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話題] 同志與性難民

看板gay作者時間10年前 (2013/11/09 20:2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lesbian 看板 #1IVSy8NC ] 作者: blackbelt (愁聞一霎清明雨) 看板: lesbian 標題: [話題] 同志與性難民 時間: Sat Nov 9 13:57:47 2013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在討論同志運動應不應該跟其他受到社會歧視的性偏好者結合,個人 覺得寫的不錯,在此分享給大家。 ------------------------------------------------------------------------------ 當難民選擇不伸出手 雖然在新聞媒體上無聲無息,但是台灣近一兩個月的網路上如火如荼地在展開一場關於同 志議題的大型論辯,而且這次不只有同志與教徒之間的「聖戰」,像是這幾天郭采潔、小 馬出來反對多元成家方案,比較罕見的是連同志本身也分成好幾種不同立場吵了起來。不 知道我在講什麼的讀者,只要去Google一下「性難民」這個關鍵字,就可以看到許多激辯 ,爭論到底同志運動應不應該跟其他受到社會歧視的性偏好者結合,例如娛樂性用藥、BD SM及性工作者等等,大家一起追求「情慾正義」。乍看之下,這些好像分屬不同的議題, 彼此各有自己的戰場與對手;然而我前頭之所以說這是「同一場」論辯,乃是因為這些議 題都觸及了同一個問題:對於性向與性偏好的尊重,我們究竟應該追求標準的一致性到什 麼程度? 不論你對於同志平權抱持著怎麼樣的看法,我想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近年來同志的確獲 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與支持了,不過程度上還是距離多數西方國家有一段距離,同志仍須 努力。以美國來說,雖然一直有大量基督徒拿著聖經出來反對同志,然而他們的同志平權 運動還是領先了我們許多。在歐美國家,表態支持同志平權已經不太需要什麼勇氣了,甚 至可能有些名人還會出於公關需求而公開表態。在台灣,隨著同志逐漸獲得認可,甚至已 經走到立法保障同志婚姻的這一步,我們也終究不可避免地要碰觸「一致性」的問題。也 就是說,支持同志平權的那些理由,是否也可以用來支持其他的性傾向? 如果同志可以合法結婚,那麼亂倫為什麼不行?這時候,支持同志平權的人立場就會開始 出現差別了,有些人贊成「推己及人、兼善天下」,認為應該一視同仁,分享同志運動的 成功果實(支持「性難民」口號的大多是此種立場)。至於反對的人又大抵可以分為兩種 ,其一是反對其他受歧視者的平權運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同志應該平權,但是亂倫、娛 樂性用藥、BDSM這一類的人不值得支持,因為這些行為本身就是錯的;另一種人則是覺得 應該一步一步來,雖然他們心裡也同情其他受歧視者,但是現實情況還是應該以爭取大眾 支持為優先考量,如果把其他更邊緣的訴求納入的話,反而會加強大眾的刻板印象(「看 吧!同性戀就是濫交、吸毒、亂來的一群人,不值得同情啦!」),所以還是先顧好眼前 的「戰果」比較穩當。 如果你問我支持哪一種想法或作法,我會說我贊成一致性越高越好,只要是兩情相悅、沒 有侵犯到他人,要怎麼戀、怎麼做、怎麼成家都應該是他們自己的事。相關的文章我以前 寫過不少,在此不再贅述。然而,對於想要先確保戰果的那群人,有些人會說他們自私, 自己的地位提高了卻不願意拉其他受苦的夥伴一把。不過我會用比較同情的角度來看待這 件事,台灣的同志運動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刻,是否能夠像歐美那樣,建立起輿論上政治 正確的地位,甚至進而獲得法律保障,未來的這幾年正是關口。 即使完全不用宗教語言來說,同性戀依然意味著對於性功能的誤用,是用來 取代真實的可憐、卑微、次等的存在,只是逃避生命的可嘆行徑。以此看來 ,同性戀需要的是公平的對待,以及同情與理解,如果有辦法的話,也需要 治療。然而它絕對不應該被鼓勵,不該被美化,不該被合理化,不該偽裝成 少數族群的英勇受難,不該以詭辯說成單純是喜好上的差異,還有,最重要 的,不該無視於這完全就是一種有害的病態。 感覺很熟悉嗎?這不是柯志明或真愛聯盟這些人說的話,雖然他們看了應該會大表贊同, 然而這是1966年在《時代雜誌》上刊登的文章,還不到50年前。時至今日,在歐美的主流 媒體上已經不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文字了,檯面上的輿論轉而多數都是支持同志、鼓吹同志 平權。 這算是一種進步嗎?在真愛聯盟與柯志明之流的基督徒眼中顯然不是,根本是墮落至極, 真是拿招惹天火的危險在開玩笑。然而撇開有宗教立場的人不談,真正的問題在於其他社 會大眾的態度,尤其是「家長」,比起知識分子在公共場合裡高談人權與平等,家長們怎 麼看待「如果我的孩子是同志」這件事才是社會觀感最明確的指標,他們不只可以影響家 庭與社會氣氛,而且也是立法時最重要的意見來源(因為他們是手握社會資源最多的人) 。反對多元成家的宗教團體也深知這個道理,因此針對家長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宣,顯然效 果也不差,我看到好些跟我差不多年紀而已經當了爸爸媽媽的朋友在臉書上轉貼,其中有 的當年還都算蠻開明的人,然而一旦當上了父母,想法卻完全變了,成了鐵桿的反同志者 。 約莫在十年前,《紐約客》曾經做過一次調查,詢問父母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尋得佳 偶、生活圓滿、也有小孩的同志,還是寧可孩子是個單身或慘結怨偶,而且沒小孩的異性 戀,結果居然有三分之一的家長選擇後者。換句話說,父母們寧可自己的孩子過得痛苦且 孤單,也總好過他們是幸福的同志,這根本不只是討厭同志而已,而是憎恨,而且憎恨到 了寧可違反父母最重要的本性 ─ 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 ─ 的地步。在向來尊重孩子自我 人格的美國尚且如此,請各位想想,在我們這個媽寶文化的社會裡,有多少家長會支持同 志平權與多元成家? 我上一篇批評洪蘭的文章裡談到了一本書Far From the Tree,有人笑我好像很認真在幫 這本書打廣告。的確,我真的希望台灣人能讀這本書,作者不但文筆好,可以一邊介紹科 學知識,一邊講述許多感人的生命故事,裡頭有太多對於社會既定印象的觀察與反思,更 重要的是,這本書在談被視為「異常」的這些孩子的時候,不只是充滿了同理心,更提供 了我們一個廣角的視野,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的面向來觀察什麼叫做「差異」 (difference)、「失能」(disability)和「身分」(identity)。侏儒、聽障、自閉 通常被我們視為是失能或殘障,甚至是一種疾病,然而從另一面來看卻是一種身分認同, 你可以看到一個侏儒做完了增高手術以後,卻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拉高了的侏儒」; 一個大家都在為他煩惱的自閉兒,反而覺得自己比父母更能冷眼看透這個世界,認為自己 並不需要「治療」。這些孩子都跟自己的父母非常不同,當父母生下這些小孩後也都痛苦 不堪,然而書中採訪了許多偉大的父母,克服自己的成見去愛自己的小孩,有些故事讀了 令人為之拭淚。然而,即使身分和認同在某些個體或家庭中建立了,即使這裡頭有些人以 自己的身分為傲,可是他們依然是社會的邊緣人,社會只會看到他們「失能」的一面,不 會尊重裡頭的身分認同,甚至會以同情與救助為名來摧毀這個身分,希望同化他們,此時 連原本邊緣人的身分都無法維持下去了。 對於少數族群(或者用更直白的話來說:這些「異常者」)來說,唯一保護這個「身分」 的方式,就是跟同性戀一樣,取得社會的承認。在美國,因為教徒們有龐大的勢力,因此 就算到了現在,三不五時就會有人提出反同志的法案,然而都一一遭到否決,這是因為社 會輿論的風氣已經成形,當一個社會確定了「同志作為一種合法、合德的身分」,當社會 承認了同性戀只是一種「差異」,而不是「失常」甚至「失能」的時候,此後同志的權利 就很難再後退,以後就算有什麼對付同志的新法子,都不會發生太大的效用。這情況並不 只限於同志,所有的平權運動都是如此,包括婦女、黑人、原住民也都一樣,弱勢者永遠 多多少少會遭到歧視,但是一旦當他們獲得認可,我們便可以期待,他們的地位會隨著時 間越來越被重視。就像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100年前同志、黑人、女性的地位一樣,中間 或許有波折起落,但是那趨勢卻是不可逆的,偶爾甚至還可能發生矯枉過正的情況。 在我們這個時代裡,「異常者」取得社會認同又比以往更加重要與迫切,因為我們還有一 個以往沒有的極大變因,那就是科技。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很多支持同志的人會主張「同性 戀是天生的性向,不應該被扭曲或歧視」,然而這個說法很快就未必管用了。現在人們已 經可以利用某些技術或藥物,或多或少地改變胎兒出生後的性傾向,例如這幾年美國對於 dexamethasone這個綜合類固醇的影響就引起激辯,研究發現母親懷孕時服用此藥物可能 會讓女嬰日後變得更加「女性化」,換言之會減少變成女同志的機率。固然現在因為藥物 可能會帶來副作用而不太受到青睞,然而我們可以預期這種技術一定會越來越成熟且完備 ,到時候同志議題的爭點就不會在於先天還是後天,而在於「尊重差異與選擇」了,而此 時同志是否被社會認可為一種合宜、合法、合德的身分,便會大大決定同性戀的存續。在 我看來,西方的同志已經不太需要擔心這點,他們的社會認可已經確立,今天假設有人發 明了「改變性向藥丸」,一定會立刻招來侵犯人權的攻擊,而且很可能政府也會規定不准 讓未成年的孩子服用,必須要尊重他們未來的選擇。然而台灣(或說東方社會)的同志還 沒有走上這樣的坦途,就像Far From the Tree裡面的聽障族群一樣,正處於一場嚴酷的 競賽之中,只能爭取在科技發展到可以輕易「消滅」他們之前快點獲得社會認可,從「失 能」升格到一種「身分」與「差異」,否則就只能越來越邊緣化,最後甚至消失。 同志仍須努力,同志正在努力。然而同志以外的那些「異常者」呢?即使他們都一樣是情 感霸權底下被犧牲與歧視的對象,卻未必能夠在未來獲得跟同志一樣的待遇。原本我是相 信人類會越來越能接納差異的,畢竟時代越往前去總是會越開明,然而有時候光是開明還 不夠,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追求多元與多樣,在情感認同上卻一向是趨同的。就跟我們看待 一般「失能」的刻板印象一樣,時代的改變並沒有造成長尾效應,如果我們的社會大眾沒 有辦法變得更有想像力、更能夠理解別人眼中的世界的話,恐怕未來不只不會比較尊重差 異,甚至反而會加速同化的腳步。回到開頭的問題,同志是否應該拉其他夥伴一把呢?這 就好像一群溺水的人一樣,有人拿到了救生圈,眼看著也許可以獲救了,然而這時候要不 要冒著一起溺斃的危險伸手再去救人呢? 我不認為有正確答案,因為我們並不活在那麼簡單而美好的世界。 原始文章連結:http://ppt.cc/R8eD ------------------------------------------------------------------------------ 關於dexamethasone此種藥物是用來阻止胎兒擁有模稜兩可的生殖器,和長大後出現男性 化行為,但並不代表能夠改變性傾向,作者對dexamethasone的敘述是此文中唯一讓我不 認同的地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43.119.105 ※ 編輯: blackbelt 來自: 115.43.119.105 (11/09 14:04) 在拉版看到有人轉貼篇這篇當難民選擇不伸出手 轉來分享 ※ 編輯: Same 來自: 203.73.233.31 (11/09 20:28)

11/09 20:36, , 1F
推~
11/09 20:36, 1F
文章代碼(AID): #1IVYeVch (g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