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李希特舒眠曲》的夢中之花

看板movie作者 (悉哩米思吾爾德)時間2年前 (2022/03/02 12: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初次在MOVIE版發文,請多指教: 「如果,在夢中,你到了天堂,摘下一朵美麗瑰奇的花;如果,當你醒來時,發現自己手 中還有這朵花…那…然後呢?」 出生德國的當代作曲與演奏家Max Richter,在紀錄片《李希特舒眠曲》(Max Richter’ s SLEEP)中,說出這段夢幻與真實揉捻而成的意象,不僅是一個提問,也是對自己作品 與參與音樂會觀眾的期待。 2015年9月,Richter出版《SLEEP》這套「巨」作,總共204個樂章,總長8.5小時,早是 樂迷心中經典;他和妻子、視覺藝術家Yulia Mahr再策畫「Max Richter’s SLEEP Project」,將完整曲目搬到觀眾面前演奏。不過,主客之間看似如同一般音樂會,有人 演奏,有人聆聽,實質上,其間界限,在全長8小時的樂音陪襯下,已然混淆、消失。 參加這場《SLEEP》音樂會,不必身著正式服裝,就算穿背心、T恤或短褲,也能入場,外 加一顆枕頭,不須如同在音樂殿堂中正襟危坐,每個人可以用最自由、舒服的方式,在行 軍床上躺著聽,或如同Richter所說,「不須傾聽,只需體驗」。 傳統音樂會是表演者在台上向聽眾「說故事」,Richter要做的,是讓觀眾自己「體驗」 ,他也鼓勵大家「入睡」,事實上,在徹夜不停歇的樂音中,多數觀眾安然入眠,直到最 後樂章,伴隨朝陽升起,共同分享、經歷這場滌淨之旅。 醒來後,或許,手中不只握著「夢中之花」,還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 長達8個小時的音樂會,不管是對場館、演奏者和聽眾,都是前所未見的挑戰。Yulia說, 當「Max Richter’s SLEEP Project」 計畫公布,約有250個機構或組織提出邀約,經評 估後,只有18個得以接續進行。 從柏林、倫敦、巴黎、雪梨到紐約,「Max Richter’s SLEEP Project」,開啟了一種新 的藝術互動形式,「就像一種儀式,帶你到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或者,如同一幅巨型拼 圖,帶你回到起源與最基本的自己。 在多場巡演成功後,Richter和美國當代音樂樂團(American Contemporary Music Ensemble)在2018年7月底到了美國洛杉磯Grand Park演奏,不僅人數比前面幾場還多, 總共有560「席」(行軍床),也是首次在戶外舉行的計畫。 《李希特舒眠曲》這部影片紀錄的,就是這場音樂會。影片入選2019年阿姆斯特丹國際紀 錄片影展及2020年Sundance影展正式競賽,台灣則在去年初安排院線上映 早已是Max Richter樂迷,對《SLEEP》自然不陌生,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公司不須開會的 空檔,我會戴上耳機,鎮日播放的,就是《SLEEP》。 不過,去年終究未踏入戲院觀看這部難得的紀錄片,原因有很多,首先,當然是Max Richter官方頻道已推出多支影片,包括Yulia執導的〈Dream 3 (in the midst of my life) 〉、〈Path 5 (delta)〉 ,本身強項是視覺藝術的Yulia,將影像與樂音完美搭配得淋漓盡致,美得令人心碎。 後來,Yulia還導演一支在雪梨歌劇院的5分鐘版影片,只見觀眾或坐或躺,有人甚至準備 了睡衣,就在雪梨歌劇院、面海的公共空間中,遠眺大片落地窗外的雪梨港無限海景,即 使夜色暗黝,仍可看到雪梨大橋、經過船隻,以及對岸城市的燈火點點,後來,外頭下起 暴雨,搭配《SLEEP》中的〈Return 16 (Time Capsule) (Pt. 1)〉樂音,若能用5分鐘看 盡一場8小時演唱會的精華,想必這已是極致,心想不會再有人拍得比Yulia更好了。 後來網路還有一部約1小時的雪梨歌劇院場超級濃縮版影片,所以,原以為《李希特舒眠 曲》也只是音樂會紀錄片,便一直未放入必看片單。 只是,上週不到攝氏十度的寒流,加上雨勢不停,在家中日夜不停盯著外電最新消息,痛 心烏克蘭戰火情勢,情緒實在沉悶到極點,便上了影音平台找到這部影片,希望用音樂幫 助自己重拾對明天的希望。 看了之後,才痛責自己竟然錯失在大螢幕觀看這部影片的機會。 原來,這不是一部只講「Max Richter’s SLEEP Project」音樂會的紀錄片。 原來,這是一部關於「藝術與堅持」、「愛與信任」,人們亙久以來追問不歇主題的影片 。 很難想像,像Richter這樣、已是全球知名當代音樂家,曾有好長一段時間,夫妻倆挣來 的錢,只足夠餵飽孩子、兩人只能挨餓;後來,Yulia甚至因嚴重營養不良而生病,她卻 只想著再撐一下,再撐下去就好。 也很難想像,Richter第二張令世人驚豔的《The Blue Notebooks》經典作品,弦樂部分 ,只花一個下午就錄製完成,原因並非樂手們技術高超或默契絕佳,而是Richter當時只 付得起樂手一個下午的費用。 甚至,直到Richter已被古典大廠DG簽下,出版《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這部顛覆經典之作時,他還要走路40至60分鐘到市中心,因為他們窮 到出不起車資。 整整有好幾年,Richter都沒辦法負責家庭收入,在獲得注視之前,生活無比艱難,他曾 問自己,應該放棄嗎?放棄後,又能做什麼? 支撐Richter走過來的,是Yulia無限付出的愛,影片中,Yulia笑著說,「他可以去做任 何事,他不必為了我,而成為音樂家,我深愛著他的笑容,27年後,依然如此」。 在錄製《The Blue Notebooks》,Yulia曾對Richter說,如果《The Blue Notebooks》失 敗,而你做了讓步,你會非常生氣;但如果是做你想做的,卻失敗了,誰會在意? Richter說,讓他們繼續往前的動力:Always Bet the Farm (孤注一擲),講完這句話 ,他還用Farm的雙關語自嘲說:We didn’t have the "farm" (我們那時可沒農場) 幸好,有Yulia的愛與信任,讓Richter堅持自己的音樂之路,才讓2004年的《The Blue Notebooks》成為經典之作,其中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便是一首聽了令人 胸口隱隱作痛的美麗作品,《隔離島》(Shutter Islandl)、《異星入境》(Arrival) 電影音樂也都選了這首曲子,特別是搭配Amy Adams在《異星入境》片頭與結尾的口白, 成為為電影增添絕佳詮釋的代表之一。 其實,早在被電影選用之前,唱片公司Fatcat已將〈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上傳 YouTube,只搭配一張黑白照片,累計已有1994萬點擊;Richter3年前也重新推出以 Elisabeth Moss為主角的MV版本,至今也已累積292萬點擊數。另外有一支2018年Richter 重新錄製的現場演奏版本,點擊數也已超過8百萬。 《SLEEP》是Richter在1995年就構思的作品,他花了整整兩年譜寫,直到2015年才錄製完 成,期間沒有收入,他便接了電影音樂,在將收入投入他的創作中,所以。我們有了《攻 敵必救》(Miss Sloane)、《星際救援》(Ad Astra)、《蘇格蘭女王:雙后傳》( Mary Queen of Scots)等多部電影原聲帶作品。 《李希特舒眠曲》在大螢幕上觀看效果更好的原因之一,是找來拍攝紀錄片起家的南非籍 導演Natalie Johns執導,在這之前,她已專注拍攝MV及演唱會影片,包括操刀Mumford & Sons的演 唱會,以及80年代「英倫搖滾王子」、The Smith主唱Morrissey在2014年復出的多首MV, 視覺效果與音樂搭配效果極具個人風格與美感。 Natalie Johns用大量Grand Park 周邊空拍、樂手與觀眾特寫的交織鏡頭,也以望遠鏡頭緩慢變焦的運動形式,呈現《SLEEP》204個樂曲所傳達有如夢境與真實交錯的境界。 例如:其中一個約一分鐘的變焦鏡頭,一開始焦距在遠景、應該是非常遙遠的一棟大樓窗 口透出的燈光,前景則是中提琴手Clarice Jensen的模糊臉孔,隨著樂音走勢,焦距逐漸 拉近到Jensen的臉龐,有如交代一段從如真似假到逐漸真實的轉換過程。 Natalie的用心,也在訪談Richter和Yulia夫妻的片段中可以看出,除了佐以多幅Richter 年輕影像外,片中一段兩人晚上在海邊散步的影片,夜空中隱約可看到一輪明月,看起ˋ 來是刻意選擇的日子,因為,《SLEEP》專輯封面,正是一輪又大又清晰的「滿月」。 當然,女高音Grace Davidson如天籟般的美聲,更是與整部影片如藍色夜幕般的溫柔色調 合而為一,有如在飄渺雲端漫步;片中也有觀眾形容,就像聽見美人魚歌唱一般,不斷將 你抓回地面,讓你毫無逃脫的機會。 「Max Richter’s SLEEP Project」是一部希望讓你「睡著」的搖籃曲,Richter找了神經 科學家David Eagleman討論,了解人在睡眠狀態下,「我們並非缺席,無數的腦細胞仍在 運作,並發出緩慢的電波」,這種電波,就像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聽到的,是一種低頻率 的聲音,聆聽這首作品,或參與這場音樂會,都希望讓你重新回到原始狀態。 Richter曾說,人們身處「開啟」狀態,《SLEEP》這件作品,就像是一種讓你暫時停下來 的邀請,「停下來吧!讓我們按下暫停按鈕,嘗試更多與人性的聯繫」,他說,「希望這 是一件可作為解毒劑(antidote)的作品,從既有的科技模式中,找回一些基本人性事物 」。 或許,如同Richter所期待的,不管是聽完整段樂曲,或者參加音樂會後,醒來之後,手 中還握有的夢中之花,會轉為心頭隱約的一股堅強下去的力量。 戰火未歇,基本的人性,在這殘酷當下,似乎已蕩然無存,期待這股力量,能支撐我們, 繼續期待明天的到來。 附連結版:https://bit.ly/35l8Xj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7.165.19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6196326.A.0FD.html
文章代碼(AID): #1Y7lPc3z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