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舊聞

看板medstudent作者 (ohoh)時間13年前 (2011/07/03 09:39), 編輯推噓9(909)
留言18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edache 看板 #1E3n9hqh ] 作者: maymaymaymay (ohoh) 看板: medache 標題: [情報] 舊聞 時間: Sat Jul 2 20:43:20 2011 http://www.lcenter.com.tw/hope/teachdetail.asp?no=14 葉金川:我為什麼不好好當醫生﹖ 台大醫科,多少人擠破頭都不見得擠得進去,但是這一班卻有人放著能賺大錢的醫生不當 ,一頭栽入公共衛生;有人以寫作為業;有人成為牧師。是什麼意念讓五十七級這一班走 出一條意外的人生路? 文/邱花妹 改編於 天下雜誌 第205期  站在慈濟醫學院的教室講台上,前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上課內容還是全民健保。從台 北到花蓮,葉金川的舞台變小了、聽眾變少了。但他卻彷彿回到民國六十四年,剛從台大 醫學院醫科畢業,正要實現教書、投身公共衛生的夢想。  大學時代的葉金川非常害羞、內向,同班同學誰也料不到,日後他會成為擘劃執掌台灣 全民健保第一人。葉金川的同班同學,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眼科主任劉秀雯形容:「葉金川 以前不太講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  這班同學更沒料到,葉金川離開健保局後,這個影響醫療體系至深的機構,再度由同班 的前衛生署副署長賴美淑接棒。  是因緣際會,或者是歷史的巧合?  事實上,這一班不只葉金川、賴美淑投入公衛工程,現任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王 躬仁,與建立台灣職業病與環境病重要里程碑、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的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 研究所教授王榮德,當年都讀這一班。  放著好好的醫生不當,投身公共衛生,多少有點犧牲奉獻的味道。陽明醫學院醫科畢業 ,現任健保局副總經理張鴻仁,和葉金川一樣沒當過一天醫生。張鴻仁指出,以醫科背景 投入台灣的公共衛生行政,受到重用的機會確實較多,但收入卻只有一般醫生的二分之一 、三分之一。  在台大醫科畢業生的紀錄裡,這一班很特別。不僅走入公衛的同學特別多,甚至有人成 為作家、牧師。像是連一天醫生都沒當過,念台大醫科時,就被喻為才子、怪胎的作家王 溢嘉。還有班上第一名畢業的蔡茂堂,後來因為信仰成為牧師,目前正遠在美國攻讀神學 與醫學。 明日之星  在這一班中,是有少數人不願安分地當醫生,而多數披上醫師白袍的同學,已經是各大 醫院的中堅分子。已經退休的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謝維銓,細數這班同學的動向指出,這 班同學在各領域分布很平均,而且都站在第一線,很多已經是各大醫院的主任、院長了。 像致力於醫學教育的台大醫院副院長侯勝茂就是這班的同學。  早這一班十年畢業,台大醫院院長戴東原那一班,因多人位居要位,被醫界戲稱「十三 太保」。繼十三太保之後,謝維銓預言似地說︰「不知道是風水好,還是怎麼樣,這一班 人才很多,將來可能不只十三太保,是二十太保。這一班是明日之星。」  儘管社會價值已產生巨大變化,但這班同學在劉秀雯眼中,始終有「一點赤子之心、保 有理想、會關懷社會」的特質。這是為什麼她一提到班上同學,竟顯得興奮與自豪。他們 各走各的路,卻有些共同經驗,又在生命中某些時點彼此激勵。 全是因緣際會  直到現在,這一班同學每年都開同學會,感情很好。  提起同班同學便想起許多趣事而笑個不停的賴美淑表示,昔日同班同學有今天的表現也 算「時勢造英雄,英雄也在改變時代」。  賴美淑分析,她擔任台大住院醫師第三年時,國泰、長庚醫院設立,等她當上總住院醫 師、班上男同學當完兵回來,省立醫院也開始改造。賴美淑邊回想邊說:「以前我們也不 覺得誰特別,像我從來沒想到,有一天班上同學林凱信,會成為台灣小兒骨髓移植第一人 ,大概我們碰到蠻好的老師和機會,就一起上來了。」  葉金川則指出,班上留在台灣的同學多,表現的機會自然多。由於當年美國改變外國醫 師留任政策,使他們前兩屆開始不流行出國。直到現在,這班同學至少有三分之二在台灣 。 留在崗位,信守誓言  這班同學之一,同時是台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曾因替第一夫人曾文惠女士整型而名噪 一時的林靜芸認為:「我們班都鈍鈍地埋頭苦幹,這一班不是真的傑出,而是因為我們一 直在崗位上,做久就是我們的。」  當年,從小看父親急救病人,一心想當心臟外科醫師的林靜芸,在外科選拔總住院醫生 時恰巧懷孕,她被迫黯然離開台大醫院,到馬偕發展昔日被視為「雕蟲小技」的整型外科 。  一介女子堅持選外科,老師甚至預言,林靜芸做不了一年就會走掉。但是林靜芸做下來 了,她說:「因為我好好站在這裡,許多女學生可以走這條路,至少不要侮辱『第一』這 個名號。」  每年參加同學會的林靜芸認為,這班同學最珍貴的地方是,大家堅守崗位、信守畢業誓 言:「我們在崗位上拯救病患,沒有變成商人,跟我們班的在一起,沒有一個人跟你說錢 ,也沒人跟你談股票。」 挑戰最困難的專科  昔日被喻為楓城的台大醫學院,古樸的建築已經被一幢幢灰黃的龐然大物取代。留下的 台大醫學院二號館,正展示著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與妻子洪美瑱的畫作與雕塑。在 二號館背後的大禮堂拆除後,僅存的大禮堂舞台,孤獨地面對整片的破碎瓦礫。  張天鈞也是這班同學,大學時代被班上同學視為才子,常常畫畫、畫到半夜三點,獎學 金都拿來買畫具、顏料。他緬懷著這片曾經是他們考試、演戲、為解剖屍體公祭的精神中 心。  物換星移,象徵精神中心的大禮堂成為廢墟,而醫師精神也出現新的價值與定義。張天 鈞回想,當年醫科學生,愛挑最辛苦、也最具挑戰性的專科,只有成績最好的學生,才擠 得進內外婦兒四大科。現在反倒是耳鼻喉科、皮膚科,這些不用值班、急診的科別吸引學 生,「現在哪科最賺錢、最輕鬆,就變成第一志願,」他感慨。  一畢業就遠走恆春、投入偏遠地區醫療的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翁瑞亨,也是這班的同學 。專攻外科的翁瑞亨說,當年成就外科醫師要好幾個「不」,「不吃、不喝、不拉、不睡 ,我們當住院醫師時,一個刀開下來,甚至有連續三十幾個小時不睡覺的紀錄,」翁瑞亨 對過往歲月記憶猶新。  當年最紅的四大科,今天卻成為醫科學生最後的選擇,甚至瀕臨缺乏新血、技術斷層的 危機。健保給付制度對這些較辛苦的專科,經濟誘因不足,翁瑞亨忍不住感嘆:「我們當 時是看重這科有沒有發展,有沒有挑戰性,是不是可以投身,而不是為了錢。」 獻身偏遠地區醫療  位於阿里山下的嘉義基督教醫院,每天進出看診的病人超過三千位。翁瑞亨因為推動長 期照護,今年獲得衛生署頒發衛生獎章。賴美淑提及這位同班同學說:「翁瑞亨是我最敬 佩的人之一,真的做到知行合一。」  當兵期間,翁瑞亨看到恆春基督教醫院的醫護人員,遠從冰天雪地的芬蘭來到熱帶的恆 春,忍受氣候、文化、語言的差異,默默地將他們一生奉獻在異國。「我問自己,為什麼 他們可以,我不可以?」翁瑞亨回憶。  他親眼目睹偏遠地區嚴重缺乏醫療資源,有些病人胃出血、車禍卻無法開刀,經過兩、 三個小時車程顛簸到高雄,早已回天乏術。有的小孩腹瀉脫水,卻因點滴打不上而死亡。 翁瑞亨努力在台大醫院練就一身外科醫師的本領,為的就是到偏遠地區搶救病人,「那時 候真的是從頭開(刀)到腳,」他說。 一個個救來不及  早在求學時代,這一班許多同學,就參與過偏遠地區、山地鄉醫療服務。放棄優渥的醫 生生涯,投入公共衛生的「烏腳病終結者」陳拱北教授,對這班同學影響深遠。曾跟陳拱 北到蘭嶼義診的林靜芸回想:「陳拱北教授讓許多同學感覺,當醫生一個一個救來不及, 公共衛生卻可以同時救很多人。」  大三、大四跟著陳拱北到山地鄉進行醫療服務的葉金川說:「陳拱北給了我一個很好的 角色典範。」原本內向、害羞的葉金川,甚至從五、六年級開始,主辦山地醫療服務隊。 就這樣,他一天醫生也沒當,一頭栽進了公共衛生領域。  服完兵役的葉金川,原本打算追隨陳拱北教授的腳步,到公衛系教書,因為取得高考資 格,有機會進衛生署,而一腳跨入衛生行政體系。他在哈佛攻讀流行病學時,被當時衛生 署署長許子秋召回,放棄念一半的博士學位,三十三歲就當上醫政處處長。  陳拱北影響葉金川走上公共衛生,許子秋訓練葉金川學習公衛行政操作。入主健保局期 間,雖然承受各種壓力與批評,但葉金川似乎活出他對行政的信念,「行政經驗是一些理 想和現實的拿捏、綜合與判斷,」他說。  健保開辦三年多,來自醫療體系、醫生對葉金川的批評屢見不鮮,甚至包括自己的老師 、同學。翁瑞亨記得,在一次醫療院所的協商會議中,率先開罵的,就是他們的老師。「 老師罵學生,很慘,」翁瑞亨提起葉金川當時的處境。  從醫政處到衛生署副署長,乃至開創全民健保,翁瑞亨說:「無論如何,葉金川在台灣 和世界的醫療界已經留下他的名字。這麼大規模、一下子實施的健保制度很少見。」  當年憑著一股熱情,葉金川放棄進台大內科或到公衛系教書,反而走一條未知的行政之 路,確實需要勇氣。現在的葉金川,不僅到學校教書,同時擔任反菸團體董氏基金會的執 行長,角色從政府變成民間,他說現在的生活沒有壓力:「目標自己定、舞台自己搭,沒 做只是對不起良心。」  從同班同學葉金川手上接下健保局總經理的棒子,賴美淑一接任就面臨未來可能的財政 赤字與改制的挑戰,許多同班同學預言:「賴美淑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轉進公共衛生領域  大學時代也受陳拱北影響,參加過山地醫療服務的賴美淑,畢業後在台大當到內科總住 院醫師,民國六十八年到美國攻讀內科與公衛相關領域,回台灣後,加入謝維銓教授籌備 的一般科,也就是後來的家醫科。這段時間,賴美淑有機會透過當時的群體醫療中心,負 責跑北台灣的貢寮、雙溪線,接觸台灣基層社區醫療。  賴美淑關懷的面向,逐漸向公共衛生領域靠攏。當內科同學鑽研領域愈往細胞、器官發 展時,她卻愈走愈寬廣,從內科、家庭醫學,乃至社區醫療,賴美淑說自己是「用公衛的 方式做醫療」。直到她被張博雅延攬進衛生署擔任保健處副處長,她對保健的關懷轉而直 接透過衛生行政落實。  面對健保局總經理這個新職銜,賴美淑再次迎接大挑戰。初來乍到,她形容健保局的角 色複雜:「這裡有兩千多萬人的名冊,像民政單位;收這麼多保費,又像銀行;將來甚至 可能有健保法庭,要替民眾向保險公司求償,」賴美淑忍不住誇張地揮動雙手說:「我們 像章魚,十隻手指不夠用。」  和賴美淑一樣,現任衛生署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王躬仁,也從醫師轉戰公衛行政。王躬 仁說:「走上公衛是讓自己視野不要一直在醫療上,感覺比較窄。」  從台大內科、市立療養院、性病防治所,再出掌預防醫學研究所,王躬仁受到台灣愛滋 病之父莊哲彥及傳染病專家謝維銓的影響,一路逐漸走向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面對的不是一個單獨的病人,而是全部的病人。王躬仁說:「這裡的事情很緊 急,一有病情,我們必須趕快把它壓下來,沒有處理好,將來要花更多金錢和心力補救。 」 棄醫從文  年輕時也想過走公衛的路,王躬仁大學畢業時,和葉金川一起考上公衛研究所,但終究 沒去念,還是循規蹈矩成為醫師。經過這麼多年,最後還是走上公衛這條路。「全都是命 運,冥冥之中就這樣跑了,」王躬仁說。  如果說葉金川當年放棄醫生生涯走公衛是犧牲,那王溢嘉棄醫從文,當個可能連飯都吃 不飽的作家,絕對是勇氣十足。  問醫學系學生「你將來要不要當醫生」,是最奇怪不過的問題。但當年整天泡在各種思 潮、還當上台大大學新聞社總編輯的王溢嘉就被問過。  那個時代的大學校園,每個學生多少會接觸一些思潮、存在主義,但是真正因為這些興 趣而拋掉白袍,王溢嘉是第一人。  只是王溢嘉一直沒有切斷他和醫學的臍帶關係。畢業不久後,他就成為普及醫學知識的 《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  二十幾年下來,《健康世界》早已上軌道,目前鑽進圖書館,徜徉在研究筆記小說的世 界,王溢嘉形容自己到《健康世界》是為了還欠醫學的債。 信仰的牽引  當年曾寫下《實習醫師手記》的王溢嘉相信,醫生和牧師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就是踰越 人生很多範疇,進入他人隱私。「醫科學生四、五年級開始就不斷去騷擾病人,你必須有 所回饋,這是醫學的債務,解剖過人家的屍體,不能拍拍屁股就走,」王溢嘉認真地說。  「宗教」也牽動這班同學的道路。成為牧師的蔡茂堂是最極端的例子,而王榮德和翁瑞 亨,一個選擇研究職業病,一個走入偏遠地區醫療,是另外兩個特例。  王溢嘉回憶,大學時代他曾經和葉金川、王榮德同在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叉口租房子 。有段很長的時間,王榮德和翁瑞亨每天清晨六點邀他一起唱聖詩,「這股力量很感人, 他們當時就打算以醫療做為傳道與救世的途徑,」王溢嘉回想。  因為信仰,王榮德、蔡茂堂及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翁瑞亨,是大學時代最要好的朋友。 翁瑞亨回憶,當年,他們三人加上王躬仁,還有兩位目前在美國當開業醫生的同學,從五 年級就討論、醞釀,將來開一家基督教醫院,甚至分配誰學什麼科。  年輕時的夢想似遠又近,如今王榮德為台灣的職業病與環境病開疆闢土,王躬仁投身流 行病學,而一畢業就走入偏遠地區醫療的翁瑞亨,似乎更貼近當年的夢想。  「如果沒有落實,信仰就是空的,」翁瑞亨還記得陳拱北教授在南部霍亂盛行時,仍往 南部去的精神,他說:「當一個地方有需要的時候,你不能走得遠遠地,躲在象牙塔。」  翁瑞亨用生命活出信仰,王榮德也在信仰的牽引下,走一條鮮少人走的路。雖然王榮德 進入學院,但他不是躲在研究室,而是走進工廠、接近工人。 為台灣職業病與環境病把脈  王榮德回憶,當年他走入職業病的領域純屬偶然。  就在王榮德通過公費留考,準備出國念免疫學,以便回台灣投入當時師資極匱乏的私立 醫學院時,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教育部承辦公費留考的科長,建議王榮德攻讀職業病 預防診斷與治療,否則台灣在這個領域將出現極大的斷層。更早,台大醫科投入職業病研 究的,只有大王榮德三十歲的台大名譽教授柯源卿。  職業病治療的範圍是工作場所,診斷蒐證必須要跑工廠,確認過程又很複雜。一經診斷 是職業病,常涉及複雜的勞資雙方賠償問題,資方甚至必須斥資改善工作環境。所以寫職 業病診斷書,容易得罪人。當時王榮德猶豫要不要投入這個陌生領域,連老師都警告王榮 德:「你抓到一個職業病,人家不用親自出馬,叫小流氓蓋你布袋,你就完了。」  但是王榮德和妻子在禱告中,決定走上這條沒人要走的「窄路」。  十幾年下來,王榮德也曾因為寫下職業病診斷書被老闆告、甚至受關說壓力。但公正客 觀的判斷,使得他當初最擔心被「蓋布袋」的事不曾發生。不管在老師、同班同學或學生 的眼中,王榮德耿直的個性、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與對科學方法研究的執著,使他成為職 業病的權威。  從門診開始追蹤個案、為台灣的化學物質建立身分證、建立台灣職業病的分類。勞委會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動醫學組研究員杜宗禮醫師指出,台灣對職業病嚴重低估,大家甚 至否認這些病的存在,王榮德努力不懈,喚起大家對職業病的重視。  在日益市場化的醫療環境中,或許是因緣際會、或許只是延續年輕時代天真的熱誠與理 想,他們這一班有人堅守崗位、信守醫療誓言,有人走上未知的公衛之路,而一路走到今 天。  或許因為還保有年輕時的理想,所以可以互相砥礪,也可以走遠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81.18

07/02 21:15, , 1F
吹牛文....當年外科可是紅得很...小科當年可不賺
07/02 21:15, 1F

07/02 21:17, , 2F
把台灣搞到內外婦兒做不下去的不是別人,就是他們這一屆
07/02 21:17, 2F

07/02 23:06, , 3F
值班看到這種文章,特別想婊一下
07/02 23:06, 3F

07/03 00:37, , 4F
我覺得他的確有改善醫療的心 只是他是拿醫生收入來花
07/03 00:37, 4F

07/03 00:47, , 5F
吹牛文+1 這種喜歡踩著人家鮮血的人不配留在醫界!!!!!!!!!!!
07/03 00:47, 5F

07/03 00:49, , 6F
他的惡劣事蹟絕對不比楊志良還有得講!!!!!!
07/03 00:49, 6F

07/03 06:46, , 7F
是不是可以投身,而不是為了錢...
07/03 06:46, 7F

07/03 07:47, , 8F
當年神外VS一個月起薪80萬,最好跟我說不是因為錢...
07/03 07:47, 8F

07/03 09:07, , 9F
而且是當時的80萬 不是現在的80萬...
07/03 09:07, 9F

07/03 09:09, , 10F
樓上沒有算到紅包的收入喔
07/03 09:09, 10F
心得: 當初只是想要google陳拱北醫師的資料,(某前已退署長是陳醫師女婿@@?) 剛好找到這篇,順便貼上來給大家看 ※ 編輯: maymaymaymay 來自: 59.115.177.248 (07/03 09:42)

07/03 13:47, , 11F
我們在崗位上拯救病患,沒有變成商人.......
07/03 13:47, 11F

07/03 13:48, , 12F
話講得太好聽 可信度就容易受到質疑
07/03 13:48, 12F

07/03 14:39, , 13F
大家不要妄自菲薄
07/03 14:39, 13F

07/03 14:39, , 14F
醫界每幾年就會有一些具影響力的人物
07/03 14:39, 14F

07/03 14:39, , 15F
學弟妹們加油~~
07/03 14:39, 15F

07/03 15:00, , 16F
07/03 15:00, 16F

07/03 15:24, , 17F
杜聰明的位置 放了別人的圖?
07/03 15:24, 17F

07/04 09:25, , 18F
杜聰明的照片是錯的
07/04 09:25, 18F
文章代碼(AID): #1E3yXG9Z (med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