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米果:專訪KANO電影監製魏德聖(上篇)──跟土地連結,這題材非得在這裡

看板movie作者 (TerenceX)時間10年前 (2013/11/04 18:39), 編輯推噓10(1000)
留言10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新聞網址: 上篇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7/article/713 下篇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7/article/715 【假日版】米果:專訪KANO電影監製魏德聖(上篇)──跟土地連結,這題材非得在這裡 拍不可…… 作者: 米果 10月初,稍有涼意的台北午後,果子電影的辦公室,空調還沒打開,魏德聖正在隔壁房間 處理一件「有點困難」的事情。 從「海角七號」,憤怒的阿嘉怒摔吉他,飆出一句「操你媽的台北」之後,一路往前奔跑 ,經歷「賽德克巴萊」,直到「KANO」,魏德聖與果子電影,整個團隊透過作品透露的訊 息,已經不只是電影的格局了,對於整個台灣,面對歷史因而開始理解與重生的態度和視 野,早就藉由電影開展一場寧靜而巨大的革命。 穿著夾腳拖鞋與卡其色七分褲的魏德聖走進來時,即使是一抹微笑,都可以感覺他背後正 在發生的事情,看起來多麼熱血,好像一場五萬觀眾的球賽,正要開打,Play Ball…… 談起正在後製的電影「KANO」,魏德聖的眼眸,彷彿球場瞬間亮起數千瓦的燈光,內外野 座席,毫無死角,全部都在他的掌握中。 「本身的故事就已經夠熱血了,不用杜撰,也不用加油添醋,就很激勵人心了。最主要是 在這個棒球題材裡面,想辦法跟土地有連結,那個厚度才會出來。1931年,很多事情在那 一年發生……」 1931年,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由日本技師「八田與一」設計的「嘉南大圳」在前一年完 工正式起用;1931年,嘉義市號稱民主聖地的噴水池,開始噴水;1931年,嘉農~~嘉義 農林棒球隊,第一次以「雞尾酒球隊」的組合(漢族、原住民族、大和族,三個民族組成 的棒球隊),原本不被看好的南部球隊,拿到全島冠軍,不但打破「冠軍旗跨不過濁水溪 」的魔咒,還創下首次成軍就打進甲子園的紀錄。 「以前打南部冠軍不算什麼,南部學校要打到全島冠軍很難,因為北部棒球最發達,在嘉 農之前,從來就沒有南部學校拿過全島冠軍,拿到全島冠軍就等於拿到前進甲子園的門票 ,以前台灣都是由日本學生組成球隊去打甲子園,第一場打敗,就回來了……」 「嘉農」是甲子園高校野球歷史上,首次有大和民族以外的球員出場的紀錄。第一場比賽 贏了日本野球發源地的神奈川代表隊「神奈川商工」,贏球的消息傳回台灣,全島震撼。 第二場號稱南北大對決,「北海道札幌商工vs.台灣嘉農」,兩個球隊都是第一次打進甲 子園,結果「打爆了」……「19:7,台灣把北海道打爆了」,嘉農這支擁有速度的「俊 足部隊」,還創下單場8次盜壘成功的紀錄。 「以前的甲子園球場,比現在甲子園球場還要大,因為他們不希望球員太驕傲,所以全壘 打牆很遠,從來沒有人打過全壘打,只有一、兩次外國球隊來交誼賽,有兩個歐美球員打 到全壘打牆。但是嘉農一位漢民族打擊者,揮到全壘打牆上面,比賽還因此暫停,打出全 壘打的球員,被請到牆上簽名。」 提到自己在蒐集「賽德克巴萊」史料的期間,讀到嘉農前進甲子園這段歷史時,魏導說話 的樣子,彷彿坐在1931年的甲子園球場觀眾席,最高的位置。 「這個球隊當然有很多奇蹟,引起媒體報紙報導,包括投手的姿勢在內,譬如高壓式投球 ,這是近藤教練特別的地方,他會依照球員的習慣、體型、特性,去加強力道,不計較球 員打球跟投球的姿勢,總之,就是用你最好的姿勢,發揮到最棒……」 最後決戰,遇到實力堅強的愛知縣代表「中京商」,「嘉農主戰投手已經受傷了,卻堅持 不下來,那也許是他最後一場球了……指甲裂開,手指頭破裂,那個時代沒有石灰粉可以 止滑,只能抹黑土,光想就覺得很痛……當時在後面防守的人都快掉眼淚了,他們大喊, 你讓他打,你投直球讓他打,我們幫你守下來……」 就跟2013年的經典賽台日對戰一樣,輸的球隊,卻贏得5萬5千人的掌聲跟喝采,觀眾席大 喊,「天下嘉農」,不是為贏的球隊喊,是為輸的球隊喊。 魏德聖說他找到棒球跟土地的連結點,「嘉南大圳的開通,一個很大的目的是,台灣南部 『水的問題』解決了,稻田面積增加好幾倍,稻田跟這支棒球隊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支棒 球隊是嘉義農林學校的球隊,他們是要在土地上面實習,種稻、種樹、甚至要在土地上打 球奔跑,所有東西都跟土地結合在一起。農業跟工業產生連結,農業又跟運動產生連結, 為什麼而打……」 魏德聖在劇本的編排上,將時間做了稍許巧妙的挪動,把噴水池、甲子園、嘉南大圳開通 連結在一起,「看著滿滿的水圳,『八田與一』搭著舢舨船,巡視圳溝,看見嘉農棒球隊 的孩子們,對著他們揮手說,去甲子園拿一個冠軍,替台灣的農民,爭一口氣……」 「踩在時代的基礎上,要跟土地連結,這題材就非得在這裡拍不可。一樣都是棒球題材, 一定要放在台灣才行得通,只能在台灣拍,獨特性就出來了。」 魏德聖說,我們看職棒比賽,會用一些技術性的角度,但是看甲子園比賽,也就是高校野 球,真的很熱血,「你看攻守交替的時候,每個孩子上場,都是跑步上去,如果輸了,也 許高中生活就結束了……所有曾經去過甲子園的球員,都會有個徽章,證明我去過甲子園 ,台灣有許多打過甲子園的老先生,把徽章當成一輩子的寶物。 有別於「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魏德聖這次將導演的棒子,交給曾經打過棒球的 馬志翔,自己則退居監製的位子。被問到導演與監製的角色,有沒有轉換上的困難?魏導 想都沒想,立刻回答,「有啊!」 「我也不知道原來做一個球場要花這麼多錢,還要整地、種草、澆水,埋水管,保養,請 工人,請保全……光是甲子園黑土的顏色就弄很久……還有服裝,原本以為比『賽德克巴 萊』容易,不就是球衣而已嗎?但其實不是這麼簡單。」 初執電影導演筒的馬志翔表示,以前他像個短跑健將,這次則是參加馬拉松長跑,有時候 會有不適應,類似衝過頭卻忘記休息的情形發生,站在他背後的魏德聖,就像個教練,讓 他從短跑選手轉型為馬拉松選手,「魏導就是我的近藤教練,他有時候像颱風,或像高氣 壓,有時候又像陽光灑進來,讓我覺得一切充滿希望,他就是有這種力量。不安心的時候 ,會去找魏導,看他有沒有在現場,但有時候又會覺得,唉喲,他怎麼在這邊,可不可以 叫他出去,……」 不管是魏德聖,還是馬志翔,都堅持KANO的演員,必須是真正的棒球選手。 馬志翔曾經說,「你會找一個外國演員來演莫那魯道嗎?不會,對不對。對我們而言,是 什麼就是什麼,我們可以接受演技的青澀,但是,因為我們是棒球電影,我們絕對不容許 球技青澀這件事情。」 魏德聖也認為,不是真正的球員,沒辦法跟上球的韻律,沒辦法跟那些跑步的韻律結合起 來,那些東西,怎麼演,都是假假的,沒有說服力。「今天我們要拍出一支可以前進甲子 園的球隊,至少在技術上,要有說服性。要讓觀眾相信,這是一支可以打進甲子園的球隊 。」 至於KANO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打造球隊的靈魂人物「近藤兵太郎」教練,則是透過日本 知名導演「林海象」的牽線,找到他們心目中最適合詮釋這個角色的「永瀨正敏」擔綱。 「永瀨不只是演員,還是個創作者,他看過劇本,提出意見,我們也根據他的意見修改, 他會點出一些關鍵的事情,會花時間說服彼此……還有,他的氣很強。有趣的是,他也打 過少棒,一開始還不知道,想說,既然是教練,那就提早一天來練練球,結果揮得很漂亮 ,才知道他打過少棒……」 除了棒球和土地與歷史的結合之外,KANO這部電影,還想要對觀眾傳達什麼呢? 魏德聖想了一下。 「有些想法,是在寫劇本之前就有,有時候是寫完劇本之後產生想法,再去修改, 但我現在要講的想法,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想法…… 「在台灣,想要跟國際接軌,會產生很大的落差。首先,我們面臨到一個問題,『我是誰 』為什麼還要別人來承認,對,就是不被承認這件事情…… 「還有,我們不夠大,我們的地位很低,可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留到現在?我們又弱又小 ,又沒有地位,照理說,早該結束了,是什麼讓我們留到現在呢?我想,這種東西,才是 我們應該追根,找出來的地方…… 「你看今年的經典賽也是一樣,很多比賽,我們很難拿到第一,但是,那個精神面,往往 是讓人最佩服的,那種不服輸的韌性,讓別人認為,就是沒話講…… 「這部電影,一方面要給大家一個精采的故事,一方面要讓觀眾知道,這是台灣之所以… …其來有自的原因點,就是韌性。我們不夠強,不夠大,但我們的韌性永遠比人家強,不 要把我們最基本的精神給丟掉了,要永遠留著,我們的根才能一直長下去,不會被拔掉… … 「台灣運動員,不管在大聯盟或任何球場,都很君子,我們很正正當當,不會去玩一些很 討厭的小動作,雖然我們在國際賽常常被規則欺負,但是我們就是要維持君子的態度打球 …… 「我是一個基督徒,雖然這樣講有點奇怪,但是前幾天我朋友傳簡訊告訴我一段佛經,『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我們現在常常花很多錢去做很多事情,可是,我們卻忽略精神層面,因為,認同不認同 ,不是你的國家強不強,而是我喜不喜歡你,接不接受你…… 「只要是台灣打國際賽,為什麼大家都會放下手邊的事情,即使在開會中,也會不斷打開 手機查比數,那種關心不只是國家榮譽的問題,因為一場球賽,大家把立場跟成見都放下 來,好好把一場球賽看完……」 1931年,台灣嘉農在甲子園球場一路闖進決賽,其精神戰力感動了無數日本球迷,日本文 豪「菊池寬」在報紙發表文章寫到:「我完完全全變成嘉義農林的袒護者了,日本人、台 灣人、高砂族,他們那不同人種卻為同樣目標奮戰的英姿,讓我感動落淚。」(僕はすっ かり嘉義びいきになった。日本人、本島人、高砂族という変わった人種が同じ目的のた め共同し努力し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が、何となく涙ぐましい感じを起こさせる) 菊池寬後來創辦「文藝春秋」,設立了「芥川賞」與「直木賞」兩項日本文壇重要獎項, 曾經獲得「芥川賞」的作家「吉田修一」,因為看過魏德聖執導的作品「海角七號」而兩 度落淚,因此寫下跨越台日60年情誼的長篇小說《路》,交由「文藝春秋」出版。吉田修 一在小說中譯本上市之後,曾經表示,如果沒有「海角七號」這部電影,就沒有《路》這 本小說。 不知道在天堂的菊池寬先生,會不會對這段巧妙的緣分,感覺窩心。 魏德聖被製片伙伴黃志明形容是個「心思非常純潔」的人,意思是說,「他想幹嘛就幹嘛 ,他永遠不會回頭,拍賽德克巴萊,拍海角七號都是這樣,他決定的事情,就不會回頭… …」 從「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到「KANO」,魏德聖不斷藉由台灣歷史的耙梳,試圖理出 一條認識與理解的紋路,仇恨不會是歷史留下來的唯一出路,而原諒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情,但是電影如果可以讓大家得到一個重新回頭的機會,正如魏德聖說的,「我們在 找未來,棒球的未來,台灣運動的未來,台灣的未來,能不能不要站在現在找未來而已, 不要老是再從未來找未來,能不能從過去找未來…… 「所謂的運動精神,不是輸贏,而是輸跟贏之間,你的動作,你的態度漂不漂亮。2013年 的經典賽就讓我們看到現在的光榮跟過去的光榮輝映在一起,2013年的經典賽如此,1931 年的甲子園總冠軍賽,嘉農隊也是如此。為什麼會有天下嘉農的美譽,難道是他們拿冠軍 了嗎?沒有,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超越了分數。」 這是魏德聖希望透過KANO這個故事,這部電影,想要傳遞的事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3.143.117.14

11/04 18:45, , 1F
11/04 18:45, 1F

11/04 18:52, , 2F
推 令人期待的電影
11/04 18:52, 2F

11/04 23:52, , 3F
完蛋了, 我光看文章就快泛淚了, 正式上映怎麼辦?
11/04 23:52, 3F

11/05 00:06, , 4F
原句應是我若盛開清風自來,是三毛隨筆。
11/05 00:06, 4F

11/05 04:48, , 5F
期待很久了。
11/05 04:48, 5F

11/05 09:03, , 6F
洋蔥..Q.Q
11/05 09:03, 6F

11/05 11:12, , 7F
推,上映後必看
11/05 11:12, 7F

11/06 04:11, , 8F
11/06 04:11, 8F

11/09 09:42, , 9F
魏導的精神,總是那麼有感染力。
11/09 09:42, 9F

04/06 17:09, , 10F
04/06 17:09, 10F
文章代碼(AID): #1ITtbNg0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