠賣作品賺多少錢則和藝術家無關。至於 第三部曲,藝術家把前兩部曲的實驗當成作品,向藝術雜誌交換封面和專家評論的篇幅。 後來這三部曲以66萬元的價格出售,作品易手後定價又翻漲為 132萬元……最後,藝術家 把自己在雙年展的展覽空間上網標售,由畫廊進駐,展出(行情不錯的)大師畫作,成為 第四部曲。在這個「展中展」的空間裡,符合收藏家品味的作品和上流社會的氣氛,與雙 年展形成強烈對比。這一系列作品看起來是藝術家獨自挑戰藝術界的金錢遊戲,其實是相 關人脈的配合演出,與其說是諷刺性的作品,不如說是一齣諷刺劇。《煉金術》第四部曲 的所得用來支持《台北的X棵樹》計畫,以石塊「紀念」配合花博移植而死亡的樹,但經 費仍然嚴重不足。脫離藝術界的人脈,藝術家為作品尋求贊助的過程也不順利,一旁的募 款牆則只有一些硬幣、發票和無關緊要的留言。這種作品很難從藝術市場中「煉金」,反 官方的立場也不容易獲得企業贊助,更慘的是民眾也沒興趣出錢支持,這個作品比《煉金 術》更真實地呈現出藝術理念得不到金錢援助的困境(雖然這可能不是藝術家希望看到的 結果)。   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是因為作品雖然看似輕如鴻毛,卻有許多值得深刻思考的空間。當 然,這可能是台北雙年展有史以來最令觀眾困惑的一次演出,觀念藝術的洪水對於習慣一 般展覽的民眾而言並不容易消化。但在藝術的歷史上,作品的價值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為 人所重視的,但願雙年展這顆小石頭激起的安靜水花能畫出長遠的漣漪──至少在藝術界 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77.93 ※ 編輯: brianjim 來自: 140.114.116.245 (11/05 09:03)

11/05 10:50, , 1F
好文!還沒去看得快去看,我去過三次 每次都覺得很有趣
11/05 10:50, 1F

11/05 11:08, , 2F
我在一樓展場被騙得團團轉,現在想起來還蠻好笑的 XD
11/05 11:08, 2F

11/05 11:57, , 3F
好文推,自己看常常都看不懂orz
11/05 11:57, 3F

11/05 12:17, , 4F
有時候看懂是一回事,但用心看比較重要。
11/05 12:17, 4F

11/05 12:25, , 5F
我覺得台灣當代藝術還是欠缺觀眾,如果有心接觸作品,
11/05 12:25, 5F

11/05 12:28, , 6F
不管理解程度和反應如何,對藝術家都是很好的回應
11/05 12:28, 6F

11/05 12:54, , 7F
推原po的文章也推樓上的話
11/05 12:54, 7F

11/05 14:33, , 8F
上一屆雙年展 評價兩極 我是覺得有的作品不做 有的就soso
11/05 14:33, 8F

11/05 14:33, , 9F
上一屆策展人徐文瑞演講的時候說,一屆雙年展經費三千萬其
11/05 14:33, 9F

11/05 14:34, , 10F
時很吃緊。
11/05 14:34, 10F

11/05 14:34, , 11F
上一屆我是覺得有的作品不錯 很棒 有的就soso
11/05 14:34, 11F

11/05 14:38, , 12F
看到你的id非常眼熟 原來你常在kumi放浪板和日本歌手板
11/05 14:38, 12F

11/05 14:45, , 13F
啊,被認出來了,我剛好對這些領域都有點興趣啦
11/05 14:45, 13F

11/05 14:49, , 14F
其實有些作品我完全無法參透其意,我也沒勉強自己去欣賞
11/05 14:49, 14F

11/05 14:52, , 15F
這種感覺和上一屆有點類似,看著看著總覺得還不太適應
11/05 14:52, 15F

11/05 14:57, , 16F
倒是上一屆我看不懂的NSK,這屆換了展覽內容就有點了解了
11/05 14:57, 16F

11/11 16:41, , 17F
我覺得這一次的雙年展 驚喜度 新鮮感震撼感都比不上上一屆
11/11 16:41, 17F

11/11 16:42, , 18F
有的作品想法概念延續上一次的展覽,這一次的討論度比不上
11/11 16:42, 18F

11/11 16:43, , 19F
上一屆,也沒那麼驚喜(不知道是不是我畢業的關係)
11/11 16:43, 19F

11/19 18:54, , 20F
Claude Wampler的《無題雕塑》在手冊和語音導覽裡都沒寫出你
11/19 18:54, 20F

11/19 18:56, , 21F
說明的這些,覺得令人遺憾,不能清楚的說明。樓上的展廳也是
11/19 18:56, 21F

11/22 11:20, , 22F
Wampler其他兩件無題雕塑的作品說明其實也故意不說清楚
11/22 11:20, 22F

11/22 11:20, , 23F
其中一件是說「太大了沒辦法搬到展場」
11/22 11:20, 23F

11/22 11:21, , 24F
另外一件還說「展出之前被基努里維買走了」 XD
11/22 11:21, 24F

11/22 11:22, , 25F
所以這件的作品說明和導覽其實也是惡搞的一部分
11/22 11:22, 25F

11/22 11:22, , 26F
只是惡搞得太認真,反而讓人看不透它的把戲
11/22 11:22, 26F

11/30 23:07, , 27F
很多作品其實是故意"不說明清楚" 像故意不放說明牌
11/30 23:07, 27F

11/30 23:08, , 28F
本身 其實也是一種態度 反應觀眾看作品依賴說明牌的
11/30 23:08, 28F

11/30 23:08, , 29F
程度 包括也反映觀眾主動參與的程度
11/30 23:08, 29F

11/30 23:09, , 30F
大部分觀眾看了沒說明牌 抱怨幾句之後就不了了之
11/30 23:09, 30F

11/30 23:10, , 31F
很少像brianjim一樣主動去"參與"找線索思考作品意義
11/30 23:10, 31F

11/30 23:11, , 32F
這次雙年展一部份也是要挑戰"觀眾"本身
11/30 23:11, 32F

11/30 23:13, , 33F
這個部份 又回應到大廳hito的作品"觀眾不是懦夫 就是
11/30 23:13, 33F

11/30 23:13, , 34F
叛徒" 別忘了 觀眾也是藝術政治中的一部份
11/30 23:13, 34F

11/30 23:16, , 35F
也是藝術結構中的一部份 如果觀眾不是主動參與
11/30 23:16, 35F

11/30 23:17, , 36F
那就只是被動的等待被餵養什麼 成為共犯結構中的叛徒
11/30 23:17, 36F
文章代碼(AID): #1Cqjz_hb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