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大蒙古與四大汗國

看板historia作者 (加美尤)時間16年前 (2007/09/25 14:05), 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推 Augusta: 所以除海都或其他叛亂者不承認外, 蒙古大汗之位因儒家漢制而等同於大都的元朝皇帝了? 不然原本元朝皇帝只是中原領主一如旭烈兀的伊兒汗國? 不錯, 大蒙古的大汗就是元朝皇帝. 但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觀察. 從元朝作為中原王朝的來看, 是由忽必烈開始, 其版圖是漢地、西藏、蒙古本部、白山黑水. 從整體蒙古人的角度來說, 忽必烈是大蒙古國第五任大汗, 他是四大汗國的最高領袖. 元朝與大蒙古可汗的本部是一體的. 因此, 元朝後期的漢蒙兩體碑文, 自稱是「大元大蒙古」Dai O:n Yeke Mongol, 「大元」音譯為 Dai O:n, Yeke Mongol 就是開國之初已用的「大蒙古」名號. 不過, 自忽必烈起, 這個大蒙古可汗的實質控制權已權低於前代, 可汗無法號令四大汗國, 只是名義上的宗主. 所以, 我們看《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錄》, 記載的都是元朝後期三大汗國的領袖及其豁下的城邑土地. 篤來帖木兒, 他是察合台汗, 擁有如不花剌 (布哈拉), 亦剌八里 (伊黎河之地), 阿里麻里 (天山以北), 哈剌火者 (高昌故城) 等等 月祖伯 Oz-beg, 他是欽察汗, 即後來烏茲別克人的先祖, 擁有如花剌子模, 阿羅思 (俄羅斯) 等地 不賽因, 他是伊利汗, 擁有忽里模子 (伊朗霍爾木茲海港), 八吉打 (巴格達) 等地. 這些人名地名, 都不是不通西域的明朝人能認識的, 編修《元史》很趕, 是直接將元朝編下的轉為抄錄, 以上的西北地附錄都是元朝中後期人抄錄當時三大汗國的王名地名. 當時元朝皇帝自覺是他們的宗主, 同時承認其全權自治. 至於四大汗國對元朝的態度, 基本都是承認元朝皇帝為名義宗主. 窩闊台汗國在海都帶領下從來不承認元朝皇帝, 要爭奪天下. 海都死後, 窩闊台汗國被元朝及察合台汗國吞併, 消失. 察合台汗國在窩闊台汗國被吞併後曾經與元朝作戰, 被大敗, 元軍直搗今日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 劫奪察合台後王的牙帳. 其後雙方議和, 《元史.乃蠻台傳》記載, 元朝出使將當年窩闊台送給察合台的「皇兄之寶」送還察合台後王, 授寶, 代表元朝承認其成吉思汗所封汗國的地位, 也代表元朝是宗主, 察合台汗是臣. 欽察汗國就沒有記載. 伊利汗國比較特別. 由於旭烈兀是蒙哥可汗派到波斯的, 並不是成吉思汗所封, 其地位是比其餘三個汗國較低. 所以伊利汗是一直很堅定擁護元朝皇帝這個正統可汗, 因為伊利汗國的合法性是絕對來自蒙元可汗皇帝, 不像其餘三國汗國的合法性是成吉思汗所封. 從現存伊利汗阿八哈及伊利汗阿兒渾寫給教皇及法蘭克王的蒙古文書信, 信上是漢字蓋印「輔國安民之寶」及「王府定國理民之寶」. 這些都是元朝賜的寶印. 尤其是「王府」, 是元朝的體制, 只有王室才能開「王府」, 有如宰相的「開府儀同三司」. 元朝認為伊利汗的法理地位只有如元朝境內的宗王, 所以稱伊利汗國政府是「王府」; 但伊利汗擁有全權自治自主, 元朝承認現實, 所以其印是「寶」, 地位與皇太子皇太后平等, 實是高於元朝境內的宗王. 當然, 當初忽必烈與旭烈兀是同一派系, 特別投緣, 而且兩個有窩闊台、察合台兩汗國這些共同敵人, 所以關係最好. 隨時月推移, 各國和睦, 無需作緊密合作, 關係越來越疏遠. 伊利汗合贊、伊利汗不賽因也盡力建立自己的獨立自主合法性, 一方面借用伊斯蘭教教義、政教合一, 一方面自鑄「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 自稱皇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152.170.88

09/25 19:33, , 1F
09/25 19:33, 1F

09/25 20:35, , 2F
拜讀受教,推
09/25 20:35, 2F

09/25 22:31, , 3F
THX,四大汗國後來各自受不同文化圈同化,卻某種程度仍服
09/25 22:31, 3F

09/25 22:33, , 4F
膺於忽必烈以漢法所建立的大汗繼承制度,是個有趣的問題。
09/25 22:33, 4F

09/26 08:46, , 5F
有趣
09/26 08:46, 5F
文章代碼(AID): #16-AKNfa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