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時尚電影創造美學「民主」

看板fashion作者 (惡‧即斬)時間11年前 (2012/11/30 14: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時尚電影創造美學「民主」 長久以來,時尚影像的商業模式主要依靠平面廣告——把慾望固定在一個凝視的鏡頭上, 靠著模特空白的臉龐,靠著一個營造出來的空間,有時候是巴洛克式的宮殿,有時候是大 漠雪山,來捕捉時尚行動的瞬間。但當模特與衣服都動起來時,我們的視覺與慾望投射的 平衡被打亂了,三維使時尚更加真實,時裝不再乖乖躺著被消費。 我剛剛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劃了一場「時‧光」中英時尚電影展映,第一次匯聚 了100部時尚電影,包括了從1950年代紀錄片啟蒙時代的的影像作品,到當下各國創作者 百花齊放的實驗作品。今年年中,我也開始嘗試製作時尚電影(或是短片),我瞭解到, 時尚,就是服裝與人體之間的辯證關係,時尚本來就該動著看! 而早在近兩個世紀前,已有人這麼做。1887年,英國實驗攝影師愛德華-馬伊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拍攝了短片《走下樓梯的女人》(Woman Walking Downstairs),一 個裸體女性緩緩走下樓梯,這算得上是很早期的時尚影像作品。當本次參展的香港攝影師 、導演杜可風在影展開幕酒會被問到時尚電影實驗的新領域時,他的回答恰恰是「裸露」 —— 馬伊布里奇依然啟發著後人。 現代有關時尚的動態影像,多半都逃不過一個派別——SHOW studio。2000年,由英國頂 尖時尚攝影師尼克‧奈特(Nick Knight)創立,在當時是相對保守的時尚界少有的先鋒創 舉。奈特是當時全球收入最高的時尚攝影師之一,他理解到平面攝影已滿足不了他對影像 表現的追逐,新科技的產生勢必帶來時裝影像的創新,只是投入資金之大與技術之不停翻 新,讓它一時無法普及。SHOW studio最早開始採用新技術直播時裝秀和時尚大片拍攝過 程。有的時尚影片完全玩的是電腦三維模型,有的則探討時裝材質發出的聲音,有的是不 同的人物造型試鏡表演,有的將形象拿來當畫筆,當像素,當音符,建構出一幅幅抽象的 畫面,還有的像是幕後花絮,解密幻象創造的背後,或是直接把創作過程的搬到鏡頭前( 與傳奇時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馬奎恩[Alexander McQueen]的多次合作皆是如此)。通過 SHOW studio,全世界的觀眾能即時參與到以前難以接觸到的高級時裝界。而創始人尼克 ‧奈特與時尚圈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進行合作,包括時裝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川久保玲(Rei Kawakubo)、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等。SHOW studio成為他們的首個實驗站。 本次影展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女性導演眾多。英國策展人凱瑟琳‧弗格森(Kathryn Ferguson)估計,在全球範圍內,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時尚電影創作者為女性;而在傳統的 時尚攝影行業,女性比率可能還不到百分之六。這個數據在全行業內比較難以確切統計, 但是時尚界普遍觀察,時尚攝影業是個極度性別不平等的行業:絕大多數的年青女性被絕 大多數的年長男性用帶著慾望的眼光拍攝,再販賣給其他的女性,女性往往是物化了的, 絕少成為拍攝者。而時尚電影業也許改變了這一狀況。早在1990年,英國設計師薇薇安‧ 威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已經開始與知名導演合作,並嘗試動態圖像;另一位英 倫女設計師貝拉‧弗洛伊德(Bella Freud)也早在1999年與美國鬼才導言約翰‧馬克維奇 (John Malkovich)完成了時尚電影處女作《繩掛》(Strap Hanging)。 這次展映的所有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正是探索女性慾望的女權主義電影《英語 》 (English),由英國時尚電影人露絲‧霍本(Ruth Hogben)拍攝。片中性感的女主角以慢動 作優美地鞭打另一個幾近半裸的女人,畫面的情慾撩撥是重點,但更重要的是導演經營的 筆觸:完美的燈光與特殊的鏡頭,女性豐美細膩的肌膚呼之慾出,儘管你知道畫面是由像 素構成,而非真正的毛孔。露絲‧霍本在影展開幕酒會對我說:「時尚電影相對比起平面 時尚大片,誠實的多;因為少有攝影師/導演,可以有經費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修片。」 露絲‧霍本的成名與來自倫敦的設計師加勒斯‧普(Gareth Pugh)的合作相關。她說他們 兩人就像是分享同一個世界:加勒斯‧普的世界大部分來自音樂的靈感,霍本的影像中舞 蹈與節奏特別明顯。加勒斯‧普偏愛黑與白的世界,霍本的片子幾何圖形感特別強。你甚 至可以說,他們如同一個剪裁布料,另一個剪輯音像,兩人同呼吸般的契合。加勒斯‧普 也曾以錄像取代模特兒天橋,來作為新系列的發布,他曾經這樣解釋使用時尚錄像取代時 裝秀的原因:「是因為我有很準確想要表現的東西,而通過鏡頭錄像與剪接,我能完全操 控給觀眾的東西,這跟模特兒天橋不一樣,因為天橋始終也是實況,在現場進行的時候有 太多東西不能控制,微細如模特兒們的小動作可能也會影響到我想要表達的效果。」 在時裝秀上追求戲劇感,可以看作是時尚電影的一個靈感來源。一些先鋒設計師較早地在 秀場上採用戲劇語言和舞台效應,比如傳奇時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馬奎恩,同樣來自英國 的候塞因‧卡拉揚(Hussein Chalayan);回頭想20世紀80年代的時尚品牌Bodymap,他們 革命性的走秀倒更像是行為藝術——秀場沒有採用模特,而是邀請創意同儕一同上台或舞 蹈或走秀;還有英國的第一個時尚繆斯李‧鮑厄裡(Leigh Bowery)的實驗短片,片中充滿 超重的身材與男性變裝,使得時裝秀分外激進。 中國年青設計師們也已經開始嘗試時尚電影。這些中國設計師大都有國外求學的背景(大 部分是倫敦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他們熟悉動態的時裝呈現形式的經濟與創新 。在網絡將時尚電影這種創作形式普及開來之前,已有先行者實驗用動態的語言來呈現時 裝的感覺,比如資深電影人杜可風,香港攝影師夏永康,他們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發展出 各自特殊的語言風格,不僅在視覺上,也表現在服飾、環境、音樂等整體的美學風格上, 因而也造就了「時尚」。 杜可風曾說:「我不確定電影本身除了提議『所有即是風格』或者『一個形式有其自己的 聲音』之外還有什麼真正的影響。」中國影像藝術家楊福東與時裝品牌Prada合作的《一 年之際》(First Spring)短片正是這句話的實踐者和時尚電影形式感的大成者。這部短片 跳脫傳統時尚電影所必需展顯的服裝本身的材質、人體的律動、觀者的幻想以及服裝的「 可欲求性」(所有這些可能性都已經被SHOW studio及它的追隨者不斷的探索及抄襲)這 些需求,而從「電影」本身出發,追求影像的形式感,看似有些本末倒置,其實透露出前 瞻性。 數字革命幾乎已經改變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塑造了我們分享信息的方法和對世界 的看法。同樣,新媒體也對我們如何看待和體驗時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時尚電影已 成為向數字一代展示時尚的主要途徑之一。它由傳統電影表現形式發展而來,多數圍繞理 想女性形象,與錄像藝術的興起有關,被年輕藝術家和實際師用流動的影像進行表達,最 終產生新的語言,轉而又影響時尚的表現形式,甚至超出時尚的界限產生廣泛的影響力— —時尚電影往往借助網絡發佈,這種獨特的民主傳播方式,全民式的創作參與,或許稱得 上一種美學「民主」。 此文作者: 葉曉薇是現代傳播集團時尚編輯總監,她也是「時‧光」中英時尚電影展映策展人之一。 http://cn.nytimes.com/article/life-fashion/2012/11/24/cc24fashionfilm/ -- -- 台北附近想認養狗狗,或想當動物志工的朋友, 請先看以下網址: http://140.131.67.174 http://www.wretch.cc/album/xtinechen 有內湖收容所的最新認養消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2.180.9
文章代碼(AID): #1Gk4jn1G (fashion)