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

看板movie作者時間8年前 (2015/12/02 08:15), 編輯推噓10(1001)
留言11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圖文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7423484 《別讓我走》 出於日裔英籍小說家的改編電影《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讓我想起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在Sternberg理論中,組合成三種片面的愛,以及一種完整的愛: a. 承諾 + 親密感 = 友伴之愛。這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比起戀人,更像朋友,他 們可以做終身的伴侶,但不會有超乎尋常規範的激情。 b. 親密感 + 激情 = 浪漫之愛。常發生於愛情故事,諸般愛到天荒地老,甚至願意放 棄一切,勇敢衝破禁忌,不理性的愛。 c. 激情 + 承諾 = 虛幻之愛。肉體的激情和空泛的承諾,缺乏真正明確的結合基礎 ,僅有性吸引力激發出的短暫迷戀。 ◎ 激情 + 親密感 + 承諾 = 圓滿之愛。在生理、心理;物質、精神皆備,經得起情 感與理性考驗的愛。 § 愛戀關係是複雜的共同體 《別讓我走》進行了一場愛的辯證,這個辯證預示結局。 Kathy、Ruth和Tommy是海爾森寄宿學校的學生,他們是複製人,存在的使命是為「普通」 人類提供移植器官。 懷抱追尋自由的一點勇氣,Kathy一行人逃離寄宿學校,他們去找傳說中的「畫廊夫人」 。據說如果一男一女能在夫人面前提出相愛的證明,就能獲得赦免,多活幾年。 Ruth和Tommy之間的吸引,很大一個程度是建構在性的激情之上,並潛藏著Ruth為了求生 ,企圖將Tommy做為面對畫廊夫人時,得以延長壽命的共同體。Kathy顧念三人間的情誼, 也以為Tommy和Ruth當是一對,所以她始終將自己的愛意埋在心底。 在我的理解中,Sternberg的三角理論對三種表現的突顯,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每段關係中,三種愛交雜著,只是有時其中一種特別突出,好比完全的肉體情慾,但即使 是肉體情慾,也需要參與者有對彼此的一點信任感和好感,否則就成了一場性犯罪。但三 種成份的比例變化,會發展出不同的關係模式。 三人之間,從陌生人發展為友伴之愛,然後通過他們對愛的不同理解和表現,在三角── 毋寧說三種極端狀態──變動著,但最終他們都朝向圓滿的愛集中。 我相信精神上的愛戀,和肉體上的情慾需求都是人的天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最後會假 戲真做,因為關係的積累,沒辦法像算數學一樣黑白分明。跟自己說「我可以無情」、「 我很理性」,到頭來不過是自欺欺人。 相反地,有些人放棄結合的可能,以為只要靜靜的守候令一個人就能滿足自己對愛的需求 ,這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看法。愛的左鄰叫「佔有」、愛的右舍是「妒忌」。 貌似自私,但自私才是愛的本質。所以越到生死關頭,Tommy越發感受到內心的真實呼喊 ,Ruth間充滿激情的交媾或種種美好時刻,都被他和Kathy間恬然寂靜的內在情感敲碎。 歲月無多,更要直面自己的心,自己真實的愛戀。 Tommy和Kathy彼此相愛,他們找到畫廊夫人,但迎接他們的不是美夢成真的消息,而是無 處可逃的噩耗。確實某些有志之士,想通過寄宿學校養成的孩子們,來證明複製人有靈魂 ,好讓人們可以放棄將複製人視為「器官移植載體」的想法。但當人們面對病痛與死亡, 複製人是否有靈魂,是否和常人屬同類便顯得一點也不重要。 Kathy、Ruth和Tommy,他們註定要貢獻他們的肉體,在約莫三次器官移植後,跟屠宰場的 豬、羊、牛、馬一樣,將自己被切割的身體,曾經愛過、恨過、哭過、笑過的生命獻祭給 人類,然後徹底被遺忘。 § 他們為什麼不逃? 所有的愛,都是在一個大環境底下展開的。每個人都像一顆種子,老天要你種在哪裡,你 就得種在哪裡。可能是富人的窗台,可能是貧瘠的石階縫,可能在荒涼的芒草間,可能在 肥美的土壤上恣意的吸收養分。 回想上一次觀看改編自石黑一雄小說的電影,是安東尼奧.霍普金斯主演的《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兩篇作品的基調都在不平等的土壤上發育,《長日將盡》中,男主角是貴族家庭的管家, 而他和女僕之間的愛戀,因當時階級的風氣,不得不以曖昧的方式進展。 《別讓我走》,擴大了階級的無奈感。普通人類就像馬克思眼中的「上層建築」,在經濟 與意識形態的基礎上,他們主宰社會「下層建築」人們的一切活動。 更可悲的是當三人尋找他們的本尊,Ruth發現自己的本尊一點也不特別,跟自己沒有什麼 差別,是一位生活庸庸碌碌的平凡女性。三人忠於意識到,就算能證明常人和複製人在各 方面別無二緻,也改變不了被歧視的事實。 當你處於社會的底層,你沒有選擇的權力。 「就算想逃,又要逃去哪裡呢?」無論去哪,複製人永遠不會被當人看,他們是常人眼中 的工具。所以他們沒有逃跑,Tommy在怒吼一陣後,最終平靜的躺在手術臺上。 § 愛,在大環境底下顯得微不足道 就像現代社會的多數公民,Kathy和其他人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教育使人們學會 順從,而非改變社會的勇氣。他們接納了自身的命運,儘管對生命被決定有所不滿,但他 們大體還是接納自己出身的意義。有時當我們以為可以在體制內找到答案,很可能這只是 被馴化的結果。 從後設的角度來看,Ruth的本尊,或許在常人階級裡頭,也不過是活得卑躬屈膝,飽受社 會不公對待的居民。跨越體制的代價很大,要有犧牲自己的勇氣。這一點,複製人做不到 ,常人也做不到。 每個人都在生活中,在階級社會裡,承受著自己的命運。 弔軌的是,表面上你有權力選擇愛的對象,但那也是在你的圈子裡,你打不進其他人的社 會。在不同的社交圈看來,你是異邦人,一位外來者。就像四九年,被迫分隔於海峽兩岸 的男男女女,或許曾經有過海誓山盟,但海誓山盟也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 愛被沖散、關係被沖淡,時代大於愛情。或許這是另外一個不逃的原因,對Tommy和Kathy 而言,在短暫的一生中找到那個人,生命業已圓滿。而失去好友和摯愛的Ruth,同時失去 繼續為生命抗爭的理由。 § 解開三角習題 在愛中我們見證自己的卑微,在時代中我們見證生命的渺小。 從宏觀的大時代下去看,多角關係其實也沒那麼重要。我們當下的選擇,都可能隨著時間 有所變動,而即使我們想要有所做為,可能環境也不允許我們那麼做。就像撰寫《今生今 世》的胡蘭成,他周遊於不同女人之間,有人形容他像一位集郵者,可他自認像賈寶玉, 對每個女人都是真愛。可最終他也被迫在戰亂中離開家鄉,四處尋覓一個棲身之所,更不 是每個女人都會留在他身邊,他能掌控的只有筆下那些自以為是的感觸。 當一個人陷入多角關係,從Sternberg的理論邏輯來看,是否唯有放棄多角關係,才有可 能臻至圓滿之愛? 如果我們只求表面之愛,不在意完滿,又考量天長地久終有盡頭,還包括時代的考驗,那 麼多角關係在這個標準下,真愛存在。如果我們要求愛必須永恆、純粹,那麼圓滿之愛便 顯得極度稀有。 有些人對愛的標準似前者,有些人用一生追尋後者。無論那是什麼,唯有愛的行動才能證 成圓滿之愛的存在。 當Kathy、Ruth和Tommy口中吟唱「別讓我走」,他們可能是對愛人訴說,可能是對這個美 好的世界,也可能是對那些殘酷的人類,表達自己渴望活下去的願望。 無論那是什麼,至少有一件事對常人和複製人同樣公平:「社會不正義、關係會變化、生 命無常。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走。」 [解語] 我們也許無法理解愛,卻必須學會接受愛、恨和衍生的情感,正如我們學會接受 生命的不公平。 網誌圖文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3742348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9.59.6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49015354.A.B62.html

12/02 08:24, , 1F
推~ 整個氣氛都超虐
12/02 08:24, 1F

12/02 09:16, , 2F
小說比較神,電影氛圍打五折
12/02 09:16, 2F

12/02 11:05, , 3F
看完心情糟透了...
12/02 11:05, 3F

12/02 12:31, , 4F
科幻片,推ㄧ個
12/02 12:31, 4F

12/02 16:13, , 5F
超喜歡這部
12/02 16:13, 5F

12/03 00:41, , 6F
Ruth不是沒找到本尊嗎?他們看錯了不是?
12/03 00:41, 6F

12/03 07:48, , 7F
推這部片。相當傷心的一部作品。
12/03 07:48, 7F

12/03 09:10, , 8F
好看但看完心情很沉重
12/03 09:10, 8F

12/05 00:30, , 9F
長日將盡好看很多
12/05 00:30, 9F

04/24 14:35, , 10F
一直很喜歡 想推薦給別人結果找不到載點和dvd
04/24 14:35, 10F

04/24 15:08, , 11F
我剛一找就找到dvd了..當初鬼遮眼了吧哈哈
04/24 15:08, 11F
文章代碼(AID): #1MNZWwjY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