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 新疆兩千年各種民族語言文字的誕生與變遷

看板historia作者 (wladimir)時間10年前 (2013/08/28 09:16), 編輯推噓6(6041)
留言47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新疆兩千年各種民族語言文字的誕生與變遷 http://www.travel-silkroad.com/chinese/language/yuyan8.htm 二十世紀初,英國探險家兼考古專家斯坦因在對被沙漠湮埋的新疆于闐國故都遺址約特 干村和丹丹烏里克,以及尼雅古城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一種奇怪文字書寫的文書,經 考證,是失傳了很久的"佉盧文"。 這種西域文書,自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以來,我國已先后出土了近千件,另有300多 枚"漢佉二體錢"(即鑄有漢文和佉盧文兩種文字的古幣)。專家考證這種文字,從古代印 度西北地區傳入西域后,公元二世紀時流行于于闐(即今和田地區),三世紀左右,流入 鄯善,成為鄯善古國的國文。 前些年,新疆考古專家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里也發掘出一些佉盧文文 書。 在這些神秘的古代西域文書中,有國王詔諭、公私信札、契約和簿籍賬歷等等,專家詮 譯后可以"復活"那個時代的一些生活風俗和情感信仰。 當畏兀人魯明善用漢文著寫《農桑衣會撮要》時,西域的譯人則把漢文的《尚書》和《 資治通鑒》譯成察合臺文,又用察合臺文翻譯梵文的經典《西番經》。 ……可以說,沒有一個省區像新疆一樣,歷史上使用過那么多種語言與文字,有那么多 錯綜復雜的絲路故事變遷和文化糾葛。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文字的地區,也是東西方語言文字的交匯之 地,世界六大語系中的三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的語言匯集在這里 。從漢代以來,有30多種語言和近20種文字在這里留下了被使用的痕跡。"自治區地方志 編纂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兼《新疆通志·語言文字志》總纂白玉璽近日對記者說: "時至今日,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錫伯五種語言文字和塔里克、烏孜別克 、塔塔爾、達斡爾、俄羅斯等多種語言在天山南北被廣泛使用著。"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而文字除了現實生活交流以外,還可以留存下來,成為過去人與未 來人"交流"的文書媒體。從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大量文書就可證明這一點。 新疆,古稱西域(狹義指玉門以西、蔥嶺以東地區),處于亞洲大陸的腹地。據專家考證 ,曾有30多個古代部落或民族在這里不斷繁衍生息,使用過30種以上的語言。這些語言 包括:匈奴語、犍陀羅語、于闐塞語、漢語、焉耆--龜茲語、突厥語、粟特語、回鶻語 、中古波斯語、吐蕃語、蒙古語、滿語等。像匈奴、突厥、吐蕃都是強悍的邊疆民族, 曾一度分別統治過西域,他們的語言曾當作"國語"流傳過。有語言不一定有文字,所以 ,西域歷史上使用過的文字只有20多種,如漢文、佉盧文、焉耆--龜茲文、于闐文、突 厥文、粟特文、敘利亞文、回鶻文、吐蕃文、摩尼文、波斯文、哈卡尼亞文、察合臺文 、契丹文、胡都木蒙古文、托成蒙文、八思巴字、滿文等。對西域語言文字發展影響最 大的當屬突厥、回鶻語言文字和察合臺文。 漢語和漢文,在西域也延用了2000余年。 公元前60年(漢神爵二年),漢朝設西域都護府于烏壘(今輪臺縣境內),隨著"漢之號令 班西域",漢文開始在西域傳播使用。從漢朝開始,中原王朝在西域設立了"譯長"一職, 互譯不同的語言、文字,建起了溝通感情、思想的立體交叉式橋梁。 從這時起,漢文漢語就在西域從未間斷過傳播,雖然有時滲入了一點別的西域地方語言 之音韻和語匯,甚至有時(不少戰亂時期)沒有作為主法語言文字使用過,但是,它們都 一直在被使用著?"香火"從未間斷過。 這里僅抬出幾個矗在西域的著名的漢文碑刻就可摸到它的脈搏: 漢朝《任尚碑》。公元93年,漢將任尚(后任西域都護)令人在西域之巴里坤某天然崖石 上以漢文刻了一碑,記述軍隊到此之事。 漢朝《裴岑碑》。公元前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部誅呼衍王等令人立碑記功,用漢文 刻寫碑文。此碑遺址也位于巴里坤縣境內,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唐朝的《闕特勤碑》。唐玄宗親撰碑文,并派工匠用漢文、突厥文刻寫,記載東突厥闕 特勤的事跡。 唐朝的《回紇英武威遠比伽可汗碑》。漢文、突厥文刻寫,記載了東突厥汗國比伽可汗 一生的功績。 唐朝的《九姓回鶻可汗碑》。以漢文、突厥文、粟特文三種文字記述了回鶻汗國歷代可 汗的事跡,及與唐朝的關系等等。 清朝的《格登山記功碑》。乾隆皇帝自己書寫碑文,用滿、漢、蒙、藏4種文字刻記, 記載了清軍在格登山(今昭蘇縣境內)大敗準噶爾盲領達瓦齊的事跡。 ……這再一次證明了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以來,新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有 一些西域古文字,如婆羅米文、吐火羅文、于闐文和佉盧文等則已徹底消失,成為"死亡 文字"。 根據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地方志編委會新編成出版的《新疆通志·語言文 字志》記載和考證:突厥文是在公元前7世紀至10世紀時,古代突厥人使用的一種文字, 它由38-40個字母組成,其中23個字母來源于阿拉美文,其余來自突厥使用的民族或部落 標志及一些表意符號,是一種音素、音節混合型文字。 突厥文除了在新疆的米蘭、庫車、吐魯番以及敦煌有發現外,在海外的鄂爾渾河和葉尼 塞河流域也有大量發現。 粟特文,大約在公元六世紀時,與敘利亞文同時傳入西域。生活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和 塔吉克斯坦北端一帶的粟特人,善于經商,通過行商貿易,在7世紀前后,讓粟特語、文 傳播于高昌(今吐魯番)和中原的一些地區。 德國、英國、法國、俄國探險隊于本世紀初,在西域獲得了許多粟特文獻,尤以英國探 險家斯坦因所獲《粟特古書簡》最貴重。著名的粟特文碑銘(還同時刻有突厥文、漢文) 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在黑城子發現的《九姓回鶻可汗碑》。 粟特文源于阿拉美字母,書寫方式有右向左橫寫和自上而下豎寫兩種。 回鶻文:又稱回紇文,大約在公元八至十五世紀間,廣泛流行于西域地區。它不僅用來 翻譯佛經,而且被摩尼教徒、景教徒、伊斯蘭教徒用來翻譯和撰寫他們的經典、契約、 禱文以及詩歌和故事。 在十三至十五世紀時,回鶻文曾被金帳汗國(欽察汗國)、鐵木耳帝國和察合臺汗國用作 官方文字。 回鶻文約有18-23個字母(符號)組成,早期的寫法是從右往左,后來改為自上而下書寫 。西域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世界各族人種、文化都在這里交匯、碰撞和傳播。沒有 一種語言文字是真正純粹的,它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別的語種、文種的一些長處,對西 域來說,更是如此。要揭開西域歷史與文化之謎,必須要首先揭開語言文字的神秘面紗 ,透過無數的、用各種民族文字寫成的絲路文書去"尋珠探寶"。 新疆是神秘的。 自漢代在西域各地設"譯長"起,歷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設置了翻譯機構,消除不同語言 文字間的隔閡。東漢至隋,西域的翻譯最多的是僧人將梵文佛經譯成當地通用的少數民 族文字;而到了唐宋時期,翻譯用語則由土著民族語言轉為回鶻語同漢語、吐蕃語、粟 特語為主,其中,著名學者麻合穆德·喀什噶里編纂的《突厥語大詞典》,以阿拉伯字 母標音,用阿拉伯文注釋,它不單是為了便于阿拉伯人學習突厥語言而撰寫的對照辭書 ,而是用詞典學手法描繪了興旺發達的喀喇汗王朝時期維吾爾和其他操突厥語言人民之 社會機構的一部百科全書。 西域最著名的翻譯家便是龜茲人鳩摩羅什了。他受邀到中原秦國當國師后,率弟子、眾 僧3000多人,翻譯了74部384卷重要的佛經,如《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法華》 、《金剛》、《阿彌陀》、《維摩法》等等。 眾所周知,新疆在八、九十年代發現并整理出版了三大民間英雄史詩,消除了國內外一 直存在的"中國無史詩"的偏見。這三大史詩中,《瑪納斯》屬柯爾克孜族史詩,由居素 甫·瑪瑪依演唱,先以柯爾克孜文出版,后才譯成漢文;《江格爾》、《格斯爾》則是 蒙古族的英雄史詩,先由蒙文出版,后來才翻譯成漢文。 沒有語言,就不會有文字,沒有文字,則無法長久地完整留傳下去。 現在,新疆有包括漢族在內共47個民族,傳播著多種口頭語言,但文字僅有漢、維吾爾 、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錫伯等六種仍在被廣泛使用著。自治區民語委在1985年成 立了《語言與翻譯》雜志社,以以上5種文字來編輯出版5種版本的雜志,研究與考證西 域語言文字的文化歷史之變遷與交匯,研究語種間的翻譯問題,并給以正確的引導。 關于現代維吾爾語,我這里引用1955年12月新疆民族語言調查隊的一份長達數萬字的調 查報告中的幾段話:"維吾爾語屬阿爾秦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葛達(kapjiyk) 語組。關于維吾爾語的方言分布,按照過去學者的說法大致可分為5個方言,即喀什方言 、伊犁方言、吐魯番方言、和闐方言及羅布泊方言。…… "……根據調查材料來看,伊犁語和吐魯番話相當接近,我們暫時把它叫做維吾爾語的北 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以北)方言里的二種土語。喀什話和伊犁、吐魯番話有些差別。… …我們暫時把喀什話附在北部方言區里…… "……因此,現代維吾爾文學語言是在北部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而哈薩克 語,則屬于突厥語族的西北語組,與其關系較近的語種有卡拉卡爾帕克語、巴施基爾語 、韃靼語、柯爾克孜語等。 它形成于15世紀。哈薩克文字語言,嚴格說來,只是在19世紀下半期,由于哈薩克人民 忠實的兒子、天才詩人和啟蒙學者阿拜·庫納巴也夫的文學創作活動方才開始形成。 柯爾克孜語(吉爾吉斯語),屬于突厥語族東匈奴語支,柯爾克孜--克普恰克語組。我國 境內的柯爾克孜語,與吉爾吉斯斯坦一樣,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區包括烏恰 "三區"、阿克陶縣全部,即克孜勒蘇河以南地區;北部方言區包括烏恰"一區"、"四區" ,阿圖什市部分地區、阿合奇縣全部及北疆各地柯族聚居區。 柯爾克孜族青年學者馬克來克·玉買爾拜等人在80年代編寫了《柯爾克孜語正字詞典》 寫一批工具書,使該種文字走向正規化。 蒙古文,由回鶻文演變、改進而來,到17世紀后發展成為胡都木蒙文、托忒蒙文兩支, 前者在我國蒙古族通用;后者主要在新疆的蒙古族中使用。 錫伯文,是錫伯人用的文字。西遷前,錫伯族人在東北世居時用過鮮卑語、女真語言文 字、蒙語蒙文、滿語滿文;西遷到新疆察布查爾后,用的?"新疆化"了的滿語滿文,與滿 文"原版"有許多不同,后又在民國時經過改造,廢除了第6個元音字母和以此為音節的1 3個音節,增加了3個新的音節拼寫形式,最終使"錫伯文"成為法定文字,并在該族中廣 為使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3.65.140.165

08/28 09:22, , 1F
粟特文到中國變為豎寫,發展成蒙古文乃至滿文(錫伯文)
08/28 09:22, 1F

08/28 09:25, , 2F
西亞阿拉米文字發展為希伯來文、中古波斯文(粟特文)
08/28 09:25, 2F

08/28 09:29, , 3F
《格斯爾》也稱為格薩爾王,為世界最長史詩,超過印度的
08/28 09:29, 3F

08/28 12:45, , 4F
自動腦內略去「XXX就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標準句型
08/28 12:45, 4F

08/28 12:46, , 5F
除此之外其他很不錯
08/28 12:46, 5F

08/28 13:25, , 6F
新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神來一筆?
08/28 13:25, 6F

08/28 13:41, , 7F
早期新疆人應該是黃種人,白種人是4千年以后來到新疆的
08/28 13:41, 7F

08/28 17:31, , 8F
粟特本來就兩種寫法,漢唐之際在當時中國的境內發現粟特文
08/28 17:31, 8F

08/28 17:32, , 9F
只有東漢末粟特古文書與北朝的史君墓誌,兩個都是橫的
08/28 17:32, 9F

08/28 17:35, , 10F
穆格山也是橫的,只有很少數直書,比較出名的是九姓回鵠可
08/28 17:35, 10F

08/28 17:36, , 11F
汗碑,我認為直寫橫寫與載體有關,九姓可汗碑可是在蒙古呢
08/28 17:36, 11F

08/28 17:36, , 12F
粟特文本來就不是給漢人讀的,說它到中國變豎寫是一種想當
08/28 17:36, 12F

08/28 17:37, , 13F
然耳的推論,但我認為證據不足。粟特到蒙古還要經過突厥文
08/28 17:37, 13F

08/28 17:38, , 14F
與回鵠文的發展,再由回鵠字母記錄蒙古語音然後轉成老蒙文
08/28 17:38, 14F

08/28 17:39, , 15F
而後變成滿文,簡單來說,這當中是長時間而遼闊的歐亞大
08/28 17:39, 15F

08/28 17:40, , 16F
陸史,引用和推論請盡量斟酌,這裡頭的眉眉角角太多,不
08/28 17:40, 16F

08/28 17:40, , 17F
宜過度推論
08/28 17:40, 17F

08/28 19:25, , 18F
這再次證明了新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科...
08/28 19:25, 18F

08/28 20:01, , 19F
的確很複雜。從阿拉米-》古波斯-》粟特-》回紇-》蒙古文
08/28 20:01, 19F

08/28 20:02, , 20F
->滿文(錫伯文)這條路線發展的文字,目前只有中國還在
08/28 20:02, 20F

08/28 20:06, , 21F
使用(有爭議說說朝鮮文字也源於蒙古文)。
08/28 20:06, 21F

08/28 20:06, , 22F
在什麼?大家都換了王朝了有什麼在?
08/28 20:06, 22F

08/28 20:07, , 23F
中國在使用什麼東西?文字也只剩下蒙古跟滿文,這是時間靠
08/28 20:07, 23F

08/28 20:08, , 24F
近而已
08/28 20:08, 24F

08/28 20:32, , 25F
http://ppt.cc/e43G 還在作為正式文字使用
08/28 20:32, 25F

08/28 20:32, , 26F
其他國家都拉丁化或者俄文化
08/28 20:32, 26F

08/28 20:34, , 27F
蒙古族高考還有蒙語試卷(其實豎寫不利於科學語言)
08/28 20:34, 27F

08/28 22:16, , 28F
看視頻一臺灣的高學生竟然也能看懂豎寫的滿文,有點驚訝
08/28 22:16, 28F

08/28 22:53, , 29F
有人好激動~~
08/28 22:53, 29F

08/28 23:52, , 30F
就一句政治性,很容易壞了一篇文
08/28 23:52, 30F

08/29 00:23, , 31F
闕特勤碑 席慕容由此給海日汗寫了很多信
08/29 00:23, 31F

08/29 00:26, , 32F
《闕特勤碑》記載著家國破滅后突厥人的血淚。
08/29 00:26, 32F

08/29 00:27, , 33F
其中控訴般的文字是唐與突厥關系的最準確真實描述
08/29 00:27, 33F

08/29 00:27, , 34F
民族之間為各自的生存而造成的無比矛盾與無可奈何
08/29 00:27, 34F

08/29 01:48, , 35F
我還看過蒙文寫的碩士論文咧,滿文有滿文班,重點應該是要
08/29 01:48, 35F

08/29 01:49, , 36F
把這些內亞語言放在歐亞大陸史的範疇做長時間的考量,狹隘
08/29 01:49, 36F

08/29 01:50, , 37F
的國族主義毫無意義
08/29 01:50, 37F

08/29 06:51, , 38F
是大陸的老蒙文吧,不是蒙古國的新蒙文。新的比老的好學
08/29 06:51, 38F

08/29 22:28, , 39F
想噓裡面某句話...
08/29 22:28, 39F

08/30 02:59, , 40F
w板友推文說只在中國使用很實在呀 沒牽扯到國族主義吧
08/30 02:59, 40F

09/01 02:50, , 41F
新疆這麼大一片硬要合成一個省 語言跟民族當然多
09/01 02:50, 41F

09/01 22:03, , 42F
少數民族中,北疆哈薩克,南疆維吾爾,帕米爾高原上還居
09/01 22:03, 42F

09/01 22:04, , 43F
住有塔吉克和柯爾克孜族,滿清政府派遣錫伯族戍邊
09/01 22:04, 43F

09/01 22:05, , 44F
錫伯族還保留將當年的國語(滿語),成為語言活化石
09/01 22:05, 44F

09/01 23:22, , 45F
新疆是維吾爾自治區 底下也有自治州,自治縣等
09/01 23:22, 45F

09/01 23:22, , 46F
沒有硬要合成一個省啊
09/01 23:22, 46F

09/07 16:35, , 47F
那,精確一點:合成一個「省級行政區」
09/07 16:35, 47F
文章代碼(AID): #1I7KzxsX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