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 《中國來信》:一本特殊的譯著

看板historia作者 (wladimir)時間9年前 (2015/03/24 23:15),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來信》:一本特殊的譯著 http://www.people.com.cn/BIG5/14738/14754/21861/1716657.html  最近大象出版社“西方早期漢學譯叢”出了一本新書,題目是《中國來信》。這是一本比較特殊的書,除了拉丁文版與捷克文版以外,第三種版本就是中文版。如果沒有中國的波希米亞學家為我們作翻譯,相信國人很少能看懂一位名叫嚴嘉樂的耶穌會士,在清朝康熙雍正之際,從中國寄回他的祖國捷克以及巴黎等地的信件的。這些信並不多,寄到捷克的隻有八封,寄到巴黎等地的也隻有九封,加上其他人寫給嚴嘉樂的,總共也隻有23封信。因此全書篇幅不大,但分量卻很重。分量重,一是因為它是難得的中文版,二是信的內容反映了十八世紀前葉中國宮廷與社會的部分面 貌,很有歷史價值。   從晚明到清中期,有數百名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他們除了有各方面的著作以外,還從中國寄回去大量的函件,對中國的面貌作了相當詳盡的描述,因而對當時歐洲認識中國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來華耶穌會士都有一技之長,因此受到中國朝廷的看重。尤其是清代康熙皇帝個人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使得耶穌會士在天文、數學、物理及音樂、繪畫等相關領域大有作為。雍正乾隆時期雖然由於禮儀之爭而厲行禁止天主教的傳播,但朝廷對耶穌會士才能的利用一直沒有中止。因此從傳教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不隻是簡單的宗教問題,而是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與沖突的實質。異 質文化之間如何融合與交匯,不是容易解決的。從耶穌會士的著作與信件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間發生碰撞的情形,所以這些信件都彌足珍貴。   就在嚴嘉樂這些信裡,我們看到了,耶穌會士是如何遵守中國風俗禮儀的——既換了中國服裝,又理了中國發式,還完全按照三跪九叩首的儀式晉見皇帝(到乾隆晚年,來華的英國使節馬戛爾尼就不肯行此大禮了),而且與皇帝在交談時也依然要跪著,完全與中國臣民沒有區別。同時也發現當時的不少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成就感到衷心的佩服,嚴嘉樂就駁斥了一些人認為中國天文學不行的論調。嚴在天文學與音樂方面都有特別的天賦,因此能對中國觀察天象的結論進行詳細的分析,這是別人所不及的。他能演奏羽管鍵琴,則是受到中國皇帝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繪制 地圖方面,嚴也很有才能,所以他在給別人的信中,也附上了他的地圖作品。信中所附的北京地圖,簡明清楚,至今還有參考意義。   在跨越語言障礙方面,嚴嘉樂也做得很出色。他甚至認為中國語言並不難,在第二封信裡他說:“漢語的語音使世界各國的人都感到十分困難,惟獨對捷克人或波蘭人卻一點也不難。……我親身的經驗和中國人的首肯也証實了這一點——這些中國人發的音我很快都能聽懂並且能模仿他們說的字句。”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可以作為語言接觸方面的參考。不過即使嚴嘉樂認為漢語不難,但實際上中外交流在語言方面還時不時要出些問題,1727年年初某日,嚴與其他人一起被雍正皇帝召進宮,皇帝想要他們對黃河清發表意見,因為在中國,“黃河清,聖人出”,是一件大祥 瑞的事。但傳教士們不知道這個背景,將“清”字聽成“星”字,以為皇帝想談天上星座的事,結果把皇帝“提的問題搞得一塌糊涂。比黃土把黃河的水攪混有過之無不及。”又可見語言接觸之困難,真是極生動的例子。   本書的捷克文版編譯者與中文版譯者都花了很大的力氣,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們隻好對著原文發呆,假如我們還看得到原文的話。本書的翻譯,語言流暢,讀起來很順當。不過翻譯是一件大事,“信達雅”中,信是頭一條,因此在翻譯與注釋時千萬不要隨意以為原件有誤而任意加以改正。如第二封信捷克文版的編注者也許就犯了一個小錯誤。嚴嘉樂的原名是KarelSlavicek。中文名“嘉樂”就是Karel的諧音。當嚴嘉樂取好了中文名字后,很是得意,在信中特意將其用拉丁字母拼寫出來,其中“嚴”字拼寫為nien,捷克文版編者以為這是嚴嘉樂搞錯了,於是按“嚴”字的 現在讀音改了過來,中文譯者又將其改成漢語拼音yan。這種改法有點輕率,因為嚴嘉樂正是特意要將自己的中文名字告訴朋友,因此他自己寫的拼音不大可能錯。雖然“嚴”字現在讀音是yan,但怎麼能肯定十八世紀初也一定讀這個音呢?   嚴嘉樂寄回歐洲的信當然不止這一些,但目前能看到的隻有這一些,很可寶貴。天主教傳教士的信件也是著作的另一種形式,所以如果有識有能者對歐洲已經出版的所有傳教士信件進行翻譯與研究,必將對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大有裨益。這一工作難度當然很大,但意義更大,我們期望有一天,能讀到所有這些信件的中文版。當然如果能再附上原信的影印件則更是錦上添花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3.206.171.21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27210123.A.D82.html

03/26 19:18, , 1F
想讀
03/26 19:18, 1F

03/28 07:31, , 2F
陳國棟老師 清史
03/28 07:31, 2F
文章代碼(AID): #1L4N-Bs2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