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莎拉波莉家庭詩篇

看板movie作者 (八Let)時間10年前 (2014/03/02 20:2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網誌版: http://blog.yam.com/wanderland/article/72770483   尋找生父的題材馬上會想到八點檔裡常見的狗血劇情,然而片中沒有激情片段,就連 最重要的真相都是在一個平靜時刻,出乎意料地輕輕揭開。像抱著一疊雜物在路上走,突 然掉落的物體就是尋找多時的鎖匙。   莎拉的生父無法認同莎拉拍攝紀錄片的行為,一方面是出於對自己故事的控制欲,一 方面也認為莎拉的身世就是他與黛安的愛情故事,加入太多他人意見會模糊焦點。   但從莎拉的角度卻不能這樣理解。誠如父親旁白所說,個體早已存在於祖先的基因中 ,只是在等待被生下來的機會。以這樣的前提來看,生父是誰只是一個引子而已,她更需 要了解的是她失落的那部分母親,她的慾望、夢想、失落與恐懼,透過這些部份去建構來 不及深入認識的母親。   黛安去世時莎拉才十一歲。黛安失敗的上一段婚姻、演員生涯、與丈夫的問題,這些 莎拉都無從參與,只能透過親友的回憶來概略模擬。   她甚至找了演員來重現過去場景,在紀錄片這個類型下此舉可能會讓某些人不舒服。 但若回到先前的假設推想,也不是那麼難以接受。自收集到的資訊演繹、再現,無疑是與 往日的對話,看著失落的過往在指掌間重現,更是一種缺憾的圓滿。   這一切無關逃避,只是以自己能掌握的資源盡力貼近那個命定的「機會」及「必然」 。那是專屬於她的理解及參與。   父親說,莎拉手上有六小時的訪談,全部撥出才是故事的全貌,經過剪接就參雜了個 人的理解與解讀,然而他也不否認沙拉有決定將哪些留給自己的權力。   過度私人題材的處理,在紀錄片領域裡確實比較敏感,但剪接與再詮釋始終是紀錄片 得不斷思考與取捨的地方。身為觀眾,我們該學習的是更有耐心的等待那些留白的的片刻 ,保持寬容的態度看待矛盾以及尊重敘述者的情感層面。   即便敘述的是他人的故事,只要那牽涉到自己的生命,the story we tell,is also the story of u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171.94
文章代碼(AID): #1J4oFy4z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