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練習曲:太平洋吹奏的練習曲

看板movie作者 (Make it last)時間17年前 (2007/05/17 20:54), 編輯推噓5(503)
留言8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第一次在電影版波心得,有點緊張。 心得不外乎是一些看完電影的感觸,寫得不好還請多包涵 :) (網誌版:http://www.wretch.cc/blog/nchuhl&article_id=5119645) -----------------------------開始的分隔線------------------------- [電影]太平洋吹奏的練習曲 在花蓮成長,是一種姿態,透過一種不高不低的位置,享受生活。 2007年5月8日,與興大花友的電影團,集合至日新影城觀賞公路電影《練習曲》。 何謂公路電影? 公路電影則是20世紀以乘車進行探索旅行,鎖定上路者的疏離,主角逃離自我,旅程本身 就是目的地。公路電影結合了城市空間帶給人的擠壓,講述這些人進入過去西部片的鄉野 空曠時,將轉而如何理解生存與哲學態度;公路電影給電影文本分析帶來文化和社會面向 一重要轉折。(註一) 透過旅行,主角明相完成了他的成長,這樣的故事頗類似於藍博洲的短篇旅行小說〈旅行 者〉。〈旅行者〉描述一趟在台灣東部的單車旅行,在旅行中角色進行心靈的自我辯證。 而明相的單車旅行,則讓他發現在這座島上,有許多愛他與值得愛的人事物。 「愛」是穿插整部電影的主軸。 在北回歸線標誌旁認識的青年人熱情邀請明相到他花蓮的家坐客,在他家裡,我們看到親 情的愛,父母破碎的婚姻造成孩子的不諒解,他不願意面對這一切,表達出強烈的對家的 渴望。 單車旅行的第五天,明相來到彰化老家,隔天恰巧附近白沙屯的媽祖繞境,明相的祖父虔 誠的向媽祖跪拜、祈求平安,這是祖孫的愛。在長輩眼裡,明相永遠是照片裡那個小男孩 ,曾經讓人擔心他的耳疾會影響他的生活。 情人的愛,刻寫在莎韻之鐘。莎韻為丈夫送行,不幸失足落水,片中Saya飾演的莎韻,將 永遠帶著愛死去。 朋友的愛,表現在明相遭遇電影拍攝劇組時,劇組為免他在天雨路滑的黑夜中出事,邀請 他搭上便車,前往花蓮。 更重要的,是對土地的愛。 導演設定海洋為旅行的路線,沿途經過東海岸、東北角、西海岸,最終回到高雄;途中明 相看到的風景,有我們熟知的著名景點,也有旅人漫步時才會注意到的角落。 現代化快速的生活,讓許多人遺失對土地的尊重與珍愛。 在騎經蘇花公路旁的漢本車站時,明相看到了和平水泥工業區,這一座完全秉持「人定勝 天」的水泥開發場,憑藉人力創造出一座港口,以及巨大的水泥工廠,這是對太魯閣的無 情摧殘; 明相在漢本車站遇見立陶宛人RUTA,由於到花蓮的火車要傍晚才經過漢本車站,站長建議 他們倆到附近海灘走走,於是,他們透過旅人之眼(註二),進入到一般觀光客未曾注意的 角落。 RUTA說:「我的家鄉沒有山,你們這邊到處都是山。」其實我們除了山,還有大海,生在花 蓮,隨時都能尋得一處角落,或面山,面海。 只是我們多久沒有放下追求快速或對膚淺欲望的滿足,細心體會自然的奏鳴曲? 即便是「觀光」,究竟只是參照旅遊書或導演指引的特定行程,或是試圖溶入當地生活, 找到當地純粹的生活情態,讓自己徹底置身於不同的地方。「觀光」與「旅遊」是同義詞 嗎?只能賦予觀光「將身體寄放另一個城市」這個狹隘定義嗎? 旅行的第四天,明相來到牛頭城,這裡即將興建海博館, 相關人員與麵店老闆的對話,讓我們體會經濟發展與文化保留間的拉拒戰;北電火廠的經 濟利益和政治牽扯不清,外地人與本地人對同一塊土地的不同定義,現下亦正在台灣土地 上持續發生。 很多時候,政府關心的未必是當地人真正的需求,而是自己的口袋。我們不能更不該失去 愛的能力,為了人定勝天,我們已失去太多,包括對土地的尊重。 然後有時被近利蒙蔽的雙眼,更是對土地施暴的推手。 台灣沿海的消波塊,阻檔人與海洋接近。在廖鴻基《船跡腳痕》裡,作者提到台灣雖為海 島,島民對於海洋卻非常陌生,海洋是溫柔的床,我們卻視其為洪水猛獸。 張小紅《膚淺》裡說到,現在流行「回歸海洋」,將「海洋」塗抹在臉上,號稱來自深海 的營養物質,透過皮膚,逐漸滲入我們的身體。 島國居民只能透過皮膚毛孔接近海洋,實在玄之又玄。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 放慢腳步,體驗台灣的美,找回未曾消失的愛。 電影中許多場景,對於身在台中的花蓮人而言,可以說是熟悉的。 從花蓮搭火車到台中,必定會經過漢本車站。無論往返,每當列車行駛至此,總有大片海 景。 天晴時波光瀲灩,尤其美麗。前往台中時途經這裡,告訴自己又將遠離花蓮,海洋是內心 宣洩而出的眼淚,再多不捨都被她收容。 回到花蓮看到這片海洋,便知家鄉不遠。心理預期再過幾條隧道,見到立霧溪口,再經新 城車站,就是花蓮。 好幾次都看到同車的遊客拿起相機拍下這片蔚藍海洋,不顧車上其他熟睡的乘客,大聲喊 出:「好漂亮喔!」 還有苗栗後龍發電風車,我常望著那些白色風車發呆,想像不遠處的海洋,漁村的巷道, 曲折彎延;花蓮看不到的日落時分,村民拉著板凳在路燈下乘涼,小孩在街道上追逐奔跑 ,放肆嘻笑。 然而四十分鐘過後,列車駛抵台中,從幻想拉回現實,在擁擠人潮中,等待下一次回家。 電影尾處,胡德夫唱著〈太平洋的風〉,樂聲伴隨著明相的旅行記憶, 我突然想起了高二時(2001年)在花蓮看的由山東野劇團演出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山東野劇團是花蓮當地的學生劇團,《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敘述年輕學生都經歷過的成 長故事,戲劇結束於花蓮學子遠赴他鄉求學而坐在火車上的鏡頭, 幾年之後突然想起這段畫面,才驚覺自己早已成為「返鄉人潮」之一。 「我和我的車,捲起太平洋的風;太平洋的風讓鴿子飛翔。」 當影片播映結束,遲遲未起身,心理很多感觸需要整理,終於燈亮,離場。 註一:請參閱台灣電影筆記-電影書架 註二:請參閱張讓〈旅人的眼睛〉。 簡而言之,「旅人之眼」是謂:「我要以一個居民的身分認識所到的地方,知道那裡的山 水節氣,了解在那個環境生活的甘苦。我想要捕捉屬於每個地方的特質,也許是天空的顏 色,城鎮的格局,或者是居民的口音。我想要在出發前便略有所知,到時能夠看見內在生 命的肌理,而不是遊客一味尋樂的平面。」 延伸閱讀: 《練習曲》官方部落格 花蓮的學生劇團:山東野 張讓:〈旅人的眼睛〉收於《急凍的瞬間》 藍博洲:〈旅行者〉收於《旅行者》 廖鴻基:《腳跡船痕》 張小虹:《膚淺》 胡德夫:《匆匆》音樂專輯 陳建年:《海洋》音樂專輯 -- Wandering between two worlds,one dead,/The other powerless to be bor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1.41.24

05/17 23:35, , 1F
推這篇
05/17 23:35, 1F

05/18 00:45, , 2F
推練習曲 推花蓮!! 推這篇文章
05/18 00:45, 2F

05/18 01:11, , 3F
有深度!
05/18 01:11, 3F

05/18 11:49, , 4F
寫得好呀
05/18 11:49, 4F

05/18 12:27, , 5F
原po是主角?
05/18 12:27, 5F

05/18 18:33, , 6F
我?? 我不是主角啦@@ 文章有些錯字,在網誌版已經修改了 :)
05/18 18:33, 6F

05/18 18:34, , 7F
(因為不喜歡修文過後在文章底會出現的那一行 so這裡沒有改)
05/18 18:34, 7F

05/18 22:18, , 8F
關於莎韻之鐘的部份,也已在網誌版更正了
05/18 22:18, 8F
文章代碼(AID): #16J52Vrm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