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哲學家皇帝的再臨?一本當代知識思想史的寫作模式

看板historia作者 (R.R)時間13年前 (2010/11/28 14:50), 編輯推噓5(503)
留言8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關於評論歐巴馬的作品,不管是將其視為彌賽亞降臨或是尖銳保守種族主義 的指責都汗牛充棟,不過今年10月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哈佛大學歷史系教 授James T. Kloppenberg 所撰寫的 Reading Obama:Dreams, Hope,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則可能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這不單純是一本傳記,而是討論到知識份子與美國80年代以來的社會建構、全球政治關係 與國家未來的走向。我的感想是,這是一本非常另類與創新的思想史作品,可以說是「當 代知識份子思想史」的一個創新寫作手法。 ------------------------------------------------- Part I 哲學家皇帝的協商民主 綜觀全書,作者認為歐巴馬是一位美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總統,與其可相提並論的只有約 翰亞當斯(John Adams)、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林肯(Abraham Lincoln)和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 作者列舉的這幾個對比人物都不是泛泛之輩,更不乏美國開國元勛;而作者筆下的歐巴馬 ,彷彿就是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學家皇帝」再臨於21世紀。 這樣的推崇,若作者不能提出足以服人的理由,不僅會傷了自己任職的學校,也會黯淡普 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金字招牌。 故作者James T. Kloppenberg首先收集歐巴馬的所有著作、言論、演講稿,訪問了他的 同學、朋友與老師,甚至還詳閱了歐巴馬當學生時的所有文章,作為他研究歐巴馬的 「史料」。 在書中作者花了相當的篇幅來分析了歐巴馬的思想來源與當代政治的關係。作者認為歐巴 馬受到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影響很深。包含杜威、桑德斯、皮爾斯的思想;另外現代學者 如韋伯、羅爾斯、戈登古德、紀爾茲等等都影響、形塑著歐巴馬,使其對這個世界採取開 放且自由辯論的態度,再加上本身的出生背景與有色人種外表,更使歐巴馬堅定對於一元 論的懷疑態度。 其次,作者討論到80年代以來的美國社會變動對於年輕人的影響。後冷戰局勢的逐漸消退 都使各種不同的立場與言論躍然紙上,多元思想不再囿於「美蘇對立」、「第一世界與第 二世界」等大框架之下,使當時的年輕人更反對某種定版的僵化理念。 作者並引用歐巴馬在2006年出版的書籍《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中作為 支撐自己的證據。在這本書中,歐巴馬表達對於憲法可變動的支持,明顯相異於美國聯邦 最高法院大法官Antonin Scalia的堅定立場。 作者結論到,歐巴馬對民主的核心概念是「公民的共和主義」與「協商式的民主」。 ------------------------------------------------- Part II 百年樹人 在討論到對歐巴馬的諸多批評時,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反擊說,歐巴馬反對不平等的立場是 根源於基督福音教派,而非社會主義。這一說法似乎要替歐巴馬解套,也就是許多美國保 守主義所指責的核心:歐巴馬是個左傾社會主義者。 在反擊了來自保守主義者的批評後,作者要替歐巴馬的施政諾言無法兌現與現代美國政治 作辯護。在這邊,作者劃分了兩種政治哲學:哲學的實用主義和世俗的實用主義。 作者認為克林頓就是世俗實用主義的代表。短視近利、好大喜功、謀求一時之快的美國利 益;而歐巴馬的哲學實用主義則彷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般,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發芽 茁壯,守護著美國的恆久利益。 所以柯林頓時期鬧緋聞民眾置之不理,只因為那時美國經濟好,但許多爛攤子卻是到今天 才爆發開來拖累美國。換言之,歐巴馬的貢獻要等到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彰顯。 最後作者寫到:歐巴馬是一位真正的知識份子。 ------------------------------------------------- Part III 文人從政 上面是該書的簡單介紹,接下來我想談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一、思想史研究的寫作模式 綜觀本書的章節安排,其實與我們常見的《章太炎之思想》、《梁啟超民族主義之研究 》等等論文並無二致。從家庭背景、成長經歷與求學過程談起、然後從言論與作品去分析 其思想,並結合時代背景得出結論。 只是我們可以寫這樣(仍活躍)的現代人物傳記嗎? 比如說,一個論文的題目以〈馬英九思想之研究〉這樣的提目可行嗎? 作者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He would have had to deny every word,” 而且他還自嘲「這本書唯一欠缺的史料就是他本人沒訪問過歐巴馬」 當然我想,這本書出版後,James T. Kloppenberg必然會成為歐巴馬的座上賓,可以好 好針對書中的問題來討論一下。以往的人物寫作大多處在當事人早已過世「無法發聲」的 情況下,而只有作者替他說話,而這本歐巴馬的研究作品,並非歐巴馬晚年細述過往的 回憶錄,而是正在發生, 甚至充滿「未來預測」的Histor"ing" 以一個可以與當事人對談、可修正且尚未蓋棺論定(以歐巴馬為例,他的任期與影響力可 能才剛剛開始)的人物為題目來寫思想史,這點是否可行相當值得思考。 ------------------------------------------------- 二、借鏡中國現代史 作者似乎在書中認為,歐巴馬是一個「文人從政」的理想型(idea type)。 這令我想到近代中國的諸多例子。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知識份子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他們也在兩極對立、激進化色 彩下搖晃。余英時等許多學者都指出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的被邊緣化,而「文人從政」一詞 在近代中國史上更印證了過份理想主義與現實交錯的無奈下場。 在作者的比較清單中,可與歐巴馬對比的最後一個是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 威爾遜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提倡民族自決口號、也同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肯定。他的聲望 曾如日中天,當時許多中國人更相信他的民族自決會給中國帶來解放。但在今天,威爾遜 依舊是美國總統史上唯一擁有哲學博士稱號的人物,不過威爾遜主義一詞卻被用來指稱過 份理想、不切實際的政治口號。 一個笑話依舊清晰,克里蒙梭曾說道:「連上帝都只要十誡,威爾遜竟然要求十四點!」 威爾遜是20世紀初美國的總統,代表著那個世紀的理想;而歐巴馬是21世紀初美國的總 統,也象徵著這個世紀的美國精神,過了一百年,世界不同了,美國也不同了。作者寄託 歐巴馬很大的期許,希望能再造那個充滿世界情熱與理想的美國。 而這樣理想型的結果,將留給時間去證明。到時候,會證明這本書是先知式的作品,亦或 是..... -------------------------------------------------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40006574 INDEX 誰是美國人:詳解杭廷頓的Who Are We? The Challenge of American's Identity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23237355 小白,我要判你死刑:西方文化中的動物審判觀念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19422351 上海繁華(Shanghai Splendor):葉文心妙筆生花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11418096 護士之死:一個時代的終結(The End of V-J Day's Age)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35611828 -- RainReader Memory:Those Which Remain http://blog.xuite.net/tuyu/MIY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0.24.74.161

11/28 14:58, , 1F
11/28 14:58, 1F

11/28 15:59, , 2F
理想國
11/28 15:59, 2F

11/28 16:28, , 3F
亦或是被歸類為和Norman Angell《大幻覺》地位類似的著作。
11/28 16:28, 3F

11/28 16:28, , 4F
我押這個
11/28 16:28, 4F

11/28 17:16, , 5F
推 不過事實上威爾遜當時是相當反共(利用戰時檢查制度限縮
11/28 17:16, 5F

11/28 17:17, , 6F
公民權,打擊社會主義),歧視有色人種,並非有那麼崇高的道德
11/28 17:17, 6F

11/28 17:20, , 7F
水門
11/28 17:20, 7F

11/28 17:23, , 8F
啊...那是尼克遜
11/28 17:23, 8F
文章代碼(AID): #1CyVkpWv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