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明治維新成功三部曲

看板historia作者 (none)時間15年前 (2008/11/27 20:22),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8/35 (看更多)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幾個地方有誤 : 1.幕府並非"反改革"派 事實上幕府才是一開始要開國的一方 : 倒幕派才是主張"攘夷"的反改革派 : 把倒幕派當成改革派與事實完全相反 這是個嚴重錯誤 幕府為何要開國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它再也鎖不住國家 有幾點可以顯示幕府開國不等同於他們是體認到幕府或者是日本需要革新 或者我直接說井伊直弼本人要開國不等同於他是個改革者 只因他在被暗殺前主要的作為跟思考方向都是為了恢復幕府的威勢 那時開國的情況是如何呢? 美國公使哈里斯對幕府強烈要求進行通商,但幕府方因為體制關係需要得到天皇的敕命。 早先天皇敕命只不過是件形式,幕府要你給你根本沒權力說不,但幕府當時的威權卻早已 低落到一個地步,而孝明天皇偏偏又是一個主義派的攘夷論者,結果通商的事就卡在這。 而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來 1.幕府的開國是被培理拿大炮逼迫的,另幕府本身在處理開國更無魄力可言 2.也因為幕府本身的權力低落,它們不得不讓當時"已有實力"的雄藩如薩長介入一起"討 論"國事 在井伊直弼上臺後,他立刻不顧敕命,簽訂日美親善通商條約(這是條不平等條約)。與其 說井伊是為了改革而簽下這個條約,倒不如說他是要京都的孝明天皇認清自己的本份,因 為當時的情勢,太多的大名、志士依附天皇底下企圖瓜分幕府的權力,這對幕府來說是因 開國問題而衍生出的危機。或許我們可以說,井伊直弼體認到幕府要成為改革日本的舵手 ,必定要先在體制上恢復幕府的權威;但我們不能說:憑著簽訂日美親善通商條約,幕府 便代表開國的一方 = 開明派。 : 2.因此 當薩 長 分別因為薩英 四國戰爭拋棄"攘夷"立場改為擁抱近代化時 : 全日本沒有"反改革"派(除了一些底層人士外) 根本是兩個"改革派"在奪權而已 : 此外 鳥羽伏見之戰後 幕府其實仍有完全的實力和薩長進行武力對抗 : 但德川慶喜在勝海舟主導下選擇政治手段解決 因此說大政奉還是武力達成也是錯的 : "日本以武力達成改革"是錯誤的敘述 薩長擁抱近代化的時間不是從這些戰爭之後才開台,比方說島津齊彬就是個西化代表,而 倒幕四藩中的肥前佐賀藩鍋島直政更號稱是蘭癖大名。而薩英戰爭跟四國艦隊之役的結果 ,是薩長不僅僅是拋棄攘夷論:不論是激進攘夷或是要先師夷之長的漸進攘夷,更轉而決 定從制度根本上學習外國。 另薩摩藩原先對攘夷的態度其實並不積極(但他們確定是攘夷派),在薩英戰爭中讓他們體 認到原先引以為豪的"近代化"武力竟還是差外國一大截。 而大政奉還的確是和平完成,但那是在鳥羽伏見戰前,慶喜在1867.11.09上奏大政奉還, 而鳥羽伏見之戰是在1868年初。要精確的論述,維新政府的建立與改革的確是經過戊辰戰 爭,而大政奉還只是維新的開端而已。因為維新政府的體制可以說要直到「廢藩置縣」後 才完成,的確維新方不單單是靠武力才達成改革,但卻是必要的手段。 如果不經過戊辰之役,能有辦法和平的完成廢藩置縣,這是思考是否是和平完成的要點。 : 3.幕末過程中有很多底層武士與浪人相當活躍 譬如說新撰組 某幾個千人斬等 : 但是這些人多半只是維持治安 或做一些和大局根本無關的破壞行動 : 除了櫻田門之變以外 幕末的暗殺或破壞行動對大局有影響者幾乎等於零 : 真正造成有力影響的 仍然是幕府與諸藩內高層 那些下層只不過跑跑龍套當砲灰罷了 : 所以說是"眾多底層武士, 浪人達成"乃錯誤的敘述 : 相反的 其實是眾多底層武士與浪人趁著天下大亂的機會 在亂世想混水摸魚一番 : 有的人成功了 譬如說後來的伊藤博文 但大部分人則被淹沒在時代之中 : 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什麼主張或想法 只不過隨波逐流罷了 這要從武士階級來說:明治維新有部分史學家亦稱為「下士階級革命」,這不是沒有原因 的。在藩的改革後,原本嚴密的階級制度慢慢崩解,而有許多的志士亦捨棄藩的體制「脫 藩」進行如尊王攘夷等行為,而大部分這類體制外的志士就如原po所述,力量有限且在思 想上亦多有所不符合時代潮流。 但,這不代表體制內的維新改革者 = 諸藩內高層 = 上士階級 西鄉、大久保、桂、甚至是勝海舟,他們原先在藩內或幕府,都不過是下士階級或下級旗 本,但時代的動盪能讓他們發揮才能,成為改革的主角。 而我們亦可以看到,「藩內高層」不是沒有動作,這藩內高層我想可以以四賢侯:松平春 嶽、伊達宗城、山內容堂、島津久光為代表,而這動作直接給個名詞就是「公武合體」。 公武合體運動中最有行動力的就是島津久光,這也代表所謂「藩內高層」的想法都是在幕 府體制內去進行變革,而這條變革路線最終是以"失敗"做收,也因此改革的路線變成是以 「下級武士」所希望與主導的「武力倒幕」路線。 不能光是說因為西鄉他們成為執藩政牛耳的人,就將他們當作是「藩內高層」,因為當時 上士大名與下士維新志士間的想法是有歧異與間隔存在的,而倒幕最主要的力量還是來自 於下士階級;達成維新,也的的確確是來自他們的力量。 至於伊藤博文,與其說他是靠幕末混水摸魚而得利,我倒覺得他是趁征韓論而得利,好歹 幕末時高杉晉作要在下關起義,被當時的奇兵隊總督山縣拒絕,而伊藤可是很有義氣的帶 自己的力士隊參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95.214 ※ 編輯: triplee 來自: 210.240.195.214 (11/27 20:36)

11/28 02:49, , 1F
11/28 02:49, 1F

12/02 22:51, , 2F
這篇很棒耶,可以轉到幕末版嗎?
12/02 22:51, 2F
文章代碼(AID): #19Bf3xAt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Bf3xAt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