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愛的餘燼

看板movie作者 (真是奇怪呀)時間10年前 (2014/03/28 21:07),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9年金馬影展放映的"遛鳥家族"票房不錯,原因 起自劇照有一大群大叔脫光光露鳥騎自行車,浩大 的場面與令人發噱的劇情設定,吸引人們一探究竟 。但其實這是一個好悲傷的成長故事,對於男孩夾 在這群政治意識高漲行為卻狂放幼稚的大叔間所展 現的猶疑掙扎,有非常深刻的描繪。同時,也透過 大量的鄉村自然風景,迴射對照出男孩心境的轉移 變化。"愛的餘燼"即是"遛鳥家族"導演的新作,片 中自給自足的鄉間野趣、生活型態理念,對於故事 展現的糾結愛恨,亦有同樣對照的效果。 刺青師伊莉絲與鄉村歌手迪狄耶戀愛了!起初,伊莉 絲告知迪狄耶自己懷孕的消息,迪狄耶一度不能接受 ,但很快地負起父親的責任,兩人共築愛巢迎接女兒 梅貝兒的到來。梅貝兒六歲罹癌過世,伊莉絲寧可沉 溺過去,相信梅貝兒會變成鳥兒回來看她;迪狄耶則悲 憤地以理性科學質疑宗教神性,譴責那些不讓胚胎再 生法案通過的衛道人士。夫妻倆歧見漸深,伊莉絲選 擇自殺。 這是電影"愛的餘燼"的故事濃縮簡要,看似包含了 起、承、轉、合的工整人生酸甜通俗劇,導演卻透 過直搗人生實相的鋒利歌曲(清甜絕美的鄉村歌曲 在此反向激生強大的悲憤力量)和打亂時間線性的 區塊敘事,帶我們飛返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片刻。也 因為如此"重新整理"的方式,我們看似更理性地推 衍出因果的互通:當我們跟隨可愛的梅貝兒,理解了 她的純真她的病痛,認識或認同了她的存在,並為 她隨時可能發生的"不復存在"擔憂惋惜時,故事卻 突然回到男女主角婚前熱烈做愛的美好片刻--純粹 、溫熱、充滿了肌膚相觸的毛躁與綿密。當時可能 有梅貝兒,可能沒有,但那至少是梅貝兒這個存在 個體、這個美好的血肉之軀,理所當然的生的來由 。也因為影片突然地帶我們回到源頭,我們忍不住 思索:假如當初沒有生下孩子,甚至沒有刺青、藍草 音樂這些賦予男女主角迷人特質、使其相互吸引的元 素,也許現在就不用經受痛失愛女的折磨。但這兩項 元素背後代表的意涵,浸潤男女主角靈魂、生出個性 信仰的程度,同時也正是支撐本片,對人生拋出質問 的重要關鍵。 打亂的時間設計也讓記憶(或人生這個主體)自個兒 生出靈魂血肉,當它跨越時間軸向,直直衝向事件 (或感覺)發生的當兒,同時亦完成、標記出人生每 一階段的使命。對於這點,導演適時地加入鄉村歌 曲,歌詞有對於人生故事作旁觀式俏皮的的重整演 繹,有寓言般的提醒告誡,又或竭盡靈魂、揉合自 我血淚的默禱。同時,它亦是對每段故事的休止收 束--歌唱完了,我們得向前走。這樣的安排讓人不 禁感悟那些平時被我們氾濫使用而顯俗氣的意象還 真有它的道理:人生其實簡單到像首歌兒,時時竄到 人們嘴邊,訴情衷也好,解煩憂也好,總之它就是 首歌。唱成歌兒後,所有的人生都是燦爛多情、光 芒四射。一如片中不斷出現的片段:迪狄耶越過伊 莉絲畫滿蝴蝶飛鳥的肩頸,望向舞台前方的一片光 亮。他的深情凝視,搭配光亮中飛揚的粉塵,以及 歌曲挖掘人心激起的無比躍動,當下的疑惑與悵惘 實在會讓觀眾的心破一個大洞。 男女主角初識時,兩人便對代表自我靈魂的印記作了 一番詮釋與交流。伊莉絲在身上刺上每任男友的名字 和作為紀念的圖案,戀情一結束,便刺上新的圖案蓋 過。迪狄耶則喜愛藍草音樂,藍草音樂之父比爾蒙羅 更是他的超級偶像。他更大談自己對鄉村歌曲發源地 美國的憧憬,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重生的國度。當我們 將他倆的喜好信念放到現實生活來看,並對應到梅 貝兒的死,選擇相信靈魂不死、對過去緊抓不放的伊 莉絲,她俐落擦蓋刺青的行為,其實頗現實的。而 認為"死了就是死了"的迪狄耶,"美國重生"的思維又 顯得過於虛闊浪漫。 伊莉絲曾試著聽迪狄耶的勸,讓一切回到過去(梅貝兒 還未到來的世界)、回歸正常。夫妻倆收拾梅貝兒的遺 物,粉刷梅貝兒的房間,試著擦去梅貝兒存在的痕跡。 但當兩人像之前那樣作愛時(也許可以製造一個新的愛 的結晶),伊莉絲仍失聲哭泣,她知道,一切不可能一 樣了。然後兩人的分歧愈來愈大,伊莉絲最終走向了死 亡。夫妻倆曾指責對方要為梅貝兒的死各負責任,例如 梅貝兒在前三個月未知懷孕的狀態下,照常喝酒吸菸; 迪狄耶也許徹頭徹尾就想逃避責任,從不想要這個孩子; 伊莉絲太少為梅貝兒打掃房間,這也可能是致病原因; 又或迪狄耶的家族多人得到癌症,伊莉絲理直氣壯地說: "我們這邊可沒這種基因!"之所以羅列一大段吵架的內容, 主要是句句毫無道理但又準確扎實的扎入人心。現實生活 中的我們不也總用愚昧、怨怒抒發我們對愛的缺失渴求? 我自己將迪狄耶和伊莉絲兩種迥然不同的信仰解讀為他們 對愛的認定、表現愛的方式,怨懟歧見愈深,能證實的只 有各自的無力,他們不是不愛,應該說是更愛、更在乎才 對。至於愛什麼呢?梅貝兒、伊莉絲、迪狄耶、身處的世 界、永恆的人生宇宙......不管是哪樣都好,我只能說迪 狄耶和伊莉絲在片中表現的,有很多執著,也有很多寬懷。 雖然悲傷,但正因不同程度的對人生的縮放按壓,我們才 得以撫觸感覺到生活的柔軟或硬實。 片中迪狄耶為了安慰梅貝兒,說了一個星星永恆不死的故 事:死掉的星星,其光茫仍然走了好長一大段路來到我們 眼前。我想起鍾孟宏的紀錄片"醫生"有一段可與此對照: 結尾,醫生夫婦去掃亡子昱和的墓,醫生看到樹木死了,但 轉念一想,樹的面貌其實在不斷轉變,所以昱和只是轉成另 一個樣子在陪伴他們,這也是身為醫生的他,常拿來安慰家 屬的話。 但看片當時我把它想成:樹木看起來還好好的,還保有原來 的樣貌(雖然實際上死了);人還活著(這和行屍走肉或皮囊這 些無關)看起來還好好的、保有人的樣子,還矗立在那兒, 但實際上已經死很久了,沒有人發覺。這種"假活真死"的意 象真令人悲傷!之所以悲傷,是因為大部分時候人都想活。 我非常喜歡片末大夥兒來到病床前,為伊莉絲唱歌送終 的安排。不同於前面刻意設計放入歌詞與情節走向意義 相符的歌曲,伊莉絲的安魂曲沒有歌詞,只有樂器演奏 聲,或時不時來點人聲吆喝喊叫。這是一首狂放歡快的 慶祝曲,慶祝伊莉絲的一切美好,慶祝伊莉絲理直氣壯 的曾經存在,這是真正的歡送哪!我們幾乎能從這樣揪 心的歡送中,感覺到迪狄耶對他方衷心的祝禱。無論是 信仰物質科學世界,或在心中勾勒永恆美好的他方,生 命的實相都如伊莉絲所言"不會一直對你好""美好的事 情絕不會長久,生命本身就善妒!"但是......但是.. ....老實說我說不出有什麼"但是",這幾乎是很難推 翻的事實。可我們心裡仍舊會像最後一首歌唱的,不想 淚眼婆娑,企求一處寧靜之地。 結尾出現女主角的新刺青"阿拉巴馬愛蒙羅",透過刺青 能遮蓋的特性及伊莉絲故意取的詭怪新名,除了宣告伊 莉絲的愛情不死,更讓兩人/兩人的愛情得以另一種形 式重生。這個結尾固然很震撼很催淚,但本片更得我心 的是梅貝兒握著死鳥的片段。梅貝兒看到鳥兒撞向玻璃 ,哭著不願放手將死鳥交給爸爸。初次體會意識到死亡 ,並隱隱迴向孱弱的小小病身,梅貝兒對生的執著憐愛 ,放大投射到父母歧異的信仰世界觀,似乎對照出更純 粹更顯智慧的獨到見解。即便不能改變死亡這項殘酷的 事實,梅貝兒清恬的臉龐與純真的眼淚也足夠與之匹敵 抗衡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5.12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movie/M.1396012039.A.F96.html ※ 編輯: bichon 來自: 123.193.5.128 (03/28 23:00)

03/29 01:03, , 1F
很傷感的故事…這篇影評也同樣精彩!
03/29 01:03, 1F
※ 編輯: bichon 來自: 123.193.5.128 (03/29 01:53) ※ 編輯: bichon 來自: 123.193.5.128 (03/29 01:54)

04/11 15:17, , 2F
非常好看的片,大推!!!
04/11 15:17, 2F

04/13 02:25, , 3F
好看!
04/13 02:25, 3F

08/15 17:18, , 4F
經典
08/15 17:18, 4F
文章代碼(AID): #1JDNG7-M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