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 中國最早的赴歐留學生

看板historia作者 (wladimir)時間9年前 (2014/12/03 21:24), 編輯推噓3(306)
留言9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chinaqw.com/zgqj/qkjc_hnyhw/200907/03/170177.shtml 自公元1583年,意大利耶穌會教士利瑪竇由澳門來到中國后,德意志人湯若望、比 利時人南懷仁、法國人白晉、張誠、金尼閣、馬若瑟、雷孝思、蔣友仁及意大利人郎世 寧等耶穌會教士相繼來華。他們帶來歐洲文藝復興后的新興科學,從天文、歷算、物理 、化學,到醫藥、生物、機械、水利,乃至西洋建筑、美術、哲學、法學等諸多領域的 最新成果,西學東漸,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的內容,亦引起國人的極大興趣。   與此同時,來華耶穌會教士在耳濡目染中,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產生濃烈興趣,他 們將中國的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國畫、書法以及儒學、道學、佛學等經典傳播介 紹到歐洲,從而掀起泰西多國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熱”。東學西漸,為數眾多的歐洲人 士對神秘而古老的中國產生了更多的好奇和好感。正是在這一時代的大背景下,中國有 了最早的赴歐留學生。有趣的是,這些留學生既非朝廷公派,亦非自費留學,而是隨同 耶穌會教士返國,或借助彼等推薦而來到歐洲的。   公元1650年(順治七年),廣東香山澳(澳門)24歲的鄭瑪諾,隨同耶穌會教士意大利 人衛匡國乘船前往意大利,后入羅馬公學修習“格物窮理探究之學”,即物理、化學、 生物等自然科學。衛匡國系著名學者,在華期間曾走遍諸多行省,抵京師、登長城,測 定各省重要都市之地理位置,制成《中國新圖》,使舊有之中國地圖面貌一新。衛匡國 撰有《中國上古史》、《韃靼戰紀》,詳實客觀,為中外史學界所倚重之信史。鄭瑪諾 得衛匡國之助,積10年苦學畢業于羅馬公學,堪稱中國第一位赴歐留學生。他于1617年 返國服務,住在北京,不幸于4年后病逝,年僅38歲。   公元1680年(順治十七年),江蘇江寧(南京)人沈福宗隨耶穌會教士柏應理赴歐留學 。期間沈福宗曾應邀到英國,協助牛津大學圖書館館長哈德完成其學術專著《中國度量 衡考》,該書于1688年在牛津大學出版。哈德對中國象棋很感興趣,沈福宗便和他在閑 暇時切磋棋藝,兩人對中國象棋做了多方面研究。1685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舉行登 基加冕典禮,沈福宗應邀出席了此次盛典,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   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山西平陽人樊守義與耶穌會教士艾若瑟同行,前往歐 洲留學,樊守義在國外14年,曾游歷多國,山川風物,親見親聞,撰有國人第一部歐洲 游記《身見錄》,原稿現藏羅馬圖書館。樊守義于1721年學成歸國,在京畿地區傳教, 1753年因病與世長辭。   康熙年間,有一福建興化人黃姓者,其名已不可考,隨同在四川最早傳教的耶穌會 教士利俄來到歐洲,他在巴黎的國外傳教學校研究室學習并進入皇家圖書館工作,后娶 法國女子為妻,1716年病故于巴黎。當時法國人對中國文化及藝術趨之若鶩,對于黃姓 的到來極表歡迎。法國著名學者歧尼在其著作中曾述及黃姓,他說:“路易大帝(路易十 四)時代,中國人有黃君者來法,長老畢囊留他在皇家圖書館從事研究工作,曾作論文數 篇,不幸病故,未能卒業。佛爾芒先生為當代聞人,博學重望,嘗受命查閱黃君遺著。 厥后久經困難,方計劃編成一部《中法字典》”。顯然,黃姓者在巴黎的主要工作是要 編就一部《中法字典》,因病去世而未能畢其功,惜哉!   公元1721年,因此前法王路易十四贈中國西洋書籍甚多,康熙帝禮尚往來,精選中 國典籍四千冊,派遣耶穌會教士傅圣澤專程護送,還贈法國國王。有國人胡約翰(教名) 者,應征隨傅圣澤遠赴歐洲,擔任這批中文典籍的解釋者。胡約翰雖已加入教會,顯系 飽學之士,否則朝廷亦不能首肯,而胡約翰之赴歐,則頗類后世之訪問學者,留學之事 ,反在其次。不過,胡約翰對十八世紀之中法文化交流倒確乎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公元1723年(雍正二年),意大利耶穌會教士馬國賢返回歐洲,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設立中國語言學校。歸途中,馬國賢偕同四位中國青年人同行,一路上,馬國賢向他們 宣講福音,并施以傳教之必要的教育。由于史料的缺失,我們只知道四人中一名顧約翰 ,一名殷約翰,其它二人姓氏已不可考,到葡萄牙后的情況亦付諸闕如。   公元1754年(乾隆十八年),澳門碼頭上,21歲的高類思和20歲的楊德望登上法國印 度公司的大帆船駛向浩瀚的大洋。此行是受北京耶穌會派遣,前往法國留學,同行者中 亦有一陳姓者,名字不詳。高類思與楊德望均出生于北京,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兩人都 在北京的教會學校讀書。此番能赴法深造,對二人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機遇,而從教 會到父母也都對這兩位年輕學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抵達法國后,高類思與楊德望順利進入位于拉夫雷斯的皇家學院,學習法文、拉丁 文,并研修神學、邏輯學等學科。在該學院畢業后,二人來到巴黎,請求到修道院做修 士,但法國耶穌會會長參酌在華耶穌會教士之意見,也考慮到中國的實際國情,未予批 準,而是安排二人在耶穌會繼續學習。   1763年,法國耶穌會突然解散,高類思、楊德望的去留頓時成了問題。所幸在布羅 開維爾、克拉和圣?弗羅倫汀伯爵等知名人士的大力幫助下,法國政府為二人提供了750 利耳的年金,使他們得以繼續在巴黎從事研究工作。   1764年,高類思、楊德望學業結束,決意歸國服務,擬乘坐法國印度公司的海船, 逐申請于當時兼管該公司的柏坦宰相。柏坦為愛惜人才及深入溝通中法兩國文化、學術 、工藝之交流,奏請法王路易十五將二人留學期限再延長一年。路易十五欣然準奏,并 給予二人以豐厚的賞賜,其中包括體現了法國美術、工藝及新式科學利器水準的諸多物 品,如望遠鏡,顯微鏡、手攜印刷機、精密器械,以及精美的裝飾玻璃、琺瑯制品、金 表等。   高類思、楊德望自然欣喜異常,在這延長的一年中,他們不辭幸苦,為研究中法兩 國工藝美術的異同及法國科學儀器的制作,從里昂到多非內,參觀了眾多的工場、作坊 ,且跟從名教授布呂松與凱德研究物理學、化學、博物學,并學習西洋繪畫與銅版雕刻 術,以備歸國后使用。   1765年1月16日,在法王路易十五的資助下,高、楊二人乘坐法國印度公司的什瓦則 爾號海輪歸國。而此時,二人獲贈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特地為他們撰寫的《中國問題集 》和《財富之成立及其分配》兩書,更使他們驚喜而感動。法國古典經濟學家杜爾閣非 常熱愛中國文化,對孔子更是極為尊崇。他結識了高類思和楊德望后,對兩位留法中國 青年學者的深厚學養及儒雅氣質極感興趣,故有寫書相贈之舉。   《財富之成立及其分配》一書的1793年英譯本序文中曾述及:“是時有留法之中國 學生二人,得法王膏火,將返母邦,杜爾閣之著斯書,即所以貽此二人者。蓋當時法國 之經濟學家,皆以中國為修明政治之邦,予二人以膏火者,欲其以國中之實情相告。故 杜爾閣特備問題一束以供其解答之用,而同時復作此書以貽之,俾其對于此種問題之目 的,有深切之了解焉。”   有趣的是,英國著名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于1764年至1766年留學法國,與杜爾 閣過從甚密。他后來的名著《國富論》也確乎從杜氏《財富之成立及其分配》一書中汲 取了不少學術營養,由此亦可證實二人之友誼有感情與學術之深厚基礎。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1月下旬,高類思、楊德望歷時一年,鯨波萬里,回到了闊別 十余年的北京,受到在京耶穌會教士們的熱烈歡迎。北京耶穌會對杜爾閣希望了解中國 相關資訊的愿望頗為重視,在京傳教士們協助高類思、楊德望認真研究,依次加以答復 。其中包括中國之土地、資本、勞動及農業經濟方面的種種問題;中國造紙、印刷、紡 織之原料、制法;中國地質、陶土、紙、墨、茶葉等等,以及在華之猶太人、韃靼人和 苗族等人文歷史問題。作為著名古典經濟學家,杜爾閣關注著遙遠東方古國的種種經濟 、人文形態,確實令人感動。   大量的相關資訊及研究成果陸續寄往了法國巴黎,匯編成《北京耶穌會士中國紀要 》,按卷依次出版,為歐洲學術界了解和研究中國提供了寶貴資料。其中,高類思獨自 研究和撰寫的《中國古代論》在歐洲引起很大反響,而巴黎更將北京耶穌會提供的圖畫 《中國兵法論》及繪圖《米谷保存法》單獨印行出版。高類思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 因病在北京去世。楊德望后來前往江西服務,于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去世。   盡管由于年代的久遠及相關史料的缺失,中國最早赴歐留學生的詳情已鮮為人知, 但從鄭瑪諾、沈福宗、樊守義,到高類思、楊德望諸人,他們不畏旅途艱險,相繼前往 歐洲,為中歐文化的交流與人民間的溝通做出了切切實實的貢獻,歷史留下了他們的履 痕,也刻寫下他們曾經的印記。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65.140.6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historia/M.1417613091.A.3E8.html

12/03 21:31, , 1F
公元1650年(順治七年) 公元1680年(順治十七年) ??
12/03 21:31, 1F

12/04 22:11, , 2F
不過中國的科學思想還是沒有發展
12/04 22:11, 2F

12/05 22:05, , 3F
《胡若望的困惑之旅》大抵和這些人是一個時期的
12/05 22:05, 3F

12/05 22:07, , 4F
這些人都是民間自發到歐洲留學,對科學思想影響有限
12/05 22:07, 4F

12/06 02:52, , 5F
科學又不是只靠幾個人就玩得起來...
12/06 02:52, 5F

12/06 15:36, , 6F
不過這些人會不會因為學得這些特殊技術而使家族發達
12/06 15:36, 6F

12/06 22:53, , 7F
不會。就沒有市場,是要怎麼發達?
12/06 22:53, 7F

12/07 11:48, , 8F
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的前身是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創辦的
12/07 11:48, 8F

12/07 11:49, , 9F
的 “中國學院”
12/07 11:49, 9F
文章代碼(AID): #1KVmyZFe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