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一個人的收藏-終歸還是霧裡看花

看板movie作者 (小三)時間7年前 (2017/05/10 01:44), 7年前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文網誌:https://goo.gl/fHmEBi 一般人對於藝術市場,總是帶點好奇又不明究理。「為什麼這件作品值錢?」「為什麼要 花那麼多錢在沒意義的事情上?」或許產業界的人能理直氣壯的回答,告訴你藝術的重要 性、告訴你文化的保存,但更多時候隱藏在後面的也是捫心自問,是呀為什麼? 《一個人的收藏》帶著許多疑惑,試著去紀錄中港台三地的藝術市場樣貌。瞎子摸象好歹 也有個具體的物品能摸,可是想探究藝術市場,這個終歸還是主觀導向的地方,可是難上 加難。何況藝術產業中的人,多多少少戒心極強,導演徐浩軒也僅能藉由藏家暨本片監製 姚謙的人脈,捕捉些隻字片語,拼拼湊湊出一個勉強的面貌。 慾望,是收藏的核心。 有的是為了佔有欲、有的將其當作金融衍生品;有的人收藏是為了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體系 ,甚至連新加玻國立美術館的收藏,都是試圖在東南亞尋找藝術的話語權。 片中,我們能聽到許多不同的想法。工薪族收藏家宮津大輔,談到收藏是「因為平常工作 總是要受到很多指令,但收藏藝術不用,藝術使人自由。」他收藏大量當代藝術,甚至造 了一棟藝術的房子;企業總裁施俊兆的收藏則是細細膩膩的從各種角度出發,他的屋子像 美術館一樣,而他更宛如學者侃侃道來每個作品。Uli Sigg百科全書式的收藏,更是記錄 下一個民族的全貌,但他這樣的收藏,在香港M+策展人眼中卻是認為這些收藏其實不只是 記錄,而該是出走。蘇富比專家在預展時,對著客戶微笑,談的是藝術作為投資商品;藝術家趙剛大喇喇地談他收藏買賣藝術品就是為了錢。每個人在不同的位置,有的是不 同的看法,又有誰能解全貌? 從美術館、博覽會、畫廊、媒體、藝術家、拍賣行到收藏家,這些人基本上構築了整個藝 術產業的形貌,我喜歡英文片名《My Dear Art》,畢竟藝術收藏真的太個人,如果試圖 去紀錄,怎麼說都工程太浩大了,他還是該小小的,細細地去切,切的刀刀見血也好,但 這忒難 ,終歸還是只能有個大概面貌,讓不了解藝術市場的觀眾稍微窺探一下這行到底做什麼。 有趣的,是那些被導演重複剪輯的片段,我特別注意的兩段都發生在香港。一個是M+ 2016的展覽,策展人皮力不斷強調藝術是出走,當代中國藝術不單單只是侷限於中國藝術 ,而該是一種國際性的意圖。此外,他也提及「自我審查」,更說Uli Sigg的展品中原本 沒有天安門的部分,是團隊特意加進來,因為他們沒有打算「自我審查」。但這種意圖, 是否就是一種對於中國當局的焦慮?而巴賽爾博覽會沙龍中,談到「自我審查」的話題, 卻一直被廣播打斷,廣播的內蓉是「Don’t touch the art.」這些巧合使影片顯得饒富 意趣。 題外話,紀錄片中,特別拍攝了當時設置在中環高樓上,Antony Gormley的大型人像雕塑 ,其實這些裝置剛開始被放好時,香港警方常接到民眾報案,指稱有人意圖跳樓。這也是 屬於影片外的一點小趣聞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204.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4351858.A.20F.html ※ 編輯: gloom5727 (36.230.204.90), 05/10/2017 02:00:54 ※ 編輯: gloom5727 (36.230.204.90), 05/10/2017 02:01:47

05/25 15:56, , 1F
說了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說。角度多侷限在中國當代,有點
05/25 15:56, 1F

05/25 15:56, , 2F
可惜
05/25 15:56, 2F
文章代碼(AID): #1P4V_o8F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