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菲特烈戰紀(10):七年戰爭之左恩多夫會戰

看板historia作者 (KAU)時間14年前 (2010/02/05 01:17), 編輯推噓10(1001)
留言11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七年戰爭:左恩多夫會戰 【四面楚歌】 在1757年冬季魯騰會戰的勝利之後,普魯士人得以暫時喘一口氣,而原本毫無空隙的反普 同盟軍包圍網此時也出現了破綻;由於奧地利軍主力部隊遭受了不可忽略的重創,因此使 得菲特烈有時間重新調整作戰序列,幾名傷將如塞德利茲與齊騰都傷癒回到前線,並且立 穩腳步繼續接下來的一連串苦鬥。 1758年春,菲特烈把普魯士軍大致上拆成兩部,分別負責東部戰線(俄.奧)與西部戰線 (法);東部戰線的指揮官由菲特烈本人親自擔任,而西部方面則交給了斐迪南親王來統 率。 為了取得先機,菲特烈於1758年五月搶先開始動手,在糧草彈藥等戰備物資都還不甚充足 的時節,快速進軍莫拉維亞地區(今斯洛伐克)。菲特烈希望藉由圍困奧羅穆(Olomouc )的機會設下陷阱,強迫失血嚴重的奧軍不得不再與他進行會戰。 但是深知奧地利軍現況,且瞭解菲特烈居心的道恩確立了「避免決戰、堅壁清野」的作戰 方針,開始以建立小型關卡要塞和襲擊普軍補給隊等方式拖慢普軍的進擊腳步。 在羅森巴赫會戰一役中慘敗的法軍方面,撤換了因為收受菲特烈的賄賂對普作戰不力的利 希留公爵,改派任克里蒙特伯爵(Counts of Clermont-en-Beauvasis)擔任法軍的新任 司令官。經過重新整編之後,1758年6月,克里蒙特伯爵指揮原利希留公爵軍團的五萬名 士兵侵入漢諾威境內,並與斐迪南親王指揮的普魯士.漢諾威.不列顛聯合軍,在今杜塞 爾道夫市郊的克雷菲德(Krefeld)爆發了會戰。 在此役中由於克里蒙特伯爵不敢讓法國陸軍大臣的獨子陣亡,而在使用左翼的騎兵隊上礙 手礙腳,最後被斐迪南親王抓到空隙,從左翼方向展開強攻,最終使得法軍大敗崩潰,普 魯士與雜牌聯合軍的初次併肩共鬥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同一時間,菲特烈由於擔心小型補給隊會遭到道恩的蠶食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於是集中 了大約4000輛的蓬車,編成一支由一萬名士兵護衛的大型補給隊;然而當道恩探聽到這個 消息之後,派遣了恩斯特.吉地昂.馮.勞頓男爵(Ernst Gideon Freiherr von Laudon )指揮的突襲隊前往趕上並消滅這支補給隊,於是在六月底爆發了多姆斯塔伏擊戰( Battle of Domstadtl)。 在會戰後,普軍損失了大約兩個月份量的輜重,並且不得不撤退到兵站設施充足的波希米 亞地區。如此一來,菲特烈在1758年爭取速勝使奧地利屈服的戰略再度被瓦解了。 【來自東方的威脅】 同時,在東部戰線方面,大約有總數十二萬的俄軍正在逼近普魯士本國;其中最接近的是 由威廉.菲默伯爵(William Fermor)指揮的四萬三千餘俄軍,距離柏林已經不到一百公 里。不過菲默伯爵後來決定放棄自行進攻柏林的作戰,而轉為南下希望與奧地利軍取得接 觸,在8 月16日從背後接近並圍攻庫斯特林(Küstrin),那是普魯士通往波希米亞境內 的戰略補給線樞紐。 一但補給線遭到切斷,在波希米亞與道恩對峙中的普魯士軍會全線崩潰,如果讓俄軍得逞 ,普魯士將會遭到戰略上的毀滅性損失。因此感到事態嚴重的菲特烈,於8月20日離開了 奧德河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Oder,非我們所知的西德法蘭克福),親率近衛軍團 與塞德利茲的教導騎兵團北上,於21日清晨和多納將軍(Dohna)監視俄軍動作的一萬普 軍會合,如此一來就集結了三萬五千左右的戰力,足以和俄國人一搏。 菲特烈派遣卡尼茲少將(Kanitz)率領兩個聯隊的工兵,在俄國人沒有發現的位置修築了 一條橋樑,讓菲特烈的部隊可以順利渡過奧得河。差不多在 23日日落之後,普軍就已經 全數渡河,並且行軍迂迴過在奧得河下游方向,由魯緬采夫(Rumyantsev)率領的一萬兩 千名側衛部隊,貼近到了俄國的菲默軍團附近。 菲默伯爵得知菲特烈親自前來的消息之後,解除了庫斯特林的圍城,並且移動到小卡明鎮 (Kleinkammin)附近列陣備戰,並在1758年8月 25日跟自南面左恩多夫(Zorndorf)北 上的普魯士軍遭遇,於是七年戰爭中最為慘烈戰役之一的左恩多夫會戰就此揭開了序幕。 【會戰前半:菲特烈的計畫】 菲特烈旗下大約有三萬五千名官兵,其中約有一萬人是騎兵。比較起俄軍的話,普軍極度 缺乏彈藥和火砲,同時人數也嚴重不足。 菲默指揮的俄軍雖有四萬三千之眾,但其中只有三到四千的騎兵,其他半數是正規的火槍 兵,剩下約有兩萬人是臨時抓來農奴兵組成的後備軍團,戰力上自認不足也造就了菲默伯 爵採取防禦策略與緊縮陣形的態度。 五萬名俄軍組成了大約僅三公里寬正面的橫隊,由於隊列之間的縱深非常厚實,寬度與厚 度幾乎相等,因此可以視為另一種程度的方陣隊形。這種加強配置兵力的厚橫隊,是在俄 土戰爭中總結的經驗發展出來的戰術,被認為是最能有效發揮缺乏訓練的俄國士兵戰力之 陣形。 在追上俄軍之後,菲特烈快就決定將攻擊重心放置在俄軍右翼側比較缺乏經驗的農奴兵上 ,希望透過打垮他們的戰鬥意志來造成俄軍的全面潰敗。在24日晚上小睡一陣之後,菲特 烈於25日午夜起床,在森林與夜色的掩護下,率領軍團全速急行軍來到俄軍右翼,將塞德 利茲的騎兵埋伏在左翼的森林中,準備對俄軍側背發起突襲。 凌晨三點左右,菲特烈下令右翼部隊離開森林掩護,俄軍的哥薩克發現了普軍右翼的牽制 行動,於是全軍緊急起床備戰,但未能察覺左翼的主力部隊。比較有趣的一則紀載是,為 了鼓舞軍心並且不讓士兵們逃走,菲默伯爵下令全體士兵在開始戰鬥前都可飲用伏特加, 這使得俄軍方面的士氣大振。 25日上午九點鐘,普軍的砲兵開始壓制射擊,左翼的卡尼茲與曼陶菲爾指揮之步兵師團也 離開森林對俄軍發動進攻。雖然菲默伯爵試圖派遣他的騎兵去搗毀普軍砲兵陣地,但是他 的哥薩克很快就被普軍騎兵發現並殲滅了。 事實上菲特烈的策略非常順利,在右翼由莫里茲親王指揮的掩護騎兵順利地擊潰了俄國人 帶來的三個哥薩克騎兵大隊,使得普魯士軍可以無後顧之憂地進攻左翼方向的俄軍─── 然而,接下來即將爆發的戰鬥,卻成為了歐洲人口中所描述「十八世紀最血腥殘酷的陸上 會戰」。 【斯拉夫風格】 從俄軍右翼發起奇襲的普魯士軍,原本預料他們的突然出現和襲擊可以使俄軍陷入混亂, 但是在半小時左右的排槍與榴散彈射擊之後,雖然俄軍左翼的騎兵崩潰造成了大概15分鐘 左右的小混亂,俄國人的士氣並沒有崩潰,反而一波波的高呼著烏拉聲衝入彈藥不足的普 魯士軍之中,開始了殘酷冗長的刺刀肉搏。酒精的麻醉似乎使得俄國士兵成為了難以制服 的勇士,而他們忍受普軍砲擊槍擊的堅忍耐力與頑強鬥志使得菲特烈的計畫出現了最大的 變數。 縱深厚實的俄軍一邊承受傷亡一邊調整正面,普魯士軍的步兵逐漸從最初的側翼奇襲進入 全線混戰,過了十一點之後雙方差不多都把彈藥打完,戰場上一片殺聲震天的短兵相接; 但卻仍然無法打垮不斷湧上的俄國人,俄國士兵大量突入普魯士的戰列中進行白刃戰,使 得普軍傷亡慘重。 普魯士的步兵在激烈的戰鬥中消耗了太多的體力,面對沒有間斷的俄軍步兵波狀突擊,即 使是菲特烈親自指揮的近衛擲彈兵聯隊都出現了疲態,損失節節升高。為了要讓普軍的士 氣維持住不至於崩潰,菲特烈在這場戰役中乘馬四處移動,並在步兵之中跳下馬來,遊走 在各聯隊間鼓舞士兵的鬥志。 一名普魯士軍官對此描述:「俄國人的屍體堆了一層又一層,砲彈和槍彈不斷灑在他們身 上,他們一排排的倒下,但是這些攻擊一點用都沒有,這些傢伙仍不後退。」 塞德利茲指揮的普軍騎兵等待著時機並往俄軍後方運動,就在左翼普軍步兵承受大量傷亡 並即將崩潰時,塞德利茲的普魯士騎兵衝向俄軍右翼的後側,這波攻擊使得原本就由徵伕 和民兵組成的俄軍右翼發生了動搖,原本奮戰的俄軍士兵開始混亂並且失去秩序。 在遭受沉重的打擊之後,菲默將軍決定把俄軍左翼剩下兩萬名的主力部隊後撤,並且整理 部隊。由於天色近晚,普軍也差不多體力耗盡,難以實施有效追擊,所以菲特烈決定就此 收兵。 被認為是七年戰爭中最慘烈戰鬥之一的左恩多夫會戰,隨著夕陽西下而結束。 原本菲默還抱持著幻想,認為普軍同樣也傷亡慘重,如果雙方陣亡一樣多的話,他手上還 會有三萬人可以拿來幹掉普魯士的一萬人。然而俄軍在夜色中的撤退使得逃兵大量增加, 最後如果統計傷亡加失蹤數字,俄軍的損失達到了兩萬一千人左右(八千人陣亡)。只剩 兩萬兵力的菲默不敢奢望打敗普軍,於是在隔日便往後方轉進。 普魯士雖然打贏戰鬥,但是傷亡慘重;普魯士方面付出了一萬一千人的傷亡代價(四千人 陣亡),這在過去普魯士的勝仗中是罕見且駭人聽聞的損失,僅次於被道恩打得大敗之柯 林會戰,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長達六小時以上的慘烈肉搏戰使得士兵的傷亡率大幅增加。 【結語】 「比起打垮俄國人,你不如直接幹掉俄國人。」菲特烈在此役後曾這麼說過,似乎也可以 看做是對俄軍不畏犧牲精神和勇猛頑強的禮讚。 真正達到決定性的因素,主要得歸功於普魯士的塞德利茲騎兵,他們先是打垮了本來就缺 乏秩序跟質量優勢的俄軍騎兵;然後在俄軍背後的奇襲成功地破壞了俄軍的平衡,使得俄 軍出現了決定性的大量潰散現象。事實上左恩多夫也是一場標準的普魯士流側襲機動作戰 的展示,只是俄軍的勇猛頑強給人一種印象,似乎雙方只是面對面的肉搏而已。 而左恩多夫會戰對雙方造成的重大傷亡,似乎是體現了東歐與西歐不同戰爭哲學思考的一 場決鬥。當時歐洲對於戰爭的主流看法是希望盡可能減少傷亡,以打退和擊潰對方,藉此 作為外交磋商的籌碼為前提來進行會戰,鮮少進行追擊戰或殲滅戰;然而俄軍利用大量的 步兵進行密集的刺刀肉搏,還有普魯士軍的殲滅決戰主義,似乎都展現出了七年戰爭時代 歐洲戰術思想的轉型過渡發展。 嚴格來說這一仗,菲特烈的指揮合乎水準,而俄軍的菲默也作出了優秀的判斷與指揮(相 較於過去幾位會讓部隊在行軍中自動解體消失的俄軍將帥...);畢竟雖說俄國士兵頑 強堅忍,但並不是所有將帥都能有效率地發揮俄國士兵的優點。 而對於任何與俄軍交戰的對手來說,最應該要避免的情況就是與俄國人短兵相接───打 混戰是他們最拿手的。差不多一甲子之後的拿破崙,以俄國風格的刺刀肉搏加上優異的戰 略行軍補正,就成為了橫掃歐洲的王者。 相對來說,此役損失了過多的士兵對普魯士又造成難以補回的大洞,雖說菲特烈贏得了左 恩多夫,使得俄軍不得不後退遠離東普魯士,但是在戰略上與奧地利軍的差距卻越來越明 顯。 奧地利軍在俄國與法國盟友車輪戰消耗拖住普魯士之後,經過半年的休養,這回道恩元帥 帶領著八萬名新建的奧地利軍捲土重來,並以勢不可擋之態進擊薩克遜,進逼西利西亞─ ──在左恩多夫一役中大失血的普軍,如今又要在傷口還沒痊癒的窘態下迎擊奧軍。 ~待續~ 【下集:霍賀克希會戰】 後注: 一般來講大多數的戰史書都只寫到魯騰會戰就差不多結束了,所以在魯騰之後的戰役,通 常更加冷門,且沒什麼人討論。 雖然如此冷門,不過我還是會盡量用根性把它寫完...最起碼在我汽油燒乾之前啦。 實際上菲特烈與俄國人的這場遭遇算得上是最有十九世紀風格的十八世紀戰爭,某種意義 上來講也是有其歷史意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62.191

02/05 01:38, , 1F
俄軍的火槍還是前膛槍嗎?!
02/05 01:38, 1F

02/05 08:05, , 2F
有看有推
02/05 08:05, 2F

02/05 08:29, , 3F
02/05 08:29, 3F

02/05 08:36, , 4F
俄軍真是太暴力了 鄉民果然無敵
02/05 08:36, 4F

02/05 08:40, , 5F
02/05 08:40, 5F

02/05 08:59, , 6F
02/05 08:59, 6F

02/05 11:25, , 7F
02/05 11:25, 7F

02/06 01:43, , 8F
好文就是值得鼓勵
02/06 01:43, 8F

02/06 02:35, , 9F
順帶問一下,俄羅斯推土機之稱這時已有了嗎?
02/06 02:35, 9F

02/06 19:37, , 10F
1F,俄軍此時已進步到使用中膛槍
02/06 19:37, 10F

02/06 21:10, , 11F
thanks!!
02/06 21:10, 11F
文章代碼(AID): #1BQm4w-U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