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標題)

看板heart作者 (夜羽大人腳下小守護進程)時間7年前 (2017/07/15 00:3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94/2360 (看更多)
Avengers: Age of Ultron /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 會去看復仇者聯盟2的人,應該很少有人是要觀察評價好壞才決定要不要去看的,所以基本的介紹或推薦與否就免了。 心得內容會著重在角色與劇情的介紹,奧創紀元依然有著系列作慣有的要素:片尾劇情、承先啟後的故事內容;這集蠻多笑點的,若對系列作品不夠熟悉的中期容易覺得沉悶。 需要看過前作嗎? 打打殺殺的電影,不要搞得像《變形金剛》系列那樣,打鬥時連誰是正派誰是反派都分辨不出來,基本的娛樂享受是沒問題的。但如果看過前作,會對劇中出現的角色、物品比較有感。 但是復仇者聯盟系列先前已有10集,要趕在進戲院前看完也是有點難度,個人覺得關聯比較大的是:鋼鐵人、無敵浩克、雷神索爾、美國隊長、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這幾集。 由於劇中角色不是固定一個稱呼,譬如史嘉蕾·喬韓森飾演的角色,夥伴有時叫她娜塔莎,有時叫她羅曼諾夫,但就是沒人叫她黑寡婦。綠色那隻,夥伴有時叫他班納,有時叫他浩克,也有時叫他大塊頭。 若你對漫威超級英雄沒啥興趣只是陪男友去欣賞的,或是初次觀賞這系列電影的,可能會稍微搞不懂誰是誰,或是搞不懂那些有顏色的寶石畫面是什麼。 有雷心得會就我所知道的部份介紹一下。 我是那種看電影前連電影簡介、相關新聞、電影預告都不會看的那種,也不會特別為此去翻原著漫畫,甚至同一部電影也不會看兩遍(少數有寫作需求的會重看)。若在觀賞電影過程中有產生疑惑,則會試著去找出答案;這篇心得也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寫下。 觀賞過程中會覺得電影對於部份劇情的解釋有些不清楚,不至於會嚴重影響到觀賞樂趣;事後稍微查資料後認為,劇中幾個沒解釋清楚的地方主要還是因為某些角色的電影版權不在漫威影業身上,像是奧創是誰製造的,為什麼想毀滅復仇者聯盟與人類,以及雙胞胎的身世等等。 奧創(Ultron) 詹姆斯·史派德(James Spader) 配音 因為東尼·史塔克想要發展人工智慧對抗外星人而創造出來的「程式」,這程式用史塔克的設備打造出了自己的身體,而且還是使用最堅硬的汎合金金屬來打造。 奧創的設定會讓我想起《全面進化》(Transcendence)的概念,程式發展出人工智慧後,會帶有人性,想要擁有身體、害怕死亡而把自己(程式)複製到網路上各處去。 奧創無法輕易被毀滅,就像網路上曾流傳過的照片或影片,只有某台電腦上還有一份,那檔案(程式)就還存在。 奧創理應是接近無敵的狀態,但電影中還沒秀出它有多強,就有點被急著展現威能的英雄們壓著打。最後幻視抓著奧創腦袋用程式(賈維斯)消滅程式(奧創)的方式消滅它。 索爾·奧丁遜(Thor Odinson) / 雷神索爾(Thor) 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飾演 在雷神索爾中有描述過雷神之鎚必須是有能力的人才拿得起來,復仇者聯盟中索爾曾用這特性把浩克的手定在地上過,而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則拿雷神之鎚開了不少玩笑。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繼續拿這特點來搞笑,像是眾英雄要挑戰拿起雷神之鎚,誰都拿不起來,但美國隊長拿的時候槌子稍微動了一下,索爾驚了一下。 他的女友珍只有口頭被提到。 感覺近年來極度熱門的好萊塢電影的導演越來越不好當,有著越來越多的限制存在著:可能要帶到那個國家的場景(為了秀一下中國,鋼鐵人必須特別跑去那裡治療、起飛)、必須從各國挑選知名度夠高的演員來參與演出(所以常見多個演員說著自己的母語,卻能溝通的現象)、置入性行銷(最明顯且誇張的就屬變形金剛)。 喜歡的人會覺得無所謂,進戲院是看特效的,是看偶像明星的,是看自己熟悉的家鄉出現在電影之中的。而追求其他層面電影享受的人,可能就會發現故事本身為此變得很零散。 場景的部份,有些國家本身就願意花錢請其他國家的導演(但通常就是美國啦)來拍攝,做為觀光行銷手法。有些可能是製片商考量到該國有著龐大的市場,多置入些該國的特色與要素或許能達到很高的報酬。繼近年來常見的中國、日本之後,這次是南韓,片中那個被讚美成很美麗的城市蘇科維亞不曉得是否也是。 我雖然沒看過漫威漫畫,但好歹也把復仇者聯盟目前11集電影都追完了,在觀賞電影時還是有很多地方看不懂。 像是奧創被創造出來的過程好像有點太隨意就帶過了(但用黃、藍兩顆3D投影球的概念去詮釋程式這點還蠻有意思的)。 我完全搞不懂奧創有何理由要憎恨人類?(但知道原著漫畫奧創是由蟻人創造出來的就能理解了,已經能在戲院看到《蟻人》預告了,應該會是漫威影業下部作品,預計今年暑假上映)。 搞不懂奧創的身體是哪裡來的?(查資料時也發現這部份被改過了,我會覺得更改是為了帶到韓國與韓國演員金秀賢。) 索爾跑去視界之水那段有點突兀,那是啥? 我覺得這會是個趨勢,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利益考量」(包含電影票房、週邊商品、打進某個國家等)去影響電影創作者,這些創作者(主要可能是導演、編劇)必須在滿足製片商的各種利益需求的狀況下創作,發揮一定是有限的。 有寫錯的資料還是歡迎各位朋友告知,但不用搞得誤解某個角色的某筆資料就好像十惡不赦似的,不是每個人都想把生命花在這上頭。 我沒有那麼想要在觀賞電影時把相關的作品都先讀過,像漫威漫畫都畫了幾十年了,史丹·李都從年輕帥哥變成白髮蒼蒼的老爺爺了,要追起來也很辛苦,且多年多位作家創作下的作品本身就會有衝突或不夠細膩之處。 與其搞懂這些虛構的漫畫人物歷史與相關圖,我會更想花時間去搞懂我家祖譜與台灣的歷史。 當然真的對該漫畫有興趣的朋友想花時間去搞懂也沒有什麼不好,任何一種興趣都應該努力去做到最好。 但我只把漫畫跟這類型的電影當成娛樂,就是大概知道誰是誰這樣就好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6.240.1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rt/M.1500049957.A.F98.html
文章代碼(AID): #1PQF8b-O (hear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PQF8b-O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