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交大傳播/政大數位內容應考心得

看板graduate作者 (SOSA)時間12年前 (2012/04/06 11:36), 編輯推噓14(1408)
留言22則, 1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成績 交大傳播甲組(新媒體與傳播管理) 政大數位內容創意傳播組 傳播理論 85 國文 70 傳播英文 77 英文 72(作文28) 傳播科技概論 55 新科技與媒介 90 社會學 66 媒介敘事 82 口試與備審資料 92.75 備審資料 76.33 口試 91.33 考試結果 正取一 考試結果 正取一 背景                                  男生,112中文系應屆延畢,(都只有在辦活動所以)成績後段,但還算有點中文論述寫 作的底子;因為參加國際性社團,英文能力就算沒有進步太多,也算有在保養,大四修過 一年社會學還有半年電影與文化研究。過去辦過一些厲害的活動,考前一年(2011)開始寫 劇本、拍短片。大學四年培養出的志向是要為台灣說故事,所以在大四當年先投考了北藝 大電影創作研究所編劇組,只有考這一間而且沒有認真考,所以後來失敗了,各種因素權 衡下選擇延畢然後拔劍再戰(活該)。2011暑假進入戴然傳播補習。事隔一年我拿了另外 兩間學校的榜首,算是甜蜜復仇,故而以下要分享的就是重考生甜蜜復仇的故事XD 首先,關於研究所這件事,妳/你想清楚了嗎: 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讀研究所,尤其是針對跨領域學習的同學們:暑假 開始準備考試,妳/你有沒有辦法很開心的每天早上七點爬起來開始做事情?內心對於即 將習得的新知識滿懷期待,而覺得接下來的一天充滿希望,是我準備考試開頭暑假兩個月 的心情,因為我真的很想了解有關媒介科技的形式內涵與脈絡。(當然會遇到平原/倦怠 期,但那是後話了)。 雖然人人體會不同,但如果連開始都沒有類似的熱情,那不妨檢視一下這個領域到底適不 適合妳/你。沒錯,簡單來說就是熱情,熱情是成功的基本要件吧。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的──例如我2010年暑假研究所想考的本來是商管類,但到了九月我發現自己對那些知識 已經沒有愛了,愛不能硬逼出來,難怪沒有動力,遑論熱情。我覺得「成功一定要有熱情 」這種敘事容易誤導人的地方是「我想要成功所以我要想辦法培養熱情」,但真相是人總 先要找到一個真正熱愛的領域後,認真做,才比較有可能達到目的,這是我考研究所兩年 來最重要的心得之一。總之,自我探索是否足夠,是準備這類考試前最重要的前提。 再來,有些輿論聽聽就好。我還是不懂為什麼在國內讀研究所會面臨這麼多莫名其妙的 輿論壓力呢?(諸如碩士洗學歷但又不保證賺錢)這分明是一件不容易的大事啊|||不過 這些論述絕大多數也都是經不起檢驗的吧囧。我只能說人各有志,而且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啊。若真正確信找到一個願風雨兼程而無悔的事業,就放手去做吧。 投考組合與校所問題 其實一開始最困擾我的地方就是到底要讀哪間才有我要學的東西。在這裡先跟同學們分析 一下我的觀察心得(之所以說是觀察,是因為我還沒進去讀呀哈哈) 初衷:了解如何運用傳播科技的形式,還有整個新舊媒體背後的脈絡,如此一來對說故事 會有幫助(就是結合自身所學的意思)。 校所 交大傳播甲組 政大數位內容創意組 考科 傳播理論 國文 傳播英文 英文 傳播科技概論 新科技與媒介 社會學/心理學 媒介敘事 /資訊概論三選一 取向 交大傳播甲組:交大分成兩組,差異不是很明顯,但總的來說,乙組比較偏文化研究,尤 其是網路現象(諸如Facebook與閱聽人展演blahblah),而甲組比較偏媒體實務,例如傳 播管理還有多媒體製作之類。甲組的李峻德老師更是台灣多媒體人機互動界的權威,而在 交大傳播的好處是甲乙兩組課程都互通,不管是想走實務或研究都有機會。 就考科來看,交大的考科看起來分成四科,但其實交大的傳播理論、傳播科技概論乃至於 傳播英文,其實都相當的偏向新科技與社會的關聯、新科技對人類認知的影響等等。新科 技係指網路、多媒體、擴增實境還有體感裝置一類(交大不意外),不管是在考傳理、傳 科還是傳英都像在考新科技啊(囧)。可見準備交大考試要特別留意新科技。而在101年 考試交大傳理又瘋狂的出效果論加新科技相關題目,只能說若以交大甲乙組為目標的考生 要特別注意新科技,還有新科技怎麼跟舊有效果論結合(eg.沉默螺旋可以怎麼用在ptt graduate版) 政大數位內容:這是一個很新的所(2008年開始),事實上是由整個傳院的資源整合,外 加資科系的老師經營的一個學位學程(政大很愛)。最後我會去讀政大數位內容的原因是 因為它比較偏「創作」(花博夢想館人變成蟲的那邊就是政大數位內容經營的),因為所 上又有數位藝術家黃心健老師的加持讓我發願一定要去讀。有聽說政大數位內容比較難畢 業就是了,因為一個研究生要跟兩個老闆,一個傳播專長(新聞、廣告或廣電),另一個 技術專長(資科),所以應該會被操到死,但作品會累積很多。 就考科來看,政大數位內容還是一樣很偏新科技,但與交大的題目不同之處在於,交大題 目要求考生論述一項傳播科技的功能、運用或發展,比較學理;而政大數位內容是直接請 考生現場噴出一張網站的分鏡圖,或發想用數位媒介推廣某活動/產品的企劃案,偏向創 作。 而讓很多考生一頭霧水的「媒介敘事」也並非政大廣電所的「媒介敘事與解析」。政大數 位內容「媒介敘事」的重點在於「一個故事如何在不同媒介之間發展相對應的文本」,也 就是注重數位媒介敘事的「跨媒體性」、數位匯流時代的「脈絡(context)」問題(他們 很愛的口號是"context is king"),並著重於不同媒介對文本有何種影響,而不是用 精神分析或後現代主義觀點去分析一個故事(當然有時候這些也用得上)。媒介敘事的考 法大致上是兩大題,第一大題偏向學理論述,也就是有關上述「數位敘事」的問題;第二 大題又回到創作本色,會請考生現場噴出某某活動的企劃案、劇本等等。 藝大系列電影所:這是補足我去年沒有分享的經驗。就一個曾經栽跟斗的考生來說,我覺 得一般大學畢業生要打進藝大系統有一定的難度在。除非同學有很多相關作品,並且有豐 富的跟拍經驗,並且(就台藝大而言)在筆試下過一點功夫(但其實跟一般國立大學的題 目相比還算是簡單了),才比較能跟其他考生競爭。在這裡建議有志投考藝大系列電影所 的一般大學背景考生,如果確定要進電影學院學習的話,那現在就開始投劇本獎或拍片/ 跟片吧(請洽Indie-Film板),因為這些所(畢竟是MFA)比較注重考生的實務經驗。 綜效 經過以上比較,相信大家可以發現我這次選考的兩間學校都很偏向新科技,尤其是交大 ,在新科技上特別花功夫,投報率相當大;而政大數位內容則是不了解新科技都不行啊。 若是有志跨領域,朝向利用數位媒介與科技創作/創業進修的同學,可以考慮用交大傳播 甲組、政大數位內容創意組作為投考組合。如果妳/你有一點文學底子,那選考敘事也是 很吃香的。投考組合說完之後,以下要分享的是怎麼準備這些考科。 筆試準備 ※申論題這件事情 好嘛我知道中文系當然有一點優勢(我們也就只有這一點優勢了好嗎),但推敲為什麼中 文系學生這麼會寫申論題,就是因為我們根本每天都在寫呀──我大四下就修了一門每週 至少5000字作業的課,而且當時還外加創作劇本,所以在寫作上面是有一點基本功的。也 就是說,如果妳/你起步得早,那現在就開始每天寫文章吧,要不然就去文學院修這種課 ,強迫自己寫東西。等到考申論題的時候,你會驚訝於自己流暢的論述能力。  還有在寫作時要培養一種「雙視線」的能力。就是說,當你在寫一段文字的時候,要想這 段文字的意義是什麼,以及接下來要怎麼接,才能構成一個首尾連貫的脈絡。這種能力沒 有什麼秘訣,每天練習寫作,寫文章的時候總是反思自己寫的文字有什麼道理、如何影響 全文脈絡,就可以慢慢培養起來。以下針對各科講述我的心得。 新科技:書本作用有限,請愛用網路,尤其是google reader,而且不要放過任何可能 出的考題。 在戴然老師的系統中,傳科與電媒這門科目是對應到新科技的。但也如同老師的制度設 計,還要請同學做每週一問,就是因為這個資訊爆炸的考科不可能在一本講義上完備的。 尤其是(日新月異的)新科技這種東西! 那麼新科技要怎麼準備呢?遇到新科技問題,用google reader就對了。 話說從頭,我交大傳科居然只考了55分,讓我覺得要在這裡說新科技的準備方法真是糗, 但我想應該是栽在數位電視上:我就是沒去理數位電視(天曉得無線跟有線數位電視差在 哪?插在插頭上不是嗎?),結果它就考出來了,可謂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在此要先特別 建議各位不要放過任何議題。 榜首推薦的超高效雲端讀書計畫(這什麼坊間的腦殘暢銷書標題) Google Reader的妙處在於「推薦」功能。只要訂閱某個部落格/網站的RSS Feed,它就 會自動推薦來源。比方說我今天訂閱了數位時代的RSS Feed,它立馬會推薦我inside, Mr. Jamie, TechOrange, TechCrunch, Dacademy數位文化學院以及一大堆看都看不完 24/7定時更新的中英文專業部落格。有了這些來源,就不用擔心忽然噴出一個不知道是什 麼的新科技了。而且網路上不只有新科技的網站呀,大可把一定要看的NCCWatch, 傳學鬥 等等都加入feed中,這樣子就不用以IE式的石器時代科技慢慢開啟(再慢慢關掉)所有網 頁了。  但Google Reader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算是它的星號/儲存功能。我發現這個APP用久了 以後,我的閱讀習慣常常是先儀式性的尋找標題的關鍵字,看到覺得有梗/重要的內容就 點進去,但只是先掃過一遍,如果覺得很棒,那就按儲存,過了一陣子後再氣定神閒的完 整讀過。會用Chrome瀏覽器的同學我一定要再推薦一個虛榮感爆表的Web APP-Feedly。它 完全是免費的,這個APP也其實就只是把google reader轉換成雜誌式的版面,相當美,還 可以調自己喜歡的版型風格,整個用起來愉悅感十足(這是一個傳播媒介使用上的重要議 題)。 以上交代的是工具層面,下面會延伸到比較深入的準備問題。 就交大傳播甲組而言,他們重視的是新科技使用上的論述,尤其像是一項科技的功能、 產製流程。比方說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必須要先了解它基本上是一種圖層的 疊合,而這牽涉到怎麼疊還有疊什麼──我們不是理工科的,在準備研究所考試階段還不 需要了解過於枝微的實務面(比方說程式設計),但最基本的產製流程概念,尤其是如何 運用,要很了解,才能進行論述。 至於政大數位內容,對於基本產製流程的了解是必要的,但怎麼樣都不會比實際去玩一 款APP,用Kinect玩個遊戲還要來得經濟實惠,畢竟這個所要求直接設計出內容。關於這 個,其實上述的各類網站部落格都有最豐富即時的資源。我甚至覺得這些運用甚至看過去 就會記得,想擺爛的時候用來調劑身心有多好。另外,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讀一下 Norman寫的一系列關於設計的書。我看的是他的《設計&日常生活》,裡面關於設計最基 本的know how都淺顯易懂,對數位內容新科技與媒介的考試也會有不錯的幫助。 但不論是考以上哪一間,「互動性(interactivity)」都是在處理新科技議題時至關重要 的,不妨多花時間研究一下,看看學者們怎麼定義互動性;又因為這是一個新興議題,學 界也會需要同學們的創意思考,所以在應考時,也要思考自己如何對新媒體的「互動性」 提出觀察與詮釋。 媒介敘事:這是一項令人愉悅的考科啊因為可以藉故看電影(攤手) 我必須承認,文學院學生(特別是中文、外文)在敘事上的確是有一點優勢,但也還好啦 ,如果妳/你可以結合自己固有基模,再多看一些片、小說、網劇、廣泛接觸相關理論, 相信是能得心應手的。 有如前述,政大數位內容的媒介敘事並非廣電所的媒介敘事與解析,著重的是數位敘事的 跨媒體性,所以其實也是很吃新科技的一門科目。唯有了解新科技媒介形式的特色,才能 掌握跨媒介的敘事樣貌。關於這個其實可以說是有專書也可以說是無書可看,在此提供我 的書單: ★《數位麥克魯漢》(Jethro Sung:不是很多位麥克魯漢,去注意這個觀念) 唉我說真的啦,要認識數位媒介的特性這本書一定要看,尤其麥克魯漢跟他徒弟的論述方 式接近格言體,很適合拿來用在創作方面的考題。 ★ 《通俗文化、媒介與日常生活中的敘事》這本薄書應該只有出簡體版,我甚至是在112 附近的大陸書店結構群買到的,但博客來應該是有。這本書坦白說就是平易近人,針對電 視、廣播、漫畫等等「通俗」媒介上的內容討論,很好懂(以我自認有輕微閱讀障礙的人 而言)。最大的功用是可以培養對「媒介特性-如何用來說故事」這類對應關係的敏感度 。 ※蔡琰老師的那本書我有買但是沒怎麼看,我是覺得參考用即可。 若要我簡短總結數位內容的媒介敘事怎麼準備,我會說,一定要先了解媒介的特性。用一 個設計界的術語來說,就是Affordance。Affordance直翻就是「預設功能」,其實就是人 類能夠與一件物品互動的所有可能。如果夠了解人如何與一個媒介互動,其實就曉得要怎 麼用它來說故事了,而政大數位內容的題目也就是著重在這裡。而數位媒介的跨媒體性其 實也就是數位匯流的產物──當代的傳播環境脈絡是被網路漸漸整合的,理論上使用者可 以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地點用任何終端接收任何內容,甚至可以自己創作──這樣的環境對 說故事產生什麼影響?仔細探索這個問題,就能掌握政大數位內容媒介敘事的宏旨了。至 於如何論述?就在新科技的基礎上,嘗試結合妳/你的固有基模就好了。這是一個很自由 的考試,只要言之成理,老師們都會愛的。 至於看電影嘛……其實政大數位內容的考試很講究創意,而片單自然是一個創意來源了 ,在考試期間我也是維持一個月五部片的分量,包含考前一個月。有鑑於考古題有出過幾 次非線性敘事(其實也是數位時代的敘事特質),在這裡提供大家一些我覺得很棒的作品 ,諸如Pulp Fiction, 2001: A Space Odyssey, Fight Club等等。因為有時候會考改編 作品,例如考電影如何改編成遊戲、小說等等的跨媒介敘事,除了要掌握個別媒介的特性 外,多記一些劇情總是有幫助的。 尤其Stanley Kubrick的作品可以多看(顯示為膜拜),因為他的作品大致上都是在展示 當時最先進的傳播科技,用精細的電影語言說故事,而不僅限於人物對話,可以說是充分 體現了"medium is the message"的精神,會讓妳/你對作品的內容如何對應到科技形 式有更好的理解。還有,電影圈若有最新的科技運用,也可以稍微關心一下,調劑身心, 例如在2012年初就是Hugo,有當時最新的3D技術突破。考前兩天看的,果然就立馬用在考 題上了!  113傳播理論:又叫做傳播效果理論(誤) 其實我是因為要考交大才特別讀傳播理論,他們的題目每年都偏向效果論,批判或其他社 會文化理論似乎不是NCTU的關懷重點(跟政大新聞、師大大傳是不太一樣的),唯一跟社 會文化理論結合的也只有新科技相關的面向。例如在過去紀錄中,交大就滿關心數位落差 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狀況,考生應該要注意效果論的流變,尤其是思考在當代數位匯流、新科技迭 起的時代脈絡中,用於「類比媒介」的傳播效果理論會產生什麼變化。(例如哥倫比亞學 派可不可以詮釋網路的達人現象呢?社群媒體的病毒傳播跟哥倫比亞學派可以結合嗎?) 關於這個,妳/你除了要熟記理論的起源、發展脈絡、適用脈絡以及限制外,再來就是要 了解網路/數位媒介跟類比媒介相較下,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例如互動性、匿名性就是明 顯的例子。只有了解原有理論的脈絡還有新媒體的媒介特性之後,才能夠應付交大的傳播 理論考試。(再度應證了交大非常吃新科技啊) 社會學:沒有基礎但可以苦學 這也是為了考交大準備的。最好笑的是我從12月下定決心要考加考交大後才開始認真看 = =我必須說從大四上開始接觸社會學後,人生就有了新的轉變,因為這門學問就是提供 一套與以往決然不同的濾鏡看世界,我收穫很大。但問題是,問題是那些東西都不太像是 用中文寫的啊|||初學者因為社會學的龐雜而傻眼、喘不過氣是正常的,但其實後來我才 發現原來用「實證」、「批判」、「詮釋」(還有Bourdieu的結構主義式社會學)三大派 分類學理就對了:馬克思-批判-衝突;韋伯-詮釋-互動;涂爾幹(社會事實)-實證 -功能,這樣就比較能建構一套社會學的體系。而Bourdieu算是自成一格,當使用以上三 大門派遇到盲點的時候,Bourdieu會提供意想不到的靈感。 社會學是我考前一兩個月花苦心最多的,而後來成績還算是差強人意,其實秘訣就在於 看對書: A. 有補國家的同學,劉意老師的講義非常之好用,幫助考生迅速建立一個清楚的架構。 B. 我累積了一年份的台大社會學甲(陳東升老師)的講義,這也很有用。(台大學弟妹 要是有修過這門課,其實也不用買《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了,因為內容差不多)同學不妨 可以去旁聽自己校內的社會學,學校社會學的老師通常都滿厲害的。 C. 易博士出的《圖解社會學》內容沒有很深,大部分都是圖,還有淺顯的註釋,適合入 門者。但就算是有基礎的同學,也可以用這本書重新梳理混亂的理論脈絡,這也是這本書 對我幫助最大的地方。 D.《見樹又見林》是一本必讀入門書。雖然是入門書,但絕對不淺,內容相當紮實。我 覺得裡面有關於社會學中「文化」的概念經營得特別精彩,要考社會學的同學,這本就是 必備的啦。 E.《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我只能說這本書太棒了,深入淺出介紹大師的思想精華 。Bourdieu關於文化資本、場域、habitus相關概念非常重要,交大社會學有些題目用 Bourdieu理論是最有解釋力的。 國文/英文:看你的老本有多少 英文:講到老本,我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自己英文還不錯,托福大約有110,但是呢,這 個心態真的很不可取啊,因為政大的英文單字前十題都有GRE的程度,我原先以為可以用 字根字首猜,所以硬是不背,結果到考前十天才發現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因為寫考古題 時的命中率不到五成。在這裡真的要呼籲各位同學,老本不可恃啊,該背的單字都要背。 背單字的學問在於「連坐」,就是一個單字,連它的同義、反義、相近、字根字首,或發 音相近的字都找過來,這樣就可以用十倍速的方法擴充單字庫。推薦大家 visualthesaurus.com,這個網站是一個同反義/相近詞彙寶庫,而且用單字網的方式視 覺化呈現相近單字的關係,是擴充字彙的良好來源。交大的傳播英文其實就只是英翻中, 平均來說不太難,就算是生難字也可以用上下文推敲,但還是需要考前一個月稍微練習一 番,訓練手感。值得一提的是,交大傳播英文也是很吃新科技,會有一些英文術語,但不 至於到很誇張的那種。平常的準備可以多看TechCrunch這類英文的科技資訊集散網站。 國文:老實說101年政大國文的考題冷僻到爆(我最好是會知道東漢救父孝女的名字)就 算是中文系來考也不會很有優勢呀|||所以各系所的學生應該還算是站在一個平等的出發 點吧。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只有裸考,因為這個科目占分比不高。而且政大國文的題型不太 固定,準備上的CP值並不高。不如把時間拿來勤練寫作功吧。 備審資料 自傳與自我介紹:不是捏造事實,而是剪接人生的片段 相信對電影有點了解的同學,都會曉得影視作品的意義生產上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剪接 」。剪接其實就只是連接、組織所有的素材。例如Pulp Fiction講白了就是一群小囉嘍打 混、吸毒、殺人還有被殺的故事,但打亂順序的剪接創造了令人驚喜的新意,所以成為影 史經典。自傳同理,重點不在於有什麼素材,而是如何編輯你人生中的素材,其實這在所 有的媒體行業中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啊。 我們生涯中有些重大事件,重要到影響我們走上傳播這條路。是什麼事件?有多重要? 事件本身就是素材,素材的重要性是由剪接凸顯的。其實在經歷那些事件的時候,這些事 件的影響我們並不自知,而是一切塵埃落定後,在反思與沉澱中「剪接」出那些片段的意 義。舉例而言,與其告訴老師妳/你當過什麼活動的總召,做得有多好,不如直接告訴他 們這件事情給了自己什麼感動,這份感動引領妳/你朝傳播領域發展。而這種感動都是事 後思考才會得出來的,所以重點在於,對於生命中的大事件,妳/你有沒有自己後設的詮 釋呢?這可是很重要的。最後,這些片段最好能在兩頁A4紙的篇幅中結束。要記住其實自 己是誰對老師來說並不重要,不過就是十幾個考生中的其中之一,所以講重點就好。 研究/創作計畫: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生命的延長 我想這一次考試中,我的備審資料與口試分數都還可以,是因為我交出去的、表現出來 的東西,都有自己的影子。我覺得好的計畫都是要能夠表現自己的,而不是一味挑熱門/ 冷僻的東西做。 舉例來說,給交大的研究計劃我研究2010年在youtube上出產的一部群眾外包紀錄片” Life in a Day”。它號稱是紀錄全球人類同一天的生活,但問題是上面居然連半個說中 文的人都沒有,這出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跟我自己的關聯是,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要為所 有的創作者找到自由發揮的環境,而群眾外包是一個可能的方案,可以除去大型機構的機 構成本,對抗政治經濟的壓力,用無組織的組織達成任務。但它還是有問題,是什麼問題 ?要達到我的理想,我必須要了解這個問題,如此就把研究計畫與個人情志理想密切結合 至於政大,我則是延伸引領我走向傳播領域的經歷:我是2010年世界模擬聯合國會議的 文化活動部部長,就是在辦五天晚上平均1000個外國人參加的party,讓他們因此愛上台 灣,我覺得非常感動。而的創作計畫就是用數位科技加強國際文化活動的文化體驗與交流 環境,同樣也是從個人情志理想出發。(順道一提,根據經驗,考政大數位內容的同學最 好準備創作計畫而非研究計畫。) 尤其對跨領域同學來說,會走向傳播這條路,一定是發生了/經歷過一些事,而這些事件 在生命中是至關重要的。嘗試將proposal的題目跟自己生命歷程做結合,這樣的結果往往 是很感人的。 不過,題目之所以難定就在於一方面要符合個人情志,另一方面要可行,再來又要確保 是面試的所上老師能夠指導的領域。所以在開始動筆之前我也是翻了很久的文獻吶,就當 做這是一個做研究生必經的訓練吧。 面試 面試時請微笑地做自己,然後確定自己聽懂了問題 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老師們要的學生不必是菁英,而是他們想要的學生(見鬼了這什 麼廢話)。但問題在於妳/你不曉得他們想要什麼樣的學生,那就乾脆當平常的自己吧, 真誠的與老師們聊天。如果做自己卻沒有被挑到,那也就表示這個所或許不太適合妳/你 ,這也是一個避免浪費生命的機制。還有,要確保自己真正聽懂老師想問的問題,如果不 確定的話,客氣的詢問老師,老師會很樂意再說一遍。如果聽不懂又胡謅答案,那成績可 是會很難看的呀。 交大面試概要 地點是在人社二館的一間教室,時間十分鐘,老師有郭良文、李峻德、李秀珠還有陳延昇 ,非團體面試。考生大多著正式服裝,包括我在內。我(慌慌張張面帶微笑的)自介完後 ,老師們開始問問題: 所長李秀珠老師(相當有氣質人很好): 1. 請問你還有報那些學校?你會怎麼選擇?為什麼? 2. 你好像是2011年畢業的,那這半年你都在做什麼? (李峻德老師插話:你是當完兵了嗎還是怎樣) 李峻德老師(也就是跟我的研究計畫有相關的老師,以下也都是問研究計劃,所以要對自 己的計劃很熟,當天應該有點故作嚴肅吧XD): 1. 這個Life in a Day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還是真的有這個東西?(我os:囧) 2. 那我看到你寫到cscw,你可不可以解釋一下在你研究的文本中,都是怎麼樣的人?( 我聽不懂再問一遍)老師:其實我問的就是使用者。 3. 那cscw對於完成這項任務有什麼具體的幫助嗎? (以上問題對人機互動稍微有了解的都答得出來啊XDDD) (在一旁的郭良文老師與陳延昇老師顯示為沉默,我面試時真的只有被問到這些問題,全 程似乎沒有黑臉。) 政大面試概要 地點是在政大校門口附近的大勇樓四樓,時間一個小時多,因為政大數位內容是同組團 體面試。他們會將第一階段通過的10名考生分成兩組兩個時段,在一間教室一起面試。但 這項做法也只是要省時間而已,面試上並沒有出團體題。當天考生們大都呈現半正式裝扮 (至少有領),只有我穿得跟平常差不多。等候的時間助教會發紙還有壓克力名牌座,提 供各式色筆,用十分鐘設計一個簡單的個人名牌,團體面試時放在自己前面(我不確定這 有沒有算評分,但建議可以把名牌製作納入個人風格)。五個人到時先抽籤,依照籤的順 序上台自介五分鐘,所有人自介完在位置上坐下,開始問答,別擔心,不是傷感情的搶答 ,是依序回答或用cue的。位置上每人有一隻黑色麥克筆還有數張A4紙。當天在場的有黃 心健老師、廣告系吳岳剛老師、主任張寶芳老師、資科系李蔡彥老師、郭正佩老師還有另 外一位(我不知道名字的)資科系老師,面試陣容相當龐大,可以說是傳院一半、資科一 半。 張寶芳老師(有一種大姐頭式的親切,問的問題天南地北XD): 1. 既然你最後一個自介那就先問你吧,為什麼你想要把楚辭與奧德賽結合?(就是問我 的創作構想。接下來她分別問了每個人關於他們自己的問題。比方說有實習的就會問實習 經驗、說自己會講笑話的就叫他現場講一個笑話聽聽看) 2. 你們覺得自己在團隊工作裡面最想扮演什麼角色?為什麼? 3. 除了內在的學養之外,你們平時有哪些外來的創意養分? 吳岳剛老師(也相當親切,針對個人經歷提問)  我覺得你已經很有一個content creator的特質,但為什麼這麼晚才開始進入相關領域學 習?你想在數位內容學程學到什麼?後者我答了跨媒介敘事,他繼續追問:「可是在對技 術不熟悉的情況下,你怎麼掌握跨媒介的敘事?」當然我順水人情的提到了先從互動設計 學起,老師點點頭之後說謝謝。 黃心健老師 (沒有故作親切,用比較質問式的語調,針對個別創作計畫提問,特意著重在 創意的技術層面): 老師:請你說一下Kinect是怎麼運作的還有它有什麼限制。 我:(前略)但一台kinect一次只能捕捉兩個人的動作。 他繼續問:所以你要怎麼在一場千人party裡面用kinect讓大家互動? 我:我們可以放很多台。 老師用冷靜的語調問道:「那你知道kinect會互相干擾這件事嗎?」 我:呃(顯示為囧,我沒想過這個問題,想要掰,但話才剛出頭就被打斷)。 老師:喔我只是要告訴你他們會有干擾的情況(對我示意道可以閉嘴了) 李蔡彥老師 請各位在紙上寫下進來想學的一項技術,然後用30秒的時間回答為什麼。(我覺得當然 這項技術最好還是要緊扣創作計畫) 郭正佩老師(針對個人經歷提問) 你提到你想要幫台灣說故事,那參考其他國家在推廣傳統文化的做法,有沒有我們可以借 鏡的地方? 我不知道名字的資科系老師 各位是創意傳播組的,那我想問一下你們平常都是怎麼培養創意的?請在紙上寫下兩種你 自己培養創意的方法,然後告訴我們。 大致上就是這樣了,超不可怕的甚至有說有笑|||。要注意的就是要怎麼在包含自己在內 的五個人裡面凸顯自我特色,act different才能取勝。但畢竟是團體面試,我覺得還是 要表現出對其他考生的尊重,若是覺得同意或欣賞,甚至可以笑出來,或高興的點點頭。 我覺得這似乎也是面試觀察的重點之一,因為這個學程畢竟講求跨領域的合作。還有既然 是數位內容,講究對數位敘事的研究,在用白紙寫答案的時候,也要注意到白紙這樣的媒 介介面要怎麼設計,才可以讓間隔3-5公尺外的觀眾(老師們)有最佳的觀賞體驗,相信 這樣的細心老師們會注意到的。最後,老師若示意不要再講了,就趕快收尾,因為面試時 間有點趕。  其他 A. 關於政大數位內容偏好技術背景學生的謠傳:我必須說我親身突破了這項謠傳──我 根本連Javascript怎麼寫都不知道,更不用說有相關作品,我只是寫過一些劇本拍過一些 片還有辦過一些活動而已,而這些經驗都有跟中文系所學相結合。畢竟在創意傳播組來說 ,他們要的是有獨特背景的content creator,技術可以進來之後再學,但重點是在這之 前,考生有沒有表現出內容創作者的特質。不過入學後是不分組的,也就是說沒有技術 背景的考生在考後閒閒的半年中要想辦法學一些技術,例如javascript(囧) B. 焦慮是考生的良伴:從第一間筆試放榜到最後一間口試完一個月或更久的時間,都會 有一股嚴重的焦慮感,畢竟考試的結果會影響人生規劃。但我必須說其實也沒什麼方法可 以克服這種焦慮感。大概可以想想全台灣也好歹有個幾千人跟自己有相同的焦慮,也應該 會比較釋懷吧= =有老師甚至還說過,可以先擬個落榜感言,先評估自己落榜後會失去什 麼(還沒贏就要先想到輸的道理啊),有時候一清點,發現落榜也沒什麼,生命還是繼續 過,也會比較心安吧。 C. 到底要多努力才夠:我非常喜歡擺爛跟鬼混,也沒有在一天連讀十小時的,我覺得那 樣真是恐怖。我更討厭排什麼讀書計畫,因為計畫反正又趕不上變化。每週一問做的最認 真的也只有新科技跟敘事,其它都是抄別人的,真正開始認真讀書甚至還是在12月初開始 寫考古題的時候。但我想我真正落實的是做學問的生活型態:從暑假開始,準備研究所就 變成唯一重要的事,其他事情都排在第二順位,但並不是把自己逼得很緊,而是把考試落 實在生活各種層面,例如進行與考試相關的休閒活動,好比說逛設計展。最後兩個月每天 固定七點起床,早上讀三小時、下午讀三小時、晚上讀四小時(搭配考古題),三個時段 念書,科目的分配很隨興;除了讀書外,還會安排運動(重訓、有氧)跟看電影的時間, 並且在這些時間放空或思考事情,不論是否跟筆試相關都可以,我覺得這樣總比一直猛K 還有效。我的結論是讀書的重點不在努力的程度,而在吸收知識的品質;不一定是在「讀 書」,但總是有如海綿一樣吸收知識,並樂在其中。  真正開始讀得昏天黑地(係指出現連讀6小時的狀況)是在考前一個月,那個時候我甚至 用chrome的app(名副其實,叫做concentrate)把FB鎖了40天直到政大筆試完(不要太早 鎖,畢竟FB消息很靈通,可以蒐集到一些時事的資料。之所以鎖考前一個月是覺得反正題 目應該也出完了),但還是會不時打開feedly看文章長知識兼調劑身心。 D. 資訊爆炸的生活美學:考傳播類所其實就是一個爆,資訊爆炸的爆。一開始兩個月會 很煩,因為會想要讀完一切的資訊,但資訊一直進來,時間卻很有限。這種資訊焦慮是正 常的,但持續保持習慣過一段時間後,就會得心應手了,發現自己變成某種資訊站,也是 滿有成就感的。我覺得考試這幾個月下來,對我最大的幫助之一就是學到怎麼有條不紊的 整理龐雜大量的資訊,資訊充足就可以減少無謂的慌張失措,對人生很有幫助。 E. 超自然力量:其實就是在討論命理以及拜拜的問題。呃,我是覺得基於社會科學除魅 (disenchantment)的本色,拜拜到底有什麼實質幫助是要加以檢視的,那不過就是一種安 頓身心的儀式。我相信人有命,但命是注定的,沒有辦法用祈禱的改變什麼,所以我其實 沒有拜拜,也因為有重訓所以吃了一大堆(會傷文昌的)牛肉,但還是有這樣的結果啊… …我唯一仰賴的超自然力量是我妹求來的文昌符,但配戴它也終究是個安頓身心的儀式罷 了。 F. 筆跟文具:戴然老師的學生都知道老師會建議大家用同一支筆寫,這樣比較順手,而 這是真的。我用PILOT出的舒寫筆(筆管有很多顏色可以選,充分的展露個人風格),一 隻貴鬆鬆250多塊,但CP值算是高,的確比一般的筆還要不容易手痠,但其實在考試的時 候振筆疾書100分鐘,手要不酸也很難。至於筆記本的話,因為我有被美學霸凌的傾向, 所以我就用了Muji的筆記本,反正這種東西只要自我感覺良好就可以了啦。 G. 關於補習:戴然老師的應考方法非常有節奏感,跟著老師的腳步真的很有方向,不用 擔心下一步怎麼做。而且老師改考古題其實很細心,雖然改一堆人,但有錯一定會指出來 ,跟妳/你說沒問題的話就是沒問題,只是真的要好好練習考古題,如果不練習就浪費了 老師這個超好的資源啊。最甘心的是一通電話專人服務,我想這一點沒有任何補習班老師 或學校教授比得上,而這在備審資料/面試的階段會非常有用。不過因為我考試取向的關 係,到後來我也沒有每天看中時了。(其實考政大數位內容真的不用看中時,看動腦跟數 位時代比較實在) 大致上是這樣,同學若有相關問題,可以寄站內信,註明自己是想考某某所的考生就可以 了,祝大家順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8.211.79 ※ 編輯: no2tw 來自: 111.248.211.79 (04/06 11:38)

04/06 11:52, , 1F
太強大了= =
04/06 11:52, 1F

04/06 11:56, , 2F
政大的不知名老師應該是蔡明峰老師~XD
04/06 11:56, 2F

04/06 12:08, , 3F
大推文筆
04/06 12:08, 3F

04/06 12:26, , 4F
原po好有趣~ 同為中文系跨考的考生推~
04/06 12:26, 4F

04/06 12:35, , 5F
恭喜!!!!!
04/06 12:35, 5F

04/06 14:37, , 6F
認真推~~
04/06 14:37, 6F

04/06 14:58, , 7F
同為中文系跨考生推~~~好棒的心得文
04/06 14:58, 7F

04/06 15:24, , 8F
非中文系但還是推一個,script語言入門不難,加油 :P
04/06 15:24, 8F

04/06 17:01, , 9F
中文系跨考推~ 也推Pulp Fiction XD
04/06 17:01, 9F

04/06 17:58, , 10F
推 XD
04/06 17:58, 10F

04/06 21:35, , 11F
中文系跨考傳播推~
04/06 21:35, 11F

04/06 22:53, , 12F
二樓正名是蔡銘峰。政大要的人有企劃,程式,美術;所以並
04/06 22:53, 12F

04/06 22:54, , 13F
不是所謂要有技術背景的喔
04/06 22:54, 13F

04/07 00:36, , 14F
史詩巨作 戴然看了一定很感動
04/07 00:36, 14F

04/07 17:47, , 15F
恭喜原po,祝福原po接下來的煙酒生活愉快!!!
04/07 17:47, 15F

07/09 02:39, , 16F
1 中正(非頂大)校友當老師公然罵髒話,最
07/09 02:39, 16F

07/09 02:39, , 17F
07/09 02:39, 17F

07/09 02:39, , 18F
2 中正(非頂大)校友公然說謊,還不敢面對
07/09 02:39, 18F

07/09 02:39, , 19F
07/09 02:39, 19F

07/09 02:39, , 20F
3中正(非頂大)校友後段私大,洗上非頂大
07/09 02:39, 20F

07/09 02:39, , 21F
尾巴翹高高,笑笑 http://ppt.cc/Y9w0
07/09 02:39, 21F

08/06 01:47, , 22F
實用推
08/06 01:47, 22F
文章代碼(AID): #1FVcJN-1 (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