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有關於何炳棣院士和美國學界的新清史研 …

看板historia作者時間14年前 (2010/03/01 22:09), 編輯推噓12(1204)
留言16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leepingyo (怡紅公子)》之銘言: :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 : 心底涼了一半.... : 我只聽過何院士主要研究明清會館等社會經濟史 : 幾乎很少聽過這個論戰 : 在網路上的資料也不甚齊全 : 好像是討論清帝國的正統性和立足中國近三百年之法 : 不知道有沒有前輩知道更詳細的資訊 : 或是推薦哪本書讓我去了解........ : 實在很不甘心...25分就這樣送給公館大學 這今年的研究所考題嗎?台大會出這種題目,有點意外。不過研究所考試範圍 本來就是無邊無際,有時也是碰碰運氣。 這問題在清史研究中算是滿重要的。爭論的源頭是三篇文章,按照時間排列分 別是: Ping-ti H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6, No. 2 (Feb., 1967), pp. 189-195. Evelyn S. Rawski,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5, No. 4 (Nov., 1996), pp. 829-850. Ping-ti Ho,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7, No. 1 (Feb., 1998), pp. 123-155. 這三篇文章在jstor上都找的到,第三篇文章也有中譯文,刊載中國期刊上。 從這裡你大概可以看出來,這場爭論是Evelyn Rawski挑起的,當時她擔任美 國亞洲研究協會(AAS)的會長,發表演講,就以何炳棣先生幾十年前的文章 當引子。(附帶一題,何炳棣也當過AAS的會長) Evelyn Rawski 的文章很長,但是根本觀點可分成兩個,一是重視滿文材料的 重要性,二是反對清朝統治「漢化說」。這兩點其實也是一體兩面,核心論點 就是認為清代是中國史上最成功的王朝,成功的意思是它管轄著廣大的地域, 同時能有效地控制;而它之所以成功,用「漢化」並不足以解釋。相反地,必 須注意清朝作為外來的少數統治者,如何關注並企圖維持自身的認同。這不只 影響清朝對滿人的態度,同時決定他們對漢族居住地(所謂China proper)以 外區域所採行的政策。而要瞭解這一點,只看漢文材料是不夠的。 Evelyn Rawski 在文章中,並以何炳棣為代表,宣稱「漢化」說是中國「民族 主義者」的史觀。何炳棣當然對此大表不滿,寫了另一篇長文回應。這篇文章 相當精彩,他一開始就說Evelyn Rawski 誤解了它原本文章的論旨,將原本對 清朝統治的複雜解釋,簡化為二元對立的觀點。他且強調,滿文的材料儘管眾 多,但沒有Evelyn Rawski 所宣稱的那麼重要。 何炳棣的文章最核心的,自然是要強調漢化的重要性。他甚至一路追索了「漢 化」在整個前近代中國史的意義。事實上,他並不完全否認滿族統治者很看重 自身認同的問題,也重視清朝多民族的特性,但他強調,漢化仍有其重要性, 而且應該被視為一個漫長的、複雜的過程。拋棄漢化,我們無法理解清朝成功 的原因。他提出了很多證據,不只是對清朝對漢族的政策,也包括它對幾個邊 疆的治理。 何炳棣最後甚至還強調,「漢化是中國民族主義產物」的說法,根本經不起檢 驗,因為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是日本人跟歐洲漢學家,不是中國人。從這一個 小地方,你就可以想像這篇文章的反擊力道有多猛烈,火力有多細密。 平心而論,何炳棣的論旨確實比Evelyn Rawski 要全面。而且正如何炳棣所言 ,與其用簡單二分法否定過往研究,我們應該將問題複雜化,用更多更深入地 研究去理解歷史。 新清史則是近十年左右在美國學界掀起的一波風潮。它與前者爭論當然有密切 關係。新清史所關注的,比較接近Evelyn Rawski 的立場,也就是重視滿文的 材料,以及關注清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 新清史在網路上比較容易找得到參考文章,如以下這一篇由Mark C. Elliott 寫的〈滿文檔案與新清史〉。他是新清史的代表學者,講的會更清楚: http://www.wangf.net/vbb2/showthread.php?threadid=23334 我稍微引用其中一段文字: 「……新清史的主要特點是,大家都認真地重估大清政統下的一些要素,而特 別是著重這個政治秩序是與『清朝是一個中國的王朝,但同時亦是由滿洲人所 建立、所統治』的事實相關連。新清史不贊成將清朝僅視為是又一個中國王朝 ,或者認為清朝與明朝相仿,僅是在表面上有一些改變。……新清史於此提出 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討論了滿洲統治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同時也與中 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相關。而其兩個主要問題是:第一,在人數如此稀少的 情況下,滿洲人如何對如此複雜的政體維持這麼久的統治?第二,清朝為滿洲 人而非漢人統治這點,對中國、中國人民以及中國歷史敘述來說有什麼差異之 處?這些基本問題都不是新的,甚至可說對每個清史學家來說都已是經典問題 ,但對『滿洲人是誰』的重新體認,正顯示重新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刻已到來。 這些正是引導出『新清史』的基本課題。」 儘管我說新清史的取徑比較接近Evelyn Rawski ,但它最終的成果其實是豐富 我們對清史的理解。就這一點而言,新清史其實並沒有反駁何炳棣的意見,而 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畢竟不管是漢化還是滿族認同,在清朝統治上必 然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臺灣學生不熟悉這一段爭論,其實很正常。即便在大學教育中,我們似乎都不 太習慣去介紹史學研究的觀點之爭。我們好像還是習慣歷史只有一種真相,一 個簡單的樸素的事實。但這對我們瞭解一個領域的基本問題和研究取徑,其實 都非常重要。對研究生來講,瞭解爭論,我們會比較容易辨識研究對話的對象 ,從而找出定位和意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67.86 ※ 編輯: sharpy 來自: 118.168.67.86 (03/01 22:13)

03/01 22:32, , 1F
簡單明瞭
03/01 22:32, 1F

03/01 23:02, , 2F
03/01 23:02, 2F

03/01 23:03, , 3F
善。
03/01 23:03, 3F

03/02 00:07, , 4F
03/02 00:07, 4F

03/02 00:39, , 5F
03/02 00:39, 5F

03/02 01:00, , 6F
甚好
03/02 01:00, 6F

03/02 03:33, , 7F
大推!!! 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及方法
03/02 03:33, 7F

03/02 06:33, , 8F
老闆的老闆...
03/02 06:33, 8F

03/02 06:43, , 9F
標準的後現代
03/02 06:43, 9F

03/02 18:20, , 10F
推!
03/02 18:20, 10F

03/03 14:38, , 11F
你解說的也很好!
03/03 14:38, 11F

03/03 19:43, , 12F
以武力壓迫漢族人改穿馬褂的多民族政策很成功
03/03 19:43, 12F

03/11 02:39, , 13F
台大也會出這個題目~不錯不錯~明清史加油
03/11 02:39, 13F

03/15 00:33, , 14F
這也是2008中正博班考題、2009清華博班考題
03/15 00:33, 14F

03/15 00:34, , 15F
如果非明清專業,大多人是不會寫的
03/15 00:34, 15F

03/15 00:35, , 16F
博班考試亦如此。
03/15 00:35, 16F
文章代碼(AID): #1BYygTJR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