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院所工作人員職業性針扎與危害預防

看板medache作者 (radiologist yet)時間19年前 (2005/07/28 09:1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iosh.gov.tw/data/f2/sp25-03.htm 醫療院所工作人員職業性針扎 勞工衛生組.張研究員靜文 美國在1984年進行的全國職業危害調查中發現,醫療服務業之職業傷害發生率高居十二 種服務業中的第四位,其中護理人員的傷害發生率高達 10.9%,屬於職業傷害的高危險 群。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為期正確評估國內醫療服務業的職業.衛生狀況,先行在醫學 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由訓練之訪視員進行318位醫院工作人員面訪。受訪人員採 隨機分層抽樣,依其工作性質分為醫護人員(包括醫師、牙醫師與護理人員)、技術人員( 包括藥劑人員、檢驗人員、營養人員及一般技術員)、行政人員(包括病歷管理人員及一 般行政人員)及技工工友類人員(包括技工、工友、司機等)四類。 研究結果發現,高達74.8%的受訪人員認為工作中可能會遭遇「針頭或尖銳物刺傷或割 傷」,其中以護理人員感受的潛在危險比例最高,在九成八以上;其次為醫師,佔85.5 %;六成以上之技術人員與技工工友類人員亦有類似反應。顯示針扎與尖銳物割刺傷是 醫院中主要的潛在職業性危害。 進一步調查顯示,醫院工作者在過去一年平均每人發生1.07次針扎,其中針頭已接觸過 病人血液或體液,或已進入病人皮膚之污染性針扎次數則為0.46次。各類人員中以護理 人員針扎發生率最高,每年每人平均針扎次數為2.42次,包括0.88次的污染性針扎。其 次即為技工工友類人員,每年每人平均發生0.51次污染性針扎,佔該類人員所有針扎事 件的96%。 護理人員的針扎多與針頭蓋回套的操作方式有關。該研究發現針器操作的步驟中以「套 回針頭蓋時」所發生的針扎比率最高,針器種類則以一般注射針器最多,佔66.7%。至 於技工工友的針扎主要係因使用針器者未將用過的針器置於適當收集筒中,致使其在清 潔環境或於洗衣房整理衣物時意外遭遇針刺。 由於技工工友一般均缺乏針扎預防與事後處理的知識與認知,且在醫院中地位不高,院 方多未提供適當教育;再加上其針扎多屬於具血液傳染危險之污染性針扎,而針扎發生 後又難以追查使用該針器病患血液中病原的帶原情形,造成污染源不明與後續潛在危害 評估的困難,實是醫院應加以注重並設法改善的一環。 醫院主管應在注重護理人員針扎危害預防的同時,加強針器廢棄物的有效收集,並賦予 針器使用者妥善處理用過針器的責任,以避免針器散落致使清潔人員遭受意外扎傷;同 時也應加強技工工友類人員的針扎預防教育、針扎通報、事後處理與B型肝炎疫苗的注 射。此外,應儘可能採行「禁止回套」與「使用適當收集筒」的相關措施,而使用具安 全防護設計的針器亦有助於預防針扎的發生。 ---------------------------------------------------------------------------- http://www.iosh.gov.tw/netbook/needle/needle.htm 職業性針扎危害預防手冊 「針扎」為醫療院所工作者最為關注的職業性危害。國內外多項研究均指出,針扎的發 生可能傳播血液性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與愛滋病。本所為了解國內職業性針扎的 發生狀況,除已完成「醫療院所職業衛生狀況調查」研究外,並收集國內外針扎報告, 由本所張靜文研究員編撰此「職業性針扎危害預防手冊」。以期將研究成果與各界分享 ,並供醫療院所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危害預防之參考,達到預防職業性針扎發生的目 的,並祈各界先進不吝指正。 所長 戴基福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引言 醫療院所於八十年納入「勞工安全衛生法」管理,其受雇者均受到該法的保護。而根據 本所於八十六年度完成的「醫療院所職業衛生狀況調查」顯示,高達74.8 %的醫院工作 者認為工作中可能遭遇「針頭或尖銳物刺傷或割傷」。其中以護理人員感受的潛在危險 比例最高,在九成八以上。其次為醫師,佔85.5 %。六成以上之技術人員與技工工友類 人員亦有類似反應。顯示針扎與尖銳割刺傷是醫院中主要職業性危害。 美化圖片 針扎的潛在危害 小小的針器扎傷傷口看似不足為奇,但隨之而來的危害卻可能致命。針扎的潛在危害主 要來自血液或體液性病原菌的傳染,使用後的針器若已沾染了病患的血液或體液時,即 屬於污染性針器;此時若工作人員再遭其扎傷,則可能因此而感染病菌。已知的病原菌 列述於如表一。其中較受醫院工作者重視的疾病如: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與梅毒 等。 針扎的潛在危害 表一、藉針扎傳染之血液性病原菌 hepatitis B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hepatitis C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HIV toxoplasmosis malaria mycobacterium marinum treponema pallidum blastomycosis diphtheria cryptococcosis herpes simplex mycoplasma caviae herpes zoster brucellosis ebola leptospira icterohaemorrhagiae 針扎的發生 一、誰是高危險群 醫院工作者可依其職務大致分為:醫師、護理人員、技術人員、行政人員與環境清潔維 護人員(含技工、工友)。其中,護理人員因使用針器的頻率較其他人員為高,被針扎 傷的機會相對較大,為職業性針扎的高危險群。此外,本所研究亦發現技工工友遭污染 性針器扎傷的頻率儘次於護理人員,主要係因使用針器者未將用過的針器置於適當的收 集筒中,致使技工、工友在清潔環境或整理床單衣物時意外遭遇針刺。另外實習醫師與 實習護士的針扎發生亦較在職醫護人員為高,亦應列為針扎之高危險群。 二、發生次數 根據國內過去八年針扎調查的資料分析,護理人員每人每年平均發生1.2-2.8次針扎,其 中污染性針扎發生次數則介於0.7-0.9次。至於其他人員污染性針扎之每年發生次數分別 為:醫師(0.4次),技術人員(0.1次),技工工友(0.5次)。值得注意的是,技工工友污染 性針扎的發生率僅次於護理人員,且其污染性針扎佔其所有針扎事件的96%。 三、在何處發生 醫護人員最常發生針扎的地點主要在一般病房中,其中又以一般內科病房為最。其他屬 於高針扎發生地點者尚包括:手術室、加護病房、治療室與急診室。環境清潔維護人員 除易在洗衣房中因整理被單衣物發生針扎外,亦可能在各類病房內因整理環境傾倒垃圾 時被針頭刺傷。 四、何種動作最危險 使用針器者一般習慣在用後將針頭蓋套回。然國內所有研究均一致性的指出,不論是污 染性或非污染性針扎,「套回針頭蓋」是最易發生扎傷的動作,佔了所有針扎事件的23 %—53%。而「用完針頭但尚未放入收集盒或回套時」則是污染性針扎事件中僅次於「 回套」動作者。至於其他與針扎有關的主要行為尚包括:「拔開針頭套或其他尖銳物品 」、「稀釋或抽藥時」、「戳破針頭蓋時」與「整理或清洗物品時」。後項與技工工友 的針扎事件有密切關聯。 五、危險的針器 所有扎傷事件中六成的針扎係發生在使用「一般丟棄式注射用針」時,此應與該類針器 使用頻繁有關。其次則為留置針,亦佔了6-26%的針扎事件。其他值得注意的尚有蝴蝶 針,其導致的針扎事件甚至高過抽血行為。 針扎的預防 一、不回套或單手回套 「回套」是造成針扎的重要原因。有鑑於此,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OSHA)於其「血源性 致病菌」法規中明定不可回套;若在無法避免情況下,則須以機械輔助並採取單手回套 方式。而國內研究亦指出單手回套確實可明顯降低針扎發生次數。 二、防穿刺的針器收集筒 污染性針器因沾染了病患的血液或體液,屬於感染性事業廢棄物。其中針器又因具穿刺 能力,容易造成環境清潔人員在處理垃圾時被扎傷,故應設置特定針器收集筒。收集筒 應加以標示並分類處理,且其材質應具備防穿刺能力;丟棄的針器數量不可過滿,並應 有防洩漏的設計;同時亦應避免重複使用以減少工作人員與污染性針器的接觸。 三、立即處理用過針器 「用完針頭但尚未放入收集盒或回套時」是污染性針扎事件中僅次於「回套」動作者, 此代表的即是針器使用者未能立即處理用過的針器,使其夾雜於被單、床褥或工作檯上 ,而造成針器使用者或清潔人員與洗衣房工作人員的扎傷。為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應 要求使用針器者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立即處理用過針器;而針器收集筒應設置在距離 針器使用者方便丟棄的距離,以減少在忙碌的醫療行為中因疏失所造成的針扎遺憾。 四、安全針器 國內外目前已針對最常發生針扎事件的「一般丟棄式注射用針」,研發具安全設計的針 器,設計理念以避免回套動作與針頭的暴露為主。醫院工作者可在考量成本、效能與使 用方便性下,選擇適當的安全針器,以避免針扎的發生。 五、教育訓練 針扎的發生與使用者的行為(如:回套、未立即處理用過針器、未丟棄至特定收集筒等 )有密切關係。因此,落實教育訓練,使醫院工作者人人充分了解針扎的危害,並採行 適當且安全的操作行為,才能利己利人,達到預防針扎的目的。預防針扎的教育訓練應 以全院可能接觸針器者為對象,其中更應加強護理人員、實習醫護人員、技工工友類之 環境清潔人員、以及新進人員預防針扎的教育訓練。 六、健康檢查 維護新進人員與在職人員的健康依法是雇主的責任,為確保醫院工作者的健康,雇主宜 對工作者實施體格檢查與健康檢查。而為保障自己的健康,避免職業性針扎所造成的健 康危害,新進人員應接受血源性致病菌的篩檢,在職人員也應接受定期健康檢查;若無B 型肝炎抗體或抗原者,院方應給予B型肝炎疫苗注射。 七、針扎通報 為能在針扎發生時可掌握時效正確處理被扎傷的個人,醫院必須建立針扎通報制度,使 扎傷者的主管與相關部門(如:勞工安全衛生室、感染控制部門)能協助處理。通報內 容應包括被扎傷者姓名、單位、工作職稱、扎傷物品種類、扎傷地點、扎傷時從事的醫 療行為或動作等。完善的針扎通報不僅可減少被扎傷者因針扎而發生疾病感染的機率, 也可供針扎預防管理部門分析扎傷的主要原因,並據以改善。院方應建立良好的管理制 度,使針扎者均願意通報,從而掌控針扎的發生。 八、針扎處理 醫院除應積極做好預防針扎的工作外,也應為可能發生的針扎事件建立完整的針扎處理 流程,並應廣為宣導。針扎處理流程基本上應包含:傷口立即消毒、通報主管單位、追 查針頭使用病患與被扎傷者體內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與梅毒的抗原與抗體情形、 治療處理、以及持續追蹤等。此外,亦應建立難以追查使用該針器病患血液中帶原情形 時(如:清潔人員遭收集筒中針器扎傷、洗衣人員在處理衣物時遭扎傷等)的處理方式 ,以將針扎傷害降至最低。 結語 被針扎傷雖只是一小小的傷口,卻可能導致血源性疾病的傳染。美國已有醫護人員因針 扎而感染愛滋病的案例發生,醫院工作者實不可不慎。為預防職業性針扎事件,除應了 解針扎易發生於醫院何處、何人、何種針器、何種動作外,針器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是影 響針扎發生的重要因素,不良的處理方式不僅可能使自己遭遇針扎,亦可能遺禍他人。 落實針扎預防教育,提供適當的收集容器或使用安全針器,建立完整的針扎通報制度與 針扎處理流程,將可明顯降低針扎的發生,達到保護工作者免於職業傷害的目的。 -- 人就算做出了犧牲,還是有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為了得到某些東西,往往需要付出超乎想像的代價 在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等價交換背後,第二定律說明了現實的殘酷 至今我仍相信這就是世界的真實 http://chiu99chiu99.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3.160.38
文章代碼(AID): #12w3663G (med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