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叫魂》作者、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辭世

看板historia作者 (☞金肅πετροσ)時間8年前 (2016/02/16 23:49), 編輯推噓9(9015)
留言24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叫魂》作者、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辭世 美國著名漢學家孔飛力(Alden Kuhn)2月11日病逝。 美國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希根森歷史講座教授孔飛力 (Philip Alden Kuhn),於美國時間2月11日病逝,享 年82歲。漢學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2月15日在 推特上發布了這則消息。 孔飛力的兒子 Anthony Kuhn 透露稱,父親患帕金森症 已有多時;孔飛力的學生、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方 德萬(Hans van de Ven)亦表示,自己上周曾計劃前 去拜訪,但當時被告知先生已生命垂危。 孔飛力193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954年從哈佛大學畢業 後,赴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日語及日本歷史,並於1955年 回到美國後,在位於加州的軍隊語言學校學習中文。 1959年,孔飛力在喬治城大學獲得碩士學位,隨後回到 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John Fairbank)和史華慈( Benjamin Schwartz)教授學習中國歷史,並在1964年獲 得哈佛大學歷史與遠東語言的博士學位。 自1963年起,孔飛力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後於1978年回 到母校哈佛大學,接替老師費正清教授,並曾於1980至 1986年間擔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孔飛力被認為是繼費正清之後,引領美國的中國近代史 研究走向新方向的重要學者,卻一反費正清一代漢學家 對中國上層人物的研究,而將基層村社作為打開晚清歷 史的入口,把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歷史研 究中,善於從新的理論視角來解讀中國原始檔案。他解 剖中國政治權力結構,反覆研究中國政府治理問題:它 如何運行?統治者如何統治?人民如何被統治? 1970年,孔飛力在博士論文《中國太平叛亂時期的民兵 :團練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寫就了《中華帝國晚 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 。他提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不應該是1840年鴉片戰爭, 他認為就對中國社會內部的變革而言,鴉片戰爭的影響 比不上太平天國。這一觀點的提出引起學界重視。 1990年,孔飛力發表了其學術生涯的代表作《叫魂:1768 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後稱《叫魂》),生動細緻地剖 析了乾隆時期的一次大規模清剿運動。這本著作曾於當年 獲得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最高學術獎「列文森」(Joseph K. levenson)獎,在中國學界及讀者中也口碑頗高。 孔飛力認為,隨著帝制的衰弱,皇帝不得不在怠政制度中 注入大量獨裁權力,只有通過打擊腐敗大臣,才能鞏固皇 權,而目標一旦實現,則會回到「相安無事」狀態;對於 因叫魂引起的大量冤獄和對流民的極端災難,則毫不關心 。通過對「底層」、「小事」的分析,孔飛力將清王朝中 晚期衰敗的政治結構凸現無疑。這本書所描寫的帝制晚期 病症,被認為對當下中國仍有巨大意義。 每個社會都以自己的方式對政治權力的限度作出界定。 沒有哪個社會願意長期容忍不受限制的專權。在清代, 普通民眾對於政治體制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他們在官方 的濫用權力面前,也幾乎得不到任何保護。然而,歷史 也表明,皇帝與官僚專制在實施威權時還是受到了某種 限制的。在今天的中國,對威權同樣明顯地存在著某種 形式的限制。在我看來,在這些限制因素繼續發展成長 的過程中,中國文化與歷史的經驗將對之產生巨大的影響。 --《叫魂》中譯本序言節選,孔飛力,1998年 2002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被認為是孔飛力有關中國現代政 治變遷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書說出了中國帝制晚期的諸多 根本性問題,其中現代中國的構建方法和特質被認為延續至今。 與老師費正清不同,孔飛力認為,中國走向現代化並非完 全是因受外國刺激而被動反應的結果;作為「中國中心觀 」的代表人物,孔飛力提出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 面臨諸多在根本性問題上的深刻危機,晚清對於這些危機 的思考和回應,許多已碰觸到了「現代國家」的範疇。孔 飛力表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現代國家」的 實現,或是透過中國自己的條件與經驗而成的,而非透過 西方的路徑。 孔飛力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將海外華人移民史作為個 人研究的新重點,曾於1997年出版《故鄉:海外華人歷史 的思考》。此外,他還參加過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 和《劍橋中華民國史》若干章節的編撰。 248 年 如今據孔飛力教授在《叫魂》一書中描寫的年代 已過去248年,書中所揭露的清朝中晚期帝制的病 症,被認為對當下的中國仍有巨大意義。 聲音 黃仁宇所要界定的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同「現代性」不相容之處;而 孔飛力所要追索的,則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同「現代性」相通的地方。 -- 《叫魂》中文版譯者陳兼、劉昶 孔飛力的細節性描述是那樣地引人入勝而又令人顫慄,生動地 展現了各省的恐慌怎樣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除妖運動。 -- 美國《紐約客》雜誌評價《叫魂》一書 《叫魂》背景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一種叫做「叫魂」的妖術恐懼 突然在中國爆發。這一妖術恐懼從大清帝國最富庶的江南 發端,沿著運河和長江北上西行,迅速地席捲了大半個中 國。從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時間裏,整個帝國都被這妖術 恐懼動員起來。小民百姓忙著尋找對抗妖術、自我保護的 方法,各級官員窮於追緝流竄各地頻頻作案的「妖人」, 而身居廟堂的乾隆皇帝則寢食不安,力圖弄清叫魂恐懼背 後的兇險陰謀,並不斷發出諭旨指揮全國的清剿。折騰到 年底,在付出了許多無辜的性命和丟掉了許多烏紗帽後, 案情真相終於大白,所謂的叫魂恐懼只是一場庸人自擾的 醜惡鬧劇: 沒有一個妖人被抓獲(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子虛烏有),沒 有一件妖案能坐實,有的只是自擾擾人,造謠誣陷,屈打 成招。沮喪失望之餘,乾隆皇帝只得下旨「收兵」,停止 清剿。 (資料來自互動百科)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15-dailynews-Philip-Kuhn/ ==== 叫魂 神作 -- 以利亞‧貝萊:「最好別想試探我們之間...愛的力量」 --<曙光中的機器人>,以薩·艾西莫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5.119.1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55637773.A.536.htmlPietro:轉錄至看板 CHING 02/16 23:50

02/17 00:12, , 1F
R.I.P 大學時很喜歡他的《叫魂》,少數上課教材看了兩三
02/17 00:12, 1F

02/17 00:12, , 2F
遍的著作。
02/17 00:12, 2F

02/17 00:15, , 3F
不過記得沒錯的話他正式的漢名應該是孔復禮?
02/17 00:15, 3F

02/17 00:18, , 4F
大概是漢名音譯英文後 又音譯回中文?
02/17 00:18, 4F

02/17 00:21, , 5F
英文維基上兩種漢名都有提及
02/17 00:21, 5F

02/17 00:24, , 6F
剛剛查到了,孔復禮是他自己取的,但1979訪問中國時,因
02/17 00:24, 6F

02/17 00:25, , 7F
為中國文革剛結束,害怕源自《論語》「克己復禮」的名字
02/17 00:25, 7F

02/17 00:25, , 8F
竟然XDDDD
02/17 00:25, 8F

02/17 00:26, , 9F
會引起不必要的敏感,所以在中國就用孔飛力。臺灣都還是
02/17 00:26, 9F

02/17 00:26, , 10F
孔復禮就是了。
02/17 00:26, 10F

02/17 01:25, , 11F
台灣媒體竟然還沒報導 真讓人心寒
02/17 01:25, 11F

02/17 15:19, , 12F
主要媒體還真只有中國在提,臺灣幾乎沒有,有也是轉載
02/17 15:19, 12F

02/17 20:03, , 13F
RIP
02/17 20:03, 13F

02/17 20:46, , 14F
研究流亡政權文化的學者不值一提 哼哼哼 差不多這樣吧
02/17 20:46, 14F

02/17 20:49, , 15F
我只知道有一本書書名叫"為西夏王朝叫魂" 說實在我覺得蠻難
02/17 20:49, 15F

02/17 20:49, , 16F
聽的XD
02/17 20:49, 16F

02/17 20:50, , 17F
沒有侮辱孔先生的意思 純粹提一下
02/17 20:50, 17F

02/18 10:07, , 18F
现在天朝的一票学者还在热议。孔飞力研究主要是解决
02/18 10:07, 18F

02/18 10:07, , 19F
盛世谣言…认为这个对当下的社会治理很有帮助……XD
02/18 10:07, 19F

02/18 10:48, , 20F
台灣比較關心哪個AV女優過世吧
02/18 10:48, 20F

02/18 11:06, , 21F
26的宅宅也关心…
02/18 11:06, 21F

02/18 11:18, , 22F
R.I.P
02/18 11:18, 22F

02/18 23:42, , 23F
R.I.P.
02/18 23:42, 23F

02/21 15:14, , 24F
R.I.P
02/21 15:14, 24F
文章代碼(AID): #1MmqKDKs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