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外公的淡水灣與十三行文化

看板museum作者 (( ))時間14年前 (2010/07/12 23:2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貼自http://blog.udn.com/rocky8080/4071932 外公的淡水灣與十三行文化 打從小時候開始有記憶起,每次能與母親一起回外公家,是件既興奮又期待的事。 外公當年就住在淡水河出海口南岸的一個村莊裏。這個地方現在已經被取了一個極具有詩 意的地名:八里左岸。外公住的房子,是個已經住過了好幾代人的閩南式四合院,院中間 是個可以曬穀子的廣場,院前是個池塘,裏面有魚、蝦、蛤等,是我們兒時游泳、釣魚、 捕蝦的天然遊樂場。出了村子口再往前走500公尺,就是貼著臺灣海峽的藍藍海水與蜿蜒 的海岸,背後則是鬱鬱蔥蔥的觀音山,實在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 四合院裏住了外公一家五房兄弟,外公排行老二。他們家族幾百年前從福建泉州移民到這 裏,幾代下來就都一直住在一起,既熱鬧又能彼此有個照應。每次與母親回外公家才一踏 進村子,立刻響起一片招呼聲,不是大舅媽扯著喉嚨用閩南語喊:「逗返來了呀!」,就 是三舅公、四舅媽過來親切地打招呼。親情與人情味濃郁地叫人沉醉。 外公一家幾個兄弟,都是靠捕魚為生。年輕的一大早就搖船出海去撒網,幾個小時以後, 所有動得了的人丁都一起出動來拉漁網上岸,俗稱「牽罟」。我雖然還是個小孩,但是也 混入人群中跟著拉漁網,網繩隨著人體擺動,形成有趣的韻律與節奏。當漁網逐漸上岸以 後,就可以看到許多銀白色的魚兒在陽光下翻躍跳動,讓牽罟的人們開始興奮起來。到了 收網時刻,漁網內除了漁獲之外,還有許多從未見過的蟹類、厥類等海底動植物,還有把 自己鼓得像氣球似的滑稽魚類,都是些會被漁民丟回海裏去的不速之客。 記憶比較深刻的是,當年的海岸邊,不是白色的沙灘,而是鋪滿了較為深色的海砂。大人 告訴我,這些都是含鐵量豐富的鐵砂,也難怪經常看到當地婦女們在海岸邊淘鐵沙,賣了 貼補家用。到了黃昏,淡水灣的夕照更是令人著迷。外公經常與我兩個人坐在沙灘上,看 著夕陽一寸寸地掉入海裏。落日余暉,彩霞把天際鑲了金邊,讓人不忍眨眼。在沙灘上, 外公常與我聊起我在學校裏學的功課。他知道我正在讀《論語》,外公竟然可以用閩南語 ,之乎也者、搖頭晃腦地念幾句,讓我十分吃驚。原來,日本統治時代,公立學校裏面不 教漢學,外曾祖父就偷偷請了漢學老師來家裏教小孩子他們念《論語》、《孟子》,教他 們不能忘本。所以外公才能將論語內容朗朗上口。 有一天,外公還嚴肅地問我:「你知道你的表弟為什麼取名叫漢泉與漢榮嗎?」我說我不 知道。他說:「因為我們的祖先,是百年前從閩南的泉州渡海過來的,我們的祖墳都還在 那裏,那是我們家族的根!」;「我希望我的子孫不忘本,不要忘掉自己是漢人,更不要 忘掉自己的根在福建泉州!」從小,我從來沒有看過外公如此嚴肅過。他說這些話的時候 ,我似乎看到他的眼角泛著淚光。我一直是家裏最愛看書的小孩,也是思想比較早熟的一 個,或許外公只願意跟我說他心底的話,他知道我最能瞭解他。我也確實能感受到他對唐 山的憧憬與對他一生從未到過的原鄉的思念。 讀完大學我赴美留學期間,外公家的閩南式百年祖厝,竟然被當時的李登輝政府以建立廢 水處理場為由,要求村民遷村,粗暴而徹底弭地平了這個歷史古跡。聽說當時還有官員在 這個工程裏上下其手,因為貪污而被判刑。在開挖成廢水處理廠時,竟然在地下挖掘到千 年以上的古文明遺址,雖然已經遭到破壞,但是還是設法保存了大部份,俗稱「十三行文 化」。後來在現址建了一個「十三行博物館」,把所有可以收集到的古文物妥善保存,供 後人參觀憑弔。 我後來回台工作,想再到外公的淡水灣去做懷舊之旅,可惜外公已過世多年,村落已不復 存在,只有十三行博物館矗立在原地。我很想知道外公百年老房子底下,到底藏了什麼寶 貝,就懷著好奇的心裏,踏入了這個十三行博物館。館裏的義工解說員,知道我當年就是 在這個博物館的原址出生的,特別感到親切,也為拆除我外公的祖厝感到有些抱歉。雖然 已經過了參觀時間,他還是特別通融帶我一個人參觀並為我解說。 這個十三行文化,是史前時代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解說員說,曾經居住過十三行遺址有三 群人:第一批「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其 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 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裏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 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懂得利用當地的豐富鐵砂,開始冶煉鐵器。考古學 家發現許多陶罐、鐵刀、青銅柄等陪葬品。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 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 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我想,這群人應該就 是外公先祖這批福建移民吧。 從他的解說,我就聯想到當年岸邊的海砂裏含有大量鐵砂,竟然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的先 民,用它來煉鐵。住在這裏的外公及先祖們,竟然就選擇了這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 的地點,定居屯墾並且繁衍後代子孫,不知到這究竟是個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 走出博物館,站在曾經是外公幾代人住過的土地上,仿佛可以聽到親友們歡迎我們回家的 熱情招呼聲。迎著海邊的落日,在刺眼的光影中,似乎可以看到外公身影向我走來,向我 招手微笑。 -- 洛杉基 寫於台北市 05/27/2010 【後記】 本文榮獲 “2010BMW中國文化之旅徵文”特等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41.98
文章代碼(AID): #1CEpI5Yg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