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吶喊與吟唱──台灣女同志劇場小史

看板lesbian作者 (sleepless。)時間8年前 (2015/12/31 03:20), 編輯推噓9(900)
留言9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吶喊與吟唱──台灣女同志劇場小史 文字|李屏瑤 出自《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7749 讀冊: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69252 「我要如何 向她呼喚 天生正港的p 我 在這裡」《踏青去》 「她們是很幸運的,因為她們走進廁所絕對不會被側目。」《不分》 「我不能在你一些拙劣的嘗試之後跟你說,其實你當女生比當男生好看多了,你的樣 子一點都不適合當男生,聲音那麼高,身材那麼性感,而當我這樣稱讚你的時候,你 卻告訴我你聽到這些形容詞很痛苦。」《你變了於是我》 我沒有看到《踏青去》。 當時我正陷在一場慘烈的分手戲碼,有次整理房間還找出未被撕開、兩張完整的票券。 場次是幾月幾號已經想不起來,總之我沒看到那年的那場戲,那年看了什麼,我其實想 不起來,但我記得,我沒有看到《踏青去》。 劇場是個秘密的場域,只在特定的時空開放,有一群人做了一齣戲,或許宣傳或許沒有, 演出通常只有一個週末,稍縱即逝。可能更像是列車,幾點幾分準時停靠,持票的人準 時上車,然後啓動,你也許可以搭乘隔天的班次,或者晚上的班次,儘管路線相同,行 駛技術穩定,但是風景難以控制,會帶來細小的差異。 作為時間有限、資訊有限的普通觀眾,面對劇場,錯過的總是比抓住的多更多。穿越時 空太過艱難,讓我們後退一步,嘗試一下虛擬實境的劇場體驗,關鍵字設定為「臺灣」 「女同志」「戲劇」。關於「女同志戲劇」的定義有過許多討論,包含女同志的、有強 調同志角色的、由女同志創作的等等。行走江湖,難免愛過幾個異女,在此,我想採取 最寬鬆的定義方式,只要覺得這部戲有拉點,就是。 搜尋結果從1990年代開始,那是解嚴初期,各方資訊紛紛傳入,經濟起飛,股市在1990 年2月創下至今無法攻破的12682.41點。台灣第一個女同性戀團體「我們之間」成立。 政治方面有點特別,整個九〇年代的總統都是李登輝。 儘管鬼才導演田啟元在1987年就以《毛屍》辯論「孔子是否為同性戀」開啟同志議題, 要等到1993年,田啟元推出《白水》,改編翻玩《白蛇傳》,白蛇、青蛇、許仙、法海 皆由男性扮演,眾男扭擺身體妖媚如蛇,對白採用疊字押韻,反覆吟唱,法海拆散白蛇 許仙一段,隱喻出對同志感情的打壓。1995年,相同文本,四男版《白水》脫胎換骨成 七女版《水幽》;同年田啟元完成了《瑪莉瑪蓮》,改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由 兩位女性主演,古典一桌二椅形式,猜忌、挑逗、曖昧,探討兩個人之間可以出現的多 種關係。 1995似乎是收獲頗豐的一年,尚有邱安忱《六彩蕾絲鞭》,描述一對女同志伴侶的愛情 與生活,幾乎是第一部直接讓女同志現身的劇場演出,年代久遠,留下的資料極少,只 有一點模糊的劇照,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演員名單,主演之一是後來的小劇場 天后徐堰鈴。魏瑛娟也在此時出現,《文藝愛情戲練習》探討戀愛中的權力關係,四位 演員分別飾演演異性及同性戀人。 女同志小說在九〇年代崛起,1990年凌煙《失聲畫眉》獲自立報系百萬小說獎,講述懷 抱歌仔戲夢的少女離家出走,在各地隨班走唱的哀喜歲月,也描寫戲班內的女同志戀情, 戲班與反串,小生與小旦,歌仔戲中的女同志情誼,還要等十幾年才有出場機會。隔年, 曹麗娟的《童女之舞》獲聯合報短篇小說首獎。1994年,邱妙津出版《鱷魚手記》,「 拉子」這稱呼從此成為流行。1996年,杜修蘭所著女同志長篇小說《逆女》,獲得第一 屆皇冠百萬大眾小說獎。之後改編的電視劇,是臺灣第一部以女同志為主角的電視劇, 伴隨六月戲中的假髮,都成為一代女同志的記憶。 女節在1996年出現,這個四年一度的盛會,將在之後的文章中不斷被提及。當時沒有臉 書,相關討論不多,最有可能被記下一筆的,是魏瑛娟編導、「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 團」推出的《我們之間心心相印——女朋友作品一號》,劇名直接引用自「我們之間」, 三個螢光造型的女演員沒有真正的台詞,依靠肢體、聲音、表情,讓觀眾根據線索,發 揮想像力去補滿曖昧的空間,演繹出明確的女同志故事,反應熱烈,大獲成功。 「召集令:各方老鱷魚注意,下次集合時間十二月二十四日午夜十二點,地點在鱷魚酒 吧一〇〇號房,將舉行化名聖誕晚會。鱷魚俱樂部敬啟。」 《鱷魚手記》第五手記,鱷魚以為參加到同類的聚會,冒險脫下人裝,卻換來全場驚聲 尖叫。八〇年代像是鱷魚的年代,大家都穿著人裝,躲在衣櫃裡玩,那麼進入九〇年代, 從偷渡開始,有對抗,有摸索,有苦難,鱷魚與人類搭起友誼的橋樑,漸漸有共存的可 能。 九〇年代的藝文圈風風火火,1992年金馬國際影展設立「同志影展」單元,放映20多部 同志電影,成為臺灣同志運動前期重大里程碑,成為許多人記憶裡的魔術時刻。現在慣 常使用的「同志」詞彙,始於1970年代的香港文化圈,直到導演林奕華將1989年首屆香 港同性戀電影節命名為《香港同志電影節》,才真正發揚光大。金馬影展策展人黃翠華 找來林奕華協助,推出專題單元,「同志」一詞的挪用大獲成功,替換掉語帶貶抑的「 人妖」或者「同性戀」,從此「同志」與「拉子」幾乎平起平坐,有時還有酷兒。 也在那年的同志影展單元,尚未開始寫作的紀大偉,在深夜長春戲院外的麥當勞與邱妙 津有過一面之緣。已有文名的邱妙津,趨前詢問他,有沒有多餘的票券? 1994年,第一家公開對同志友好的書店在公館開幕,是的,那是「女書店」。有了金馬 影展打頭陣,第二屆女性影展納入女同志電影,往後也持續秉持同志友善的態度,建構 交集與對話,吸引眾多女同志觀眾前往觀影。女影的親密感更強,觀看族群更小眾,每 次舉辦都幾乎是場小小的同類聚會。 接下來要講幾個傷心的消息,1994年,「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北一女中學 生林青慧石濟雅離開,是臺灣年度重大新聞,北一女校長公開表示:「我們北一女沒有 同性戀」,有學生特別跑去校長室讓校長看,以證明同性戀的存在。1995年六月,我們 失去了邱妙津,她離開後隔年,《蒙馬特遺書》出版,十二年後,賴香吟整理編輯,《 邱妙津日記》面世,再五年,那個曾經被眾人指認為邱妙津筆下的誰,最終航行過鬱悶 的無風帶,出版《其後》。回到1996年夏天,田啟元因愛滋病逝世。九〇年代走到底, 讓我試圖以兩個好消息收尾,1998年,許多同志心中的家——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成 立,1999年晶晶書庫在台北公館開幕,彩虹旗在此巷公開飄揚。 「讓我們像恐龍一樣/巨大的交媾/然後 生蛋/蛋破了裡面有巨大的我們的孩子/ 她們生出來便是恐龍了/不知畏懼的巨大幸福將屬於她們」葉青〈史前生活〉 接著要穿越一個隧道,感覺會非常漫長,並且非常黑暗,如果可以,請你把它當作是必 經的過程,因為穿越之後,光亮就要來了。 2000年的小劇場,有個核爆級的重大作品,魏瑛娟推出女朋友作品二號,改編自同名文 本《蒙馬特遺書》,六名女演員阮文萍、徐堰鈴、蔣薇華、徐珪瑩、馬照琪、周蓉詩皆 著白衣,以希臘歌隊的形式敘述、重組文本,捕捉濃烈文字中的掙扎與痛苦,六個分靈 體,試圖合成一個完整的邱妙津。演出那年離邱妙津自殺不遠,看戲的多半是拉子,入 場時一片肅穆,入座後鴉雀無聲,參與過現場的人都難忘當時氛圍,與其說是戲劇演出, 更像是一場告別式,來的人為別人也為自己哭一場。連演員之一的徐堰鈴都記得,某場 演出有觀眾承受不住,尖叫出聲。根據拼湊的現場還原,尖叫的是當時的台大浪達社社 長,後來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詩人葉青。 二十一世紀之初,氣氛仍然陰鬱,期待觸底後的反彈。 臺灣出版了第一本跨性別翻譯小說《藍調石牆T》,「幫幫忙」女同志樂團首張創作CD 專輯出版。如同對幾年前自殺事件的回應,2001年張喬婷的《馴服與抵抗》出版,以田 野調查的方式紀錄十位北一女同學的青春故事,是第一本談論女同志如何在校園生存的 書籍。此外尚有劃時代的經典,張娟芬的《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探討女同志 的情感、踢婆文化及不分。據說那年代若在書架擺上一本,能夠快速促成女同志們的相 認。 2003年,儘管許多人戴著面具,儘管只有五百人,第一屆臺灣同志遊行正式舉辦,大規 模地集體現身,在光天化日下被看見。光線終於照射到同志族群,而創作是如何生成的, 創作者是如何養成的,如同葡萄酒講究風土條件,當時的氣候環境、土壤養分、栽種地 點,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作品與氣味。 彩虹旗一面面揚起,2004年第三屆女節,迎來了美國知名女同志劇團、有開山祖師奶奶 之稱的「開襠褲劇團」,也在同一屆女節,徐堰鈴帶來導演處女作《踏青去》,七位女 演員可能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曖昧的女俠、是貓與鷺鷥、是不被看見的黑衣人,用一 種俏皮的方式在詮釋女同志的感覺,有時候只是觸摸,帶來很多意在言外。有點歪歪的, 甚至彎彎的,搭配陳建騏操刀的旋律(其中的〈費洛蒙小姐〉,由那年才要發第一張單 曲的蘇打綠主唱吳青峰譜曲),演出時的劇場氣氛歡快,觀眾反映熱烈,幾乎要掀翻屋 頂。 《踏青去》立下重大里程碑,長久的沈鬱壓抑,在此換上一口新鮮的口氣,帶來強大的 拉抬力量,宣告女同志劇場從此擺脫悲情。徐堰鈴之後的作品《三姊妹》以多重拼貼重 述女同志故事,《約會A Date》描寫不同年齡層的女同志生命切片,與《踏青去》幾乎 可以視為三部曲,擴展對於女同志劇場的想像,再度確認疆界範圍,為之後的女同志作 品打下堅實的基礎。2011年的《Take Care》故事圍繞動物醫院及一對女同志戀人,藉 由流浪動物、師生戀情、單親家庭,講述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照顧。至此,如果要從劇場 拉出女同志作品系列,便有了魏瑛娟跟徐堰鈴,前者訴諸曖昧美學,後者貼近人間煙火。 關於未來的系列創作者,可能我們還能期待編劇簡莉穎。 由藍貝芝發起,加上臺灣婦女團體聯合協助,2005年獲得V-DAY正式授權,《陰道獨白》 舞台劇引進台灣,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動,從前期的小劇場圈延展,後期邀請更多的名人 共襄盛舉,至今已舉辦過十屆。通往女人心裡的路經過陰道,要通往女同志心裡,這更 是必經之路。《陰道獨白》起身對抗暴力,傳達女性身體自主,也成功激發女性自我意 識的覺醒,認同之路更顯清晰。 2006年,繼十幾年前的小說《失聲畫眉》之後,歌仔戲方面終於出現難得的突破,成功 挑戰父權思想嚴密、相對保守的團體,傅裕惠導演、楊杏枝編劇的《可愛青春》注入性 別認同與同志議題,讓角色在陰錯陽差的性別轉換後,坦然面對自身情感取向。雖然還 需要把女性包裝成另一個男性,才能讓「愛女生」這件事變得安全,但已經讓歌仔戲的 同志認同,向前跨越重大的一步。 隔年,三缺一劇團《一百種回家的方法》結合社運及劇場,凝視女同志媽媽群像,婚外 戀情中的、努力人工生殖的、無法開口出櫃的,見識曲折挫敗,慢慢找到回家的道路。 隔年,第四屆女節降臨,編導演合一的杜思慧獻上《不分》,以她獨特的細膩,討論各 種難以釐清的狀態,可能是踢婆之外的,語言陰陽詞性之外的,鋪陳出溫柔的模糊地帶。 2009年周慧玲的作品《少年金釵男孟母》,改編自李漁的話本小說〈男孟母教合三遷〉, 同志感情混搭孟母三遷,背景設定在民初,南風盛行,主人娶了男妾回家,主人擔心男 妾之後會傾心女人,男妾為表忠誠,選擇自宮,後來更以母親身份扶養主人遺子長大。 其中男妾的角色,亦由徐堰鈴飾演,以性別為主題,扮演中尚有扮演。 2011年,確定出版詩集《下輩子更加決定》後,葉青自殺。這似乎為時代畫下一個句點, 也許有一天我輩回頭看,可以指認出這個人名,然後能夠說,悲傷就停在那裡,葉青載 走了邱妙津之後剩下的。 再下一屆,2012年的女節,編導簡莉穎《你變了於是我》探討變性,女同志伴侶中有人 想變性,關係如何面臨崩解又重建。從女性變成男性的身體,另一半該怎麼面對,難道 就眼睜睜看著自己變成異性戀嗎?恰好都發生在女節,四年一屆產生奇特的抽樣效果, 直接投射出當時的社會現況,從《踏青去》到《不分》到《你變了於是我》,似乎正好 見證議題的轉變,接納的光譜似乎一步步往外走,漸漸變得寬闊一些。 從偷渡到確認疆界,這是一座王國的建立,一開始的世界太新,必須用手去指。先由秘 密集會開始,經歷很多關卡,很多密語,確認子民的樣貌,生成一些只有自己人理解的 詞彙。你必須愛過一些人,傷過一些人,參加過一些前女友的婚禮,受傷之後復原,從 療癒中理解他人。走過幽深漫長的隧道,女同志與女同志劇場互相扶持前進,路途磕磕 絆絆,從肅殺到輕快,已經有光,但仍然有長長的路要走。疆域得開闢向更多地方,接 納更多的非我族類。希望你喜歡這段導覽,希望你有看到2004年甚至2015年的《踏青去》 ,謝謝你來看戲。 . 出自《踏青:蜿蜒的女同創作足跡》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7749 讀冊: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6925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105.5.22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sbian/M.1451503217.A.9C7.html

12/31 08:26, , 1F
不推不行!
12/31 08:26, 1F

12/31 11:19, , 2F
12/31 11:19, 2F

12/31 12:40, , 3F
12/31 12:40, 3F

12/31 13:05, , 4F
12/31 13:05, 4F

12/31 13:48, , 5F
推!
12/31 13:48, 5F

12/31 14:07, , 6F
必推
12/31 14:07, 6F

12/31 17:08, , 7F
值得收藏的ㄧ本書~
12/31 17:08, 7F

01/01 11:18, , 8F
01/01 11:18, 8F

01/03 11:08, , 9F
推!
01/03 11:08, 9F
文章代碼(AID): #1MX2vnd7 (les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