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從海昏侯墓看文化價值

看板gallantry作者 (K神我們巴西見)時間7年前 (2016/09/12 11:51), 7年前編輯推噓12(1202)
留言14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載自:http://goo.gl/8WhKLA 原文有部份的文物圖 今年,北京在舉辦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覽之時,我有幸在江西南昌參觀了海昏侯家族 的墓地紫金城和該墓考古實驗室。在紫金城,考古隊員田莊接待了我們。他扼要地講 述了海昏侯墓的發掘進程。考古並非想像的“不久前”一下子挖出一堆珍寶,而是一 個極為艱鉅的探索過程。 考古勞作艱辛,需要毅力和耐心 從2011年4月開始的發掘工作已經持續5年多。工作人員首先對方圓5平方公里的地域 進行考古調查,在發掘了3座祔葬墓、1座車馬坑,解剖了2座園門和門闕以及墓園建 築基址後,再用一年時間完成對主墓封土和墓室內填土的發掘。直到2015年,對槨室 的發掘才開始。先從周邊迴廊再到核心的主槨室,又持續了整整1年的時間,基本完 成了對海昏侯墓的發掘。目前出土文物1萬多件。烈日當頭,天氣悶熱,我特意拍下 紫金城北門內禮制性建築遺址,兩位民工披著衣服正在用小鏟一點一點挖掘的情形。 這就是考古,沒有詩意,勞作艱辛,需要耐心和毅力。 海昏侯墓是長江以南已挖掘的4座漢代王侯墓室面積最大的,達400平方米。墓南部一 條深邃的甬道通向地面以下14米的巨大正方形深坑,坑底中心部位南北縱向排列的16 條完整長方木,形成一個相對小的正方形。清晰可見的盜墓洞在這個正方形正中略偏 西的部位,把厚厚的木頭鑿穿了,槨室按照墓主生前的居住環境建造,因而棺槨南北 縱向擺放在這個正方形的東北角,躲過了盜墓賊的洗劫。 紫金城大體是一個長方形,南北平均寬163.5米,東西平均長240.5米。主墓南面有長 100米、寬40米的祭祀設施:寢(藏先人衣冠之處)、祠堂以及基本對稱的東西園舍。 於是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海昏侯墓400平方米,墓前的祭祀面積4000平方米,而 整個紫金城4萬平方米。這是巧合嗎? 除了主墓外,其東側同塋異穴的海昏侯夫人墓(已被盜)尚未挖掘,目前地勢最高。 田莊帶我們走上墓頂部,整個墓園一覽無餘。園內共有墓葬9處,東門內分佈著5處, 北門內2處。每座祔葬墓前均有小型祠堂的遺跡。墓園內還發現多口水井,這說明當 年是有守墓人的。主墓西側的車馬坑,呈南北細長方形。從這裡出土的文物已被廣為 介紹,但身臨其境看到這個聚集了那麼多珍貴文物的地點,仍然感受到一種震撼。田 莊說,主墓正北的一座墓原認為是他的妃子墓,然而棺槨內腰部發現有佩刀,疑為海 昏侯一個兒子的墓。劉賀的牙齒保留完整,已送往有關部門進行DNA檢測,可以比對 此墓主人可能留有的DNA。他這一說,我特意去看挖掘現場,雖然只有93平方米,但 同樣是整齊的三層發掘階梯,考古操作很規範。 實驗室考古,文化密碼由此破譯 剛走出紫金城,路左側有一座現代墓,墓主姓裘。我問田莊,當時這一帶是裘氏的墓 地吧,怎麼解決墓地搬遷的?田莊嘆口氣說,裘氏在海昏侯墓園封土之上有家族墓 群,請他們搬走花費了很大的功夫,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然而,沒有一家媒體從這 個角度報導過考古,考古躲不開各種現實的社會問題。 歷史上的地震造成海昏侯棺槨上部塌陷,泥土和水湧進,所有物件均被擠壓到約30厘 米的厚度內,並被水浸泡著。因而整體搬遷主棺進行實驗室考古,這個實驗室便是墓 地東側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工作站”。這是一組白色的兩層建築。參觀被 嚴格控制,所有隨身帶的包包和手機、相機存到箱內,經過安檢才可進入。考古隊隊 長楊軍接待了我們。實驗室考古,從未親歷,一切都很新鮮。 他先帶我們來到一間兩層通透、空調溫度相對較低的大房間,很多矩形的巨大木箱堆 放在裡面,這些都是整體切割後的墓內泥土。大房間裡的一排小房間是工作間,一位 小伙子正在一間房裡專心修飾一件很小的文物,工作台前是一個遮蓋著塑料布的敞開 的大木箱。楊軍介紹,他是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博士。這位憨厚的博士放下手頭 工作,掀開塑料布,眼前是嵌在土表層的黑色碳化物。他說,這是一段馬的大腿。篩 查要極為認真,以防遺漏文物。我問道:當初切割泥土裝箱,如何保障不會正好切在 一個文物上?他說,切割前做過反复的探測,很小心。 楊軍和博士引領我們走到大房間的深處,掀開一件遮蔽物,海昏侯內槨底部展現在眼 前,我從未如此近距離地貼近這樣珍貴的文物。海昏侯棺槨外部長約3.7米,寬約1.7 米,現在看到的是內槨,當年的劉賀就躺在上面。 2000多年了,除了牙齒,遺體基 本不存。他身上和周圍的東西已經剝離,有些部位還留有圓形玉片的痕跡,黝黑的擠 壓物下隱約可以看到身下舖滿了金餅。博士從海昏侯頭部上方的箱子、身上的衣著、 覆蓋的玉器和身下的金餅,講到堆放在海昏侯身邊的書籍竹簡和木牘…… 楊軍接著引領我們走進另一處同樣格局的大房間,裡面是幾排長長的架子,上下擺滿 了大水盆,每個盆裡用離子純淨水浸泡著約10根剝離出的碳化竹簡,肉眼看就是一根 根木炭。楊軍說,數千枚竹簡還要脫水、加固處理和紅外線掃描,最後才是釋讀,萬 里長征我們才走出1納米!他激動起來,接著說,文化,這才是海昏侯發掘最大的收 穫,看到兩千多年前的典籍是什麼感覺啊。他領我們在一台電腦上觀看一枚竹簡的紅 外線掃描結果,就像在黑白複印紙上看到的那樣,字跡大而清晰,但有的地方明顯缺 損,因為竹簡本身不完整。 楊軍接著請人打開一間鎖閉的工作室,一個更大的水盆里浸泡著一件約1米高的黑乎 乎的平面文物。楊軍說,這就是有孔子像的銅鏡屏風! 《論語》有古論語、魯論語 、齊論語3個版本,但齊論語失傳了。而海昏侯是從原齊國領地內的昌邑王府(山東 省鉅野縣大謝集鎮)遷過來的,很可能將齊論語帶到了江西,帶進了墳墓。若能發現 齊論語,這可是天大的事情。我看不清屏風上的任何字或畫,但楊軍關於齊論語可能 被發現的預言,使我對海昏侯墓的文化期待一下子強化了,也深刻理解了考古的意義。 1個多月後,新聞來了:海昏侯墓5200多枚出土竹簡即將釋讀。我請人向江西文物考 古所所長徐長青打探釋讀結果,回復是:竹簡內容保密,不允許拍照,有《論語》和 方術、醫術等,其他請等待報告公佈。 近年來,“考古=挖寶”的觀念成為公眾意識,《鑑寶》等媒體節目無形中推崇用金 錢衡量文物。海昏侯墓考古被媒體炒熱之時,一位考古學者呼籲:讓我們看考古的時 候,少點功利心,多看點文化吧。至少,我從海昏侯墓考古工作者對自己工作的認識 和他們普及考古知識的落腳點看,他們真正履行著公眾考古學的職責。 (原文刊於:《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9月10日第08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3.1.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473652261.A.DE6.html ※ 編輯: asdf95 (111.253.1.69), 09/12/2016 11:51:37

09/12 12:32, , 1F
09/12 12:32, 1F

09/12 12:33, , 2F
+++
09/12 12:33, 2F

09/12 15:56, , 3F
++
09/12 15:56, 3F

09/12 17:20, , 4F
09/12 17:20, 4F

09/12 18:00, , 5F
竹簡內容保密= =
09/12 18:00, 5F

09/12 18:33, , 6F
聽說《考古》第7期已經把齊論的部份內容放出了,我還在找
09/12 18:33, 6F

09/12 18:33, , 7F
管道拿到
09/12 18:33, 7F

09/12 19:21, , 8F
09/12 19:21, 8F

09/12 21:12, , 9F
保密是指現階段,考釋完會出版 真期待史記
09/12 21:12, 9F

09/13 01:12, , 10F
推啊啊啊
09/13 01:12, 10F

09/13 20:51, , 11F
推!
09/13 20:51, 11F

09/14 08:00, , 12F
想看齊論
09/14 08:00, 12F

09/15 01:28, , 13F
感謝分享
09/15 01:28, 13F

09/15 14:33, , 14F
幫夫人QQ
09/15 14:33, 14F
文章代碼(AID): #1NrYObtc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