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化作春泥更護花──綠色殯葬時代來臨

看板funeral作者 (Cherry Voe)時間14年前 (2010/04/29 21:58), 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14/172488/web/index.html 化作春泥更護花──綠色殯葬時代來臨 【文‧陳歆怡 圖‧莊坤儒】 台灣地狹人稠,傳統土葬方式不僅造成土地資源不足,更有破壞景觀、能源耗損及環境衛 生等問題。因此,自1970年代開始,政府即大力推廣「火化入塔」,直至90年代,火化觀 念已普遍為國人所接受。 然而,在環境永續的願景下,在山林寺廟中廣建巍峨靈骨塔的殯葬方式終究是治標不治本 ;因此,新一波殯葬改革已從火化入塔的方式擴及至樹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法」。 2000年起,前內政部民政司長劉文仕積極結合產官學界,歷經兩年時間修法,在2002年6 月通過實施「殯葬管理條例」,將「環保自然葬法」首度納入條文,並補助地方政府實際 推行。 台北市開樹葬、灑葬先例 在各縣市政府中,人口最密、寸土寸金的首善之區台北市首先將「環保自然葬」列為重要 的政策目標。2003年11月,位於文山區富德公墓內的「富德生命紀念公園」正式啟用,基 地約200坪。 進行樹葬儀式前,家屬可選擇喜愛的植栽區作為下葬點,在管理人員引導下,家屬親自執 鏟,掘出約直徑10~15公分、深20公分的洞穴,再放入以可分解棉紙袋盛裝的骨灰、獻上 鮮花後,重新覆上土石即完成。至於灑葬則沒有穴位,而是自由遍灑在指定的花圃區。 開辦第一年,由於民眾對環保自然葬法尚感陌生,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確曾接過不少民眾的 「抗議」電話。例如有人打電話質疑,既然稱做「公園」,就該是讓小孩子盡情跑跳的地 方,怎麼可以灑入骨灰、「觸人霉頭」? 面對此類誤解,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無不一一耐心加以解釋:樹葬、灑葬不但符合中國人「 入土為安」的傳統,更能讓生命與自然合一;闢為公園則是為了跳脫傳統墓地予人的陰沈 哀傷氣息,讓家屬來此能體驗到寧靜溫馨、生生不息的希望感。 事實上,認同並選擇自然葬法的民眾逐年成長,至今年2月底止,在前述園區及2007年新 闢的富德「詠愛園」下葬的往生者,累計已有1,799位,足見環保自然葬法切合時代趨勢 。 聖嚴法師「瀟灑走一回」 2007年11月,長年提倡「禮儀環保」的法鼓山骨灰植存公園「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正式啟 用;雖然植存基地只有小小的100坪,對於新一波殯葬改革卻起了不小的思維激盪效果。 負責督導生命園區事務的果選法師解釋,一直以來,聖嚴法師對身後事就百無禁忌,認為 對遺體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不留一點痕跡」。 「聖嚴法師曾說,骨灰跟精神生命毫無關係,只是肉身生命最後的一分碳,並不代表什麼 。也因此,如果老是執著於遺骸、骨灰的落腳處,『就像是想把每天梳頭掉落的頭髮或身 上褪下的皮屑收攏帶走一般,好累啊!』事實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誼,才是我們要學 習與緬懷的。」 而生命園區為了要落實「平等、儉約、樸實」的環保真義,所有植存者(包括聖嚴法師) 均不立碑、不記名,不能事先選擇植存位置,追思時亦無需供花、點燭、焚香等。更特別 的是,植存的骨灰將分成5袋,分別置入5個植存穴,每隔一段時間,園區管理者還會進行 大翻土,不僅幫助土壤恢復生機,更著眼於「破除人心的執著」。 員山福園,維繫好山好水 繼台北縣市之後,標舉「環保立縣」的宜蘭縣,近年在推廣環保自然葬上也不遺餘力。 2008年7月,「員山福園」公墓內開辦了樹灑葬區(面積630坪),以3年為期循環使用, 預計樹葬一輪可接納400位往生者,灑葬600位。 員山福園是全台首座依「喪葬一元化」理念開發的公墓,在景觀規劃上則順應原有地形, 保留大量林地,營造山水交融的景致,是「公墓公園化」的典範,更是機關學校經常指名 參訪的生命教室。 宜蘭縣立殯葬管理所的資深技工李永鎮說,殯葬所相信環保自然葬會是未來的主流趨勢, 為了推廣,殯葬所已有許多融會傳統民情的貼心措施,例如獨步其他公墓設置的「循環追 思碑」,允許家屬在指定的區域內,集中設置小小的紀念牌,2~4年後再讓給新的往生者 家屬使用,如此讓生者與逝者間仍保有「連結點」,再隨時間漸進地淡忘、轉化傷痛。 「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轉瞬間『全部都沒有』的衝擊性,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親人樹灑 葬後『舉目皆空』,確實是不能承受的輕!」李永鎮說。 未來,員山福園將進一步廣植花草,提升公園意象,並構思以家族認養形式,結合樹葬與 水保局的造林工作,讓「山林保育」與「殯葬改革」能夠兩全其美。 我欲乘風歸去──海葬 相較於樹葬、灑葬的「遍地開花」,海葬的推動雖早,人數成長卻緩慢許多。 2003年,台北市政府繼樹灑葬後率先試辦海葬,第3年起與台北縣合作並由北縣府主辦, 隔年桃園縣也加入,推行6年來,累計參與之往生者數僅有186位。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表示,受限於經費及人數規模,以往聯合海葬都是一年一次,並選在5 月海象平穩時舉辦。行前一周到10天之間,主辦單位會通知家屬把骨灰或骨骸交給殯葬處 ,統一研磨並裝入可分解的「安息盒」;儀式當日會先舉辦聯合奠祭,航程中播放追思影 片,整個流程雖簡單卻不失莊嚴。 與傳統儒教磨合 中華生死學會秘書長李日斌指出,環保自然葬法推行至今,仍然停留在宣傳示範階段、未 能蔚為主流的原因,有幾個關鍵: 1、傳統觀念根深柢固:認為樹葬、植存、灑葬或海葬方式,將先人遺骸以「粉身碎骨」 、「死無葬身之地」的方式處理,與傳統喪葬禮制出入太大。 2、需要精神寄託與轉化:各種環保自然葬法中,樹葬、植存或灑葬的方式之所以讓民眾 接受度較高,是因為人們的追思需要有個依歸,縱使塔位、牌位消失了,總還有一處花木 或公園可供徘徊憶念;但海葬卻在悠遠飄渺中無處牽繫,讓家屬內心較缺乏踏實感。 3、喪葬事宜牽涉整個家族:即使亡者生前已有表示(如已預立遺囑),其家屬也未必遵 從亡者的遺願處理。這種深層民俗觀念的轉化是極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加強政策宣導, 更需從學校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來落實。 4、殯葬業者為了能保有喪葬服務的既得利益,及對環保自然葬的認知不足,以致未能配 合政府政策加以推展。 殯葬自主,造福你我 長年投入生命教育教學與著述的高雄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黃有志則是建議,改革殯 葬文化的最佳途徑,還是要由每個人自身做起:自覺地要求往生時能擁有一個環保、簡潔 、訴諸人性情感的殯葬儀式,即是所謂「殯葬自主」。 趁著追思先人的清明時節,何妨就給自己及家人安排一趟「生命教育」之旅,感受生死互 融、萬物歸一的境界?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0年04月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240.176

04/29 22:58, , 1F
以後我走了,也想樹葬...
04/29 22:58, 1F

05/04 01:50, , 2F
我也是,想不到真的是有這樣的案例啊,我只聽過周遭朋友的爺爺
05/04 01:50, 2F

05/04 01:50, , 3F
有海葬,能夠樹葬的話,我覺得最好
05/04 01:50, 3F

05/09 02:32, , 4F
我爸也在富德公墓的某顆樹下~~~
05/09 02:32, 4F

06/15 00:15, , 5F
推樹葬!!!很有教育意義!!!
06/15 00:15, 5F
文章代碼(AID): #1BsP1jZe (fune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