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等本空──九十三年度惟覺老和尚結夏開示(1)

看板midwaywisdom作者 (中智。禪。生活)時間18年前 (2005/12/15 21:47), 編輯推噓7(706)
留言1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每個人都想成道,但必須在修道的過程中先了解什麼是「道」。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在 鹿野苑講四諦、八正道,最後於娑羅雙樹間涅槃,還是講四諦、八正道,說法四十九年始 終不離這個法門。修行,不但要先明白道理,明白自己發心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明道、修道 、成道,更要徹底了解什麼是「道」,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不會走入迷途,空 過一生。   《四十二章經》第十八章<念等本空>,佛陀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如何悟道。誦經、 念佛、持咒,乃至於修種種善法都屬於方便道,目的是要藉由方便以達到究竟;如果執著 了這些方便道,就不容易契悟究竟的道理。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 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佛言」,表示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佛 陀告訴大眾怎麼修行、怎麼悟道。「吾法念無念念」,「念」是心念。有些人在念字旁邊 加上口字,認為是用口念,但是如果沒有心的發動,口也沒辦法作用。所以「念」的旁邊 不應加一個口字,因為重要的是「心」在念。「念」的上面是「今」字,下面是「心」字 ;「今」就是現在,是指現在這一念心,不是過去的那念心,也不是未來的心,而是當下 這念心。時時刻刻要活在當下,當下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事 情還沒到來,想得再多也沒有用。所以要觀照當下這念心,所謂「當體即是,動念乖真」 。   一般人雖然明白這些道理,但是仍無法安住這念心,所以要藉由誦經、念佛、持咒來 安住心念。念,是把心念安住在一個定點,就像用拐杖來幫助行走,等到自己可以走得很 安穩時,就不需要再用拐杖了。一般人的心是念念遷流,有煩惱、雜念、惡念、昏沈…… 如果沒有念頭,自己在哪裡呢?「我」在哪裡呢?一般人認為身體是「我」,這是我的身 體,我的四肢、五官……這是「色身」,如果對身體產生執著,就會產生過患,也會障礙 修行。但是,修行離開了身體也不行,所以要明白身體是「假我」,是肉體上的「我」, 身體並不是「道」。「道」在哪裡?心就是「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3.4

12/15 22:22, , 1F
念「無念」之念,行「無行」之行,言「無言」之言,
12/15 22:22, 1F

12/15 22:23, , 2F
修「無修」之修。
12/15 22:23, 2F

12/15 22:24, , 3F
「當下這念心」究竟在何處?
12/15 22:24, 3F

12/15 23:38, , 4F
無心無求無念無住無修無證, 此說甚深, 唯不可昧於文字, 慎之!
12/15 23:38, 4F

12/16 15:45, , 5F
「這念心」了不可得,豈有「當下」?
12/16 15:45, 5F

12/16 15:47, , 6F
「當下」係指證悟境界,非「現在」一詞之文言。
12/16 15:47, 6F

12/16 15:50, , 7F
「心」不是道,「直心」才是道。
12/16 15:50, 7F

12/19 18:19, , 8F
您使我聯想到維摩詰菩薩, 智慧該是這樣由思辯而來啊!
12/19 18:19, 8F

12/19 18:21, , 9F
說是困而知之罷, 但知畢竟是樂的, 是故精進不息! ^^
12/19 18:21, 9F

12/19 23:01, , 10F
一切唯心造,但「心」非真實義,因緣合和而成,身心皆然
12/19 23:01, 10F

12/19 23:02, , 11F
且「身心一體」,不可偏執,亦不可打成兩邊。
12/19 23:02, 11F

12/19 23:07, , 12F
思辯乃世智辯聰,非真智慧。智慧由修行而來,周利槃陀
12/19 23:07, 12F

12/19 23:09, , 13F
篤誠實踐佛陀教法,成就道果,才是真智慧。
12/19 23:09, 13F
文章代碼(AID): #13eNGEly (midwaywis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