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談北亞人與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來源(一)

看板historia作者 (a149)時間9月前 (2023/08/06 19:52),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3人參與, 9月前最新討論串1/1
前言 本文的內容,主要為探討北亞人與美洲原住民的祖先(基因)來源 本文中北亞的範圍,包含外蒙古新石器 黑龍江石器,新疆古今人群 西伯利亞考古遺址與現代人群,也包含歷史上的遊牧民族(考古遺址與現代人) 此外,本文也會提及 東歐亞人群的分化,與其他和東歐亞人群相關的內容 並探討北亞人與現代中國人,基因上相同與差異的地方 文中也會提及 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遺址的基因,內蒙古廟子溝遺址的基因 參考資料: 文中會引用數篇學術論文的資料 另外有部分內容,會直接引用自英語維基百科 此外,本文也會使用在前文 [觀點] 續談現代中國-東南亞-日韓人的來源 (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80453855.A.E4B.html 中,提到的幾個參考資料來源 另外,本文會借助 vahaduo網站,分析古今人群的常染色體 vahaduo網站是國外興趣人士架的免費網站,網站中提供了豐富的考古遺址基因樣本 與豐富的現代人基因樣本,這些樣本包含世界各地人群, 可以用來分析古今人群的常染色體 不過該網站並非正式嚴謹的學術工具,所以分析內容謹供參考 網址: https://vahaduo.github.io/vahaduo/ 正文 一. 東歐亞人群的分化 智人在走出非洲後,大約在距今4萬~5萬年前, 有一群核心出非洲智人祖先,開始產生了初步分化 分化成西歐亞人 東歐亞人 北歐亞人 與其他一些可能已滅絕的古人群 其中,部分學術論文的分析,會把北歐亞人,解析成早期西歐亞與早期東歐亞的混合態 東歐亞人(Ancient East Eurasians)的分化,可參考下圖, 該圖引用自英語維基百科(Ancient Northern East Asian條目) https://i.imgur.com/XE6DYMI.png
該圖中提及的人群,皆屬於東歐亞相關人群,除了西藏土著以外,皆有測過常染色體 (都有考古遺址屍骨或現代人測基因當作標竿; 只有西藏土著缺乏考古遺址與現代人的標竿,所以屬於幽靈人群) 其中,最早與主流東歐亞人分離的, 是位於西伯利亞與歐洲,三個四萬多年前考古遺址的古人屍骨 再來分離出來的,是澳洲/新幾內亞土著(大洋洲人群,純黑膚色) , 與古印度土著 (現代印度人30%~50%的基因來自古印度土著, 古印度土著,推測原始長相為黑膚色) 剩下來的人,可以看成核心東歐亞人群的後裔 再來分離出來的是 和平文化遺址(4000~7000年前的中南半島遺址屍骨,父系有C1與D , 但父系樣本數少好像只有兩例?) 安達曼矮黑人 (膚色為純黑膚色, 住在與世隔絕的安達曼群島,所以血統很純,沒受東南亞人干擾,父系有 D 與 P*) 接下來分離出來的人群,是與東亞人基因接近度較高的人群,包含 繩紋人(日本土著,雖然現代日本人,父系有約40%來自繩紋人, 但因為不明原因,一般常染色體分析,認為日本人的常染色體僅有15%來自繩紋人) 隆林人(廣西萬年前古人,距今10500年前遺址, 與現代廣西人缺乏基因上的傳承關係,被某篇學術論文認為,是一支已經滅絕的古人群) 再來的人群,一般被視為泛東亞人群,包含了 古東北亞人(即黑龍江相關人群,亦包含了外蒙古新石器, 他們也是滿族蒙古鮮卑的原始來源,參與了古西伯利亞人的形成 亦是新西伯利亞人的主流基因來源 晚期東北亞人的父系有 C2a 與 N1a ) 新石器黃河農夫 (父系有 O2a N1b C2b ,包含山東新石器早期, 黃河中上游新石器中期,對現代中國人基因貢獻最大的人群,漢藏語系的原始來源人群) (廣義的北東亞人,可能包含以上二者,儘管黃河農夫與古東北亞人, 不論在父系還是常染色體上差異都很大 ) 南東亞人 (又稱長江系人群/古中國南方人群, 主要的父系類型有 O1a O1b1a1(O-PK4) O-M7或O-M188(O2a2a) 侗台語系 南島語系 南亞語系 的原始來源人群,亦是對現代東南亞人基因貢獻最大的人群 一般學術上經常用福建新石器/台灣原住民 做南東亞人群的標竿) 中國北方四萬多年前測出的一例古人,田園洞人,父系是K2b, 常染色體也是核心東歐亞,且已與和平文化人群分離(比和平文化更接近現代東亞) 那個年代O與N尚未分化出來,K2b是O與N的上游 不過中國距今萬年以前的遺址,有測過基因的非常非常少, 中國境內距今12000年以前的遺址,測過基因的,我目前知道的,好像只有田園洞人一例 12000~40000年前,幾乎沒有測過基因的考古遺址,一片空白,委實令人遺憾 (排除黑龍江流域) 二. 西伯利亞人群 與 美洲原住民來源概述 https://i.imgur.com/Qhg4ICi.png
古西伯利亞人(APS; Ancient Paleo-Siberians), 被認為是由泛東亞系的古東北亞人,與北歐亞人群混合出來的 父系類型至少有 Q 美洲原住民即是古西伯利亞人的直系後裔, 古東北亞人的基因貢獻大過北歐亞人 北歐亞人(Ancient North Eurasian;ANE), 是西伯利亞距今約兩萬多年前的土著(但可能主要在西伯利亞西部) 並不是東歐亞系的西伯利亞人,而是不一樣的人群 北歐亞人的父系類型有 R與Q, 北歐亞人對現代歐洲人 原始印歐語人群 與美洲原住民,都有顯著的基因貢獻 歐洲人的金髮,可能就來自北歐亞人群的演化 上述內容參考英語維基百科 (主要來自Ancient North Eurasian條目) 附兩張參考用y染色體分化圖: https://i.imgur.com/nX1azeP.png
https://i.imgur.com/SisUnYl.png
現代西伯利亞人的y染色,有 Q N1a C2a R 但幾乎沒有 O Q可能來自北歐亞人或其他古西伯利亞人 N1a C2a 來自新西伯利亞人,來自更晚近的東北亞/黑龍江相關人群 R 可能來自原始印歐語人群,也不排除來自其他北歐亞人的後裔 美洲原住民在距今一萬到兩萬年前,經西伯利亞進入美洲,是當時的西伯利亞土著 美洲原住民那個年代,西伯利亞的父系可能主要是 R 與 Q N1a 與 C2a 可能更晚才進入西伯利亞,在距今一萬~兩萬年前才漸漸進入西伯利亞 (N1a與C2a 共祖時間都在距今一萬~兩萬年之間) 美洲原住民的父系,只有 Q 與 C2a ,沒有別的,其中大多數是 Q Q 來自第一波進入美洲的人群(距今一萬~兩萬年前,美洲原住民主流基因來源) C2a 來自第二波進入美洲的人群(距今萬年以內,與第一波是不同人, 侷限在北美洲,特別是加拿大) 此外,古東北亞人,跟日本韓國人不見得有太過緊密的關係。 特別是日韓人與狹義的黑龍江/外蒙古人群沒有直接的關係 (父系類型完全不同,黑龍江/外蒙古的主流父系是 C2a N1a, 在日韓占比都頗低) 3. 東歐亞各族群的常染色體距離 除了父系類型以外,亦可參考常染色體距離分析 如圖: https://i.imgur.com/HE2VjBg.jpg
原圖: https://i.imgur.com/TFH2Nrr.jpg
來源(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993749/ 圖中的黑龍江人群,包含了中國境內的通古斯語系少數民族(赫哲人等,但不含滿族) 也包含了現代俄羅斯屬西伯利亞境內的通古斯民族 可見西伯利亞人與其他東亞人,仍存在較大的基因距離, 美洲原住民與東亞人的基因距離也很大,差不多等同跨人種 也可以看出,不同的西伯利亞人,基因距離也顯得十分分散 這也反映在語系上,現代西伯利亞的語系多樣性頗高 除了通古斯語系以外,也存在不少小眾語系,並沒有一種主流的語系 美洲原住民亦以語系多樣性高著名,美洲原住民沒有一種統一的語系 而有數十種以上的語系,也能暗示出,美洲原住民在近萬年內, 沒有存在一個主流人群大舉擴散替代其他人群, 相對來說,很多地方的語系多樣性就偏低, 例如印度主要只有兩種語系 (印歐語系與達羅毗荼語系;不含從東亞滲透過去的語系) 東南亞/華南少民只有五種 (南島/侗台/南亞/苗瑤/漢藏;不含新幾內亞) 歐洲兩種 (印歐語系 與 烏拉爾語系 ,另外還有孤立語言巴斯克語, 烏拉爾語系是從東部西伯利亞滲透過去的) 另外參考 vahaduo網站 的分析結果 (該網站非正式的學術工具,分析結果謹供參考用) 以福建漢人為例,分析某一位福建漢人,各考古遺址屍骨的常染色體距離 https://i.imgur.com/VlYSsSa.png
如圖可見,在這些考古遺址中 與某位福建漢人,基因距離最近的, 是黃河中游鐵器時代(距今3400~2000年前,大約等同周代) 距離約為 0.059 再來是 黃河中游新石器中期(距今五千到六千年) 距離為 0.081 再來是 山東新石器早期 (小荊山遺址;距今約七八千年前) 福建新石器晚期(溪頭遺址/曇石山遺址;距今約四千年前) 福建萬年前古人(奇和洞遺址) 距離約為 0.10~0.12 再來是 台灣萬年前古人(亮島人) 台灣漢本遺址(兩千年內) 台灣公館遺址(兩千年內) 這幾個遺址都與台灣原住民有密切關連 基因距離 0.13~0.15 再來是 黑龍江萬年前古人(古東北亞人) 廣西萬年前古人(隆林人) 日本繩紋人 寮國新石器/青銅器 (南亞語) 基因距離0.18~0.20 再來是 蒙古新石器(外蒙古) 基因距離0.22~0.23 再來是 田園洞人(華北四萬多年前古人) 基因距離0.27 再來是 寮國和平文化遺址(距今四千到七千年前) 基因距離0.32 再來是 伊朗新石器 原始印歐人(烏克蘭境內遺址) 黎凡特新石器 (位於中東) 威爾斯新石器 (位於歐洲) 基因距離 0.59~0.64 可見與泛東亞人群的常染色體距離,約落在0.22以內 與核心東歐亞人的常染色體距離,落在0.32以內 (如和平文化遺址) 與中東歐洲人種的常染色體距離,約落在0.59~0.64 再看某位福建人與 現代人的常染色體距離 (僅作參考用) https://i.imgur.com/M6lPLfv.png
https://i.imgur.com/fMm9NG4.png
https://i.imgur.com/AVp9ayJ.png
https://i.imgur.com/5k4pSNq.png
https://i.imgur.com/RPpku8c.png
https://i.imgur.com/TuliAb5.png
https://i.imgur.com/sR8MaOo.png
https://i.imgur.com/nN4TMie.png
另外看看以黃河中游新石器中期(距今五千到六千年),與其他新石器遺址的常染色體距離 https://i.imgur.com/dyWutpQ.png
可見黃河新石器中期遺址,與黃河鐵器時代的基因距離非常近, 兩者有緊密的遺傳連續性,與山東新石器早期的常染色體距離也十分接近 都落在0.05以內 與黑龍江萬年前古人 蒙古新石器 和 福建新石器(溪頭遺址/曇石山/奇和洞) 的常染色體距離,都落在 0.13~0.19之間,與黑龍江古人的關係更近了一點 與隆林人/繩紋人的常染色體距離落在 0.20 與田園洞人的常染色體距離為 0.27 與和平文化遺址的常染色體距離為 0.32 如果換成黃河流域鐵器時代(歷史時代) https://i.imgur.com/3Uf3O58.png
會發現,黃河鐵器時代遺址,與山東新石器早期稍微遠了一點點(但也沒有差到很多) 與黑龍江古人的距離略為拉遠,與福建新石器的距離略為拉近 其他基本不變 接著,分別以 黃河流域新石器中期(CHN_Yellow_River_MN) 作為黃河農夫的標竿 黑龍江萬年前古人(CHN_Amur_River_10500BP) 作為古東北亞人的標竿 曇石山遺址(CHN_Tanshishan_N) (福建四千年前新石器) 作為南東亞人的標竿 Yamnaya文化烏克蘭境內遺址(Yamnaya_UKR) 作為原始印歐語人群的標竿 Afontova文化遺址(RUS_AfontovaGora3) 作為北歐亞人的標竿 威爾斯新石器(Wales_N) 做為新石器歐洲農夫的標竿 寮國和平文化遺址(LAO_Hoabinhian) 作為和平文化人群的標竿 來對不同的人群進行常染色體分析 https://i.imgur.com/lyI3qGn.png
可以看出,美洲原住民(含馬雅人)被解析成了 黑龍江萬年古人與Afontova文化遺址 ,兩種成分,接近一半一半混合 這與美洲原住民,最早是由早期古東北亞人 與 北歐亞人,兩者混合, 情形是比較接近的 而愛斯基摩人,被解析成約 70%古東北亞(黑龍江)混30%北歐亞 外蒙古人,解析成約80% 古東北亞(黑龍江),混和約20%原始印歐人 雅庫特人,解析成接近90% 古東北亞(黑龍江),混合約10%北歐亞 再看更多東亞人群的分析: https://i.imgur.com/lbgOFoR.png
與外蒙古人具有比例較高的東北亞成分不同不同, 內蒙的蒙古人被解析成了東北亞與黃河土著,接近一半一半混合 因為內蒙古與外蒙古中間隔了一個沙漠,導致外蒙古人有沙漠保護, 免於受到大量來自漢人的滲透 (外蒙古也不是沒受黃河成分影響,但黃河成分在外蒙古沒有反客為主, 從父系y染色體來看,外蒙古來自黃河的部分大概不會超過15%~20%, 外蒙古Y染色體O的比例約落在10%~15%) 日本人被解析成 50%~55%的黃河成分,混合20%-25%黑龍江(東北亞) 10%曇石山(南東亞);15%繩紋人 韓國人被解析成 70%~80%黃河,混5%~12%曇石山;9%~17%黑龍江(東北亞) 北方漢人被解析成 80%~85%黃河,混10%~15%曇石山,另零星混合少量黑龍江(東北亞) 這個網站不是正式的學術網站,再加上解析的是個體(每個樣本只有一個人) 所以誤差應該會較大,只能作為大略的參考 接下來看其他地區的漢人 https://i.imgur.com/6vyEGKr.png
江蘇漢是20%~30%曇石山(南東亞)混70%~80%黃河 湖北漢是30%~35%曇石山(南東亞)65%~70%黃河 重慶與福建漢是約 40%曇石山(南東亞)混 60%黃河 https://i.imgur.com/H6ler2m.png
廣東漢有一例與福建漢相當 剩下的為 50%~60%曇石山(南東亞)混 40%~50%黃河 越南京族為 70%~75%曇石山(南東亞)混 25%~30%黃河 傣族為 80%曇石山(南東亞)混20%黃河 柬埔寨與主流印尼人為 80%~90曇石山(南東亞)混10%~20%和平文化 如果把黃河新石器中期,改成黃河鐵器時代(歷史時代),來作為黃河成分的標竿 則漢人中黃河成分普遍上升,曇石山成分下降, 北方成分會上升約10%,南方成分下降約10% 因為黃河鐵器時代本身就可以解析成約 90%黃河新石器中期混10%曇石山 黃河新石器中期可以解析成 90%黃河鐵器混10%黑龍江 山東新石器早期可以解析成80%黃河新石器中期混20%黑龍江 哈薩克人可以解析成50%~55%黑龍江(東北亞)混約40%的原始印歐,與0%~7%的黃河成分 下篇待續 (下一篇會以更具體的方式討論幾個北亞新石器與相關人群,並更詳盡的引用來源) -- 仰彼朔風。用懷魏都。願騁代馬。倏忽北徂。凱風永至。思彼蠻方。願隨越鳥。翻飛南翔 四氣代謝。懸景運週。別如俯仰。脫若三秋。昔我初遷。朱華未晞。今我旋止。素雪雲飛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風飄蓬飛。載離寒暑。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別 子好芳草。豈忘爾貽。繁華將茂。秋霜悴之。君不垂眷。豈云其誠。秋蘭可喻。桂樹冬榮 弦歌盪思。誰與銷憂。臨川慕思。何為泛舟。豈無和樂。遊非我鄰。誰忘泛舟。愧無榜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30.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91322775.A.0E7.html

08/07 00:04, 9月前 , 1F
08/07 00:04, 1F

08/07 14:16, 9月前 , 2F
山東古代有白種人 是西伯利亞人嗎?
08/07 14:16, 2F

08/07 18:06, 9月前 , 3F
那應該是謠言吧,有具體的來源嗎
08/07 18:06, 3F

08/07 18:07, 9月前 , 4F
蒙古新疆倒是有
08/07 18:07, 4F
文章代碼(AID): #1apucN3d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