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政大交大中山傳播所、數位內容上榜心得

看板graduate作者 (quadx)時間8年前 (2015/08/21 23:43), 編輯推噓16(1600)
留言16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考前受到板上幫助甚多,所以特地上來分享一下上榜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學弟妹 文章略長,如果排版不好請多多包涵 ------------------------------------------------------------------------ 對於一個跨考的考生來說,有很多挑戰和挫折 但是最困難的絕對不是打敗別人,而是勝過自己。 一、成績   政大  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正取       數位內容     正取   交大  傳播所乙組    正取   中山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正取 二、背景   113電機資訊背景應屆畢業生,在大學四年摸索下,深深知道自己不屬於理工科, 大學接觸活動、實習、比賽的經驗下,漸漸摸清處「廣告傳播」才是適合我的領域, 所以決定跨考廣告傳播研究所。   準備過程大致上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大三下決定要走這條路後,自己先研究了一陣子各系所的課程、內容、考試等, 也一邊比較補習班的優劣等。最重要的是和家人溝通,從反對到觀望到選擇支持, 這樣才能讓之後考試過程更順利。   【第二階段】   暑假到大四上,這段時間主要的節奏就是上課、複習、練習,不斷的重複循環。 戴然老師上課速度很快、東西很多,但是因為用補習班的雲端系統上課的關係, 所以可以隨時暫停或是再回過頭思考;複習和準備課程的節奏我自己摸索了很久, 從一開始死讀書的狂抄筆記,到後來能完整的整理中間其實經歷很長的磨合和探索。 練習,是整個過程裡很重要的部分,練習不只練速度更是練習思考、練習組織、措辭 。重複不斷的練習可以了解面對不同題目時的答題方向,也可以避免落於框架。 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練習答題的過程把觀念迅速的複習過一遍。   【第三階段】   考前一個月~二個月,我主要在整理終極筆記,一邊把新聞學和公關課程補齊, 同時再把所有科目在讀過一遍。整理終極筆記著實很花時間,尤其我對筆記相當偏執, 所以有刻意提早開始整理終極筆記。大約十二月中就開始整理一些看到的主題或新聞, 十二月底開始統整歸納,把這些主題用三到五段話歸納,最後留下約兩週時間熟讀。      可能,在準備的前2/3時間裡,會很忙、很緊張,甚至會覺得自己念不完, 但這時候最應該做的覺得不是懷疑自己或是煩惱,而是應該要時不時回頭看看自己, 哪個地方需要努力、需要調整,之後就全力以赴。   最後的一個月或幾個禮拜裡,反而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不知道該念什麼的瓶頸, 這時候其實可以讓自己適當的放鬆,慢慢消化過去記下的觀念、想法或收集的資料, 因為這時候當你遇到瓶頸的時候,表示你已經把傳播的概念掌握到一定程度了, 這時候去消化過去的觀念想法,更容易將他們連在一起成為一個大架構, 這才是在考試上有利、快速又省記憶的方法。 三、準備過程 (一)傳播理論   傳理算是傳播知識的基礎,傳理的基礎影響到後面在其他科目上的理解。 我個人的心得認為傳理是滿容易理解的科目,傳播活動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身邊, 傳理所描述的現象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或耳聞,只是過去不曾有系統性的整理出來。 所以其實讀傳理的時候只要能夠用一些例子或生活經驗去應證,就很容易理解。 舉例來說,常說到沉默螺旋的「西瓜偎大邊」就很常選舉或生活體現的案例。   我在唸傳理的時候,習慣一面串連相關的理論或概念、一面把相關時事納進來, 每次唸的時候都會加一些東西,串起來的就會是全方面的概念,從點到線再到面, 答題的時候也不會過於單薄,也能寫出比別人更廣、更深的概念。舉例來說, 前陣子流行的「一分鐘辨別XX人」的網路文章,就可以用偏見標籤解釋, 也可以看作一種文化懶人包的現象,或更廣泛的看作文化傲慢、集體主義的思想。 而不是只是單純的用單一的新聞事件看待。 (二)傳播科技概論(電子媒介)   電媒考的東西很時事,常常是新發表的技術、產品或是軟硬體間的比較、應用, 例如今年數位內容考試,就請考生比較hololens 、oculus和Google Glass的比較。 對於一個理工出身的學生來說,算是少數吃香的科目,加上對科技趨勢就經常更新 ,所以準備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相較起講義或課本中所著重的技術或法規, 這幾年考試越來越朝向新科技和傳理或使用者之間的結合,請考生分析或設計。 所以花比較多心思在整理新科技的應用上,整理報紙雜誌的時候也鎖定這些重點。 (三)新聞學   當初沒有注意到新聞學,直到十月開課後才發現這門科目的負擔其實並不輕。 原先對於新聞學其實是打算只做淺略的瞭解就好,但是漸漸發現新聞學的東西很多, 相對傳理而言也比較沒有系統,很多東西是傳播理論中很少提到或沒提過的部分, 在一百天左右的時間內很可能會念不完。到十二月就開始加快補課速度, 把心力放在比較會考的幾個部分加強。   分析了幾年考題後,新聞學在交大考的篇幅少(即便有也都是比較廣泛的概念) ,新聞史在交大更是從未出現過;在政大,過去分科的時代考的篇幅較多, 但是近兩年合併後,題目受到壓縮,新聞史這種記憶性的內容在近兩年就沒出現了。 因此我在新聞學的準備,大致切成三個部分,包括新聞史、傳統新聞學、新新聞學。 因為時間壓力和準備上的關係,所以我把心力放在後兩者,新聞史只有上課聽講, 空閒時拿出來當讀,至少有點印象。傳統新聞學偏重在新聞倫理、新聞自由方面, 很容易和時事間結合(例如:查理週刊和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記者採訪區等), 所以這方面的準備我傾向先理解大觀念,再連結其他相關的時事串連做整理。 新新聞學則強調公民記者、公共新聞學等,這部分則是著重理解其背後意義和比較, 更要了解可能面對的問題和挑戰和法律上、道德上、權利上的糾結。 (四)廣告、公關   廣告課程在暑假就結束了,之後到考前大概完整複習過四次。廣告學唸到後面, 其實除了背誦記憶的東西之外,大部分還是跟傳理的內容相通或相關聯的。 廣告比傳理多了一些廣告發展出來的理論和模型,較侷限或強調廣告主的立場。 傳理則是能夠更廣泛的解釋廣告中的現象,唸的時後我盡量讓兩個領域相關聯, 像是廣告效果和傳播效果就可以一起唸,一方面減少需要記憶的東西, 一方面增加答題的廣度,不會讓答案只落在廣告學範疇,而是擴及傳理或公關。   公關其實在過去幾年的考題裡,受到合併後影響,相當少直接拿出來當作考題。 公關其實也和廣告、傳理相通,但公關其實也有不少有別傳理的見解或切入方向, 所以我在考前也事先選擇幾個較少人選擇的切入點,作為我的答題工具。 舉例來說:今年剛好遇上選舉,我在猜題時就有準備高雄氣爆的公關案例, 當普遍可能拿網路影響選舉或民調失準做舉例時能創造出特殊性。 (五)英文   大學四年英文大概只靠工程課堂上的原文書支撐,英文能力下滑不少, 所以我從暑假開始加強英文,暑假這段時間除了跟著補習班的課程之外, 我著重在單字和文法上,畢竟文法是最生疏的部分。開學之後,持續保持複習單, 也利用學校的英文資源,請學校老師幫忙批改作文,平均一到兩週寫一篇作文。 11月之後,我開始著重在考古題上面,包括:練習中翻英、台政的英文選擇題、 中山交大的英文題目等。接近考試,我就直接去找論文、期刊,翻譯摘要和前幾章 ,訓練自己遇到幾乎沒看過的文章或是很多不懂單字的時候,可以順暢的中翻英。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的透過不同的管道增加自己的字彙(例如:一款app 「Biscuit」,可以定時的跳出字彙和發音),也報名多益強迫自己練習英文等。 英文在政交兩校的考試裡面,幾乎都和專業科目結合,所以要讓觀念相通, 練習上可以直接找論文、期刊的摘要做翻譯。但是,畢竟題目每年都有所變化, 在練習時也要多用不同的形式模擬,例如:練習英文申論題、論文中翻英/英翻中 、閱讀選擇題等。 (六)時事   因為我在圖書館唸書,所以有很大量的報章雜誌可以閱讀,我一天大概 花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左右看大約十份報紙,包括四大報、聯合晚報、經濟日報、 工商時報、青年日報、電子時報、大紀元、醒報等,看報紙的時候主要看幾個部分: 社會時事、國際新聞、科技趨勢、社論等。報紙除了是吸收新資訊的地方, 也可以從社論了解在一件事情上不同角度論述,舉「查理週刊」恐怖攻擊來說, 報紙和國際新聞普遍用恐怖攻擊定義這起事件,詳細說明查理和回教徒今昔的衝突, 但在社論中就可以洞見很多不同角度的論述,包括這種諷刺文學的適當性的論戰, 或是延伸作言語暴力vs.肢體暴力等,都是極富深度的看法。   看雜誌就當作休閒或放鬆,吃完飯回圖書館的時候就去翻一下,大概有天下、 遠見、商周、科學人、動腦、廣告、亞洲、新新聞等,這幾本是我固定會看的, 其他的則是看當期主題,跟報紙篩選的方式相同,還可以注意一些圖表、案例。 雜誌相較起報紙常有更深入的探討,也常常會有一些名言佳句可以學習模仿, 更重要的是,雜誌中對於案例的描述會更詳盡,常配合圖表、數據的呈現, 都是可以記下的。例如:某期週刊上就有專訪台灣某家獨立的有線電視業者, 但也同時比較了其他MSO業者的規模、策略、市場等。   看報紙和雜誌的時候,我習慣把重要的內容、可能出題的方向或社論等, 用手機拍起來(用Dropbox同步到電腦整理),就不用花太多時間在抄寫字句, 電腦上就用一個資料夾分類,之後做終極筆記的時候也可以拿出來參考, 也可以從裡面找出好的「龍蝦頭」。   除了報章雜誌外,我跟很多人一樣用Facebook當作我蒐集資料的管道, 追蹤幾個比較重要的粉絲專頁,包括:戴然傳播教室、動腦、傳學鬥、科技爆橘等。 這部分對於在評論社會問題上,有相當的幫助,也可以增加自己在不同立場的觀點。 (七)終極筆記 終極筆記每個人做法不一,我自己是統整了幾個大方向,底下在列出小主題 ,例如:「Big / Open Data」這個方向裡,我列出大數據、開放資料、開放政府、 被遺忘權等主題,每一個主題裡面分起承轉合說明,先用一段話說明這個名詞 (如:被遺忘權是什麼),接著在說明這個概念是為何被提出、有何目的或意義 (如:被遺忘權背後指涉的大數據概念),再來講到這概念會有什麼的衝擊或問題 (如:被遺忘權的執行、遺忘的定義等),最後再用一段總結說明(如:未來的執行, 我們在面對大數據時的反思等)。 終極筆記寫的不是複製貼上的文章,而是融合自己想法和各學科觀念的字句, 才不會顯得詞不達意。另一方面,終極筆記也可以準備一些書的心得、電影的影評、 App的使用心得等,這些的準備對考試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例如,這次政大傳播所的考題中,就有請考生寫影書評,我事前準備的電影心得(控制) 就適時的派上用場。又如,控制這種和媒體相關的電影,在考試時也可以拿出來做舉例。 (八)讀書會   我有參加新竹地區的讀書會,讀書會的運作大致在開學後一兩週才開始進行。 讀書會的運作方式其實也是邊走邊摸索的,一開始是照著戴然老師每週一問進行, 前幾週主要就是查找論文、分配、做分享,熟悉之後我們就從一個題目放大 拆成很多個小子題(配合楊依媚學姐筆記的主和我們自己有興趣的內容), 之後也陸續加入其他科目像是電媒、英文等,最後一直持續到十一月中結束。   讀書會的幫助,我覺得最主要是在準備上,可以透過和其他考生討論的過程, 了解自己有哪些需要加強、補充。在讀書會運作的過程中也開始閱讀、導讀論文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我們開始了解傳播研究,也訓練分析、統整傳播研究的能力。 (九)生活作息   我覺得生活作息是在考試這段時間很重要的一部分,並非說一定要早睡早起, 而是「規律」。規律生活的目的是讓自己有計畫的唸書、有效率的唸書, 一方面可以減少外務的干擾,一方面因為規律的時間壓力會迫使自己唸書, 就生理上,規律生活作息讓睡眠充足也讓讀書效率更高,減少分神或疲憊感。 對我自己而言,我開始規律睡眠時間,從一點到一點半左右睡覺、九點半起床, 到十二點半前睡覺、八點半起床,每天固定時間到圖書館,固定讀報、看雜誌等, 固定時間去上課、運動,幾乎每週的作息都相同。    (十)筆試   從交大、中山到政大,三間四所的筆試的方式或格式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我是選擇用黑筆(無印0.5mm的筆芯),從考前準備就一直用同一隻筆到考試, 筆墨要慎選,盡量不要出水太多或太淡,考卷也盡量保持整潔。筆試前的準備, 幾乎都不會太長,是一個滿尷尬的時間,要看書也有點短、不看書又心不安, 我是選擇翻翻終極筆記,在熟悉幾句比較長的龍蝦頭或數據,手也盡量讓他放鬆, 尤其像政大數位內容考一整天下來,真的負荷很重。   今年剛好中山、政大數位內容、政大傳播所三間連續五六日考試,一連三天, 對準備來說,可以避免太久沒念忘記,但是其實連續考三天是很吃力的, 尤其對我來說,政大傳播所是第一志願,但是排在最後一天,就很怕會影響考試。 中山的考試一下子就結束了,但是隔天數位內容就考一整天,從早上到下午, 第二天晚上回到住宿飯店,幾乎就不想翻書了。所以選考時也要注意斟酌, 自己的考試時間分配。 四、備審   放榜到備審繳交中間大概只隔了三、四天,還要預留送印或寄件時間, 所以很多東西要盡量先準備。今年放榜的順序是交大、中山(無面試)、政大, 所以選擇研究主題的時候就把目標放在交大、政大通用的題目上,節省時間。 我的研究題目是在準備筆試過程的論文中發現的,加上一些自身背景和經驗。 今年慶幸交大提早近一個禮拜放榜,所以時間上還算充裕,但還是建議提前準備。 (一)自傳   自傳的目的在於讓教授可以快速了解你,所以要盡可能「長話短說」「切重要點」 。我大致上將身經歷分作三部分,每個部分用四到六行作論述,每段前後也各加上小標 ,主要是透過這樣的架構在自介時比較有系統,教授也能夠在你所拋出的主題上發問。   自傳可以在考試後的放假時間裡儘早完成,之後在配合研究計畫作修改或調整, 各校系的自傳也可以再另外視科系做編修。例如:我同時報考的政大數位內容傳播組, 在自介上我就有強調自己電機資訊的背景,在未來和傳播結合的發展或應用。 (二)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主要著重論文的前三章,大致上包括研究計畫、文獻探討、研究方法 和參考書目等。研究計畫的範圍很廣泛,但要找到和自己相關又能夠讓教授感興趣的 題目更是需要謹慎選擇。在準備筆試的過程中,我就有一邊在思索和注意合適的題目, 尋找的方向除了看的論文、期刊,也可能是雜誌、週刊等(也不侷限傳播相關的書)。   我的題目初衷是希望和我的所學(電機、資訊)結合,從未來大數據的方向切入 ,但是因為這個切入點有點茫然,後來又稍微做了一下調整。最後的題目結合了我在 廣告公司實習和社團、活動宣傳的經驗。選題目的過程,其實就像照樣造句一樣, 從一個相似的題目延伸或替換自己所感興趣的主題,就是一個題目了!   我覺得研究計畫的準備上,其實主要是著重在:貼近自身和題目發展性。 貼近自身經驗可以讓教授更了解你,同時推銷自己的特點和專長,創造獨特性; 題目發展性則是要能夠繼續研究下去的主題,而不是過於空泛或太過狹隘的研究目標。 (三) 修課計畫   政大傳播所的規定有要另寫修課計畫,主要就是希望了解你進來傳播所之後, 想要往哪方面發展,和研究計畫相同,切記要能和個人自介、研究計畫相輔相成、 和整本備審有連貫性。我在修課計畫部分,主要就是參考系所網站上的修課規定, 寫出哪些是我有興趣的科目、原因和對於研究上有何助益等   修課計畫的部分,我一開始沒有很仔細注意,所以就直接納進自我介紹的後半段 ,但幸好所辦姊姊有幫我們檢查,所以在截止當天上午提前打來通知,建議要獨立出來。 (我的備審資料是在截止前兩天用7-11宅配寄送,所以應該是收到後就通知我了) 接獲通知後,所辦有說可以請我打好後寄給他們,在幫我夾進備審資料裡, 但礙於龜毛的個性和擔心出錯影響,我就急忙的改好資料直奔影印店重印所有的備審, 當天下午直接親送所辦。 (四)創作計劃(for 數位內容)   當初在報考數位內容時,我沒有很注意到創作計畫的要求,考後也沒有多做準備, 到放榜後我才開始做準備,一開始也卡頓了許久,因為前面大部份時間都在備研究計畫 ,趕在交件前一天才想出屬於自己的創作計劃。這段時間,我找了很多相關的資料、 參考系上學長姐的作品等。   創作計劃的建議和研究計畫相似,我們應該要掌握自己比較熟悉的部分, 讓計劃和自己的生活、學習、專長、興趣可以相搭配。我從電機資訊的背景出發, 配合一些過去課堂專題和市場上相關產品的經驗改進,從這方面著手發展, 以科技軟硬體和電視戲劇結合的想法為題。   無論研究計畫或創作計劃,選好題目之後,最重要的是要對於整個計畫的掌握。 不管是背後的理論、當中的專有名詞,或是研究的侷限、方法、應用和貢獻, 都要能清楚的回答,這些都是面試時很可能被問到的東西。 五、面試 (一)交大   交大傳乙的面試在竹北校區,對新竹或交大不熟的同學可以提前到試場準備。 當天考生清一色都穿西裝或套裝,雖說影響不大,但是還是建議著正式服裝, 免得亂了情緒、影響表現,事後後悔。   交大面試可以準備一份簡單的投影片,政大數位內容也有同樣要求(有限制大小) ,所以我的投影片基本上是同時準備的,投影片其實在面試的時候,僅止於輔助, 讓教授可以看更清楚我的內容(大部份的東西在我準備的備審中都有了)。 今年原本面試時間受到考生人數影響,比往年縮短。但是到了現場之後又被通知延長, 算是小小的插曲。所以在準備上也建議準備不同長度的應變。   交大的面試是考生坐在投影幕前方,可以自行操作電腦翻頁,面對三位教授, 右手邊是計時的學長姐(每年安排可能不一樣,僅供參考)。   進教室前學長姐提醒考生記得先敲門後進入教室,進去後教授會請你開始自我介紹 (忘記有沒有計時),介紹後教授們依序提問。主要問題三個方向:研究計畫、 個人背景、未來計畫。主要就是請你介紹研究計畫內容,依著問相關的方法、 研究計畫、目標、背後的概念等;個人背景則是問了關於我作品集裡面的設計作品; 未來計畫則是從我個人背景出發(交大、電機資訊背景),再來就問未來的修課方向 還有對什麼課程比較有興趣。面試時間很快就結束了,結束離開後,系上有請學長姐 提供簡單的校園導覽,供考生視情況參加。   整體而言,交大的面試算滿歡樂的,在準備室裡面或是面試教室裡都是如此, 教授的提問也不致於讓你回答不出來,基本上是環繞在提供的備審資料的上。 研究計畫的和個人的特殊性我覺得是交大教授比較在意的點。研究計畫的細節 (例如一些名詞背後的含義、理論的概念、實驗限制等)都要能夠很清楚的回答 個人特殊性是指要怎麼讓教授對你有深刻的印象,而且要能和傳播相連結。 (二)政大數位內容   今年政大數位內容的面試早於傳播所一週,照慣例我提早約半小時到學校, 近八成的同學穿西裝套裝。到場後確認先前繳交的簡報檔案(有限制檔案大小) 到前一位同學時會請你在教室外等候,這時候可以稍微看到場內的配置、同學的報告 。同樣敲門後進入教室,教室配置是跟一般教室雷同,考生站在面對黑板左側的講台 ,可以自行操作電腦,教授數位(印象中至少五位)圍做ㄇ字形面對黑板和考生。   面試開始後,讓考生先自我介紹後開始教授們的問答,也是針對個人背景發問 ,但是比起交大傳乙,數位內容的老師更著重在個人特質和能力,應該是對於日後 數位創作上有比較大的影響,例如:教授問我,過去所學對於之後創作有什麼幫助、 有沒有實例可以說明(我就用簡報中準備的作品集做說明)等。一切問答都還算順利, 只要能夠掌握自己所學和背景,並且可以順利的跟數位內容的科技做適當的結合。 教授們對於我電機資訊背景沒有太大的疑問,反而順水推舟問我這樣的背景和傳播 可以怎麼結合或應用。但是,教授也問到是不是因為本科成績差,所以才來念傳播。 這部分我也舉出反例,像教授證明的確我在理工的理論上處劣勢,但在動手實做、 專題研究科目上都有相當高的成績,這也是在數位內容創作上很重要的一環。 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在面試時要能把短處用長處彌補或遮掩,這樣才不會讓吃虧。 在面試的最後,某位教授問了我是否還有報其他所,我誠實的回答包括政大傳播所 在內的幾間傳播所,教授開玩笑的繼續問到如果同時都考上了會選擇哪間就讀, 當下回答說數位內容(教授自然露出一抹微笑...),也綜合個人背景說了原因。 這問題教授應該也是真的是玩笑問問,平常心的誠實回答就好,不用太過擔心, 事後證明對於結果沒有影響。 (三)政大傳播所   政大傳播所整併至今才兩三年,所以面試的文章甚少,試前自然也相對較緊張。 考生清一色著西裝套裝,但是我在考前到場之後才驚覺發現自己沒帶襯衫, 所以就西裝外套配素面T恤進場(事後證明,對結果沒什麼影響)。 面試大致分兩關,問題間沒有明顯差異,應該只是讓教授有較多時間跟考生問答。   小教室內考生做在靠白板位置,面對三位主考教授,印象中沒有請考生自介, 而是直接開始教授問答。兩間教室的問題就不分開列,問題同樣圍繞在個人和 研究計劃上,例如:問畢業後的方向、研究計劃中的專有名詞的意思等。 另外,也有一些臨場問答,例如:教授問平常有什麼休閒嗜好,我回答看電影和攝影, 教授就請我用一部電影形容今天的心情。當然,不意外的遇到數位內容面試時, 問我要唸哪一所的同一位教授,但就沒有再問同樣的問題。所以如果遇上了, 誠實回答就好,對於面試結果應該不是影響。   面試很重要的關鍵是熟悉,你的身平經歷絕對沒有人比你還清楚, 你要做的就是順暢、自信、適當的呈現給教授們了解,讓他們可以知道你的獨特 、知道為什麼要錄取你來傳播所。 八、心得   在考試的這半年裡面,其實學會很多事情,遠遠超過分數上、課本上的事, 我覺得不論結果如何,這都會是一個值得去挑戰的一個經驗。準備考試的過程裡, 你必須學會獨立、學習、專注、堅持、努力、不顧旁人眼光、為了目標前進等, 尤其在大四是很容易分心的一年,不管是畢展、送舊、成發或是朋友邀約等, 更是考驗自己對於夢想這條路的堅持。不管同學、家人,甚至是自己的壓力,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以後,規劃出一個屬於自己、 符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千萬不要妄自非薄,讓自己分心或意志消沈。 堅持自己的目標努力向前進,「用爬的也要走完」,絕對會有屬於你的收穫!   最後,感謝所有陪伴在考試過程中的所有人,家人、女友、奧美同事、同學 、讀書會、戴然老師、補習班、學長姐、教授們。   謝謝所有人讓我可以勇敢的走在這條往夢想的道路上! --------------------------------------------------------------------------- 以上是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如果有什麼關於考試的相關問題或準備上的疑惑,我都會盡我所能回答 如果有錯誤或缺失也可以站內信我,我會盡快修正 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77.1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raduate/M.1440171798.A.DAF.html

08/22 08:05, , 1F
08/22 08:05, 1F

08/22 11:14, , 2F
推!
08/22 11:14, 2F

08/22 12:06, , 3F
推~
08/22 12:06, 3F

08/22 12:22, , 4F
推原po帥哥~
08/22 12:22, 4F

08/22 21:54, , 5F
推!
08/22 21:54, 5F

08/22 21:55, , 6F
上榜後,才是艱辛的開始~加油!
08/22 21:55, 6F

08/22 22:14, , 7F
推 嘿嘿嘿
08/22 22:14, 7F

08/22 23:14, , 8F
推!
08/22 23:14, 8F

08/23 00:32, , 9F
推~
08/23 00:32, 9F

08/23 01:06, , 10F
能堅持自己夢想的勇者
08/23 01:06, 10F

08/23 09:37, , 11F
朝聖!
08/23 09:37, 11F

08/23 10:53, , 12F
有推當原po學弟>_<
08/23 10:53, 12F

08/23 18:12, , 13F
朝聖推!
08/23 18:12, 13F

09/05 14:28, , 14F
太厲害了~~~好難做到
09/05 14:28, 14F

09/07 14:32, , 15F
推 原PO超認真~~
09/07 14:32, 15F

09/23 01:02, , 16F
能否畢業才是關鍵
09/23 01:02, 16F
文章代碼(AID): #1LrqSMsl (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