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有雷] 中央車站--追尋的價值,在其本身

看板movie作者 (純白裡的繽紛)時間13年前 (2011/07/20 10:54), 編輯推噓8(802)
留言10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央車站 --- 追尋的價值,在其本身 原文於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7818337 這些日子陰雨霏霏,除了窩在家中看小說還是看小說,故特地從家裡的舊VCD堆 裡找了導演華特薩勒斯1999年的成名作《中央車站》來看。 之前看過他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和參與執導的《巴黎我愛你》,兩部 片我都非常喜歡。加上許多影評家將其評為「世界上最好看的電影」,更讓我對此 片產生無比好奇,好,也有些許懷疑成份啦。 看完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感動,但也算是很不賴的電影了。這部成本只有290萬 美金的電影,之所以能征服無數影評的心與觀眾的眼淚,我想兩位主角功不可沒。 當然故事本身就很好,但我覺得兩位演員的表現更棒,非常深刻入戲,帶領著我們 一路的情緒起伏,尤其是飾演約書亞的小男孩。接著簡單來聊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 想法。 《每一封信的重量》 這部片的劇情主要是在說一位退休老師朵拉,帶著小男孩約書亞到南方尋找他 的父親耶穌的故事。沒錯,就是耶穌,同名同姓。在那個年代的巴西,識字的人並 不多,因此退休後的朵拉就在中央車站靠著幫別人代筆寫信維生,寫一封信一塊錢 ,若要幫忙寄的話再一塊。 然而非常過份的是,朵拉表面上說幫忙寄,但回家後那些信件不是被丟到抽屜 裡就是被撕掉。她就是這麼一個憤世忌俗、冷漠固執的老歐巴桑,連她在幫別人寫 信時的表情都極其不耐煩,彷彿人家欠她幾千萬似的。 有一天安娜帶著兒子約書亞來,請朵拉寫信並幫忙寄給她的丈夫耶穌,朵拉照 例口頭應付了事。過了一會兒,安娜在步出車站時不幸車禍身亡,留下約書亞跪在 馬路上痛哭。 朵拉把約書亞帶回家,卻幹了件人神共憤的事:把他賣給人蛇集團,並用這筆 錢買了電視。後來在暗夜的良心譴責下,朵拉冒著危險又去把約書亞給救了出來, 而且決定帶他去找他的父親耶穌。這就是前半段的故事大意。 朵拉與約書亞表面上看起來很不同,一個犀利敏感,一個冰冷偽善,但事實上 兩人仍有其相似之處。那就是,兩人都非常固執,穿著厚重的盔甲武裝自己,防備 人群,好像刺蝟般地不輕易展露內心的脆弱。 這樣的兩個人,踏上了這趟旅途,共同經歷許多人事物的波折。約書亞尋父一 再受挫,朵拉也因自作多情而重重摔跤。但他們卻漸漸打開彼此的心,找到默契, 開始習慣對方的陪伴。於是年紀相差50多歲的朵拉與約書亞,成為了忘年之交,但 其實到後來兩人的互動看起來就像一對母子了。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他們藉著彼此 ,互相填補了這份親情的缺口吧。 人都是渴望家庭與歸屬的,朵拉之所以冷眼看待別人的幸福與情感,原來導因 於父親酗酒的陰影,而已經失去母親的約書亞,理所當然更加渴盼父愛的灌溉。雖 然千里尋父最後如預期地仍為導演的虛晃一招,但朵拉的鐵石心腸卻因此變得柔軟 許多。 最後她幫市集的人們寫信時,臉上表情已從冰冷不耐變得熱切且投入,雖然有 可能是因為大賺一筆啦。但從她制止約書亞丟信的舉動來看,朵拉好像真的不一樣 了。至於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則是片尾她在離別的公車上寫信那一段。 這一次她終於有了寫信的對象,或者說,有了不得不寫信的真切情感。或許當 下她也才真正體會到,每一封信裡所乘載的情感重量,儘管對旁人來說無足輕重, 但對寫信與收信的雙方而言,都可能是無比重要且珍貴的。 以此看來,代筆寫信這份工作,是何其神聖呢?從今以後,她也許能更設身處 地去看待這份職業吧,不再敷衍了事、虛應一通,而能認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只要舉手之勞,就可能讓某個人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漾起微笑,讓某對遠距離情侶的 感情更加堅定,讓某個思念愛子的老母能睡得安穩。 這是多有意義的工作阿! 《缺席的父親,無所不在的耶穌》 片中那位隱形的父親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然而卻是全片重要的人物之一。 就像金庸小說《碧血劍》的金蛇郎君夏雪宜,儘管只存在於眾人口中與記憶裡,卻 是貫穿小說的靈魂人物。 我覺得很妙的地方是,這位父親的名字叫耶穌,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導演別有用 意,但有幾方面讓我產生聯想。 第一,尋找耶穌的路上,朵拉與約書亞雖然一路碰壁受挫,但約書亞一直在各 種地方看到耶穌的形象。不管是教堂裡的塑像,還是市集裡的圖像,鏡頭如約書亞 的眼,一直停在耶穌身上。似乎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引導他們。 第二,朵拉與約書亞最後沒有找到耶穌,但兩人卻在尋找耶穌的過程中,變得 更好了,彼此的情感也因此昇華。或許耶穌的存在本身就不是要讓我們找著的,而 是要讓我們在追尋的路上,慢慢變成一個更好的、與以往不同的人吧。能夠正視自 己的軟弱,重返自己的內心,然後生出勇氣去面對以前自己選擇逃避的陰暗角落。 第三,在片中,耶穌的三個兒子分別為以賽亞、摩西、約書亞。以賽亞是西元 前8世紀的猶太教先知,摩西與約書亞則先後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族人進入 應許之地。我不知道這樣取名有什麼意涵,但至少讓電影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意味。 或許導演本來就沒放什麼用意吧。 另外,我覺得片中有些對話很有意思,如約書亞對父親的形容。 「我爸爸是木匠,不管是桌子、椅子還是床,他什麼東西都會做,他是萬能的 。」約書亞始終相信父親是全能的。這也似乎也暗喻一個人對耶穌自始而終的堅定 信念,不管經歷多少挫敗與失望,還是相信祂的存在。 電影的最後,兄弟三人談起父親,摩西說「他不會回來了」,以賽亞與約書亞 卻堅信「他一定會回來的」。我覺得這裡也說明了其實每個人對宗教的信念都是不 一的,有深,有淺,有懷疑,有虔誠。篤信宗教的說這是慧根與造化問題,無神論 的則說這是個人意志的抉擇。 我個人並不是基督徒,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本文的宗教這部分或許有了解上 的偏差,但這確實是我的觀影心得無誤。每個人有自己的體會,而我只是把感覺忠 實地寫出來。我在這部電影裡看到缺乏歸屬感的兩個人對根的追尋,對情感的依賴 ,對愛的重新擁抱。 人生而在世,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總有追尋的夢想之類的東西吧,或是放在 心裡支持我們走下去的信念。我覺得人生的價值與收穫並不是盡頭的那片風景,而 是一路上的成長。盡頭是什麼呢?其實並不存在盡頭這東西吧。常常走到自以為是 終點的地方,卻發現前方還有長長的路等著我們踏上呢。 朵拉與約書亞也一樣,找到或沒有找到耶穌,往後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由此 看來,是否找到又如何?重點是他們(我們)要怎麼以更正面積極的態度、更溫柔包 容的心,去過今後的每一天吧。 這是我對《中央車站》的小小心得。不管怎樣,終於看了這部片。感謝它陪我 渡過無聊的下雨天,也讓我的觀影清單上可以多打一個勾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114.109.188

07/20 11:30, , 1F
好片 好文 推~~
07/20 11:30, 1F

07/20 11:59, , 2F
我看完後也掉眼淚。在台中文化局看的。
07/20 11:59, 2F

07/20 12:00, , 3F
很多人也哭 。最後那個保姆離開小男孩
07/20 12:00, 3F

07/20 12:20, , 4F
超好看
07/20 12:20, 4F

07/20 12:34, , 5F
西語、葡語系的地區叫做耶穌的很多。西語發音:嘿速嘶~
07/20 12:34, 5F

07/20 13:37, , 6F
大推,超級好看!
07/20 13:37, 6F

07/20 15:04, , 7F
這部好看~
07/20 15:04, 7F

07/20 15:49, , 8F
推中央車站
07/20 15:49, 8F

07/20 22:03, , 9F
我覺得是很平淡的電影 但對女主角內斂的演技印象很深刻
07/20 22:03, 9F

06/17 13:31, , 10F
推好片也推好文
06/17 13:31, 10F
文章代碼(AID): #1E9aDFHL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