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四十年】民歌紀錄片-再看一眼,一眼就要老了

看板movie作者 (蘇才)時間7年前 (2016/09/27 02:46),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那時候的天空藍多了.藍的讓人老念著那大海就在不遠處;那時候的淚水清新如花露, 人們比較願意隨它要落就落」──朱天心《古都》      燈光收斂,銀幕四張,開始是陽光滿溢,滿目藤葉連綿,頭髮花白的陶曉清,多年來 民歌演唱會的主持人伸手從綠葉中摘下一條茄子,檢視後說聲:這些都老了。那瞬間,我 的胸膛無聲捶了一擊。      我想起十年一度的演唱會,民歌三十時病痛纏身的李泰祥坐在台下,對著台上高歌的 愛徒仍然眼神閃動,馬兆駿還能在台上高唱耳熟能詳的木棉道,轉眼便隔天涯,相約缺席 在民歌四十的演唱會中。而梁弘志、賴西安則在更早前已屆退幕,再也無緣與觀眾再會。      所以這部紀錄片中,看到已屆花甲之年的眾位歌手登場、開口,模樣或白髮蒼蒼、或 童山濯濯,這人是皺紋爬上了臉頰,那人是脂肪堆累成腹部,都不啻是一段珍貴的紀錄, 人生還能有幾個十年,能清醒著把那些來不及說完的話說一說呢?      坦白說,我不是浸淫過民歌時代的孩子,我唯一會懷念的童年樂團是小虎隊,除此之 外我對偶像的記憶乏善可陳,以致我看到女學生成群結隊在書店購買偶像護貝卡時都覺得 矯情。      但我母親是。她有把躺在角落生塵的吉他,以及早已泛黃破碎的民謠樂譜,日常的嘴 角總噙著零散的樂句,叮叮咚咚得很好聽。她在大學時代意氣風發,穿高跟鞋打壘球、健 行溪阿縱走、學吉他、唱那時還很新潮的卡拉OK,但歲月走過,唯一還和她的青春年代血 肉相連的也只剩這幾首歌,拆碎不成片段,卻曾是七寶樓台般的炫目。      所以我抽到雙人份的「四十年」的民歌紀錄片電影票時,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母親。 然而對她而言這部電影會是「回憶」,對我來說卻是「現在」,我想釐清為何從未在那個 年代生長過的我,除了母親偶爾的哼唱給予的印象以外,會這麼著迷於民歌。      於是母親欣喜辨識電影銀幕的諸位歌手之際,我急欲辨識電影所有的隱喻、暗示,主 角們說話的神情、語氣,若不是這樣便無法捕捉到那個時代的吉光片羽,便看不清楚它們 從何來,又往何處去。我在汪洋洪肆的語言影像洪水中,奮力上溯尋覓源頭。      而幸運的是,導演毫不避諱政治考量,毫不掩飾各位民歌手的認同困惑和真實性情。 於是我們看到戒嚴時代叛逃大陸的侯德健,朗朗而談他游離於大陸和台灣的漂流心情、李 建復淡淡地表明對中國的鄉愁不過是種情感,不該受政治沾染。胡德夫慷慨陳詞他如何因 海山煤礦事變,毅然放棄歌唱事業投身於原住民運動的轉變。同時電影在記錄這些珍貴言 行之際,亦頗具用心的找尋當時的新聞影像紀錄,適當的穿插在眾人的旁白中,將觀眾帶 回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中美斷交引起全國人物的同仇敵慨,高舉蔣經國的畫像守護中華 民國;西方民謠音樂的傳入激起年輕台灣學子的文化焦慮,紛紛投身音樂創作。英年早逝 的李雙澤無話可講,但導演仍盡心收集他的畫作、發表於報紙的社論、報導他意外溺斃的 新聞,甚至是各位民歌手對他的回憶文章,刻畫他的面貌血肉。      而一條日光大道展開,迷霧漸見明晰。我跟隨影片腳步,複誦著他們的青春、愛情、 求全之毀、傲氣不馴、或者只是想逃避現實的挫折,銘刻於內心-這一切都與現在的我們 多麼相似。開心的時候起舞、疼痛之時刻落淚,然而那時候又是多麼單純透明,微風白雲 輕吹便是深刻回憶,一見鍾情便生永誌不渝,電影散場衍生濃厚愁緒。      想起朱天心的《古都》的開頭,彼時的天特別藍,眼淚特別純淨,那時候的人們非常 單純天真,不分黨派的往往為了單一的信念或愛人,肯於捨身或赴死。而電影散場,那樣 的年代與人生已不可再驟得。      所以讓我再好好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好好地跟這部電影再走一次,所有人的愛恨離 合,成壞住空,努力地看最後一眼,因為一眼之後,就要老去。時光是殘酷者,將過去都 淘洗殆盡,不容我們一絲想念的悲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6.239.19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4915578.A.261.html

09/27 02:56, , 1F
寫得真美
09/27 02:56, 1F

09/27 10:03, , 2F
文筆真美
09/27 10:03, 2F

09/27 18:24, , 3F
天啊!我好愛你的文字!美麗又深刻!
09/27 18:24, 3F

01/13 23:18, , 4F
推!文筆真好!
01/13 23:18, 4F
文章代碼(AID): #1NwMpw9X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