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學

看板historia作者 (青青子矜)時間15年前 (2008/11/03 11:11),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傳統學術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心性之學,一是治平之學。心性之學即德性之學, 也就是《大學》所說的正心、誠意之學;治平之學即實踐之學,也就是《大學》所說的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套政治理念。一般來說,漢唐學術重在實踐方面;宋明學術 則偏重在心性方面。本文擬以朱熹的學說為經緯,來淺談新儒學-理學。 理學的發端 自從漢末以至唐,其間政昏亂,社會動盪,是儒學停滯,玄學興起及佛教盛行的時期 。經學這時也分南學及北學兩個系統。南學以王弼、王肅等解說老莊思想為主流;北學則 是以東漢鄭玄的訓詁學較盛行。隋唐建立後,經學也漸統一,結果就出現一部《五經正義 》,此書嚴格講是一部科舉考試的範本,並不受當時知識分子所重視。就在儒學失去他的 魅力後,繼而吸引人們的是佛學。南北朝的佛教已相當普及,至唐已發展成全盛期。在這 樣的背景下,儒學要對抗佛學,融合其它學說以增強其故有魅力,乃勢所必然。因此,傳 統儒學勢必從佛家思想中汲取營養,再加入「玄學」-老、莊、易,以陶鑄成「新儒學」 。宋代學術即以此發端。 北宋儒者懲於唐末五代夷狄交侵,人倫敗壞之世風,特別講求夷夏之防與人倫之義。 佛學思想與玄學理論無法挽狂瀾於既倒,因此回歸先秦儒家精神泉源的呼聲乃日益壯大, 至宋蔚為主流。佛學在思想界長期支配的角色,終為儒學所取代。宋室南渡後,儒學的傳 承,基本上沿襲程頤脈絡,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朱熹。朱熹主張人的心情有未發的靜態和 已發的動態兩種現象,此即《中庸》所言:「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 居敬與窮理 潛在的心性,未發時期是寂靜不動的,這是天所賦予人類單純的本性。潛在的心性必 須以「敬」來培養它,即程頤所謂「涵養須用敬」之義;已發的心性,因為動了喜怒哀樂 的情感,因而失掉單純的「本性」,因此我們必須藉著「知」來洞察它,使情感在發洩時 不會有所偏差,即程頤所謂「進學則在致知」之義。是故,對於各種事物窮究其道理是必 須的。於是《大學》所說的「格物致知」就成為朱熹思想的源頭。簡而言之,追求學問最 基本的就是要有「居敬」和「窮理」之心。 若按照朱熹的說法,心性有「動」、「靜」兩種狀態,並且不停地活動,那麼必有一 根源導致這兩種狀態。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將太極當做是萬物滋生的根源,從太極 分出「陰」、「陽」兩氣,而成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再進一步經由各種組合 而成四季,萬物因得繁衍。宇宙萬物因「氣」而化生,雖然心不斷地變動,但仍不會失其 本性,表現在外者,即秩序與協調。因此,宇宙萬物皆依一定的原理而存在著,朱熹把這 種現象稱做是「理」,理存在於任何一件事物上,所以說「理」就是「太極」,所以格物 以窮理是必須的,所以宋學又稱為「理學」。 前面所提到未發的心性,就是純潔無暇的本性,是上天所賦予的,即《中庸》所言「 天命之謂性」,性本身就是理,在內容上有「仁義禮智」四德,即孟子所言的「四端」。 但,一般人往往會由於慾望蠢動,而失去「本性」,因此,人要打破內心的慾望,回復天 賦予純然的本性,這才是人應努力的方向。朱熹提到的禁慾主義和嚴肅主義,就是從天理 、人慾中產生的思想理論。因此朱熹強調「禮」必須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藉以發揚其 本性,即《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的意思,所以朱熹的「理學」又稱「道學」。 未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165.238

11/03 16:26, , 1F
有沒有走錯版阿
11/03 16:26, 1F

11/03 17:20, , 2F
這篇文章值2銀
11/03 17:20, 2F

11/03 21:44, , 3F
朱熹風評好像不好,請洽古八版
11/03 21:44, 3F

11/05 23:37, , 4F
學術歸學術,私德歸私德,講得到跟做得到是兩回事
11/05 23:37, 4F

11/10 14:10, , 5F
可是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似乎不這麼認為哩!
11/10 14:10, 5F
文章代碼(AID): #193cld9q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