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天才的禮物消失

看板movie作者時間7年前 (2017/04/30 00:56), 7年前編輯推噓6(6013)
留言19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基本上是好雷啦, 但我需要更強烈的理由大推, 所以我只保守地用了"普雷". 基本上, 我是為了預告片裡的一句話, 去看一整部電影: 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 他在我聰明以前就要我了. 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望這點, 打中我. 以下防雷 以下防雷 以下防雷 雖然也沒甚麼大雷啦 (這部電影也沒甚麼大雷可爆料? ---------------------------------------------------------------------------- 【劇情重點】 算是一部清新小品集, 沒有甚麼複雜的架構, 就是看一個很可愛的小蘿莉, 跟一個帥哥舅舅的親情互動. 沒有怎麼灑狗血, 不然打官司那邊想要設定成火力更強大的攻防戰也行; 不過劇情安排上, 哲學出身的舅舅為人寬厚, 無意大肆批判自己母親的做法, 也就只有奶奶那邊用虛偽包裝的親情, 與單方面的揭露舅舅那不算太黑的瘡疤. 【有盲點的二分法 → 兩全的折衷法】 故事的設定是 舅舅 vs. 奶奶 = 普通教育 & 跟同齡生成長 vs. 天才開發 & 排除其他 其實, 兩者都沒有很完美. 故事最後, 以 天才開發 & 同齡生成長, 做為一個折衷的結束. 是說...這樣的確比較好, 但為何一開始舅舅做不到? 他畢竟曾經當過哲學系助理教授, 難道沒有半點學術圈的人脈? 而且如果小孩肯配合, 在大學或研究所旁聽課程, 根本只要授課教授默許即可, 如果他嘗試讓授課老師知道小孩的天分, 不會有任何授課教授同意? 而且, 最後他丟出了自殺身亡的妹妹的論文時, 跟他媽說, OO教授在等他電話; 顯然他知道這個教授跟自己妹妹的交情, 請他指導自己妹妹的天才女兒, 他應該也會同意. 這部分, 這個故事中沒有直接交代. 頂多, 就是舅舅似乎把 正常成長, 跟 資優學習, 視為絕對互斥... 身為一個哲學助理教授, 這樣的理解實在不太合理; 唯一合理的說法是, 因為在他媽讓他以為, 這兩個是無法共容的, 所以他建立這個慣性後, 無法思考出別的可能. 如果他一開始有思考出這個可能, 那這個故事根本就不會開始. 因為小孩的資優教育有人提供, 這個教授應該也很有機會願意守密, 保護妹妹的女兒. 然後他自己去找其他的社會接觸管道, 譬如跟其他家庭交朋友, 讓小孩有同齡朋友. 那麼他跟其他小孩的接觸主題就不會是學校課業, 也就不會顯得小孩格外優秀突兀. 【學術發展 vs. 家庭照顧】 然後故事到了法庭攻防戰, 提到他曾經是助理教授, 現在卻(淪落為?)沒有社會保險等保障, 我一度很困惑. 後來有點想通: 為了要養育一個隨時需要黏著人的嬰兒, 他無法同時在學校任教; 也就是說, 他就像他媽媽一樣, "選擇了家庭, 放棄了學術可能性". 畢竟他當助理教授時還年輕吧? 如果沒有小孩, 他應該會繼續升等. 【貓咪 = 小孩的心/情感】 劇情中, 有一個我覺得滿明顯的安排, 是那隻貓. 其實除了小孩以外, 沒有人特別愛貓; 奶奶對貓過敏, 舅舅對貓沒興趣. 導演用貓咪想傳達一件事情: 你願不願意, 為了你所愛的人, 讓步一些事情, 只因為那是你所愛的人的感情所在. 舅舅讓步, 他說他不喜歡貓, 但是他會喜歡Fred, 因為他是獨眼的貓(這部分是玩笑話). 奶奶只在乎自己的過敏, 無視小孩的感情, 藉此強調奶奶的情感缺失, 對小孩心理有害. 舅舅會奪回小孩, 也是因為貓; 表面上, 他是因為發現奶奶控制小孩, 所以把他救出來. 我相信更實際的原因是: 如果小孩最愛的貓可以被丟掉, 那表示小孩的感情也不重要, "小孩的自我與心不重要." "小孩的自我與心不重要", 這個完全採到舅舅的大雷. 其實貓被丟掉的時候, 我猜錯成另外一種發展: 小孩因為感覺舅舅丟掉她, 覺得絕望, 失去健康的安全依附關係, 所以她也丟掉貓咪, 丟掉自己的感情. 後來原來是我猜錯了. 幸好是我猜錯了, 導演的安排比較好. 照我那樣演的話, 小孩的心理創傷就大了... 【同理心?】 舅舅把小孩送去學校, 美其名是他已經把自己會的都教完了, 所以小孩得去上學, 實際上是, 他希望小孩透過學校教育, 擁有同儕朋友, 像個小孩, 有"正常的童年生活". 題外話, 當舅舅這麼說時, 舅舅用了一個詞是小孩不懂的, 舅舅以此論證: 看吧! 你有東西不會, 所以你需要去學校. 但為什麼小女孩沒有聰明到反論證: 你還有東西可以教我, 所以我不需要去學校. 大概, 小女孩只是數學上聰明, 但是語言邏輯上沒有很強? (只能這樣自圓其說了) 然後小女主角在學校裡本來都無法把任何同儕放在眼裡, 但有天在公車上, 12歲小孩故意絆倒了8歲小孩, 小女主角大怒出手幫他出氣. 舅舅說很高興, 因為他把這是為小女主角有同理心. 可是, 小孩之所以對那個8歲小孩有同理心, 是建立在"他模型做得比我好, 他是模型天才"的前提之下. 也就是說, 如果今天另一個人沒有展現足夠的優秀, 小孩不見得會氣到出手. 這樣, 算是以人為本的同理心嗎? 還是, 跟他奶奶有某種相似: 優秀的人才值得重視, 不優秀的忽略就好. 我覺得這段頂多能視為, 小孩發展了"多元能力"的認知, 了解到, 自己只是"數學優秀", 不是"全方位優秀", 至少她是個"模型凡人". 然後, 我並不覺得小孩不去上學, 就會因此失落同理心阿... 有多少有在學校的小孩, 是沒有同理心的... 同理心的來源, 是良好的親密關係, 這靠舅舅跟愛她的鄰居的愛, 就已經確保了阿. 【生命?】 我合理推測, 導演應該是有想要表達說: 人的生命中, 並不只是智力上的發展而已, 情感上的發展也很重要, 不然就會像小孩的媽媽那樣, 紅顏天才卻薄命. 有一段是法院結束後, 從舅舅那得知, 自己的生父對於見自己毫無興趣, 她哭了又哭. 舅舅於是帶她去產房, 等待嬰兒出生, 讓她見證嬰兒出生的喜悅. 小孩問起: 我出生時, 誰是那個出來宣布消息的人呢? 舅舅說: 是我. 於是, 小孩得以建立一個鮮明的想像: (雖然我的生父不在意我), 但是我的出生, 也是被期盼良久, 也是被歡欣慶祝的, "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受歡迎, 有價值, 且具意義的. 我覺得這裡導演想企圖表達的, 存在與生命本身就俱足的價值, 天才是附加的, 不該影響其存在/生命價值. 那麼就能呼應在車上那段, 小孩問舅舅那本座位上的書的內容, 念哲學的舅舅說: "存在". 不過, 如果是這樣的話, 我覺得安排是"笛卡爾, 我思故我在"就有些打折了. 畢竟, "我思"還是重視"思考/智力"才帶來存在價值, 而非存在本身就自行俱足. 不過, 小孩似乎把"我思"當作是"我想念/在乎", 因為她緊接著胡亂地唱說: "我思貓咪, 所以貓咪存在." 按這句詞的意思, 生命的存在價值, 不是本身具足, 而是"關係". 所以生命中重要的是甚麼? 存在的價值是甚麼? 導演好像有觸及的意圖, 但是各處表達的內容不是很一致, 大抵來說, 就是天才不是一切, "天才"這個答案被否決, 但是, 什麼答案是那個成立的內容, 沒有被給予明確單一版本的答案. 【無完人、無惡人】 這部片, 也刻意地(?)在營造沒有人是聖人這點. 譬如, 舅舅有時候也會明明是自己的錯, 卻說出"你打擾我生活"的內容, 爆走傷害到孩子, 另外還跟小孩的老師上床, 這點真的是超級不聖人的!!! (但電影中無意大肆譴責這點. 然後, 小孩的老師也不是聖人. 雖然, 她還算關心小孩(或者說有一定專業度), 所以預備的較高難度的個人化作業. 但是, 跟小孩的親人上床...就算雙方單身...實在有違倫理...(被炒魷魚都不意外... 如果不是要刻意營造這點.舅舅跟老師上床這部分, 根本是多餘的. 因為這部片又不拿它來想灑狗血, 不然把這安排成被奶奶發現, 變成舅舅不適合當監護人的把柄, 也對舅舅超有扣分效果. 片末, 為了搶小孩, 舅舅違背妹妹遺願, 拿出妹妹交代的遺作, 跟奶奶換小孩. 然後奶奶看著, 就突然能夠改變心意, 不只放過小孩, 也沒有把女兒的巨作占為己有. 共同發表, 掛上自己的名字, 應該是個非常誘人的選項, 能夠抵抗這樣的誘惑, 實在有點強大, 感覺控制狂也洗白了很多. 轉折點似乎是知道, 自己的女兒非要等到自己死了才肯發表曠世巨作, 有衝擊到她.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關係, 我有一點看不太懂, 為什麼舅舅是跟奶奶說, 叫她去論證好, 再跟另一個教授共同發表? 如果是過世的妹妹自己一個人解出來的, 然後舅舅默許她占為己有, 只要奶奶過往至今尚存的數學天分還能夠看得懂論證的過程, 她自己就能夠直接發表了啊? 【結局】 然後, 在覺得沒有特別看到甚麼(因為都是帶到一點), 就是有了一個算是折衷的好結局後, 對我來說有點突然地, 電影就結束了...(嗄? 播完啦? 我覺得我還真的是去看那一句話而已: He wanted me before I was smart. 題外話, 小孩在心理師那邊說的話, 還真是令我捏把冷汗. 很多地方, 都是可能會讓舅舅在法庭上留下把柄的內容... 簡單來說, 就是個清新小品集, 看可愛小孩跟帥哥. 和一則信手寫來沒甚麼深度的觀後感 XD -- 守護天使有四大職責:「見證、保護、記錄、疼愛」──《瑪歌的守護天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163.2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3484985.A.736.html ※ 編輯: psyche (180.217.163.217), 04/30/2017 01:41:42

04/30 01:41, , 1F
這部片很普可以不用去電影院看~覺得失望
04/30 01:41, 1F
的確. 可能早知內容, 連DVD都不會租. XD 前面有個版友說: 看預告就差不多完了 這樣說還蠻正確的. 其實預告剪得太好, 甚至比全劇還要有戲劇性 XD 就是, 甚麼都點到一點, 但沒有貫徹始終, 也沒有深入, 是個"沒有心理深度"但也不會帶來"心理衝擊與重量"的清新小品. ※ 編輯: psyche (180.217.163.217), 04/30/2017 01:56:46

04/30 03:30, , 2F
會覺得不錯 但劇情有點薄(是不是因為我以前都看劇
04/30 03:30, 2F

04/30 03:30, , 3F
情片習慣了><
04/30 03:30, 3F
劇情確實薄弱阿. 都花了錢買電影票, 如果不是為了看影像效果, 就是希望劇情能給自己餘波盪漾的程度. 至於花錢租DVD又花了時間看, 至少也要覺得有"新觀點/新收穫". 不過我覺得這部片的有意思的收穫, 對我來說就只有那句預告片就看得到的台詞阿!

04/30 04:12, , 4F
看完覺得普普+1
04/30 04:12, 4F

04/30 11:25, , 5F
個人的見解:老師和舅舅上床,應該是要帶出最少兩點。
04/30 11:25, 5F

04/30 11:26, , 6F
一是舅舅他還是要有自已的人生,所以規定星期六中午前都要
04/30 11:26, 6F

04/30 11:26, , 7F
在鄰居家裡待著。
04/30 11:26, 7F

04/30 11:27, , 8F
二是小孩子在看到老師時,說的早安,明顯異於在上課時的方
04/30 11:27, 8F

04/30 11:28, , 9F
式,來表現出小女孩的理解程度已超過同年齡的孩子了
04/30 11:28, 9F
謝謝你分享的觀點. 我之前確實沒有想過從這個角度切入. 不過, 可能我的道德認知是: 跟小孩的主要照顧者跟老師上床, 不是很好. 所以我覺得用這麼"大"的東西, 只為了帶出一個"舅舅需要自己的人生", 不只不合比例原則, 也會讓人偏離導演想表達的意思 (我就抓錯重點), 以藝術表現手法, 算是不太成功. 我從那段, 是有感覺到, 導演想表現說, 舅舅確實為孩子做出相當於為人母的犧牲/付出. "難道我連星期六早上有個五分鐘自由的權利都沒有嗎"(之類的話), 很像一個母親獨力照顧小孩太久, 覺得失去自我, 需要透氣的內容. 也從中表現出, 養育過程不可能完全不傷害小孩, 但是舅舅有自省的能力. 至於小孩說早安那邊, 我覺得語氣有點反諷? 或者至少有種"我知道你們在幹嘛"的言外之意. 另外, 這段也讓我覺得, 其實這個老師還沒有那麼愛這個小孩, 明知違背師德(她自己說的), 還是...... 另外, 說一個小學生 "打從骨子裡邪惡" 這段, 還真的有點嚇到我 @_@ ※ 編輯: psyche (180.217.163.217), 04/30/2017 14:32:42 ※ 編輯: psyche (180.217.163.217), 04/30/2017 14:34:22

04/30 15:53, , 10F
是不是只有一間電影院放映...
04/30 15:53, 10F

04/30 22:15, , 11F
其實我不太懂老師為何不能和舅舅在一起 兩個人都單身啊
04/30 22:15, 11F

04/30 22:15, , 12F
最了不起讓小朋友轉班就好 甚至不用轉校吧
04/30 22:15, 12F

04/30 22:17, , 13F
另外就是 能很年輕就在波士頓大學當助理教授
04/30 22:17, 13F

04/30 22:17, , 14F
舅舅應該有辦法同時當教授也養外甥女才對...
04/30 22:17, 14F

04/30 22:18, , 15F
為什麼一定要收養她就捨棄(高薪的)教職 不太懂
04/30 22:18, 15F

05/01 12:32, , 16F
大概哲學也不是他真正想唸的?至於說小孩邪惡倒挺真實
05/01 12:32, 16F

05/01 12:34, , 17F
人性本善大家都知是謊言了,教育就是讓所有人守法中庸
05/01 12:34, 17F

05/06 04:19, , 18F
我覺得老師跟學生的舅舅上床還好而已,又不是老師
05/06 04:19, 18F

05/06 04:19, , 19F
跟學生上床…
05/06 04:19, 19F
文章代碼(AID): #1P1CMvSs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